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头条‖关于进一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工作的实施方案 / 西安市深化“放管服”改革 全面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实施方案

2017-11-13 日报天天看

  

开栏语

  企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营造高品质企业发展环境,激发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对实现“聚焦‘三六九’,振兴大西安”奋斗目标意义重大。

  今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发布。西安积极响应,扎实作为,推出实施企业家人才培养计划、完善联系企业制度、定期举行企业家发展大会等12项系列活动,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工作的实施方案》和《西安市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实施方案》等18项支持政策,旨在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促进企业发展。

  即日起,本报开设“营造一流营商环境 激发企业家创新活力”专栏,陆续刊发我市在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方面出台的相关政策,全方位推出打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的实践举措,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发市场活力,助力“大西安”建设和追赶超越发展。



  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市场监管规划的通知》(国发〔2017〕6号)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工作的意见》(陕政发〔2017〕33号),为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事中事后监管工作水平,维护市场公平竞争,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和创造力,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加强和改善市场监管,是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方向,是维护市场公平竞争、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和创造力的重要保障,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任务。推进政府监管职能和方式从注重事前行政审批向注重事中事后监管转变,从管制型、粗放型向服务型、精细化转变,从分散型、封闭型向集约型、开放型转变,加快构建行政监管、风险监测、信用管理、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综合监管体系,增强事中事后监管措施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促进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1.依法依规监管。对各类市场主体一视同仁,依法依规实施公平公正监管,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全面实施清单管理制度,通过权力清单明确法无授权不可为,通过责任清单明确法定职责必须为,通过负面清单明确法无禁止即可为。对审管一体事项,按照“谁审批、谁负责”原则,由审批部门履行事中事后监管主体责任;对审管分离事项,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原则,由行业主管部门履行事中事后监管主体责任。

  2.科学有效监管。建立与深化改革相适应的监管制度、市场规则和方式方法,运用市场机制优化监管政策,运用科技手段强化监管措施。明规矩于前,让市场主体知晓行为边界;寓严管于中,把主要精力转到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上来;施重惩于后,严厉惩处侵害群众切身利益的违法违规行为。按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要求,消除不必要的管制,革除不合时宜的陈规旧制,打破不合理的条条框框,砍掉束缚企业创新的繁文缛节,减轻企业负担。

  3.公开公平监管。全面推行以“双随机、一公开”为重点的监管检查制度。监管的事项、方式、频率、程序、结果等依法向行政相对人公开,保障市场主体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做好“双随机”监管信息的及时推送,让“诚信者一路绿灯、让失信者寸步难行”。推行市场监管领域综合执法,建立健全跨部门、跨区域执法联动响应和协作机制,克服相互分割、多头执法、标准不一等痼疾。

  4.智慧智能监管。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充分发挥新科技在市场监管中的作用,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推进“互联网+监管”,实现空间立体可视化监管、大数据集成化监管、风险预警化监管、智能分类化监管,提高市场监管的智能化、精细化水平。

  5.包容审慎监管。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的趋势,围绕鼓励创新、促进创业,探索科学高效的监管机制和方式方法,实行包容式监管,改革传统监管模式,推动创新经济繁荣发展。对潜在风险大、社会风险高的领域,要严格监管,消除风险隐患。

  6.协同共治监管。改变政府大包大揽的传统方式,明确企业的主体责任,推动市场主体自我约束、诚信经营。实现部门间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探索推进跨部门跨行业联合随机抽查,健全社会信用信息联动响应和失信约束机制,完善风险管控体系,建立执法监管部门间涉嫌违法线索移送制度。充分发挥信用体系的约束作用、行业组织的自律以及消费者组织、社会舆论、媒体和公众的监督作用,实现社会共治。

  

二、主要措施

(一)全面推行市场监管清单制度。

  按照“凡进必受监督”的原则和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监管要求,各区县各开发区各部门都要结合权责清单体系建设编制市场监管清单,将相关行政许可、行政检查、行政处罚、具有审批性质的其他事项、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全部纳入监管清单,明确监管主体、监管内容、监管范围、监管措施、监管依据、监管标准、监管程序,厘清监管职责,规范监管行为,实现行政审批与事前事中事后监管无缝对接。监管清单以外的市场主体实行企业自律并承担市场主体责任,行业主管部门履行事中事后监管主体责任。(市编办、市工商局、市法制办牵头,市级各部门、各区县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按分工负责)

