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应该了解的国际石油体系发展史

2015-03-08 扑克投资家

扑克投资家:行走于大宗商品与金融交汇口


点击上方蓝字扑克投资家关注我们!我们的QQ群286948613,主编微信号:tzdecode。注明姓名-公司-职位。我们把微信做成了“搜索引擎”,形成这一垂直领域庞大的『知识库』,回复相应关键词提取各种干货资料集锦。


在后台回复“石油资料”获取整套石油相关资料(113M干货)


文|李志传 等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能源经济研究院)

转载自石油观察


石油作为一种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从它出现至今约一个半世纪的时间里,深深影响并改变了整个世界。对石油的追求,直接影响了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政策。国际石油市场中各行为体的相互关系和行为准则构成了国际石油体系。


在经历了20世纪60、70年代国际石油市场的剧烈动荡以后,国际石油市 35 42082 35 14988 0 0 3241 0 0:00:12 0:00:04 0:00:08 3240逐渐稳定下来,全球石油产量、消费量和贸易量均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尤其是最近20年来,国际石油市场发展迅速,石油贸易量的增长远远快于石油产量的增长,基本实现了供需均衡。尽管在这段时期内,出现了亚洲金融危机、9·11事件、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等事件,国际石油价格也一度出现了剧烈的波动,但是基本没有出现大规模的供求失衡。


国际石油市场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石油生产国、消费国、石油公司以及国际石油组织逐渐认可并自觉维护其秩序,并将维护国际石油市场稳定和本国的石油安全紧密地结合起来。国家成为国际石油体系的重要行为体,主动参与规则和决策制定程序,维持这一体系的平衡。以市场为基础的自动调节机制在国际石油体系内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从价格波动的情况来看,这种均衡机制还比较脆弱;从合作的内容看,尚处于初级阶段。


一、国际石油体系的形成和完善


国际石油体系发端于20世纪初,相对于世界政治、经济体系的发展有一定的滞后性,并在不断成形和完善的过程中经历了由英国主导到美国主导再到欧佩克(OPEC)主导直至美国主导下多方协调平衡的转变。

第一次世界大战加深了人们对石油的认识,只有取得充足的石油资源才能维持现代经济的繁荣和高度机械化的战争,石油完成了从普通商品到战略资源的转变。1928年,美英石油公司签订《阿奇纳卡里“按现状”协议》,美英法荷四国政府和石油公司签署了《红线协定》。


“《‘按现状’协议》划分了市场份额,《红线协定》划分了开采领地。他们共同组成了世界石油工业的卡特尔。”这些由英国石油公司制定的规则加强了由英国主导的国际石油秩序,在此秩序上国际石油体系逐渐成形。第一次世界大战重创了英国,标志着大英帝国的衰落,但英国仍不甘心放弃国际石油秩序的主导地位。这种实力和愿望之间的矛盾加剧了世界经济和国际石油市场的波动,并造成了两次大战之间国际政治经济及石油市场的不稳定状态。


查尔斯·金德伯格在分析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原因时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英国已经丧失领导全球经济的能力,继而为美国所替代。由于英国没有能力,美国又不愿意承担稳定国际经济体系的责任,致使该体系处于不稳定的状态。


在世界政治经济大变动的背景下,国际石油秩序由英国主导转为美国主导是历史的必然。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尽管美国公司在中东石油开发上获得了政府的支持,美国政府还是很少卷入国际石油权力的争夺中,而主要关注国内的生产控制。


二战中,石油对于现代战争和经济的重要战略意义凸显,盟军的胜利被认为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石油的充分供应,其中绝大部分来自美国。从1941年12月到1945年8月,美国及其盟国共消费了70亿桶石油,其中的60亿桶来自美国 [4] 。在1939年以前,中东石油只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5%,在国际石油市场上仍然无足轻重,欧洲国家的石油进口主要来自美国和墨西哥,从波斯湾进口的石油仅占其全部进口量的20%。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美国对外石油政策的转折点,作为二战后崛起的超级大国,美国战略利益开始扩展到全球,构筑包括石油秩序在内的国际新秩序。依靠相互持股的跨国石油公司,美国逐步实现了对中东石油的开发和控制,并推动了盟国的经济复兴。


