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口上的咖啡:消费新贵还是资本毒药?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全天候科技 Author 全天候科技
责任编辑 | 张旖旎
作者 | 张吉龙来源 | 全天候科技
对资本而言,咖啡似乎符合一切好投资的标准——容易理解、市场空间大、毛利高,还容易规模化复制。
咖啡第一次出现在中国可以追溯到清朝嘉庆年间,当时有中国人发现在广州贸易的欧洲人在饭后经常会喝一种黑乎乎的液体,误以为这是酒因此称之为黑酒,“有黑酒,番鬼饭后饮之,云此酒可消食也。”嘉庆年间编纂的《广东通志》如此记载。
到了道光十六年的1836年前后,一位丹麦人在十三行开了一家咖啡馆,这是广州的第一家咖啡馆,也是中国的第一家咖啡馆,不过畏惧于相关的规定,当时的中国人还不敢进去喝咖啡。
在近一百年后的民国,咖啡开始成为了留学欧洲中国人的日常,徐志摩、郁达夫、郭沫若等名人都有喝咖啡的习惯。
而中国普通人真正接触到咖啡则要从最近20年说起,1999年,星巴克在中国的第一家店在国贸开业,“商店的开业典礼遵循当地的仪式,包括舞狮,演讲和硕大的纸花圈,但其菜单,服务和装潢在美国都是典型的。”受邀到场的《芝加哥论坛报》写道,“星巴克通过旋转的舞狮和旋转的浓缩咖啡机,将卡布奇诺咖啡和拿铁咖啡引入了喝茶的国家。”
不过在当时,星巴克还只是高级白领或者出差到中国的外企高管的标配,原因很简单,相对于2000元一平米的北京房价,19元一杯的拿铁依然非常奢侈。
最近几年,随着互联网咖啡、便利店咖啡的兴起,价格实惠的大众咖啡开始受到欢迎。特别今年以来,咖啡这一传统的消费品更被资本“吹”上了天。
前有成立不到两年的瑞幸咖啡在纳斯达克闪电上市,后有卖石油的中石化开始在加油站卖咖啡,以及在酒店领域高歌猛进的OYO中国正式宣布进军咖啡新零售,推出“芬然咖啡”。近日电商平台苏宁旗下的便利店品牌苏宁小店也进入了咖啡市场,10月10日苏宁小店首家咖啡专门店在南京试营业,以“便利店+咖啡”的模式试水。
除了各种跨界的咖啡门店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大众的周围,咖啡品牌围绕货架的战争也正在打响。最近一段时间以来,雀巢、可口可乐、伊利、蒙牛纷纷推出了即饮咖啡产品,特别是财大气粗的雀巢和可口可乐分别签约迪丽热巴、朱一龙等新生代顶级流量明星作为产品代言人展开营销攻势。
一时间,已经进入中国上百年的咖啡成为了资本争夺的焦点。
点击“阅读原文”,抢购早鸟价,只有200个名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