(二)大力推行分类分级监管。

  根据市场主体生产经营活动风险程度和企业信用等级评定结果,结合安全生产建设情况、质量安全、事故隐患等,探索将市场主体分为一级、二级、三级3个等级。一级为风险程度最高,二级为风险程度较高,三级为风险程度轻微。对三级市场主体以自我管理为主,“双随机”抽查为辅;对二级市场主体要加强行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行业组织自我约束,以实施“双随机”抽查为主要措施,加强必要监管;对一级市场主体要采取网格化管理和“双随机”抽查相结合的办法重点监管,网格化管理要全覆盖、无死角,随机抽查要提高抽查频率、强化监管链条、公开违法记录,并采取案后回查、约见谈话等监管措施织密扎牢监管网。(市工商局、市质监局、市安监局、市食品药监局、市建委、市房管局、市工信委等部门牵头,市级各部门、各区县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按分工负责)

(三)实现“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

  全面推广“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完善“一单两库一细则”(随机抽查事项清单,执法检查人员名录库、检查对象名录库,随机抽查细则),加快实现工商登记信息与市级部门电脑摇号系统无缝对接,并将随机抽查结果纳入市场主体信用信息体系。要合理确定抽查比例和频次,既保证必要的抽查覆盖面,又防止检查过多和执法扰民。积极推进跨部门“双随机”联合抽查,进一步优化执法检查方式,推进“菜单式”执法创新,打造监管工作升级版。(市工商局、市工信委、市法制办等部门牵头,市级各部门、各区县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按分工负责)

(四)强化市场主体信用监管。

  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严格实施《陕西省企业信用监督管理办法》,按照守信企业一路绿灯、失信企业处处受限、违法企业代价高昂的原则,建立从市场主体准入到退出的全过程信用监管体制。全面落实信用管理制度,探索引入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参与行业信用监管,建立跨区域、跨部门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深化信用信息在行政管理、公共服务、公共资源交易、工程建设、评优评先等领域的应用。依托陕西省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和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西安),建立行政执法机关、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相关信息共享、案情通报、案件移送等制度,实现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的无缝衔接。(市工信委、市工商局、市发改委、市法制办、市公安局、市司法局、人民银行西安分行等部门牵头,市级各部门、各区县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按分工负责)

(五)实施质量安全全程追溯监管。

  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和政府监管责任,加强全面质量监管,严把各环节、各层次关口,进一步强化全过程、全链条、全方位监管,切实保障质量安全。探索建立以物品编码管理为溯源手段的产品质量信息监督平台,形成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的信息链条。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信息共享和可追溯机制,鼓励食品药品生产经营企业推行质量管理规范,建立符合全过程管理及质量控制要求的计算机追溯系统,实现食品从田间到餐桌、药品从生产到使用的全程化可追溯监管。建立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消费品生产经营企业产品安全事故强制报告制度。严格强制性标准管理,改进推荐性标准管理,按照中省要求,推进地方性标准公开和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工作,培育和发展团体标准,落实“一套标准管质量”的各项改革要求。(市质监局、市食品药监局、市农林委、市卫计委牵头,市级各部门、各区县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按分工负责)

(六)加强风险监测与防控。

  加强市场行为风险监测和市场产品抽验分析,加快建立高危行业、重点工程、重要商品及生产资料、重点领域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风险监测预警制度、风险管理防控联动机制。转变招标和采购管理模式,实施技术、质量、服务、品牌和价格等多种因素的综合评估,推动“拼价格”向“拼质量”转变。广泛利用“水、电、气”等公用服务企业数据信息,经常性研判市场主体经营行为,主动发现违法违规线索,开展跟踪检查和专项整治,提高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以“秦云工程”为载体,在工商登记、质量安全监管、竞争执法、消费维权等领域率先开展大数据示范应用,充分运用地理空间与大数据分析技术,深度挖掘市场主体经营行为和运行规律,建立高风险领域市场风险监测预警机制,提高风险防控能力。科学设定风险数据采集点,建立统计分析模型,探索建立市场秩序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完善食品药品、医疗卫生等领域不良反应、不良事件监测体系,制定风险监测、研判、排查、预警、处置工作预案,提高对突发事件的预警和处理能力。(市工商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委、市建委、市房管局、市卫计委、市质监局、市食品药监局等部门牵头,市级各部门、各区县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按分工负责)