美国在伊朗石油危机和苏伊士危机中动用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来维持对国际石油市场的控制,进一步重创了英国在中东的石油权力,巩固了美国的霸权。此时,国际石油体系确立,主导权也从英国转移至美国。这一体系由美国、盟国、石油公司和生产国等构成,在一定条件下具有相对稳定性。但是,这一体系并没有明确体系运作的规则,对参与国家的约束也比较松,其所隐含的结构性冲突和矛盾主要来自于不同利益体的分歧和演化。


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是世界石油工业急速成长的“黄金时期”,石油产量和探明可采储量高速增长。一方面,中东、俄罗斯和其他地方陆续发现一批大型或特大型油田,中东成为世界石油工业的中心和世界最主要的石油供应地;另一方面,战后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推动欧洲主要工业国家实现了能源结构的大调整,实现了从以煤为主到以油为主的转变。


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主导的国际石油体系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和冲击。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国际石油公司在全球石油供应大幅增加的情况下不断压低油价,石油生产国利益受损,直接导致了1960年OPEC的产生。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的剩余石油产能迅速下降,动摇了其在世界石油体系中的主导地位。1966年,中东主要石油出口国的石油产量首次超过美国。


此后,以利比亚和伊朗为代表的中东和非洲石油生产国不断挑战国际石油秩序。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为打击以色列及其支持者,OPEC的阿拉伯成员国联合限制石油产量,宣布收回原油标价权,将原油基准价格从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10.651美元,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


第一次石油危机尚未完全平息,1978年底,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国伊朗的政局发生剧烈动荡,亲美的温和派国王巴列维下台,引发了第二次石油危机。1980年,两伊战争爆发,两国石油产量从每天580万桶骤降到100万桶以下,打破了全球原油市场上脆弱的供求平衡,油价从每桶13美元猛涨至34美元。两次石油危机对发达国家的经济造成了严重冲击,经济增速明显放慢。


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OPEC成为世界石油市场的主导力量,其所主张的高油价政策使国际石油市场经历了10多年的高油价时期。但是与此同时,市场机制开始发挥作用,OPEC的优势逐渐消失,对于国际石油秩序的控制力开始下降。这种状况的出现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一方面,欧佩克内部出现了分裂。频频爆发的内部冲突,例如两伊战争、伊拉克侵略科威特等削弱了OPEC的整体力量。而且,一些OPEC成员国在高油价时不遵守配额约定,损害了为维持油价承担减产份额的沙特阿拉伯等国的利益。


另一方面,高油价改变了世界石油市场的结构。世界各国对石油产业的投资迅速增长,西非、阿拉斯加、北海等新油田陆续被发现,非欧佩克国家石油产量不断上升。


同时,美国、欧洲、日本等加快了能源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石油节约和替代技术。加上经济衰退所导致的石油需求减少,世界石油市场很快就出现了需求疲软、供大于求的局面。OPEC的市场份额逐渐缩小,到1981年,非OPEC国家石油产量超过OPEC国家。1985年9月,OPEC放弃了减产保价的高油价战略。此后,国际石油市场在经历了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动荡后,逐渐恢复供需平衡。


2000年至今,尽管国际石油市场也经常出现波动,但是国际石油体系出现了合作与规范的特征,OPEC产油国和非OPEC产油国之间、产油国和消费国之间对这一体系逐步达成共识,在稳定石油供应和价格问题上也陆续实现了合作。这意味着国际石油体系逐渐走向了成熟。尽管屡遭冲击,美国始终是国际石油体系的重要力量,对推动这一体系的形成和维护这一体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国际石油体系的内在稳定机制


国际石油体系的剧烈动荡使石油出口国和石油进口国都意识到市场稳定的重要意义,不再坚持通过损害对方利益的方式来增加自身利益,而是主动寻求一种双方都接受的均衡,通过维护石油市场的稳定来保证长期的出口市场和进口渠道。因此,在统一的国际石油市场形成以后,国际石油体系各行为体在维护市场稳定方面更容易达成妥协和合作。


1. 苏联解体与世界统一石油市场的形成


二战以后,世界上出现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阵营,美苏争霸和两极对峙一直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初,世界经济的分裂和政治的对抗加剧了石油市场的波动。1991年苏联解体后,世界逐渐形成了统一的石油市场。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前苏联各国石油资源丰富,经济对石油出口的高度依赖使这些国家很快加入世界石油市场,并成为世界石油市场上的重要力量。


受地域影响,前苏联地区的石油出口主要流向欧洲,并以此为基础与欧洲建立了日益密切的经济联系。世界石油市场的供应增加,保障了世界经济增长对石油的需求。在市场经济机制下,供求和价格的自我调整大大增强了世界石油市场的稳定基础。


