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读懂中国白糖产业:历史、成本、产量、消费与进口
本文来自农业凯歌,作者:钟凯锋等。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更多精彩内容,请下载扑克财经App(iOS及安卓版本均可下载)。
投资要点
投资建议:我们认为,国际食糖基本面迎来变化,预计19/20榨季食糖产业将迎来产需缺口,价格底部已经显现,未来价格有望上行;国内价格持续在糖厂现金成本附近徘徊,国内糖价底部区域已现,建议底部布局糖周期机会,推荐标的:中粮糖业等。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制糖的国家之一也是制糖大国之一,目前中国糖产量约占全球产量的10%左右。目前中国糖料分布呈“南甘北甜”的布局,甘蔗糖与甜菜糖的产量之比约为15:1。从甜菜产量来看,北方各省均有甜菜种植,但主要以新疆和内蒙古两省为主,这两省甜菜产量占全国甜菜产量比例可达85%。而从甘蔗产量来看,虽然南部各省均有甘蔗生产,但广西、云南、广东这三省占据了甘蔗产量的头三把交椅,合计甘蔗产量可达全国甘蔗产量的96%。但由于先天自然条件差,我国甘蔗种植地质条件较差,难以实现机械化生产;极端天气状况频发,自然灾害影响较严重;此外,在农地租金、劳动力成本与肥料农药等成本方面都缺乏优势,因此我国蔗糖产业较巴西、印度、澳大利亚等主产国暂时处于劣势。
生产方面,预计18/19榨季全国总产量为1060万吨,较上榨季1031万吨增长2.8%。我们预计,其中甘蔗区广西预计产糖量为600万吨左右,占比57%左右;云南预计产糖量170万吨左右,占比16%左右;广东预计产糖量81万吨,占比8%左右。甜菜区内蒙古预计产糖量65万吨左右,占比6%左右;新疆预计产糖量56万吨,占比5%。而从目前的政策以及蔗农种植收益等背景来看,预计甘蔗收购价格变化不大;受益双高基地建设,长期种植面积有望维持稳定;蔗种更新慢,含糖率逐年降低,整体产量有望维持稳定。受食糖的下行周期,目前糖厂整合力度加大,行业集中度逐步提升,国企比例上升。
消费方面,得益于人口增长、收入提升、城镇化以及制糖业自身产品多样化的发展。自2003年以来,中国糖总消费量由910万吨增长至1500万吨,增长了近65%。而近年来各类工业食品产量均稳定增长,工业消费大致占到中国食糖消费结构中的70%。同时由于价差缩小,并且替代品可替代空间已经大幅缩小,淀粉糖、果葡糖浆等替代品的边际替代效应大幅减弱。
库存方面,本榨季结转老糖基本卖空。国储糖的收放储对短期走势有影响,但随后市场价格仍将回归长期趋势,目前为平衡走私糖缺口国储出库概率较大。我国是世界食糖主要净进口国家,国内食糖生产主要满足国内消费需求,每年的出口量远低于进口量。此外随着管控加强,走私现象得到明显抑制。
核心风险
天气变化导致糖产量大幅波动、政府政策影响糖产量及贸易。
1
中国:制糖与食糖大国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制糖的国家之一,最早记载甘蔗种植的是东周时代。自战国时代开始从甘蔗中取得蔗浆以后,种植甘蔗日益兴盛,甘蔗制糖技术逐步提高,经近千年的发展,至唐宋年间,已形成了颇具规模的作坊式制糖业。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甜菜制糖的成功极大地推动了制糖业的发展,直接导致了制糖业的机械化。20世纪30年代,中国兴起机械化制糖热潮,但未形成机械化制糖工业体系,制糖业基本上还处于手工业阶段。
1949年后,中国大陆的制糖业不断得到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第一阶段1949年至1958年,这是我国糖业发展史上第一个兴盛时期。第二阶段1959年至1977年,这是我国糖业生产建设徘徊期。第三阶段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糖业生产建设进入了历史上最兴盛的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1991年开始,通过对食糖生产经营和管理体制的改革,实现了制糖业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渡。中国已经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产糖国之一,仅次于巴西和印度。