(七)加大市场监管领域案件查办力度。

  加大相对集中行政执法权改革力度,建立集中统一、快捷高效的基层执法体制,逐步实现“多帽合一”和“一支队伍管执法”,破除市场监管相互分割、多头执法、重复执法、标准不一等痼疾。依法惩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加大关系市场秩序安全和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按照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规范市场监管执法人员行为,对违法违纪行为坚持“零容忍”,营造市场监管的清风正气。(市编办、市法制办、市监察局、市工商局、市质监局等部门牵头,市级各部门、各区县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按分工负责)

(八)促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创新发展。

  对社交电商、跨境电商、网络约车、房屋分享、快递、养老等新经济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对看得准、有发展前景的,要量身定制新的监管方式;对一时看不准的,要密切关注,转变传统管理思维,慎用市场准入控制,促进其规范健康成长;对于可能有较大社会危害风险的,要严格监管、看牢盯紧。要采取建议、提醒、约谈等方式,督促市场主体合法经营,预防和避免违法行为发生;对轻微违法且未对社会、人身造成危害的行为实施柔性执法,对初次轻微违法的行为主体依法减轻或免于行政处罚;对网络售假、虚假宣传、刷单炒信、恶意诋毁、直销假冒伪劣产品和假借“微商”“电商”“消费投资”等名义开展新型传销的违法行为,依法严格监管,予以重点打击。(市工商局、市质监局、市商务局、市公安局、市交通局等部门牵头,市级各部门、各区县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按分工负责)

(九)发挥社会协同共治作用。

  按照“谁执法、谁普法”的要求,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推广订单制“新媒体”快乐普法平台,增强全社会法治意识,引导市场主体自觉守法。发挥行业协会商会自律作用,建立健全行业经营自律规范、自律公约和职业道德准则,规范会员行为,履行社会责任。支持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等专业化服务组织依法对企业财务、纳税情况、资本验资、交易行为等真实性、合法性进行鉴证。发挥乡镇(街道)、村(社区)、市场经营主体、小区物业、行业协会等基层组织作用,及时发现和处置违法行为,构筑全方位市场监管新格局。加强举报投诉受理平台和处理机制建设,鼓励群众积极举报投诉。充分利用新媒体等手段及时收集社会反映的问题,曝光典型案件,震慑违法犯罪行为,提高公众认知和防范能力。(市工商局、市质监局、市食品药监局、市民政局、市司法局、市环保局、市安监局等部门牵头,市级各部门、各区县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按分工负责)

(十)探索自贸试验区事中事后监管新机制。

  充分发挥陕西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优势,以制度创新为重点,打造事中评估分类、事后联动奖惩的全链条信用监管体系,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以全市网上政务服务平台为基础,整合工商、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等业务部门信息系统,开发建设西安自贸试验区政务服务平台,推进自贸试验区监管信息互通互换,消除监管空白,形成监管合力。健全网格化监管执法工作制度,推进精细化监管、网格化执法,确保监管范围全覆盖、监管责任无盲区。建立以随机抽查为重点,专项任务检查、举报移送线索核查、大数据监测检查、无证无照经营查处、商品质量抽检等多种监管方式并用的新型日常监管制度,努力形成适应自贸试验区的市场监管新格局。(市自贸办、市发改委、市工商局、市工信委、市质监局、市政务中心等部门牵头,市级各部门、各区县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按分工负责)

  

三、组织实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分层分级负责。

  各区县政府、各开发区管委会、市级各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认真落实事中事后监管各项措施。各职能部门是事中事后监管工作的责任主体,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主要责任人,从事日常监管的工作人员为直接责任人。法律法规明确管理层级的,由该层级负责;各级均有责任的,以县级监管为主。