2. OPEC成员国之间、OPEC与非OPEC产油国家之间的妥协和合作

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世界经济遭受严重冲击,石油需求减少,原油价格暴跌,一度跌至每桶10美元的水平。为了稳定市场,OPEC(主要是沙特阿拉伯和委内瑞拉)和墨西哥、俄罗斯、挪威等非OPEC成员国达成减产协议。2000年3月,OPEC通过了减产协议,将油价稳定在每桶22~28美元的水平。之后OPEC和非OPEC产油国又在2001年达成减产保价的协议。这一措施成功地使2000-2003年的石油价格保持在稳定的水平。


3. 产油国与消费国之间的妥协和合作

对于石油出口国而言,高油价固然可以使其短期收益增加,但是经历了第一次和第二次石油危机后,高油价对于世界经济的损害已显而易见,其会直接导致需求减少并影响产油国的财政收入。对于石油进口国而言,低油价固然可以在短期内降低进口成本,但油价过低,石油投资将显著减少,影响世界石油供应并引发经济和政治动荡。


为了保障自身能源安全,获得稳定的石油供应,石油消费国对于产油国对油价和供应的管理的态度也从反对转变为支持。产油国和消费国在经济上的互相依赖和对油价认知问题的成熟为国际石油体系规范的建立和强化奠定了基础。1986年12月,OPEC制定了18美元/桶的轴心价格。

从1987年到1993年,OPEC国家一直为保持这一轴心价格而调整产量。由于这一价格与美国、欧盟的期望值大体吻合,它们都支持这一做法。2000年12月在利雅得召开的国际能源论坛上,美国公开支持OPEC执行的价格区间政策,与其签订了管理石油供应的协议,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2003年以来虽然国际油价不断上涨,但是OPEC不再执行高油价政策,而是一再提高产量,试图通过供求平衡来平抑油价。


除了油价上的共识与合作,石油消费国和石油生产国还建立了稳定市场的合作机制。2003年成立的国际能源论坛秘书处成为石油生产国和消费国对话的常设机构,该机构开展了旨在维护石油市场稳定的“联合石油数据倡议(JODI)”项目,目的虽然只是为产油国和消费国提供石油市场信息,并没有规则规范和制约的作用,但它是国际石油体系中首次出现的全体行为体自愿参与的合作,这一合作机制为国际石油体系形成正式的合作规范建立了基础。


4. 国际石油市场规范的自我强化


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石油已经从一种相对稀缺的经济资源向着普通经济产品的方向发展,这使得石油贸易行为越来越需要服从市场规律。2000年以来,国际石油体系中出现的合作规范就是各行为体之间相互依赖关系发展的结果。在经历了长期的动荡和冲突之后,世界石油体系不断成熟,维护石油市场的稳定已成为国际石油体系主要行为体的共同规范。


尤其是在国际石油市场行为多元化、非市场干预变量增多使国际石油市场更加难以稳定的情况下,各行为体都意识到合作更加必要。非OECD(经合组织)国家石油消费已经超过发达国家,成为世界石油进口的主要力量之一。尤其是前苏联各国和一些非OPEC成员国主动加入这一体系并遵从体系的规范,更加强化了国际石油体系的基础。



三、美国对国际石油体系的主导和控制


在国际石油体系形成、发展并逐步完善的过程中,美国无疑发挥了最重要的作用。依靠政治、经济、军事等全方位的优势,美国在战后很长时期内有效地主导和控制着国际石油体系,并将维护国际石油体系秩序与本国的石油安全战略结合起来,作为其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1. 美国及其盟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


国家力量和地位的变化是导致国际石油体系主导权转移的主要条件。二战后,国际石油体系由英国主导转向美国主导,在权力转移过程中国际石油体系并没有发生剧烈的动荡。主要原因在于:


一是在公司层面,虽然美国取代英国的主导地位,但只是结束了英国公司在中东的垄断地位,并没有把英国公司驱逐出市场,国际石油市场的基本规则也没有改变;


二是美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战后的东西方对抗中一直都是坚定的盟友,全球政治格局为体系主导权的和平转移创造了条件。


尽管20世纪70年代国际石油体系的控制权一度转移到OPEC,但是到80年代中期以后,主导权又转移到美国。90年代以来,国际石油体系主要以美国及其盟友为主导,表现为多方协作的相对稳定状态。


