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餐桌佳肴化身摇钱树:生猪期货获批,快来概览产业全貌!

2018-03-10 扑克投资家

原油期货即将上市,扑克为大家准备了

原油大礼包

后台回复“原油”即可查看


文 | 何济生 朱迪

来源 | 广发期货 农产品研究小组

编辑 | 扑克投资家,转载请注明出处



摘要:  近日中国证监会正式批复了大连商品交易所生猪期货的立项申请。我国是世界上生猪出栏量最大的国家,市场规模超万亿元,年出栏量在七亿头左右,约占全世界总出栏量的55%。作为全球最大的畜牧品种和我国最大的农业品种,生猪期货的上市将为我国生猪产业提供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推动行业的健康发展。对于生猪产业的了解有助于我们未来参与到期货的使用当中。


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来勾画生猪产业的整体概况,分别介绍了生猪产业周期,产业链上中下游情况,当前国内产业发展现状,以及影响生猪价格走向的各项因素,帮助大家对产业有个较为详尽的了解。


近日中国证监会正式批复了大连商品交易所生猪期货的立项申请。我国是世界上生猪出栏量最大的国家,市场规模超万亿元,年出栏量在七亿头左右,约占全世界总出栏量的55%。作为全球最大的畜牧品种和我国最大的农业品种,生猪期货的上市将为我国生猪产业提供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推动行业的健康发展。



一、生猪是典型的周期性行业


生猪是典型的周期性行业,其形成原因和我国的生猪养殖结构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国养猪行业集中度低,且多以散户养殖为主,信息不对称,导致生产具有很强的盲目性。并且由于行业处于完全竞争的环境,进入和退出市场都非常灵活,很容易产生追涨杀跌的投机性行为,导致生猪价格常常会出现大幅波动。另外,生猪生长的周期较长,所以业内蛛网效应明显,散户多以当年价格来安排来年的生产,产量和市场需求变化无法做到契合。再加上疫病管控的能力较弱,价格常常会受到剧烈的波动。近年来,猪周期往往持续在四年左右,但随着规模化的发展,周期有拉长的迹象。其过程具体如下:



自2006年起,我国一共经历了三轮比较明显的猪周期。


第一轮周期从2005年底到2009年底,主要受到生猪疾病的影响。2005-2006年猪价大跌,养猪户大量减少母猪存栏,适逢07年夏季全国爆发高致病性蓝耳病,导致存栏量进一步下降,促成 2006-2008 年猪价大涨。2008 年国家实施养猪八大扶持政策,生猪存栏量迅速恢复,市场供大于求。随后瘦肉精事件蔓延,河南多家养殖场受到波及,于是猪价走入下跌通道,第一轮周期结束。


第二轮周期从2009年底到2013年中,此轮周期一方面受到疫病影响,另一方面养殖成本的迅速上涨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09年开始,生猪价格持续走弱,养殖利润长期为负,再叠加饲料价格的上涨,养殖户恐慌心理进一步加剧。为稳住猪价,国家启动收储冻肉,虽然收储量很少,但是对市场信心起到了提振作用。2010-2011年间,流行性腹泻在部分省区扩散,致使大批小猪死亡,疾病导致供应减少,推动猪肉价格上涨。受养殖利润高位影响,行业内外资金纷纷涌入生猪养殖行业,供应量迅速增加。11年我国生猪进口量也出现翻倍上涨,虽然体量上有限,但其起到的边际作用不可小觑,猪价再次进入下跌通道,形成了第二轮完整的猪周期。


第三轮周期为 2013 年至今,这一轮周期主要源于环保政策的严格化,规模化转型调整拉长了周期跨度。14年生猪养殖行业出现集体性亏损,仔猪价格下跌,养殖户淘汰母猪意愿加强,能繁母猪淘汰速度加快,不仅胎龄较老的母猪,一些正当年的母猪也纷纷送入屠宰场,母猪存栏量大幅降低,而环保政策趋严,延长了产能恢复周期。截至17年12月,能繁母猪存栏已出现连续52个月的环比下跌,近期仍有进一步加强的趋势。本轮周期的特点在于存栏降,价格也在降,我们认为,当前市场处于转型期,未来随着规模化的继续发展,周期影响将会逐渐淡化。