(二)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监管效能。

  要充实一线执法力量,推动市场监管重心下移,不断提升县级市场监管能力水平。严格落实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资格管理和教育培训制度,定期组织行政执法业务培训,努力提高执法队伍整体素质和执法水平。建立市场监管执法协作配合机制,对涉及多领域、跨区域案件和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疑难复杂案件,要积极配合、统筹力量,提升综合监管效能。

(三)建立长效机制,强化督查检查。

  要加快构建结构合理、科学高效的配套监管制度体系。健全行政复议案件审理机制,完善政务公开、行政赔偿和行政补偿等制度,健全权力监督制度,切实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要强化督查检查,助推事中事后监管措施落地生效。对落实到位、积极作为的典型要通报表扬,对敷衍塞责、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严肃问责。

  10项主要措施中涉及的重点工作任务,由第一牵头部门负责、其他牵头部门配合,建立工作任务台账,并于本《实施方案》发布后1个月内报送市编办(市审改办)备案。各区县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市级各部门要结合本方案,研究制订进一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具体措施,并在本《实施方案》发布1个月内印发实施。



西安市深化“放管服”改革

 全面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着力打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助力“大西安”建设和追赶超越发展,根据中省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优化提升营商环境的意见》(陕政发〔2017〕26号),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片区建设为契机,对标国际一流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企业开办环境、投资建设环境、区域融资环境、企业经营环境、政务服务环境、园区营商环境,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加快建设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力争通过3年左右的努力,全市营商环境和竞争力指标达到或超过国内经济发达地区水平。

  

二、基本原则

  (一)加快职能转变,激发市场活力。

  坚持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竞争力,将政府职能转变与优化营商环境有机结合,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和“行政效能革命”,有效激发市场活力,提高各类市场主体对我市营商环境的满意度,构建国际化的企业生态环境,增强区域发展竞争力。

  (二)遵循市场规律,加强法制建设。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积极对接先进理念和通行规则,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营商规则体系,创造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法治环境,保障公民和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

  (三)围绕关键环节,解决突出问题。

  以营商环境排名前列的国家和地区为标杆,坚持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着力在企业开办设立、项目投资建设、企业融资信贷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突破,形成示范效应。

  

三、主要任务

  对标世界银行《全球营商环境报告》核心评价指标,以压缩办理时间、降低收费标准为硬性指标,帮助企业降低各类交易成本特别是制度性交易成本,破除制约企业和群众办事创业的体制机制障碍,为促进就业创业降门槛,为各类市场主体减负担,为激发有效投资拓空间,为公平营商创条件,为群众办事生活增便利。

  (一)优化企业开办环境。

  1.放宽市场准入。推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组织实施公平竞争审查,拓宽民间投资领域和范围。凡是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政策未明确禁止的,一律允许各类市场主体进入;凡是已向外资开放或承诺开放的领域,一律向民间资本开放;凡是影响民间资本公平进入和竞争的各种障碍,一律予以清除。制定社会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和特许经营领域管理办法,引导和鼓励民营资本、各类产业投资基金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设施、民生工程、新型城镇化等领域。各级政府要带头遵守市场规则,维护公平、诚信、有序的市场环境,按照“非禁即入”要求,确保各类营商主体公平竞争。(市发改委、市工商局、市建委、市房管局、市工信委、市财政局、市质监局等部门,各区县人民政府、各开发区管委会按分工负责)

  2.简化企业开办和注销程序。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多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动态调整工商登记前置、后置审批事项目录。全面履行“双告知”职责,实施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进一步放宽企业名称登记条件,全面开放市县两级企业名称库。进一步完善市场主体退出机制,着力解决“入市容易退市难”问题。大力培育发展中小企业,建立健全服务机制,强化创业就业政策扶持,落实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空间、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财税政策,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以“双创”示范基地为平台,构建“互联网+”创业网络体系,建设一批小微企业创业基地,建立一批“创业大街”“创业园区”。(市工商局、市国资委、市工信委、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等部门,各区县人民政府、各开发区管委会按分工负责)

