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2017西安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专访‖将科幻场景变为现实的“未来梦工厂”

2017-11-09 日报天天看


将科幻场景变为 现实的“未来梦工厂”

——访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院长刘若鹏



  隐身衣、飞行包 、太阳方舟、“云端号”、临近空间“旅行者号”、超级WiFi、空间悬浮站、智能光子……这些在科幻电影里才能出现的场景,已经一步一步来到我们的现实世界。而这个不断将“科幻场景”与“人类梦想”变为现实的“未来梦工厂”的人,就是一位80后的年轻人——刘若鹏。

  

发表“隐身衣”研究论文引起学界轰动

  “看到想象中的未来通过我们的研发变成现实,那种感觉太棒了。”谈起超材料、光子、临近空间飞行器等前沿科技,刘若鹏眼里闪着光。2010年,从美国归来的刘若鹏创立了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并担任院长,那一年他才27岁。刘若鹏也是我国“万人计划”第一批青年拔尖人才,获第十八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2015 中国新材料产业年度人物”称号。

  刘若鹏告诉记者,他从小就喜欢看科幻片、痴迷物理,对科技发明无比上心。2004年,正上大二的刘若鹏刚接触到超材料这门只有三岁的学科时,一下就爱不释手。从那时起,刘若鹏就下定决心,要用毕生精力来研究这个充满无限未知的学科。

  2006年,刘若鹏赴美读博,师从超材料学科创始人之一、美国杜克大学教授大卫·史密斯。2009年1月,刘若鹏和季春霖作为第一作者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关于超材料宽频带“隐身衣”的研究论文,引起学界轰动。超材料被《科学》杂志评选为“2010年十大科技突破”之一。但在刘若鹏看来,这项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隐身衣”或超材料本身,更在于它揭示了更广阔的前景:通过交叉技术研究创新,可以做出很多新的有意思的东西。“当先进的技术 A 和技术 B‘联姻’后,并不是产生一个 A+B 的技术,而是在一个全新的领域产生一个技术C。”刘若鹏认为,这个全新的领域会使人类的线性技术发展变成指数发展的模式,从而使得互联网、通信、大数据等技术相互融合。

  

7年造就横跨全球的创新集团

  “有没有一个地方能让我和我的伙伴们作为一个团队一起做研究?”一天凌晨三点,刘若鹏突发奇想:“为什么我们不能一起回国,建立一个全新的研究机构?”他当即用网络电话叫醒了分散在美国和英国不同城市的伙伴……刚回国时,刘若鹏的团队除了技术之外一无所有。刘若鹏向母亲借了20万元启动资金,用父亲的一辆老捷达车作为移动实验室,开始研发超材料并着手创办光启。“我们常常钻进一栋未竣工大楼的地下车库做电磁波测试。买不起实验设备,只能租用别人准备废弃的。”刘若鹏对当时艰苦的细节记忆犹新。

  2010年3月,刘若鹏团队拿到了3000万元风险投资,并于7月份正式成立了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2011年12月,光启推出全球首款超材料超薄平板卫星天线,首次实现超材料产品的商用化。此后,又研发出智能光子系列产品。2014年9月,光启科学有限公司在香港交易所上市。成为上市公司后,光启在自主研发创新的同时,收购和入股了多家高科技创新公司。仅仅用了七年时间,光启从一支海归创新团队发展成为一家全球化创新集团、一个全球创新共同体;光启全球创新共同体横跨5大洲,创新机构分布在21个国家和地区,总人数超过2600人。

  刘若鹏介绍说:“光启所践行的是原始创新、颠覆式创新,运用超材料技术研发具有特殊功能的新型材料,应用于各种先进装备上。”目前,光启的专利申请总量累计超过4400件,授权专利超过2400件。其中,在超材料领域的专利具有压倒性的优势,申请量占该领域专利申请总量的86%。2016年,光启的专利申请量达到807件,专利授权量为524件。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凭借340件发明专利授权,在全国2015年科研单位发明专利授权量排行中名列第二。

  

向大众分享未来  打造全球创新共同体

  “想象力是创新驱动力。好莱坞把想象的未来搬上银幕,而我们借助合理的想象设计未来,再通过科学研究实现未来,进而将研究转化为产品向大众分享未来。”光启系的产品,无不体现着刘若鹏对未来世界的构想。“飞行包”让飞行能成为人们日常的运动方式,“云端号”和“旅行者号”致力于临近空间的利用,“动力外骨骼”则有望把人变成“钢铁侠”。刘若鹏说:“单打独斗难以实现颠覆式创新。未来世界的实现需要整合一个个碎片化的创新成果。我们希望打造全球创新共同体,把全球各地的创新者聚集起来,共同为改变世界而努力。”