美国作为主导国,主要通过国际能源机构(IEA)影响石油消费国,通过控制沙特阿拉伯等主要产油国,保持国际石油体系的基本稳定,并通过强大的军事力量对产生威胁或破坏规则的国家进行威慑或打击。与此同时,美国及其盟国一直在强化海上控制权,对全世界最重要的海上通道进行有效控制,确保战时能够封锁他国的海上运输船舶并展开军事行动,确保美军全球战略的实施。


2. 石油—美元体制


以石油为基础、以美元金融垄断地位为支持的“石油—美元体制”是战后美国实现全球霸权目标最为重要的经济手段之一,它为美国获得在中东乃至全球的战略利益提供了极为有效的金融支持。作为二战后最主要的遗产之一,美元取得了等同于黄金的国际计价和储备货币地位。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美元国际货币的地位被保留下来。


为实现中东石油安全战略,美国与中东产油国构建了一系列相互依赖的经济机制,特别是石油—美元机制。石油—美元机制是一个开放的循环机制:


一方面,美元作为石油交易的主要计价货币,确保了美元作为交易媒介的垄断地位;


另一方面,通过石油美元的回流,进一步强化了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地位。美国向中东产油国开放金融市场,以此吸纳它们的巨额石油美元资本。为加强石油美元的回流,70年代开始,美国进行了一系列金融改革和金融创新,相继建立起各种商品和金融期货市场。


80年代后,又逐步放松金融管制,让尽可能多的石油美元大量进入美国各类金融市场。这种机制构建起了美国与中东产油国的石油需求与石油供给、石油支出与石油收入、石油美元与石油物资、美元回流与美元流出等复合式的“相互依赖”,将美国经济的石油能源和石油资本需求与OPEC国家石油资源供给和石油盈余资本在美国的投资回报捆绑在一起,使得中东产油国对美国市场的依赖性不断加深。


近年来,国际石油市场一个突出的特征是石油金融属性越来越显著,金融投机造成国际油价的剧烈波动,使国际石油价格不时偏离供需基本面,甚至反过来影响石油供需。


石油期货市场的发展已经超出其发现价格、规避风险等功能,而成为国际资本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尽管从长期看,石油价格还是决定于供给和需求,但石油的定价权已不仅仅属于生产者和消费者,也不再完全受供求关系的束缚,而是部分地让渡给了一些实力雄厚的投资基金,并受投资者预期的影响。期货市场的杠杆效应、买空卖空机制以及国际货币市场的流动性过剩,使得石油金融化特征愈加明显。


美国通过石油—美元体制和相对发达的金融期货体制,巩固了在国际石油体系中的主导权。


3. 对石油贸易的影响和控制


美国战后一直坚持自由贸易和多边主义,这种政策与美国主导战后全球秩序的自由贸易的观点一致,并代表了美国在全球政治经济领域的主导地位和控制权。在第一次石油危机以前的国际石油体系中,美国的跨国石油公司主导世界石油贸易,强化了美国对国际石油体系的有效控制。

在OPEC崛起、国际石油安全出现危机后,美国又通过国际能源机构重新整合消费国的团结,以恢复体系的稳定。在欧洲国家政府不同意与美国就能源问题进行磋商时,美国开始实施自己的战略,一是恢复石油市场平衡,二是坚决避免盟国或产油国影响美国的中东政策,三是努力增进消费国的团结。这种努力最终将欧洲拉回到这一体系中。


4. 石油储备体系的不断完善与危机应对


石油储备是美国应对危机、影响世界石油市场的重要手段之一。1974年11月,在美国的积极推动下,国际能源机构成立。其主要职能之一是协调成员国的石油储备行动,要求成员国必须保持相当于前一年90天进口原油的储备量,但该机构成员国的储备一般均高于最低标准。美国的战略石油储备规模居世界首位,加上企业的商业储备,储备能力超过了150天进口量。


在国际能源机构的历史上,一共动用过三次战略石油储备。第一次是在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第二次是在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袭击墨西哥湾地区时期。第三次是2011年6月利比亚战争爆发后,国际能源机构在一个月内动用6000万桶战略石油储备,弥补由利比亚原油停产产生的供应缺口。


石油储备体系的不断完善大大增强了以美国为代表的石油消费国对国际石油市场的影响力。除了直接动用战略储备,美国还通过调整储备数量影响国际油价。2009年初,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石油期货价格一度下跌到40美元以下,美国等国及时增加战略储备和商业储备,国际油价很快止跌回升。随着国际石油体系的不断成熟,石油消费国通过调整储备,石油生产国通过调整产量,在全球石油供需方面形成市场的均衡。