除了上述周期外,生猪消费年内也存在明显的季节性波动。每年11月到次年1月,受到春节拉动,是全年需求最旺的时候,而春节过后需求会持续下滑,进入夏季后,由于天气炎热,肉类易变质,食用量也偏少,消费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一般而言,8月开始回暖,在中秋国庆双节期间再度达到一个小高峰,节后价格再次走弱,直至春节前期。总体来说年内的猪价高点出现在四季度,低点出现在一季度末及二季度这段期间。


二、生猪产业链情况



(一)上游概况


1. 育种选种


目前全球常见种猪品种有五种,分别为大约克猪、长白猪、杜洛克猪、汉普夏猪和皮特兰猪,它们以生长速度快、饲料转化率高、胴体瘦肉率高、分布广及饲养量大而著称。随着选育技术的发展,不同品种间又经过杂交形成新的种系,如当前最出名的丹麦系种猪。近年来,国际上四元和五元的杂交猪越来越多,相较于传统猪系进一步提升了瘦肉率、料肉比等指标。高元次杂交猪各方面性能普遍优于低元次杂交猪。


受到育种技术发展水平限制,我国目前育种技术还停留在三元次杂交上,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明显的差距。国内养殖企业还未构建出先进、系统的育种体系,曾祖代种猪绝大部分来自于海外。由于国外育种水平明显优于国内,这种进口局面短期内难以得到扭转。但近育种产生的效益是外购所无法比拟的,因此近年来国内部分规模化企业慢慢开始渗透进育种阶段,养殖企业频频与高校及科研机构合作,未来将进一步加速科研成果产业化,增加我国养殖企业竞争力。



我国当前引进的种猪主要为长白猪、大约克猪和杜洛克猪三种。国内种猪场从国外原种猪场进口他们生产的曾祖代种猪,然后通过同品种纯种繁殖扩充祖代种猪,接着通过纯种母猪和公猪杂交生产父母代二元种猪,在国内种猪市场销售,企业购买种猪再进行扩繁。而没有种猪繁育能力的小型养殖场通过种猪场购买父母代二元种猪,产下的仔猪经育肥后就可以作为商品猪销售到市场上。


2. PSY


PSY是指每头母猪每年所能提供的存活仔猪头数,是衡量猪场效益和母猪繁殖成绩的重要指标。PSY越高,每头仔猪摊销的母猪成本越低,直接导致商品猪的成本下降。当前国际上以荷兰、丹麦为代表的第一梯队PSY已经达到了30头以上的水平,以美国为代表的第二梯队也有25~28头,而我国PSY还远远落后于这些发达国家,均值在17头左右,部分规模化养猪企业可以达到22头。母猪分娩率一般在2-6胎达到高峰,生产活仔数通常在1-3胎后开始增加,3-6胎阶段达到高峰,6胎后开始下降。生猪养殖在规模化进程中,能繁母猪存栏会不断下降,受此影响,生猪供给也会出现短暂下滑,但是在一段时间后,由于PSY的增长,生猪存栏会再次回到上涨通道。我国当前正在经历这一进程中。

 

(二)中游概况


1. 育肥过程


生猪的育肥过程充满挑战,营养技术和管理水平决定了料肉比、健康度等一系列指标,并直接影响最终的养殖成本。商品猪从出生到出栏相继经历婴儿猪、保育猪、仔猪、大猪四阶段,分别对应哺乳、保育、生长、育肥这四个饲养环节。养殖过程中,饲料占饲养总成本的60%以上,养殖企业自制饲料可以大幅节约成本。大型规模化企业,如温氏、牧原等,在不同生长阶段的饲料配方以及饲养方式上,都有着非常先进的技术和经验。



猪的常用饲料种类很多,按营养划分为蛋白质饲料、能量饲料、粗饲料、青绿饲料、青贮饲料、矿物质饲料和饲料添加剂8大种,其中蛋白饲料和能量饲料是最主要的饲料成分。蛋白质饲料包括植物性蛋白质饲料和动物性蛋白质饲料两大类。植物性蛋白质饲料有豆类籽实及其加工副产品、谷物加工副产品和油饼等。动物性蛋白质饲料包括血骨粉、鱼粉、蚕蛹等,其特点是蛋白质含量高,是谷物饲料的3~8倍,在日粮中与能量饲料配合在一起喂猪,使用适当能使公母猪正常繁殖,促进仔猪生长和肥育增重。谷食类能量饲料包括玉米、稻谷、大麦、谷子、高梁、荞麦、稗子等。玉米含淀粉多,在70%以上,粗纤维仅2~2.5%,适口性好,消化率高,但粗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含量均不能满足猪体需要,必须与其他饲料搭配。


