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聚焦‖去南极科考的西安小伙回来啦 地铁二号线员工杨国鹰参加第33次科考任务归来

2017-12-28 记者 杨春燕 日报天天看

杨国鹰在长城站留下的西安路标牌。 (受访者供图)

“突然见到这么多人有些蒙,请大家不要见怪。”昨天下午4时50分,从上海开来西安的高铁驶入西安北站,一年前前往南极长城站参加第33次科考任务的地铁员工杨国鹰圆满完成了科考任务,回到了家乡西安。


科考一年圆满完成各项任务


  杨国鹰是西安地铁二号线一名机电设备检修人员,在二号线开通之前就进入西安地铁工作,主要负责地铁全线的给排水,车站巡检,检查设备,处理故障。2016年杨国鹰通过了“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在全国范围技能型人员的选拔,正式成为中国第33次南极科考队队员。于2016年12月赴南极长城站执行为期1年的综合维修越冬工作任务。杨国鹰在长城站期间与长城站全体队员一同配合国家“十三五”规划中“雪龙探极”重大专项工作及重点研发计划实施,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

  自2017年3月接手长城站电工工作至33次科考工作结束,杨国鹰凭着在西安地铁7年工作的过硬业务技能和坚强的意志,顺利完成了考察站各区域供电线路、照明设备、低压配电电控单元、消防自动报警系统等设备设施的运行维护工作,确保了各项设备正常运行。由于杨国鹰在南极的优秀表现,被队友一致推举并被国家极地研究中心评为中国第33次南极科考优秀队员称号。


杨国鹰回到西安后接受媒体采访。(记者 杨春燕 摄) 


克服困难适应多变的天气 


  “初到长城站我根本没有时间欣赏南极独特的风景,更无暇顾及南极特有的动植物。站上每个工作岗位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而且没有师傅指导,所有工作全凭自己独立完成。”杨国鹰说,虽然在去南极之前已经接受了一年的培训,但真正到了那里后还是有点蒙。据去过南极的老队员讲,初到南极度夏的3个月就像“新兵连”,每天的工作量特别大,有时连休息的时间都没有。得了解到这一情况,初到南极,为了尽快适应新的环境,杨国鹰凭借已有的资料,边学习边工作。

  “在南极经历过13级的大风,也经历过暴风雪,还有极夜、极昼等折磨人的条件。”杨国鹰说,其间他感觉最大的困难是南极多变的天气状况。为了完成南极考察物资卸运和长城站环境整治项目,在抵达长城站一周后,他们便陆续启动了机械车辆保养维修、集装箱配位配重调整、散件物资清理统计、卸油设备安装等相关工作。“多变的天气及海况条件,让很多户外作业只能‘靠天吃饭’。”杨国鹰认为,充分利用好适合作业的天气是他们圆满完成任务的关键。

  

长城站留下西安“印记”


  “那边的动物都非常可爱,尤其是海豹特别萌,表情特别丰富。”杨国鹰说,在南极的370多天里,工作之余他拍了大量的照片和视频。在南极,他经常用跑步、打篮球、打游戏、看剧等娱乐锻炼活动打发时间。极夜的时候一天24小时天都是黑的,虽然有过整夜整夜的失眠,但杨国鹰还是扛了下来。如有机会,以后他还会再去南极。

  在南极最冷的越冬期间通常几个月都出不了站。那段时间特别想家的杨国鹰就用手机上搜集西安新闻。因为经常和家人视频聊天,在1岁多孩子的眼里,爸爸就是个手机,所以经常会对手机喊爸爸……感觉亏欠孩子太多,这次回来时,他给孩子买了很多玩具。

  “那次去智利站访问时,说到咱的家乡西安,国际友人并不了解,所以我就给他们看兵马俑的照片,给他们讲了西安的历史。”杨国鹰说,有此经历后,在即将离开长城站前,他做一个有西安元素的路标牌,并写下“长城站至西安16790公里”。有了这个路标牌,以后去南极的西安人就可以排解对家乡的思念,而且也能让更多来长城站的科考人员知道西安,走进或了解西安。

  据杨国鹰介绍,去年南极长城站共接待到访的各国游客5000人左右。他设计的路标牌对家乡西安是一种很好的宣传。想着今后世界各国的游客看到这个路标牌,就会知道在东方文明古国有一个叫西安的地方,杨国鹰表示,他对自己的这个创意和作为西安人感到很自豪。


编辑∶安之│ 审核:方觉晓

◇◆◇

来源/西安日报  出品/日报总编室

·END·
 西安日报


权威·深度·责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