我国甘蔗生产的自然条件相对较差,这是制约我国蔗糖产业竞争力的最重要因素。首先,从地质条件来看,我国甘蔗种植地质条件较差,蔗区地处广西、云南丘陵红壤旱地,大片蔗田难以实现机械化生产。甘蔗生产成本中近一半成本为人工成本。而我国机械化水平较与巴西等国家相比较低,人工成本又高于巴西等国,因此导致种植成本的提高。其次,从气候条件来看,我国蔗区地处亚热带,气候条件总体与世界主要产蔗区相近,但极端天气状况频发。雨量分布不均,春旱、秋旱现象普遍,时有冻灾、风灾的影响,自然灾害对我国甘蔗生产造成严重影响。2016年,我国甘蔗生产成本为360-400元/吨,与巴西(134-158元/吨)、印度(140-168元/吨)、泰国(200-230元/吨)、美国(214-227元/吨)和澳大利亚(214-229元/吨)相比,处于较高水平[1]。
除自然条件差异外,与全球主要蔗糖生产国对比来看,农地租金方面,除中国以外其他主要的甘蔗生产过的土地成本占比很低甚至可以忽略不计;劳动力成本方面,美国和澳大利亚劳动力成本较高但机械化程度高,巴西、印度、泰国的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廉,所以劳动力成本优势得以体现;其他方面,中国甘蔗种植小号的肥料、农药、耕地及收割成本相比较其他国家要高。因此总的来看,中国并不具有甘蔗种植优势。
甘蔗3年宿根特性使得国内甘蔗种植面积呈现出增产3年然后减产的周期特征。中国食糖在2007/2008榨季产量达到历史最高量,达到1482万吨,约占全球产量的10%左右。预计19/20榨季国内糖产量1060万吨。
受气候条件影响,中国糖料分布呈“南甘北甜”的布局。甘蔗制糖业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云南、福建、海南、四川等地。甜菜制糖业集中在黑龙江、内蒙古、吉林、新疆等地。甘蔗糖与甜菜糖的产量之比约为15:1。
根据CASDE报告预测,18/19榨季甘蔗和甜菜这两大糖料收货面积分别是124.3万公顷和23.4万公顷,占比分别达到84.16%和15.84%。甘蔗糖和甜菜糖产量分别达到928万吨和132万吨,85.55%和12.45%。产量上以甘蔗糖为主导。
从甘蔗产量来看,虽然南部各省均有甘蔗生产,但广西、云南、广东这三省无疑占据了甘蔗产量的头三把交椅,合计甘蔗产量可达全国甘蔗产量的96%。
而从甜菜产量来看,类似于甘蔗生产分布情况,北方各省均有甜菜种植,但主要以新疆和内蒙古两省为主,这两省甜菜产量占全国甜菜产量比例可达85%。
2
生产:18/19 榨季预期产量
为 1060 万吨
甘蔗收购:18/19 榨季广西按照 490 元/吨指导价收购
目前的甘蔗收购主要由政府制定指导价。广西18/19榨季甘蔗收购价490元/吨,19/20榨季市场化定价,虽然糖厂有下调甘蔗收购价格的意愿,但是从目前的政策以及蔗农种植收益等背景来看,预计甘蔗收购价格变化不大。首先是因为甘蔗价格一旦下降,就会导致种植意愿降低。甘蔗收购价下降会使种植户的利益受损。
种植替代:改种其他经济作物或修建高速路
目前甘蔗种植的替代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改种别的农作物,比如玉米。广西玉米种植达到862万亩,除了甘蔗以外的第二大农作物都已经变成玉米。此外还有改重柑橘、香蕉等其他农作物。另一种是不可复耕的建设,如新建高速公路、高铁会使土地不可复耕。
但从长期来看,种植甘蔗的收益是最好的。甘蔗生产的风险主要是生产风险和市场风险。生产风险实际上是最小的,因为甘蔗对自然灾害应对能力更强一点。虽然甘蔗喜欢水,但是适度的干旱只是一定幅度减产,不会导致绝产。有些农作物需要其他东西的供给,遇到自然灾害后会导致绝产。甘蔗种植在过去政策环境下收益可持续性更好,种植更加简单销售更有保障。