2. MSY


MSY为每年每头母猪出栏肥猪头数:MSY=PSY*育肥猪成活率。MSY相较于PSY能够更加直接反映出每头母猪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能够直接反映出每头出栏肥猪摊销到母猪的最终成本是多少。提高MSY水平,对母猪的健康水平以及仔猪的育肥过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猪场环境、饲料配方,饲喂管理、防疫操作等等方面,都需要更加专业和成熟的管理。


3. 料肉比


料肉比是指肉猪在饲养期内饲料总消耗量与饲养期内总增体重的比值,是影响猪场生产效益的一个重点指标。影响料肉比的几个关键因素分别是饲料营养、生猪品种、环境控制、饲养管理和饲养日龄。其中在饲料方面,生猪的生长发育和饲料的质量有很大关系,如果饲料所含的蛋白和能量较低,就会增加猪的采食量,提高料肉比。因此平衡蛋白和能量水平是降低料肉比的关键。国际上目前先进水平的转化率为2.6:1,而我国在2.8:1,和发达国家的差距并不明显。


4. 养殖方式


我国当前生猪养殖仍以散户养殖为主,但近年在整个市场环境的倒逼下,规模化成为了不可扭转的趋势。规模化养殖代表模式主要为温氏的“公司+农户”,以及牧原的一体化养殖。


与规模化集中饲养和个体化散养模式均不同,温氏股份在国内首创了“公司+农户”的中规模分散式养殖模式。在生产方式上,企业与农户以封闭式委托养殖方式进行合作,由企业负责种猪生产、饲料生产、疫病防治、技术服务、回收销售等环节,并通过养户管理员为农户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指导服务农户,公司仅保留种猪繁育和育仔阶段,而将商品猪的育肥阶段以委托饲养的方式交由农户负责。在这个过程中,生猪的产权仍属于公司。


在利润分配上,企业采用价格保护制度与合作养殖户和经销商打造利益共同体。企业在与农户签订养殖合约时即确定了领取物资和成本的价格,保证农户收益,从而使农户收益与市场价格脱钩,让农户实现“旱涝保收”。在合作经销商利润分配方面,企业保证经销商收益,与经销商利益共享。


牧原股份所采用的一体化自繁自养养殖模式是目前市场上的主流趋势,它的特点就是,企业从上游的育种、饲料,到中游的扩繁、防疫、育肥,再到下游的屠宰销售全程参与,做到全产业链的可控性。这种生产模式的优势在于技术上能够做到更加先进和高效,成本优势更加明显,利于企业的快速发展,但挑战在于对资本投入要求比较高,且需要更加成熟高效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


资源集约型的工厂化农业属于未来发展方向,在欧美发达地区,自繁自养一体化模式的企业占到了行业半数以上。作为一个万亿产业,往往会有寡头的诞生,但是目前生猪行业内尚没有能称霸一方的企业,未来大规模企业的崛起,离不开自繁自养模式的发展。



5. 疫病控制


近年来国内养殖业重大疾病频发,链球菌、蓝耳病、猪流感、口蹄疫和2016年的仔猪腹泻等疫病所导致的生猪死亡率都非常高。疫病发生会对养殖厂产生致命打击,因此从环境卫生、饲料管理、防疫措施等等方面都要做到严格把控。我国的疾病爆发情况相较国外更为复杂,受到猪瘟、口蹄疫等特有的重大疾病威胁;且发病范围广、影响大,就目前国内的猪群健康和饲养环境而言,尚不能达到国际上较高水准,很难从根本上杜绝流行性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三)下游概况


