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考博还是不考博?

2017-09-25 紫苏 考博圈

提示点击上方"考博圈"↑ 查看更多考博资讯!!!


考博还是不考博?


作者| 紫苏

编辑 | 学长


大学毕业时,想着工作呢,读研呢,还是嫁人呢?

硕士毕业时,想着工作呢,读博呢,还是嫁人呢?

                  

不同的是,读个硕士全家支持

读个博士,大家劝你在考虑考虑。

 

 又到考博时?考吗?

考!

考吗?

 还是不考了吧?

 额,要不还是考一下吧!

你到底想要怎样啊!!!

 我.我也不知道啊!



先别着急!做个简单测试,看看目前的状态是否真的适合?



以上图片仅供娱乐,不过,讲真,要不要读博还真是个问题!

 

那么,要不要读博,看看格瑞威尔教授指出的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值得注意的一些问题。

 

在此之前,我先介绍一下格瑞威尔教授是谁?


格瑞威尔教授

克莱姆森大学(Clemson University)管理学院的维安.格瑞威尔教授(Varun Grover)撰文,根据不同的时间段,提出了一些值得学生们认真思索的问题,并建议依据对这些问题的思考结果,谨慎决策,以期顺利完成学业。格瑞威尔教授的论述涉及到了一个重要的概念,那就是人的“动机(motivation)。 


考博之前:有动机激励你去干这个吗?

 

(1)一个研究和教学的职位。

(2)建构一个新的创意、观点或者传播知识。


如果你对二者都回答“否”,那么建议你



对于上述7个问题,希望你的答案尽量不是“否”。



对于上述8个问题,希望你的答案尽量不是“否”。



对于上述12个问题,希望你的答案尽量不是“否”。

 


对于上述8个问题,希望你的答案尽量不是“否”。

 

尽管格瑞威尔教授不可能穷尽攻读博士学位的所有问题,然而罗列出其中一些常见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反省、去调整,这对于学生们顺利完成学业来讲,显然是很重要的格瑞威尔教授提到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博士研究生的基本素养、基本能力方面,这也正是许多博士研究生们感到困惑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格瑞威尔教授也没有在文中提出什么金玉良言或奇思妙计来予以应对(不过,格瑞威尔教授在文中也高度概括地提出了自己的建议,那就是希望问题答案尽量不是“否”)。

 

很显然,对于一个充满挑战、充满压力的博士求学过程而言,要找到针对这37个问题的,统一的、标准的、可行的、有效的、有绝对依从性的对策是不现实的。然而,学生们如能早日认清这些问题,及时对照评估自己,依据自身的性格特征、人格模式、认知偏好、价值取向以及已有的知识体系,结合正确的发展方向引导,不断修正、调整、充实、变革自己,尽可能完美适应和应对攻读博士学位进程中的种种挑战,那么格瑞威尔教授提出这些问题的重要现实意义就不言而喻了。


正在读博士的童鞋,看到如果答案是否,那也不要退学啊,坚持下来。

正在考博士的同学,郑重思考上述问题,看看自己是否适合!

  

网传的一些关于博士的段子,大家感受一下:



接下来进入现实的环节:看看真实的博士状况


1中国的博士 和美国的作对比


中国的高等教育,尤其是研究生教育,自从大学扩招以来,其招生人数逐渐增加,到2015年博士招生超过了7万,当年毕业的博士也超过5万。美国从2006年到2015年,10年间共计培养了501695名博士,年均培养博士45219人。很显然,中国目前的博士培养人数已经超过了美国。美国在2006-2015年间培养了中国博士44915人,年均培养4492人。可见,美国现在培养的中国博士人数大约只占中国培养的博士人数的10%。

 

2 中国的博士的学术巅峰


2015年毕业博士5.4万,2016年博士毕业有6万人。如果成为院士(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算学术巅峰的话,那么院士的选拔可以看作到达顶峰的路径。我们假定若干年后每年还是75人,因为两院院士总规模这么些年并未有很大规模的变化,就算加上文科一级教授也就是100这个数量级。可能院士这个比较难搞,那么准院士的杰青呢?全国每年选拔200人为杰青,那么成功概率乐观估计是千分之三。杰青其实也很难了,我们再放宽到优青。全国每年选拔400人为优青,那么乐观估计成功几率大概是千分之五。

 

(1)院 士----属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人才,院士主要来自院校及科研机构,代表中国科学院及工程院学术水平。也有来自企业的工程院院士,但相当少。


(2)长江学者----属教育部人才,基本来自高等学俯,代表教师及教研类人才水平。


(3)百人计划----属中国科学院人才,只能代表中科院研究水平。


(4)优青杰青----属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通过基金资助项目的方式确认的人才。


以上人才主要从事基础研究,所谓的科学研究。有能产业化的科研成果,但比较少,主要以SCI/EI等学术成果代表其水平,当然也有象袁隆平这样的实践派,但相当少,主要以院校派为主。

 

3中国博士的就业情况

 


由上述两个表可以得知,大部分的博士去了东部沿海地区,大部分的博士选择了科研机构。但是一些新的变化也在出现,科研院所、地方院校以及社会工作等领域。

 

4 最后是情怀问题


有人说读博士一种生活方式,读博后悔一阵子,不读博,后悔一辈子。而且这种生活方式是一种奢侈的享受,相对于钱来说,读博的机会是一种稀缺资源。读博完成和实现的是一种精神追求,享受这种方式本身就是一种经历、一种财富和一种收获。


也有人说读博可以有机会聆听大师的声音,并和最聪明的人相处。有博士的地方,是师资力量相当强的地方,毕竟博士这个群体肩负着人类进步的使命。


还有人说读博可以积累许多资源,在读博士期间可以有很多优秀的同学,这些都是一些潜在的资源,而且博士期间的师生关系可以建立广泛的学术联系。


科学研究古已有之,但是之前的科学研究只是有钱人的业余爱好,达芬奇之所以对所有的科学和艺术无不涉猎,而且对每一样都随性所至,那是因为他和法国国王是至交;达尔文环游世界发现了物种起源,那是因为他生活在一个及其富裕的家庭。在后来,科学研究变成了一种职业。现在,科学研究成为了养家糊口的必须。


如果说科研的乐趣是探索未知,那么读博估计会实现。但现实有时候是老板先有了一个想法,然后找自己的学生来实现。

 

说了这么多,该不该读博,是自己的一个决定,或许深吸熟虑,或许草草率率。



真题上哪找,考博圈微店有!

真实、权威、专业


考博决胜攻略,祝你考博一臂之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