受益双高基地建设,长期种植面积有望维持稳定
国家要通过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建设,确保重要农产品的基本安全自给率。对于糖料来说,就是广西、云南划的1500万亩糖料生产保护区,都按照这种相对高标准的农田建设。在这两个省1000万吨以上再加上其他省自产的超过1百万吨,基本自给率可以维持在60%以上。
目前广西500万亩的双高基地基本上已经交付使用,可以保证3000万吨的甘蔗种植,保底350万吨糖产量,如果再加上其他的一些散种的话,合计有500多万吨。因此未来即使甘蔗收购价大幅下滑,种植面积也不会大幅下滑,因为广西之前经历过一次比较大的下滑,而随后甘蔗收购价下滑至420元/吨,糖产量依旧为500万吨。
而云南主要在临沧、德宏、保山、普洱、玉溪、文山、西双版纳等7个市(州)的21个县(市、区)建设甘蔗种植基地。产能目标为到2020年,云南省糖料蔗种植面积稳定在500万亩;产量稳定在2400万吨以上。其中,21个县(市、区)面积400万亩,产量2000万吨。200万亩核心基地产量1200万吨。
单产:蔗种更新慢,含糖率逐年降低
糖厂亏损无力提供新种子。通常新种子由糖厂提供,蔗农无法负担购买新种子。在近两年,糖厂大量亏损之后,对蔗农的扶持力度减少,没有资金帮助蔗农购买种子。蔗农将原有的甘蔗留下做种,将上端50公分砍下,捆起来,放在水中,到来年4月份放到地里可以继续种植,这样省去购买种子的费用,此现象较为普遍。
由于糖厂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蔗种更新慢,因此由于品种问题,甘蔗含糖率逐年降低。2018/19榨季甘蔗含糖量较低,需要9吨甘蔗制一吨糖,最高的含糖量为12.3%,大多数含糖量在11.5%-11.8%之间。近两年出糖率较低的原因为品种退化。虽然双高基地等改良了很多新的品种,如桂糖46、桂糖42、粤糖60,但广西当家品种仍然为老品种的台糖22,以及新品种136。新品种136长得较为高大,但糖分低,不抗风,风吹倒再扶起砍伐成本较高,且不耐旱。
因此,广西的甘蔗品种改良较为复杂,这也是因此出糖率不涨下降的原因,这种现象已经出现了2-3年。19/20榨季会有新的品种,但其推广力度大小有待质疑,四五月份清明左右为种植的高峰期,仍以老种子为主。
糖厂整合:下行周期整理力度加大
由于糖厂之间的资金状况差异较大,在糖价下行周期,行业的大趋势是集中,国企的比例在大幅度上升,小企业逐渐消失。
而以广西为例:广西之前有100多家糖厂,产能严重过剩,经过这几年兼并重组剩下80家,明年按照政府的意愿要缩成60家,产能逐渐饱和。最近两个榨季,集团强强联合、大集团托管小集团的情况越来越多。糖厂通过关停、并购和重组,进行产能整合。目前从广西来说,产量第一大的是东亚,第二大是广糖,第三大的是收购英糖的南宁糖业,这都是国有公司。第四是南华,第五又回到国有。
糖厂开工:压缩在 110 天左右,降低成本
目前糖厂通常在12月开榨。糖厂开榨主要看天气,并且开榨基本上都推迟到高糖高榨的季节,温差最好。通常糖厂在3月份收工。在不下雨的情况下,榨季厂房生产线基本上都是满负荷生产。
一个榨季糖厂基本都能开工到100到110天以上。因为最好的效果就是在120天以内,超过120天不能达到原料的高糖,会增加生产成本。甘蔗收割的最佳时机是120天内,超过120天就有无形的成本增加,糖分低。这是甘蔗季节的问题,到4月份以后,甘蔗发芽,长出来以后会把甘蔗里面的糖分转化成葡萄糖,供芽生长,甘蔗的糖分就会下降,制榨成本增加。
受种植面积回升及单产相对稳定的影响,根据CASDW预计18/19榨季全国总产量为1060万吨,较17/18榨季1031万吨增长2.8%。我们预计,其中甘蔗区广西预计产糖量为600万吨左右,占比57%左右;云南预计产糖量170万吨左右,占比16%左右;广东预计产糖量81万吨,占比8%左右。甜菜区内蒙古预计产糖量65万吨左右,占比6%左右;新疆预计产糖量56万吨,占比5%。而19/20榨季,预计种植面积相对稳定,糖产量也将稳定在1060万吨附近。
3
消费:人口大国,消费增量巨大