1. 屠宰行业


每年我国生猪屠宰量保持在6亿头以上,定点屠宰率不到40%,行业屠宰量前五大龙头分别为雨润、双汇、新希望、金锣和雏鹰农牧,其年屠宰量分别为1650万头、1500万头、850万头、670万头和550万头,且其市场份额尚不足15%,远低于美国67%的水平。生猪屠宰是产能过剩行业,2015年全国规模以上生猪定点屠宰企业共计屠宰生猪2.14亿头,按照定点屠宰企业的总屠宰能力8.5亿头计算,产能利用率仅约为25%,生猪屠宰行业产能过剩的情况比较严重。



一般而言,屠宰厂的收猪半径约为100-300公里,销售半径约在300-500公里以内。它们的屠宰产能布局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猪肉消费能力和供应能力都较强的沿海省份,比如山东、河北和广东;一类是生猪出栏数量多的内陆省份四川、河南和湖南等地;小型企业则分散在各自所在区域内。


由于中国屠宰行业存在较为严重的产能过剩,并且行业集中度偏低,因此生猪屠宰的盈利能力比较弱。即使是双汇发展这种屠宰体量在1000万头以上的规模企业,屠宰业务的毛利率也基本在10%左右。生猪作为屠宰行业的主要成本,对屠宰企业利润收入至关重要,因此屠宰企业始终存在压低生猪价格的倾向。屠宰行业和生猪养殖户就生猪收购价格存在持续的博弈,但这一效力未来会随着生猪养殖的规模化发展而逐渐消失。


2. 肉及制品分类


(1)高温肉制品


以火腿肠为代表,在110°以上高温高压杀菌制成的肉制品,由于高温蒸煮使袋内肉制品消毒彻底,所以在常温下有较长的保质期,一般为3-6个月或更长。高温产品的原料可以使用冻肉,生产一般不考虑地域,可以集中在生产成本低的地区并集中配送。


(2)低温肉制品


是指将肉制品处于较低温度(0-4℃)环境下以抑制微生物生长,使肉制品最大限度的保持原有风味和品质,如肉灌制品、西式火腿制品、酱卤肉制品和烤肉类制品。低温肉制品就地建厂的情况较多,因其原料为鲜肉,屠宰场一般优先保证低温肉制品用肉。低温产品成分破坏小,营养价值优于高温产品。


(3)鲜肉


鲜肉包含热鲜肉、保鲜肉、冷鲜肉、冻肉等四种,其中冻肉是方便长途运输的原料肉;热鲜肉是农贸市场摆在案板上的生肉,一般凌晨屠宰、清晨上市、日没而息;冷鲜肉在西方比较普遍,要求屠宰完成后迅速降温,再经过24小时冷藏保存(冷却排酸过程),经冷链运输到超市冷藏柜里,但全程冷链的投资与运营成本都非常昂贵;保鲜肉则不苛求于这个全程冷链过程。从卫生与食品安全角度讲,消费者首先会摒弃热鲜肉,但对于保鲜肉或冷鲜肉还不具备鉴别能力,价格上保鲜肉的优势比较明显,性价比优于冷鲜肉。


三、国内生猪产业趋势


(一)规模化养殖


长期以来,我国的生猪养殖行业较为分散,中小散户作为主要的市场参与者,补栏缺乏理性,容易追涨杀跌,导致产能的增减变化与生猪价格的涨跌基本同步。目前,我国生猪养殖业的中小养户正在逐渐退出,市场集中度逐步提高。未来市场上生猪养殖企业将主要以牧原为代表的规模一体化和温氏正在不断完善的“公司+家庭农场”(前文提到的是“公司+农户”)模式为主,比例预计会占到八成以上。



散户退出市场存在必然因素。2016年,散养户和规模企业的生猪养殖总成本分别为 2050元/头和 1810元/头,差异主要来源于人工成本;散养户和规模企业的平均人工成本分别为506元/头和 179元/头,差距高达 327元/头,甚至超过养殖总成本之差。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深入,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入城务工,务农劳动力短缺,农村产业空心化严重。同时,农民工的工资收入持续稳定上涨,2017 年四季度我国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月均收入为 3485 元,过去三年的复合增速超过10%,高于同期GDP6.8%的年均增速。由于农民工工资持续快速上涨以及劳动力的短缺,散养户的机会成本大幅提升,进而提升了人工成本。


另外,散养户不仅需要外购仔猪,还需要购买饲料,饲料价格的变化滞后于玉米,相比散养户而言,自繁自养规模猪场基本靠自产满足饲料需求,可以最大程度地承受原料价格变化所带来的成本波动。