  (二)优化投资建设环境。

  3.优化投资建设管理流程。根据《陕西省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办法》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清理规范投资项目报建审批事项实施方案的通知》,规范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行为,优化企业投资项目报建审批事项。充分发挥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作用,提升审批效率,强化协同监管。对所有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按项目立项、规划许可、施工许可、竣工验收四个阶段,实行“一口受理、并联审批、限时办结”,大幅缩减审批时间。建立重大项目审批全程代办制度,实行“一站受理、全程代办、服务到底”。(市发改委、市政务中心、市国土局、市建委、市规划局、市城管局、市市政局、市人防办、市房管局、市环保局、市安监局、市电子政务办、市消防支队等部门,各区县人民政府、各开发区管委会按分工负责)

  4.规范建设项目收费。严格建设项目报建规费管理,继续执行统一征收。建筑业企业除缴纳依法依规设立的投标保证金、履约保证金、工程质量保证金、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外,其他保证金一律取消。(市财政局、市物价局、市建委、市房管局、市国土局、市环保局、市交通局、市水务局、市市政局、市城改办、市地铁办等单位,各区县人民政府、各开发区管委会按分工负责)

  5.提高生产要素保障能力。重大项目用地实行“点供”政策,由各级政府统一调控、统筹解决。搞好经济园区周边基础设施配套、生活设施建设,加强项目建设和企业生产经营所需的供水、供电、供气等要素保障。将符合条件的企业员工纳入公租房保障范围应保尽保。严肃查处采取不正当手段阻碍企业注册地迁移、影响要素流动等破坏市场规则的行为。(市发改委、市国土局、市建委、市房管局等部门,各区县人民政府、各开发区管委会按分工负责)

  6.营造良好投资建设环境。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及时排查化解项目建设中的矛盾纠纷,依法严厉打击借征地、拆迁、补偿向投资者索要钱物、强揽工程、强行供料、强买强卖、阻挠项目进场建设等妨碍企业正常经营、侵害企业正当权益等违法犯罪行为,为项目建设营造良好环境。(市公安局、市建委、市房管局、市国土局等部门,各区县人民政府、各开发区管委会按分工负责)

  (三)优化区域融资环境。

  7.健全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积极推进市县政策性融资担保业务全覆盖,增加注资,扩大担保规模。支持西安投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发展,积极争取国家专项建设基金注资,为专项建设基金项目和小微企业提供政策性融资担保。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提高信用良好企业的抵押物折扣率。规范融资担保收费标准,各类政府性投融资平台“过桥费”不得高于1%。(市金融办、市财政局等部门,各区县人民政府、各开发区管委会按分工负责)

  8.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严格落实国家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各项金融政策措施,对产品有市场、有效益的企业积极给予信贷支持,对暂时经营困难但有市场竞争力的骨干企业不抽贷、不压贷、不断贷。继续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为经营稳定、前景良好、符合条件的借款人发放小额信用贷款。加大各种形式的融资对接工作力度,调动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的积极性。全面清理企业贷款审批过程中的各类附加收费和强制返存贷款、搭售理财产品、设置企业开户最低资本金、最低存款额等违规行为。充分发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功能,处置民营企业不良贷款,提高资金配置效率。建设、应用好知识产权运营平台,积极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市金融办、市科技局、市工信委、人行西安分行营管部等部门,各区县人民政府、各开发区管委会按分工负责)

  (四)优化企业经营环境。

  9.规范涉企收费管理。进一步完善涉企收费清单管理制度,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收费项目坚决清理取缔,实行清单之外无收费。凡收费标准有上下限设置的,原则上按下限标准收取。严禁供电、供热、供气、供水等垄断企业向市场主体收取接入费、碰口费等。强化举报、查处和问责机制,在推动“降成本”方面取得更多实效。(市物价局、市财政局、市民政局等部门,各区县人民政府、各开发区管委会按分工负责)

  10.规范涉企中介服务。破除中介服务垄断,规范中介服务收费。依法依规对中介服务及收费清单实行动态管理,凡未纳入清单的中介服务事项,一律不得作为行政审批的受理条件。各行业主管部门要制定完善中介服务规范和标准,指导监督中介服务机构规范执业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建立惩戒和淘汰机制,严肃查处违规收费、出具虚假证明或报告、谋取不正当利益、扰乱市场秩序等违法违规行为。完善中介服务机构信用体系和考核评价机制,相关信用状况和考评结果定期向社会公示。培育规范中介服务,提高政务服务事项一次性审查通过率。(市物价局、市审改办、市财政局、市政务中心、市民政局,各行业主管部门,各区县人民政府、各开发区管委会按分工负责)