四、国际石油体系发展前景展望


尽管国际石油体系面临较多的冲击,但在较长的时期内,国际石油体系仍将继续存在并发挥重要的作用。鉴于石油的重要战略意义和美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综合优势,美国仍将主导并通过多种形式的合作协调这一体系。


1. 国际石油体系正面临冲击和挑战


对于国际石油体系的发展前景,业内也有一定的分歧。一种观点认为未来这一体系将逐渐淡化,主要理由是近年来资源市场供需结构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国际石油体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是非OPEC产油国崛起,OPEC的供应主体地位面临挑战。上世纪80年代,由于世界石油需求量急剧下降和非OPEC国家石油产量的上升,OPEC逐渐丧失调节石油价格的支配权,在世界石油市场的地位和影响力也有所下降。特别是近年来北美、非洲等地区的油气产量不断增加,使得OPEC在全球油气产量中的比重进一步下降。


二是资源民族主义日益兴起。近年来,随着资源价格走高,资源生产国不断加强对能源资源的控制,希望以资源特别是化石能源作为手段巩固本国财政基础,抵御外部经济风险。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大宗商品价格暴跌使资源民族主义浪潮放缓,但如今又有复苏之势。资源国纷纷增税、重新谈判合作条件、 国有公司扩大参与,甚至开始国有化,增加了跨国石油公司海外扩张的难度, 削弱了美国等国对石油资源的控制力,冲击了原有的国际石油体系。


三是替代能源发展加快。石油价格的上涨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压力为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太阳能、风能、生物质柴油、乙醇汽油发展进一步加快。 为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美国、欧洲、日本等纷纷调整或制定新能源发展战略,加快替代能源的发展,对传统的油气产业和能源结构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2. 石油的重要地位短期内不会动摇


从总量上看,全球石油需求仍将保持上升趋势。虽然以美国、欧洲国家和日本为代表的OECD国家需求比重不断下降,但它们仍然是世界主要的石油消费和进口地区;


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原油消费量和进口量都将大幅增长;


一些产油国石油消费量近年来也呈不断增长趋势。尤其是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一些大型的发展中国家推出了庞大的能源密集型的经济刺激方案,更加剧了这种趋势。


长期来看,经济复苏过程中能源需求的恢复性增长和更多资源密集型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将使得全球石油需求继续增长。从结构上看,由于新能源发展尚面临技术不成熟、产业发展成本高两大瓶颈制约,较长的时期内以石油和天然气为主的化石能源仍将在一次能源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据一些机构分析,在未来一二十年,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仍将保持在80%以上。


目前,地缘政治动荡、对石油资源投资乏力、冶炼瓶颈、安全问题等均对产油国的产量造成一定影响,全球石油行业面临的主要困难仍是扩大石油开采量。鉴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在短期内难有重大改变,石油、天然气等油气资源的战略地位将愈显突出,产油国、消费国、国际石油公司围绕石油的竞争仍将延续。


3. 美国仍有意愿和能力主导国际石油体系


虽然美国在石油价格和贸易等问题上已不再起到完全的决定作用,但从国际石油体系中各行为体间的关系和地位来看,还没有其他国家或国际组织能改变美国主导的现状。美国仍将在国际石油体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尽管全球金融危机打击了美国经济,但美国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其经济规模、社会制度认同度、军事力量规模、在国际体系中的政治影响力仍然全球领先。


此外,劳动生产率、科学技术、教育水平、财政金融实力、主权货币、跨国经营、人力资源、自然禀赋等方面,美国仍然占有明显的优势。在石油生产和消费领域,美国仍然是最大的石油消费国和进口国。随着美国非常规油气的发展,美国在寻求能源独立的过程中将不断巩固其在国际能源市场上的话语权。


而且,对国际石油体系的控制是美国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不可能心甘情愿地轻易放弃主导权。作为美国的传统盟友,欧盟是国际石油体系的维护者和受益者之一,目前正面临欧债危机等棘手问题,暂时没有意愿和能力挑战这一体系。