相反规模化养殖益处多多。首先规模化养殖一般在育种、饲养、屠宰等环节采用先进的养殖技术,一方面能保证较高品质的肉品,另一方面也能最大程度得降低成本。其次,很多小型饲养户所面临的瓶颈,在规模养殖面前均能得到较好的解决,由于规模较大,企业在融资上会有更多的渠道和便利,能够吸引更多优秀专业的人才投入行业发展,且有更加成熟、高效和价格低廉的方式去解决环保问题。生猪养殖行业是一个处在国际竞争中的行业,我国虽然每年进出口量不多,但其产生的边际效应依旧十分明显。未来,随着一体化企业的综合应对能力更强,技术可以更好更快得提升,在面对国际竞争环境中也会有更强大的话语权。



(二)环保政策趋严


生猪养殖是重污染行业,首先,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不彻底,随意抛弃河流会造成河流污染,严重的可能会滋生疫病;其次,动物排泄物收集处理困难,对区域污染严重;最后,养殖生产中附设物品会造成对周边环境影响,导致土壤污染和空气污染。国家近年来频出环保限制政策,未来产业调整中,环保的成本将逐步增加。


2013年《禽畜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颁布,标志着禽畜养殖业开启了环保周期。2015~2016年,国家相关部委先后发布了相关文件通知,对生猪产能重新进行调整。从政策上可以看出,2016年后我国进入环保禁养的高峰期,力度空前。2016 年因环保整治而削减的生猪存栏达到 3600 万头,其中南方水网 133 县、京津冀、其他地区各 2000、150、 1450 万头。从各省份的拆迁力度与进度来看,南方水网地区力度明显大于北方。


2017 年全国禁养区域划定范围持续扩大,划定区域从最初的南方水网和重点地区逐渐向西南、东北、西北地区转移,但部分省份也出现了反复拆迁的现象,所以环保是任重道远、循序渐进的,标准会逐步提高。目前,全国累计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 4.9 万个,面积 63.6 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生猪养殖面积的 17.3%,关闭或搬迁禁养区内畜禽养殖场(小区)21.3 万个。



随着环保趋严,南猪北上的区域结构调整也在逐步进行,多家规模化企业已经在东北实现产能布局。2017年8月,农业部发布《关于加快东北粮食主产区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该意见制定了到2020年,东北地区要实现肉类占全国总产量的15%以上的生产目标。就猪肉生产而言,这意味着,假如全国年出栏7亿头生猪的话,东北三省至少要出栏1.05亿头生猪,将成为我国生猪出栏的重地。

 

四、影响生猪价格波动的主要因素


(一)需求端


1. 宏观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消费者收入水平和人口结构都是影响我国生猪需求的重要因素。当前宏观环境下,经济增速放缓,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猪肉的消费,其消费增长率一直在处在下滑阶段。同时,消费者收入水平的不同,消费架构也会出现一定的改变,如沿海发达地区对肉类的消费会更加多元化,禽类水产所占比重近年来大幅增长。


人口结构也对肉类消费产生重大影响。首先,城镇人口的肉类消费量约为农村人口的两倍,城镇化进程会刺激肉类消费的增长;其次,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也不可小觑,据统计,家庭中60岁以上老年人比例每增加1%会导致家庭人均肉类消费量减少0.5%,而我国在2017年底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有2.41亿人,占总人口17.3%,目前我国正处于人口加速老龄化的阶段,预计到2050年,老年人数量将达到峰值4.87亿,占总人口的34.9%。


2. 季节性因素


总体上而言,猪肉消费在年内有非常明显的季节性,一般冬季为旺季,夏季为淡季。秋冬节庆相对较多,中秋国庆开始需求会达到一波小高峰,进入冬季,南方地区有制作腊肉习俗,需求会一直持续到春节过后,然后进入下滑通道。夏季由于气温较高,居民摄入相应减少,且肉类不易储存,消费相应下降。另外消费需求的转换也会受到高校放假及开学的影响。


3. 深加工产品


生猪经屠宰后,一部分生鲜猪肉流入农贸市场,另一部分供给下游的肉制品加工企业。肉制品加工企业在购入猪肉后进行产品的深加工,最终形成低温肉制品和高温肉制品,通过现代零售商等分销渠道供给终端消费者。