  11.改进和优化纳税服务。进一步简化税务登记程序,推进国税、地税信息共享和财税库银横向联网,升级改造电子税务局和12366纳税服务热线系统,大力推行POS机、网上银行缴税,不断扩大网上办税服务覆盖面。及时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对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实行“以报代备”制度。整合国税、地税税务稽查资源,推行联合进户稽查,避免多头重复检查。(市国税局、市地税局等部门按分工负责)         

  12.提高口岸通关效率。加快推进海关、检验检疫等口岸管理部门监管数据联网,全面推行直通放行、集中审单、电子监管、绿色通道等通关模式。加快推广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推进口岸“三互”大通关建设,实现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市商务局、西安海关、陕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部门按分工负责)

  (五)优化政务服务环境。

  13.精简行政许可项目。继续推进行政许可目录化管理,根据省市县三级行政许可通用目录,修订市、区县(开发区)行政许可目录清单,做到目录之外无审批。加强对权责清单和公共服务事项清单的动态管理,切实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按照能放则放原则,依法依规向区县人民政府、自贸试验区、开发区管委会等下放行政许可权限,减少行政审批层级,实现管理重心下移。(市审改办、市法制办、市商务局等部门,各区县人民政府、各开发区管委会按分工负责)

  14.规范行政审批程序。按照“互联网+政务服务”要求,规范和统一行政许可审批流程、审批条件、申请材料、办理时限、裁量标准等,规范模糊条款和兜底申报材料。推进政务服务中心与网上服务平台深度融合、一体化管理,推动政务服务数据共享、受审分离,逐步实现政务服务事项统一申报、统一受理、统一反馈、一网通办和全流程监督。按照陕西省行政许可和政务服务地方标准,推行行政许可标准化。积极探索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市政务中心、市审改办、市法制办、市质监局、市发改委等部门,各区县人民政府、各开发区管委会按分工负责)

  15.持续开展“减证便民”专项行动。根据全省“减证便民”专项行动安排,全面清理涉及企业和群众办事创业的各类“奇葩证明、循环证明、扯皮证明、无谓证明”。落实全省保留和取消的证明事项和盖章环节清单,凡未纳入清单范围的,一律不得要求申请人提供,从根本上解决困扰企业和群众“办证多、办事难”等问题。(市审改办、市法制办等部门,各区县人民政府、各开发区管委会按分工负责)

  16.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清理整合行政执法队伍,规范市场监管执法主体、执法证件、执法程序等。推进跨部门、跨行业综合执法,从源头上解决多头执法、重复执法、执法缺位等问题。加强对区县行政执法的领导和协调,减少执法层次,下移执法重心。严格落实执法责任追究、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和重大执法决定合法性审查、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等制度。加快形成完备的行政执法监督体系,坚决纠正执法违法行为,确保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市编办、市法制办、市工商局、市质监局、市食品药监局等部门,各区县人民政府、各开发区管委会按分工负责)

  17.规范涉企执法检查行为。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将随机抽查结果纳入市场主体信用信息体系,依法推进事中事后监管规范化。对行政执法机关依照法律法规和职责对企业开展的例行检查、日常巡查等检查活动,均须编制行政执法检查计划并建立登记制度。不同行政机关对企业实施的多项监督检查可一并完成的,由县级以上政府组织有关行政机关实施合并或联合检查;同一行政机关对同一企业实施多项监督检查的,应合并进行,减少检查次数。对法律法规规定的环境保护、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公共安全等直接涉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重点领域的监管执法检查活动,以及省市县政府临时部署的监管执法检查活动,行政执法机关要严格依照法定程序和权限进行。(市工商局、市审改办、市法制办、市质监局、市食品药监局、市工信委等部门,各区县人民政府、各开发区管委会按分工负责)

  18.强化企业经营法治保障。依法平等保护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严厉打击黑恶势力和欺行霸市、强买强卖等违法犯罪,深化商业贿赂专项整治,保障项目建设和企业经营。完善纠纷多元、快速化解机制,降低企业维权成本。健全商事纠纷非诉讼解决机制,支持企业通过仲裁、调解、行政复议等方式解决纠纷。(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市法制办、市工商局等部门按分工负责)