资源大国俄罗斯,虽然在国际石油市场上较为强势,经常对世界石油体系的权力核心、交易规则、国际机制等发起挑战,但跟大多数产油国一样,俄罗斯也面临着“资源诅咒”的难题,资源权力效用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在国际石油体系中,俄罗斯只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俄能否改变体系内的权力结构,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二战以后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国际石油体系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三次石油危机对石油市场和世界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是从近20年的供需情况看,国际石油体系相对稳定,多数国家都能遵从并通过政策调整自觉维持体系内的平衡。这一相对稳定的体系对于经济高速发展、石油需求不断增长的中国意义重大。


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期内,中国的石油消费将继续增长,而产出增速将不断放缓,进口依存度将继续攀升。国际环境和国情决定了中国的石油需求只能越来越多地依靠国际市场解决,在现有的条件下,积极参与国际石油体系是中国的现实选择。


这既是国家保证能源安全、稳定石油供应、缓解油价波动对实体经济冲击的必要手段,又是石油企业主动适应和影响国际石油市场、增加收益的有效途径。但是,由于国际石油体系的特殊性及诸多客观原因,在国际石油市场上,中国并没有获得与其经济规模和实力相称的地位。提高在国际石油体系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原载《国际石油经济》,原题《国际石油体系的形成、发展与展望》,其他作者为高松)


【欢迎分别回复 欧元 | 俄罗斯 | 金融危机 | 宏观经济 | 资产配置 | 欧洲 | 欧元 | 芝加哥 | 投资时钟 | 非农 | 楼市 | 中国经济 | 大宗地理 | 矿产资源 | OPEC | 新加坡 | 瑞士 | 美元 | 货币政策 | 中国历史等关键词查看更多『经济金融』干货集锦】


欢迎体验——大宗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领域最权威的知识库,每天都在增加中……

回复每个大类对应关键词获取

大宗业务: 套期保值| 套利 | 套利心得| 商品定价 | 贸易融资 | 融资方式 | 仓储 | 航运 | 油轮 |商品风暴 | 钢贸 | 石油贸易 | 衍生品 | 公司研究

品种系列:| 饲料 | 玻璃 | 黄金 | 菜粕 | 玉米 | 甲醇 | 塑料 | 钢铁 |锌 | 铝 | 螺纹 | PTA | 橡胶 | 大豆 | 糖 | 煤炭 | 石油 | 铜 | 棕榈油 | 棉花 | ETF期权 | 铁合金 | 原油 | 铁矿石 | 茶油 | 鸡蛋

公司产业:住友 | 伊藤忠 | 丸红 | 三井物产 | 亚洲粮商 | 油脂油料 | ABCD | 油脂巨头 | 中粮 | 益海嘉里 | 巨头年报 | 矿业寡头 | 四大粮商 | 大宗寡头 | 国内粮油 | 必和必拓 | 淡水河谷 | 孟山都 | 中储粮 | 鲁花 | 中纺集团 | 嘉吉 | ADM | 邦吉 | 路易达孚 | 嘉能可 | 贡沃| 粮油争霸 | 埃克森美孚|化工 | 巴斯夫 | 化工巨头 | 化工巨头2 | 化工巨头3

宏观系列:货币 | 欧元 | 俄罗斯 | 金融危机 | 宏观经济 | 资产配置 | 欧洲 | 欧元 | 芝加哥 | 投资时钟 | 非农 | 楼市 | 中国经济 | 大宗地理 | 矿产资源 | OPEC | 新加坡 | 瑞士 | 美元 | 货币政策 | 中国历史 

金融系列:CTA基金 | 桥水基金 | 金融女郎 | 高频 | 量化 | 对冲基金 | 资管 | 泽熙 | 中国金融史
交易系列:德州扑克 | 交易员 | 交易理论 | 交易系统 | 风险控制 | 技术分析 | 交易心理 | 个人修炼 | 交易书单 | 交易故事 | 均线

人物系列:石油大亨 | 沈文荣 | 王文银 | 宁高宁 | 索罗斯

精品微信号推荐


全球央行观察(微信ID:quanqiuyanghang)

解读全球央行货币政策、官员讲话、投资趋势,透析央行一举一动背后深意。紧跟宏观经济动态,感受全球金融脉搏。


“黄金头条”(微信ID:goldtoutiao)

第一时间报道影响贵金属市场的国内外政经领域重大突发事件,关注世界经济和金融投资动态,为读者提供每日财经新闻、及时行情解读,各大顶尖投行分析。炒黄金,读黄金头条就够了!真正做到全球资讯一站式集合,足不出户带您纵览贵金属市场一切动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