齐白石:画之妙道,似与不似之间(文末有彩蛋)
坡翁有一句影响深远的话: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我觉得坡翁的本意是,画画如果仅仅停留在形似的层面上,那就是太低等了,儿童也能看出来像不像的,要进一步画出神韵,画出精气神儿,再高深一点,如云林先生所说,要画出胸中的一团逸气。
不独苏东坡,清代的石涛也曾多次提到似与不似的问题:“画松一似真松树,余予以不似似之,真在气,不在姿也”,“天地浑融一气,再分风雨四时,明暗高低远近,不似之似似之”。“扬州八怪”之一的板桥先生也有相似的说道,在绘画上,他是专攻兰竹的,精美绝伦,诗书画都好,被时人誉为“三绝”,他没直接说似与不似的问题,而是这样说的:“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与可之有成竹,所谓渭川千亩在胸中也。板桥之无成竹,如雷霆霹雳,草木丛生,有莫知其然而然者,盖大化之流行,其道如是。与可之有,板桥之无,是一是二,解人会之。”
我揣测,白石老人是极其赞赏坡翁、石涛的这句话的,但他又给予了进一步的、更好的充实与补充:“不似是欺世,太似是媚俗,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老人这样说就具体起来,就有了限定。画之妙道,存乎一心,似与不似之间。仔细琢磨琢磨,这些话都富有意味的,并不是故弄玄虚,是特别中肯的画理。
白石老人画虾最能体现他的“妙在在似与不似之间”的画画妙道。
齐白石精于画虾,在他的艺术生涯中画下的虾可谓无以计数,对于如何画好虾他也是孜孜探索。据说,他从62岁至71岁的10年间,就经过5次深入的观察和改造,他不断改变画虾的技法,将虾的后腿由10对减少为 6对;虾身由6节改为5节;虾头与虾身似断若连,细微而美妙,虾身具有了透明感。整只虾也更精气神十足了。齐白石这画虾的整个过程,其实就经历了一个由“不似”到“似”的过程。虽然从科学的角度来看,画中的虾越来越不似真实的虾,但是,从艺术的角度来看,这个过程,恰恰是越来越似的过程。就这样经过5次改造,齐白石画的虾,最终达到炉火纯青、出神入妙的地步。
再比如白石老人画玉兰,一般画家画玉兰,枝叶向上,倒是典型的写实,但白石老人画玉兰,笔墨泼辣,那才叫胆气壮。他大胆用笔,大胆用墨,大胆经营位置,甚至,冲破常规,大胆创新,画出了盘曲悬垂的玉兰。正如白石老人自言:“藤不垂绝无姿态”,“画藤以垂为佳,牵篱扶架最难大雅,余故不辞万幅雷同”,“垂虽略同,变化无穷”。
见过他七十多岁时画的一幅玉兰,老枝盘曲,笔墨老辣而厚重,华滋生辉,那真个儿是老笔纷披,美妙不可方物,画幅上还有题款:“不画此花将半年矣,胸中犹有好枝。”看来,不独这一幅,老人胸中还有的是精彩!老人笔下的玉兰,果然是风神尽在,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白石老人的画那叫个独特,实在是世间独此一份呢。独特,那是生命的本色,是生活的本色,张彦远说:“死画满壁,曷如污墁;真画一划,见其生气。”说得真好。白石老人的画,生气勃勃,一派活泼泼的天机,恰如他自己所言:“余观昔人画,重在有笔墨,虽形极似而无笔墨,余耻之”,“善写意者专言其神,工写生者只重其形,要写生而后写意,写意而后复写生,自能神形具见,非偶然可得也。”
白石老人有一方“移花接木手段”的闲章,他在绘画实践中也确实是把艺术创作的联想与借用运用得娴熟自如、炉火纯青了。
年过完了,春天也来了!
去年预告的彩蛋活动开始了!
这期的彩蛋是一本签名书,雨兰的毛笔小楷签名书——彩版童诗集《大地的眼睛》。
样式如下图,喜欢的就请行动吧!
参与条件:关注本公众号时间超过三个月。
签名书免费,快递费20元(不包括新疆、西藏、甘肃、青海、宁夏、内蒙、港台及国外),ok!留下你的详细地址,就等着收彩蛋吧。
以下为部分准备寄出的“彩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