  (六)打造领先的园区营商环境。

  19.加快推进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片区建设。充分发挥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片区“先行先试”优势,坚持“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推动政府管理由注重事前审批转为注重事中事后监管,探索建立与国际高标准投资和贸易规则体系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系。积极推进市级行政管理事项下放承接工作,全面推行和完善自贸试验区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进一步划定政府与市场、企业、社会的权责边界,用更高水平的改革开放释放经济发展潜力。继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加快跨区域、跨部门自贸试验区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构建审批更简、监管更强、服务更优、线上线下、互动衔接的政务服务“一张网”。(市自贸办、市审改办、市政务中心、市发改委、市工商局等部门,各区县人民政府、陕西自贸区西安各片区管委会按分工负责)

  20.加快推进西咸一体化建设。充分发挥西咸新区作为国家级新区的创新引领作用,围绕“五新”战略任务和“大西安”发展目标,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推行“行政效能革命”,围绕“最多跑一次”,建设阳光服务型政府,当好服务企业和人民群众的“店小二”。探索建立综合行政执法体系,构建大市场监管格局,实现“一个平台管信用”“一份表格管检查”“一个部门管市场”“一支队伍管执法”的事中事后监管方式,努力建立与市场经济规律和国际惯例相符合、与城市定位和“大西安”建设相适应的监管环境。(市发改委,市级相关部门,西咸新区管委会等按分工负责)

  (七)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21.打造诚信政府。坚持依法行政和政务公开,强化行政责任制和问责制,对已出台的政策加大落实力度,坚决兑现向群众和市场主体承诺的事项,进一步提升政府公信力。加强媒体监督,用问题牵引倒逼改革。(市政府办公厅、市监察局、西安广播电视台,市级相关部门,各区县人民政府、各开发区管委会按分工负责)

  22.联合惩戒失信企业。依托省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加快推进部门间信用信息实时传递与共享。及时将对企业的行政处罚信息向社会公示,为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提供服务支撑。建立健全失信企业联合惩戒机制,全面推行行业“黑名单”管理制度,让失信企业“一处失信,处处受制”。(市法制办、市工信委、市工商局、市电子政务办等部门,各区县人民政府、各开发区管委会按分工负责)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主体责任。

  要充分认识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优化提升营商环境的重要性,建立健全政府统一领导、各方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要切实强化主体意识,各单位主要负责同志要履行好本地区、本行业改善营商环境工作“第一责任人”的职责,亲自研究部署,亲自组织推动,确保任务落实到位。市级相关部门、区县人民政府、各开发区管委会要按照任务分工,研究制订贯彻措施并在本《方案》发布1个月内印发实施。

  (二)强化工作落实。

  按照《西安市对标〈全球营商环境报告〉优化提升营商环境任务分工》(见附件),各牵头部门根据各自职责,从世界银行《全球营商环境报告》中开办企业、办理施工许可、获得电力、登记财产、获得信贷、纳税、跨境贸易7个核心评价指标入手,围绕减环节、优流程、压时限、提效率,牵头制订具体工作方案,于2017年10月31日前报市行革办研究审定后组织实施。市统计局会同市行政学院尽快研究制订我市县域营商环境监测评价指标,强化综合衡量和定期排名,努力提升全市县域营商环境和市场竞争力。

  (三)强化督导检查。

  各级政府要将改善营商环境工作纳入重点督查范围,制订专项督查方案,定期对国务院和省市政府作出的决策部署、出台的改革措施落实情况进行专项督查,对重点地区、主要部门和窗口单位开展日常督查,确保改革任务有效落实。

  (四)强化宣传推介。

  要构建全社会共同缔造营商环境的工作机制,深入发动群众参与战略谋划、项目建设、效果评价,实现共谋共建、共管共享。要拓宽企业和社会意见反映渠道,通过在新闻媒体开辟宣传专栏、举办专家访谈等形式,及时宣传营商环境建设的先进典型和工作成效,形成全社会共同优化营商环境的浓厚氛围。

编辑∶安之│ 审核:方觉晓

◇◆◇

来源/西安日报  出品/日报总编室

·END·
 西安日报


权威·深度·责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