猪肉制品的行业格局优于生鲜猪肉,同时消费者对于品牌的辨识度和忠诚度也相对较高,行业龙头的毛利率水平在 15%~30%之间。猪肉制品属于肉类深加工的产品范畴,行业的壁垒相对较高,并且作为主要分销渠道的现代零售商并不存在农贸市场的地方保护倾向,因此行业龙头在该市场的份额相对较高,议价能力也相对比较强。


4. 出口


我国每年出口量很少,出口不及年产量的1%,出口需求对生猪价格的影响甚微。2017年中国生猪出口数量为17.04万吨,同比增长2.16%,全年出口金额1.703亿美元,同比下降12.31%;自2014年至2016年,我国生猪出口数量呈波动下降的趋势,至2017年,生猪出口量增价跌。

 

(二)供给端


1. 养殖成本


生猪养殖成本主要构成为仔猪成本和饲料成本,二者在生猪养殖总成本中分别占比达到20-30%和40-60%左右。一般来说自繁自养自配饲料的规模一体化企业相较于外购仔猪或外购饲料中小养殖场会有更强的成本优势。另外,料肉比的转化率较低的企业也更加有成本优势。人工成本也有着较为明显的影响,产业技术水平较高的企业,饲养过程中多数环节是通过机械自动化来实现,大大降低了对人力的需求。



当前随着国家政策上对环保要求的提高,企业环保支出成了一个不可小觑的企业成本。市场上规模较大企业如新希望,目前新建项目的环保投入已占到整个项目投入的12%-15%,包括污水处理设施、有机肥加工、病死猪处理和管网建设等,体现到养猪成本上,2017年环保工程硬件投入和运行费用的总额约占到一头断奶猪完全成本的16%左右。无疑增加了中小养殖企业的生产成本和经营负担。


2. 能繁母猪和生猪存补栏


能繁母猪和生猪的存栏是决定生猪的供给时间和供给总量的根本性因素。能繁母猪的淘汰和生猪的出栏,是生猪实际供给的数量,对生猪价格走势将产生直接影响。


一般来说从父母代出生到母猪可以受孕,需要8个月左右时间,母猪怀孕到仔猪出生约4个月时间,而仔猪从出生到出栏大概需要5个月时间。在分析猪价时,中大猪存栏变化可作为判断短期生猪出栏和供应能力的重要指标,出栏均重能反映养殖户惜售程度;仔猪存栏水平影响未来5个月左右的中大猪供应,能决定中期生猪市场供需平衡;而母猪的存栏水平最为关键,是定调长周期生猪供应和猪价走势的关键。能繁母猪的数量多少对猪价涨跌的影响占绝对地位,要想整体把握猪价的长远走势,研究母猪数量是必须的。


生猪的供应存在很强的蛛网效应,因此有非常强的周期性,很难贴合市场的即时需求,这也是导致生猪价格波动较大的原因之一。


3. 规模化程度


当前中国生猪市场规模化发展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一是政策风向作用加大,环保可持续理念不断被强化,养猪准入门槛上升,固定成本投入不断提高,只有大规模生产的企业才有机会幸存,散养户逐渐退市,取而代之的是规模猪场和企业集团的扩张;二是消费者更加注重猪肉的品质和安全,生态绿色猪肉颇受欢迎,规模企业,尤其是一体化自繁自养企业,在技术和管理上都拥有更加成熟的经验,并且也会得到更加多的监管以及社会的关注,因此在质量管控上更加有保障。


随着养猪业规模化、集约化的建设,规模化企业在生猪的供应和价格调整上也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尤其是全产业链覆盖的大型养殖企业。行业不断发展,散养户的不断退出,未来的生猪供应主要供应群体便是这些规模化饲养企业,因此它们的产出和经营水平将直接影响我国生猪的供给与品质。


养猪业的黄金期也是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黄金期。在农业用地减少、人力成本增加、政策限制等因素影响下,养猪实现集约化生产是必然趋势。而规模化企业把控市场和抗风险能力强,在种猪育种、猪场管理等方面更加节能、高效,同时也利于猪肉质量监管。集约化生猪养殖是稳定市场猪肉供应的中坚力量。