中国是一个食糖大国。自2003年以来,中国糖总消费量由910万吨增长至1500万吨,增长了近65%。这一方面源于中国人口增长,另一方面也源于经济的增长以及制糖业的发展。不过,由于对健康的关注逐渐增强,近年来糖消费量增速有所放缓。2017/18榨季,中国食糖总消费量为1500万吨,与上个榨季持平。
作为一个有14亿人口的巨大的一个市场,中国食糖消费已经达到了1500万吨的水平。虽然人均消费少,但人口基数大,并且人均消费尤其是农村人均消费量不断提高,因此中国食糖总消费量在不断增长。一方面,中国经济总量虽然增速放缓,但依然保持6.5%左右的增速,经济的增长会促进食糖的消费;另一方面,中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也会提高食糖消费的增长。农村地区食糖量较少,只有进入城镇,接触工业食品,糖的销量才能提高,这个趋势目前应该是很明显。所以说城镇化是促进糖的消费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生活水平的提高,一定伴随着生活习惯的改变。
工业消费大致占到中国食糖消费结构中的70%,直接消费占30%。而工业消费主要指食品加工用糖消费,主要分为碳酸饮料、冷饮、速冻食品、罐头、糖果、饼干、糕点、果汁饮料和乳制品九大类,其中糖果的单位重量用糖比例最高,达到了45%,随后是糕点、饼干、冷饮、速冻食品以及碳酸饮料,单位重量用糖比例都在10%之上,其中碳酸饮料由于产量很大,是重要的食糖用户;果汁饮料单位重量用糖比例分别为8.5%,是另一个“用糖大户”;罐头食品、乳制品单位重量用糖比例分别为5%、3%。
九大类含糖食品中,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饮料、乳制品和罐头近年的产量都有大幅的提升。其中,饮料已经成为最近两年糖消费的大头。
此外,果汁饮料、糖果等含糖消费会呈现不同的季节特征,导致糖的需求量呈现出季节特征。碳酸饮料消费季节特征较为明显,每年的6、7、8、9月份产量明显高于其它月份。糖果单月产量的峰值一般出现在每年的冬季,高产与低产月份的差距不显著。乳制品单月产量相对较稳定,峰值一般出现在6月、9或10月,罐头食品消费季节特征相对明显一点,每年8、9月份产量能达到一般月份的150%。冷冻饮品产量的季节性特征最为规律,每年夏天达到产量峰值,随后慢慢下降,直至冬天达到产量低谷,夏季单月产量甚至是冬季单月产量的两倍。
替代品是影响糖需求的主要产品,但目前替代效应在逐渐减弱,淀粉糖是蔗糖的主要替代品。淀粉糖主要包括果葡糖浆、麦芽糖浆、结晶葡萄糖、麦芽糊精以及其他一些小品种,其中果葡糖浆是主要跟白糖形成竞争的巅峰糖。当前含糖软饮料中有50%的品种配方中含有淀粉糖,运动功能饮料中77%含有淀粉糖,果汁饮料和调味乳有55%的配方含有淀粉糖,碳酸饮料中基本实现了果葡糖浆对于白糖的完全替代[2]。
果葡糖浆的低成本以及与白糖的高价差是替代效应显著的重要原因,而近年价差缩窄也导致替代性减弱。2014年之后,白糖价格一路走高,而果葡糖浆价格跟随玉米成本价格下降而下降,白糖与果葡糖浆价差从1000元/吨一路攀升至4500元/吨,极大地刺激了果葡糖浆对白糖的替代消费。同时,由于果葡糖浆、麦芽糖浆和葡萄糖浆的生产线可以非常方便地相互转化。但由于价差目前已经大幅缩小,相应的替代效应也大幅减弱。
4
内外博弈下,库存逐步下滑
由于产不足需,以及目前糖产量已经处于增产周期尾部,中国糖库存呈下降趋势。广西每年的11月1日到第二年的10月31日是一整个榨季,本榨季结转上个榨季的老糖基本卖空。广西今年库存量基本上是空的,呈现销卸糖的现象,榨季开始以卖新糖为主。近两个榨季结转量较少,特别是18/19榨季,几乎是没有结转的。
目前18/19榨季糖销售刚刚不到一半。糖厂的惯例都是不会有跨年度库存。一方面是库存问题。结转糖需要仓库存放,仓储成本较大,且一旦发生损伤就难以卖出,损失较大;另一方面是糖虽然没有强制保质期,预期质检时库存糖从理化指标来讲,依旧满足1B标准的,但从感官指标来讲,质量较低,难以卖出。
国家食糖储备制度目的是确保我国糖业健康稳定发展,从而有力地保护蔗农和制糖企业的利益。而国家储备糖目的是通过适时地吞吐弱化甘蔗生产对食糖市场的周期性波动影响,发挥了高杠杆的效能,最终要达成两个政策目标:以合理的价格保证食糖的有效供给,保护我国食糖企业和蔗农的利益。总体国储糖是通过建立吞吐调节机制、建立推陈储新机制和制定相关政策来对食糖市场的宏观调控。
