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博的体验:爱与痛的边缘
读博的体验:爱与痛的边缘
作者:夏木
编辑:学长
博士开学都一个多月了,脸上除了写着一个大大的丧,还深刻地体会着“孤独”——这种科研生活特有的气场。
只是感叹时间过得好快,前两个月也是偷跑出来坐在这个位置写字,还在犹豫要不要读博士。
没有假期,硕士答辩无缝对接博士的开始,考博的那些不顺利好像根本不存在似的,挨得太紧,竟然有一丝丝沉迷于科研的错觉,抑或是快感?!
没有任何喘息也没有任何缓冲,不记得这是第几个从办公室加班出来揉揉酸痛肩颈的周末,也不记得这是第几次被老师临时要求作报告的突击论文的夜晚。
血液循环不太好的我,摸鼠标的手经常冷得没有温度,脚因为太凉,猛地站起来都在抽筋,可能因为专注,精神高度紧张连饿都感觉不到。
博士就这么开始了,没有一点点的仪式感。被迫接受,带着很多迷茫,不安,还有好多不确定。
“没有毕不了业的硕士,没有考不上的博士。”这句话我这儿从来没在得到任何印证,一届的同学今年考博落榜了很多,硕士读的我也是万分痛苦,没有任何轻松,甚至读出恐惧,这种感觉没有一刻停止,甚至已经弥漫到了读博开始的三个月。
那为什么还要考博,还要继续念?
到今天为止,我变得不再坚定了。研二立志想进高校的梦想,不至于烟消云散却也“山在虚无缥缈间”。越来越不确定,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每天都沉醉在读文献,写报告,提想法,要解决什么科学问题的死循环里,我试图用这样的节奏去麻痹自己:我是喜欢做这件事的,坚持下去。
谎言说多了自己也会相信的。可我,越来越无力了。
因为我好像,从来没有真心地喜欢过这件事,哪怕只有一瞬间。
做一件既不擅长又不喜欢的事情十年以上,是怎样的体验?
高中就因为特别喜欢写作但害怕文科就业面窄选择理科,大学又因为现在这个专业要学很多数学知识助我考研让我放弃了另一个比较擅长的专业,考研因为自己一向不擅长的数学被调剂回了本科专业。百转千回选择继续深造,更不情愿放弃这么多年自己坚持走到现在的专业。
这条路,是自己选择的,但在这么多年形成的面对困难应该克服坚持的潜移默化下,除了累,就是厌倦。还有由衷的不开心,那些觉得自己做了错误决定后悔的情绪,在强大的心理暗示下,不停地加深,在潜意识里留下的烙印让我在这条路上脚步沉重,迷惑痛苦。不擅长所以不自信,不喜欢所以不积极。
自卑加上悲观,任何成功都会绕道而行吧。
硕士的时候因为完全不得章法,每天看很多文献却依然不会站在科研的角度解决问题,不会思考也不会提问,更不明白别人解决问题的视角是什么。仗着自己英语的一点点优势只是读文献顺利一些罢了。那个时候被老师批的很惨,不停地被质疑被指责,甚至怀疑我努力的程度。可能就是从那一刻开始,我变得更加不喜欢科研,害怕做有关于科研的一切相关。我不明白为什么组里的师兄师姐为什么会发那么多高影响因子的文章,也不明白他们那种已经成为套路的科研思路是怎么形成的。
于是我抱着“求助”的侥幸心理,但我的运气确实不好,遇到帮助我的师兄都因为文章署名作者问题,或者安排我做一些完全不是分内的工作而作罢。信心快被挫没了,觉得科研真是条不适合自己的路,不停地推翻自己否定自己的感觉其实特别不好受。这让我更加害怕甚至恐惧地想逃避,提到seminar就想请病假,提到report就呼吸紧张心跳加速。我把自己逼仄到角落,无助且压抑,第一个来最后一个走以此抚慰“不努力”的自己,自欺欺人的后果就是:依然没有效率地工作,重复且没有尽头地盲目。
那段日子真是丧啊,灰色的基调,晦涩,没一点甜度。
人生啊,其实都是在不幸中找寻希望,黑暗中找寻亮光,那些微小而真挚的幸福才会让你不再迷茫。
一直生活在黑压压的绝望里,生活的意义都会变得朦胧起来。
我不是一个特别会调节自己的人,所以变得更加沉默,麻木地应对这种左右为难的窘境。
老板虽然经常批评我,但还是由衷地感谢他。他是学术大牛,也是负责任的老师,可能是看我这个悟性实在不高的学生也不是努力与否的问题吧,就指定了二导。虽然也被二导打击如常,但从第一篇核心期刊的文章开始,有点明白文献是怎么立意的,我应该从什么角度去阅读,做笔记。只有不断实践,才会对这些事情有新的感悟。开题和中期由于换了方向,一片忙乱地通过,谈不上顺利,那些绞尽脑汁的样子,实在不想去回忆,并且它们还有可能即将出现在我接下来的科研生活中!