4. 进口


我国猪肉进口量不大,以冷冻肉为主,由于口感较差,其中约四分之三的冷冻肉都是进入加工厂进行食品深加工。但就边际量来看,即使每月只有几十万吨的进口量,对我国生猪价格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2016年,我国进口猪肉总量达162万吨,进口量同比增长108%,达历史新高。随着国内猪价下行,以及国外生猪价格的回升,国内外猪肉价格的价差有所缩小,进口数量开始下降。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进口猪肉量为122万吨,同比减少24.9%。2018年国内生猪及猪肉产量将会持续稳中有增,猪价仍在下跌通道。因此,2018年将会继续17年进口猪肉下降的趋势。


但是未来中国进口猪肉数量也仍会保持高位水平,不太可能回落至2014年之前的水平。这其中的原因,一是,中国猪肉生产成本仍然偏高,再低都不可能低到国外的成本;二是进口猪肉在配额时代,可以对进口控制,但如今是进口备案,依靠的就是价格竞争力;三是,中国国际贸易政策近年比较开放,进口肉类指定口岸持续增加。


(三)其他因素


1. 上下游产业链


饲料产业:根据组成成分可以将猪饲料分为蛋白饲料和能量饲料,蛋白饲料以豆粕为主,能量饲料以玉米为主,因此豆粕玉米价格的波动和生猪价格也有很密切的关系。在考虑饲料变化时我们通常会关注猪粮比,就是生猪价格和作为生猪主要饲料的玉米价格的比值。按照我国相关经验,生猪价格和玉米价格比值在5.5比1时,生猪养殖基本处于盈亏平衡点。如果低于这个比值,政府就会介入。另外,在考虑饲料成本时,还要关注一些问题。首先,饲料的价格变化滞后于玉米价格波动,因此反应到生猪养殖成本上也有一定的时滞性。其次,玉米和豆粕虽然是主流的饲料原料,但是大麦、高粱等作为玉米的主要替代品,其价格的波动也会影响到饲料的最终成分和价格。最后,部分养殖企业采用自配饲料,且往往会能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料肉比的效果,和饲料企业形成竞争关系。



屠宰行业:我国屠宰行业规模化程度低,生产分散,因此利润率不高, 2015年全国定点屠宰企业的平均销售利润率只有4.72%。对于屠宰企业而言,生猪收购的价格为其生产成本的60%左右,因此为了控制自己的成本,压价收购生猪十分常见。随着未来屠宰集中度的提升,以及不断完善以更好满足终端猪肉产品需求的屠宰工艺,屠宰行业未来毛利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2.宏观政策


国家历年来对生猪养殖行业都给予了比较多的政策倾斜和财政补贴。农业部在“十三五”《全国生猪生产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明确了我国生猪生产发展的思路、布局,提出了建设现代生猪种业、提升饲料兽药产业发展、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推动废弃物综合利用、加强生猪屠宰管理等八项重点任务,也提及了多项生猪产业重点工程与政策:良种工程项目,良种补贴政策,废弃物综合利用工程项目,调出大县奖励政策,标准化养殖项目,生猪育种补助政策,生猪养殖保险政策等等。在未来五年内可以预见的是,生猪养殖补贴政策并不会减少,依然会有多种补贴等待认领。


3. 其他相关因素


天气的状况,运输保鲜技术的发展,以及疫病安全问题对生猪行业的影响力都不可忽视。天气极冷,可能会导致仔猪集体冻死,影响生猪的整体供应;另外在恶劣天气下,生猪运输上量都会受到影响,也会造成价格的波动。生猪在运输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死亡或者掉肉,另外,不同交通方式费用的增减也需考虑到成本当中。最后,我们必须关注疫病对生猪养殖的影响,一旦发生大型的流行性疫病,其产生的损失是难以衡量的,往往会给价格带来剧烈的波动。过去几次猪周期当中,疫病都是造成局势变化的重要因素,不可忽视。




小提示:您可以在后台回复“品种+群”或“领域+群”,如“黑色群”,然后根据步骤指引,加入扑克的官方微信群~!

我们在群里等你哦~


更多精彩内容,

请点击阅读原文进入精品课详情。


原价299元,

上线首日限时优惠价:

99元!

快快抢购吧!

扑克财经APP精品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