  致力于科技源头创新的光启,形成了“研究院+企业+其他创新平台”的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科研和产业化相结合的颠覆式创新之路。光启掌握了世界前沿的超材料技术、智能光子技术和新型空间技术及相关核心自主知识产权,拥有世界级的创新研发团队,充分融合了电子信息领域、数理统计领域等学科的各种前沿知识和技术,业务领域涉及航空航天工业、新型空间服务、智能装备、智慧城市、新型无线通信等。

  2011年底,光启设立了超材料电磁调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这是中国第一个超材料技术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目前已建和在建十余个省、市级实验室。2012年 7 月,全球首条超材料中试线在光启投产,实现了超材料技术规模化生产;2014 年 9 月,光启科学在香港交易所主板上市;目前专注于开发从低空空域到临近空间各个不同高度的飞行或驻空平台,提供全方位的空间服务;“云端号”、“旅行者号”和 U-1 等由光启科学成功研发,新西兰马丁飞行器公司和加拿大太阳方舟公司也由光启科学并购整合。

  2015年,光启提出了未来发展趋势的三大特征:深度空间、机器自觉、终极互联。深度空间,是人类对多维空间的深度开发与利用;机器自觉,一切的硬件装备都会被赋予灵魂;终极互联,则是把所有地区的信息、物流、能流等都连接在一起。而全球创新共同体,即是光启将这些趋势交付给人类的载体。2015 年 6 月,光启“旅行者号”在新西兰南岛阿什伯顿成功放飞,标志着中国临近空间探索技术跻身世界前列……

  光启主张走国际化道路,并积极投身“一带一路”建设。2015 年 10 月,光启入股总部位于新加坡的海容通信集团;2016 年 5月初,光启全球创新共同体孵化器在以色列特拉维夫成立,这是中国科技企业首次在以色列设立科技基金及孵化器,总投资 3 亿美元;2016 年 5 月底,光启在新加坡设立亚洲创新总部……“未来梦工厂”实践家刘若鹏,正把目光投向未来,带领着他的光启团队飞翔梦想的未来世界。

  

用艰苦卓绝的执行力来共同创造未来

  2017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召开期间,刘若鹏来到西安。他在会上说:“科技是有技术含量的产业,硬科技是难以模仿的尖端的核心的技术,那么硬科技之上就是黑科技。黑科技来自于我们的科幻电影,定义就是超越人们正常的常识认知,并且能把不断的科幻场景变成现实的一类科技。我得到了一个任务,就是要在人类的历史中选取一个最黑的黑科技……有一个创想很容易,有一个科幻其实也很容易,但我们真正去付诸实践,去解决里边很多的关键技术,造出它的关键产品,真正让它飞起来,在恶劣的环境下面让它能使用,实际上我觉得才是真正去做黑科技、做硬科技的本质,这也是我们真正需要坚守的精神。”

  刘若鹏表示,西安可以大力引进相关高精尖科技企业,高举创新发展大旗,营造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氛围,设立更多渠道和政策机制吸引和支持更多企业参与科技创新,加快创新型企业将高尖端技术对生产力的转换。“我觉得,西安有实力打造成全球硬科技之都,也希望能在西安打造硬科技之上的全球黑科技之都。非常希望能邀请各位专家和伙伴来共同参与,靠我们的想象力和我们艰苦卓绝的执行力来共同创造未来!”他富有激情地说。■记者 司文 


让硬科技点亮西安

——专访西安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巡视员

金乾生



  “将西安打造成‘硬科技之都’,我认为是对西安最好的定位。它符合我国建立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符合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也符合西安发展的需求和西安本身的优势。”谈起硬科技,西安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巡视员金乾生激情澎湃,“西安打造‘硬科技之都’基础雄厚,大有可为!但在打造‘硬科技之都’的过程中,一定要同时打品牌、打市场,客户服务要硬,商业模式要硬,技术、产品、品牌、营销,一个都不能软。”

  

硬科技有“四硬”

——理论硬 技术硬 产品硬 市场硬

  谈到对硬科技的理解,金乾生认为,硬科技在整个科技领域里是高精尖的、能够引领趋势和潮流的。

  “硬科技有‘四硬’:理论硬,技术硬,产品硬,市场硬。”金乾生认为,硬科技具有四个特征。第一,理论的原创性。硬科技来自于原始创新,具有雄厚的理论基础支撑和理论体系保证,科技创新的土壤肥沃,根基稳固。实践证明,只有形成了理论体系,在雄厚的理论基础上形成的技术,它才能够走得远。第二,开发的前沿性。硬科技是先进的、引领潮流的、在产业化之后能够形成带动力的大产业。硬科技一定能做成硬产品,形成硬产业。第三,技术的独特性。硬科技具有独特性、不可复制性,甚至带有很强的颠覆性;一旦推向实际应用,对经济和社会发展都会带来很大的变革。第四,应用的广泛性。再好的技术如果不能被市场所接受、被用户所认可,那只能以理论的形态所存在,不能真正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生产力。硬科技一定会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也具有非常实用的价值,会受到市场和用户广泛的接纳和欢迎。