国家食糖储备制度建立以来,我国国储糖多数年份维持在100万吨以上。国储糖库存主要来源于上年结转成品糖和进口原糖。为了稳定供给,我国和古巴签订了长期进口协议,每年进口40万吨原糖,直接进入国储库存。而近期巴基斯坦已获准向中国出口糖30万吨,巴基斯坦已根据中国的免税优惠方案向中国出口15万吨糖。
但目前在现有农产品里,只有糖的供给侧去库存尚未进行,而我们预计国储糖库存在700万吨左右,所以从主管部门角度糖的去库存压力较大。糖的储存成本比较高,我们预计国家收储白糖的成本在6000元/吨以上,虽然原糖的收储成本低,但加上财务费用后,国储糖的成本预计接近6000元/吨。因此如果没有达到一个价格区间去放储的话,亏损会很大。原糖比较好保管,所以更倾向于抛白糖。为平衡走私糖减少造成的缺口,国储储库概率较大。不过,从静态库存考虑,国储糖仅能再轮出200-300万吨。抛储方面,从价格走势图中可以看出,国储糖发放并未改变食糖价格长期趋势,短期走势有改变情况,但随后市场价格仍回归长期趋势方向运行。
国内存在产需缺口,中国是食糖净进口国家
我国是世界食糖主要净进口国家。长期以来,国内生产白糖一般为低品质白糖,而国际贸易主要为原糖和高品质白糖;另一方面,由于成本较高,我国糖价与国际价格相比较高。因此,造成我国白糖不具有出口优势,国内食糖生产主要满足国内消费需求,我国食糖主要进口来源国为巴西、泰国和古巴,三国占我国进口食糖总量的90%左右。
由于国际糖走私的暴利,走私基本难以禁绝。从2014年开始,泰国、巴基斯坦、印度等国的走私糖通过假冒包装在中国市场上销售。参考国际白糖价格,走私糖的价格一般低于我国白糖市场价2000元/吨左右。
目前虽然无法杜绝全国白糖走私情况,但确实随着管控加严,走私现象得到明显抑制。公安机关以仿冒注册商标罪进行经营打假,从2018年9月开始清理地方保护伞,目前云南糖走私现象基本杜绝。
5
糖价底部已现,未来上涨概率较大
目前糖逐渐进入一个新上涨周期,且价格相对比较低。今年榨季开始,糖价从5300元/吨起步,实际卖到糖价(出厂价)在4950元/吨到4920元/吨之间。广西的糖厂卖到5000元/吨以内的会出现亏损,亏损从600-100元/吨不等。
最近的糖价在上涨,已经反映了供求关系的预期,但是在榨季期间始终上不来,有一个特殊原因就是企业的资金压力。因为全年是供求平衡的,但是集中的榨季一定是供大于求的。假如资金压力再大点,就会急于卖糖,糖价就缺乏上涨的动力。所以要解决急产年销的均衡销售等资金保障问题。
但是未来糖价会继续上涨,企业资金压力最大的时期已经过了,市场也在进入旺季,并且打私取得成效。
中粮集团是中国最大的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和实力雄厚的食品生产商。在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农产品贸易、生物质能源开发、食品生产加工、地产、物业、酒店经营以及金融方面都有涉及。中粮糖业经营范围包括国内外制糖、食糖进口、港口炼糖、国内食糖销售及贸易、食糖仓储及物流、番茄加工业务,是保障国内食糖供给的坚强基础。中粮糖业在国内外具有完善的产业布局,拥有从国内外制糖、进口及港口炼糖、国内销售及贸易、仓储物流并管理中央储备糖的全产业运营模式。
我们预计,2019-2020公司EPS为0.45元、0.76元,维持“增持”评级。
6
风险提示
极端天气的出现对于中国糖的市场产量影响很大,同时自然灾害可能导致糖产量遭受巨大损失。
中国农业政策(如最低收购价和补贴)可能影响巴西糖的产量及出口量。
【扑克活水商学院-期权学院】
没去现场听课的朋友们福利来啦~
3位期权实战高手,8节课程,
12小时的期权视频课新鲜出炉。
现在购买仅需3688元,
且后续【期权破晓系列课】可尊享7折优惠,
赶快扫码报名!↓↓↓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即可报名期权精品视频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