即便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博士之后我还在纠结,去面试过两个文字相关的工作,跟过来人聊过心结,也想过彻底放弃现在所拥有的一切然后想清楚再继续走。可时间好像在推着我走,没有假期没有间隙,组会平均两周一次的频率,让我来不及想清楚这些事情就盲目的往下走。
可能真的是硕士阶段灰色的比重占据太大,让我也记不清楚,小确幸曾经是出现过的。回想起这些,我一叶障目地从心里产生了抵触。
所以我可能从来都没有认真思考过我到底适不适合做科研,走这条路,甚至带着从高中以来对自己选科失败的负面情绪直到今天,只用坚持去支撑今天的生活。这样氛围笼罩下的科研,可能即便有小成果,也不会发自内心的开心吧。
没有正确面对现实的态度,何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科研没有捷径可走,也没有套路可循,即便有,也是在不依靠任何人自己独立思考无数次实践之后总结感知的。可这些,我直到现在才幡然醒悟。希望不是太晚!
前两次组会,老师让谈谈想法,看了许多文献也依然提不出很有高度的科学问题。同时跟进人生第一篇英文文章,不记得introduction和discussion已经被修改了多少遍,一次次被否定推翻重来的循环,好像确实从中找到了一点点快感。通过老师的建议终于在第五次组会中提出了自己想法的雏形,虽然任重而道远。
我不知道这一切是否该继续往下走,也不知道这个方向是不是朝着有光的方向。但我一直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没有停止自己的步伐。至此,至少心里是踏实安稳的,没有侥幸的捷径与求助也没有被麻痹的自欺欺人。
喜欢与否好像也变得没那么重要了,我更在乎的是自己尽力而为之后所得到的成果,没有依靠任何人的踏实感。可能时间久了,忘记了自己当初选了理科的颓丧,也养成了做科研这件事需要严谨和认真的习惯。
是真的很偏执吧,但还是被时间怂恿地心态通达起来。
每个搞科研的人真的没有看上去那么轻松和省力,能够轻松做出成果的科研人背后付出的心酸和沉淀的过程都是我们正在经历,且不能够想象的。
不是任何人在做决定的时候都想明白自己要的到底是什么,即便想明白了,在经历一段过程之后也可能不那么明朗。
一个博三的师姐说:其实我在博二这一年终于明白了一点点眼前的生活,也看清了一点点前面的路,科研可能是最适合我的生活方式,我的朋友圈都在中科院这个大环境里,我也变得不再抵触深入学习这件事,好像转变都是一瞬间的事。
但这一瞬间应该也积累在无限的思考与实践之后,没人替代你完成这个过程,只有自己体验过后,可能真的才会明白选择这条路对你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收尾的时候正好收到老师觉得我的那篇英文文章可以投稿的邮件,有点小确幸,毕竟这是通过自己不断修改查阅文献之后的结果,没有借力于任何人。这种独自努力之后看到一点结果的感觉好像蛮受用的。
今天回家路上的脚步不再被“丧”压的抬不起来,至少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路标,告诉自己什么时候会遇到那一束光吧。
后记:从六月到十月,博士生涯的开端已经觉得比硕士阶段还要紧张,已经遇到了无尽的困难,希望用小文给跟我遇到一样困难的博士们一点点力量。
原文标题:爱与痛的边缘
100天,200道全国名校词汇整体精做解析
100天200道翻译题目深度训练
100天,16语法大核心知识点
100天,200道的答题思路和方法
用“词汇+长难句+主观题”的真题演练
换你单词、语法、做题方法的全方位提升。
扫描下方二维码查看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