  金乾生举了一个我们身边的例子。西北大学范代娣教授带领团队经过十多年奋斗,研发出类人胶原蛋白,这在全世界范围都是一项突破性成果,填补了国际空白。胶原蛋白是一种可广泛应用于医药、保健、护肤等领域的生物材料,国际上胶原蛋白的制备方法均是从动物组织中提取,存在一系列风险。而类人胶原蛋白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克服了传统动物胶原蛋白固有的病毒隐患、排异反应高及水溶性差等缺陷。范代娣成立了一家高科技公司,销售相关产品。然而,由于原有销售模式和市场开拓方面做得不到位,品牌一直树立不起来,公司发展陷入瓶颈。2015年,该公司除技术创新外,还实施了商业模式创新,采用“互联网+”的模式,逐步打开了市场。由于使用效果好,深受女性消费者欢迎。“这种从技术到产品再到市场,最终形成了被消费者广泛认可的商品,实际上就是硬科技。”金乾生说。

  

建设“硬科技之都”  西安具备硬基础

  把西安建设成“硬科技之都”,金乾生认为这个提法非常好。“好在哪里?因为它具有新、实、高、神的特点。”他说,这个提法很有新意,完全符合当前的产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大趋势。它符合西安发展的实际,能够很好地发挥西安的科技实力和人才优势。它的定位高,站到了整个科技发展的前沿,纲举目张,牵住了西安发展的“牛鼻子”,对西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等都具有巨大的带动作用。同时,它完全符合党的十九大精神,给从事高科技产业的科技人员、企业家们提神!给整个经济和产业发展提神!给我们古老的城市提神!能够让整个城市亮起来!

  西安为什么适合发展硬科技?金乾生说,西安具备硬科技发展的硬基础。大学、研究院所、国防单位、各类研发机构在这里创新企业,聚集了大量的科技资源和科技力量,专业门类齐全,科技人才众多,每年都有大量的科技成果问世,这些都奠定了西安打造“硬科技之都”的雄厚基础。

  “做市场、做销售也许是我们西北人的弱项,但搞研发、搞设计、搞制造的事情我们擅长。”金乾生说,西安科技人员性格硬,宁折不弯,板凳甘坐十年冷、面壁十年图破壁,稳定性好,而且作风硬朗,不轻易认输,擅长“啃”硬骨头。

  

商业模式创新对西安发展

硬科技至关重要

  “商业模式创新对西安发展硬科技至关重要。”针对如何将西安打造成“硬科技之都”,金乾生表示,要遵循高科技产业发展的规律,将基础优势发挥出来,转化成产业发展的优势,同时克服我们在开拓市场方面的不足,通过引进外部力量,来共同推动西安硬科技产业化发展。

  金乾生说,按照规律,一个高科技要形成产业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第一,理论创新阶段,就是技术的原创。这个阶段一般是在大学和科研院所完成的。第二,要完成技术到产品应用的转化阶段。这个阶段一般是大学在政府支持下、在企业参与中一同来完成的,即产、学、研、政结合。第三,大企业投入大规模生产和销售,实现了产业化规模发展。这就要求技术成熟、产品成熟、市场成熟,缺一不可。

  “按照这个特点,西安可以在大学、科研院所建设一大批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由院士、博导牵头,持续开展基础性、原创性研究,抢占先机,厚积薄发。”金乾生认为,我市还应在创新示范区、产业园区建设一批工程技术中心、技术研发中心,由高校、院所与企业合作,瞄准市场需求,开展产品研发,同时解决工程技术问题;设立行业性、专业性产业投资基金,由企业牵头,建立供应商体系,实施规模化生产和市场销售。

  “西安要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将我们本地的力量、外地的企业、国外的企业大举引入西安,共同参与到打造硬科技之都的过程中,建厂生产、进行市场销售,走出西安发展硬科技的路子,使硬科技形成硬产品、硬产业,对整个城市、区域的经济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金乾生说。■记者 王燕

编辑∶安之│ 审核:方觉晓

◇◆◇

来源/西安日报  出品/日报总编室

·END·
 西安日报


权威·深度·责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