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时长5分31秒,请注意您的流量。

文&译 | 张是之
前几天收到一位高中语文阅读杂志主编的留言,有意用我的文章作为其中的一篇阅读理解。作为一名致力于普及经济学常识的经济学人,能够以这种方式影响学生,还是感到满足和欣慰。

众所周知,在经济学知识的普及上,中学阶段和大学阶段有着诸多的问题和错误,不多讲。另一方面,千军万马都在争着过高考的独木桥,抢着跃高考的龙门,使得片面追求成绩成为必然。

不否认,培养出了少数不受影响的学霸,但同时,代价则是很多人对于学习兴趣的彻底丧失。再也不看书,再也不学习,成为了许多在校中学生心底的呼唤。高考一结束,呼唤成为呐喊,理想变成现实。

殊不知,终生学习已经悄然成为现代社会的基本生存技能。毕业即撕书,把学习当敌人的人,误把看书、把做题当成了学习的全部。要知道,生活处处是学问,但愿他们放弃了向书本学习,没有放弃向生活学习。

作为一个半路出家的学经济家,并没有指望能够在学术前沿上取得多么重大的突破,我更希望能够像法国政评作家巴斯夏那样破除谬误,普及常识。然而时常兴叹,科学远未普及。

教科书的内容入心入脑,加上我们向来没有批判和培养批判精神的传统,所以读书只读教科书也就成为常态,教科书几乎就是很多人的认知上限。大多数时候,读了大学和没读大学的区别,仅仅是用的是大学教科书还是中学教科书。

不过我并不悲观,随着手机和微信的普及,使得信息的传递效率和传递质量都大大提高。很多人已经习惯用微信作为阅读和学习的工具,也有很多人在看了经济学的时评文章之后恍然大悟,再次重新拿起书本。

这,同样令人欣慰。

有时候,我也常想如果我早一点接触经济学该多好?但小时候家里既没有藏书,父母也没有这样的能力给我启蒙。后来自己当了父亲就时常思考,应该在什么样的阶段,以什么样的方式,让孩子来感受和认知生活中最常见的经济现象?

孩子都喜欢听故事,故事是最佳选择之一。他们也都喜欢看动画片,即使再烂的国产动画片,都能看的津津有味。如果能有一个帮助孩子理解世界经济运转的动画片故事就最好不过了。

很幸运,我找到了上面那个视频。

视频改编自伦纳德·里德(Leonard E.Read)那篇经典之作《铅笔的故事》(I, Pencil)。这个故事简明扼要地讲述了一支铅笔的制作过程,并说明了全球范围内在没有同一强制计划的情况是如何合作生产的,解释了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含义,同时阐明了哈耶克分立的知识和价格信息在社会中的作用。

米尔顿·弗里德曼在纪录片《自由选择》中开篇即引用铅笔的故事,来阐述市场的力量,看上去再普通不过的铅笔,但任何个人都无法单独造出来。

正是铅笔的普通,对比它生产过程的复杂,加上作者富有想象力,朴素而意味深长地描述,使得《铅笔的故事》引人入胜,成为经典,即使今天也从未过时。

成千上万的人卷入了生产铅笔的过程中,没有一个是因为自己想要一支铅笔而去干自己的活儿的,他们中有些人从来没有见过铅笔,也从来不管铅笔是干什么用的。


每个人都把自己的工作仅仅看作是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的一种办法,而我们生产这些商品和服务,则是为了获得我们要用的铅笔。


每次我们到商店购买一支铅笔,我们都是用我们的一丁点劳务,来换取投入到铅笔生产过程中的成千上万人中的每个人提供的极小量的一些劳务。 



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铅笔在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没有一个人坐在一个中央办公机构对这成千上万的人发布命令。也没有警察来执行这些无人发布的命令。


这些人生活在不同的地方,讲着不同的语言,信奉着不同的宗教,甚至可能彼此憎恶,——然而,所有这些差异,并没有妨碍他们合作生产一支铅笔。


感谢 FEE(Foundation for Economic Education),铅笔的故事从文字变成了动画,更方便地传播伦纳德·里德的思想。

里德先生的作品洋溢着对自由的热爱,他一直致力于增进人们对于自己生活和制度的理解。正是这一点,使他坚守并广为传播人的自由需要的基本理念——私有产权、自由竞争和严格限制的政府。

铅笔的故事,我想会是我讲给孩子的第一个经济学小故事,当然不会是最后一个。



注释:
1.这个故事正确的打开方式是爸爸妈妈们看懂之后,在合适的机会讲给孩子;如果是学生,拿来练习听力也是很不错的素材。原视频无字幕,英文字幕也是听出来,学好英语很关键。
2.FEE 官网:https://fee.org/

3.本文首发经济学家告诉你(Economist520)

4.这个视频在今日头条有近5万的播放量,喜欢请赞赏或转发。

上一篇:摸着哪块石头过河?
长按并识别二维码,欢迎关注,更多精彩
点击阅读原文看您孩子也许会遇到哪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