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香港有贫困这回事吗?

2017-12-11 通天译 私产经济学与伦理学

——如果我们让经济本身富裕起来的话,那么经济中的每个人按全球标准都会变得富有。

文:蒂姆·沃斯塔尔(Tim Worstall) /  译:禅心云起



根据《卫报》报道,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不公正之一是,香港,这个星球上最富有的地方之一,竟然有20%的人口生活在贫困之中。


可是,这一切名不符实。真正准确的说法是,香港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地方之一,也是财富相对不均的地区之一,远没所说的那么不堪。

理解数据

  

尽管如此,这并没有阻止《卫报》对那些欠缺了解的事情表示愤慨。尤其以这段吹毛求疵为例:“尽管去年政府提高了贫困线,贫困人口数量却上升了。”可这并不令人感到意外。


如果去年,我们把依靠每周不到250英镑收入生活的人统统定义为穷人。那么今年,500英镑以下的就算穷人(显然是虚构数字)。你认为,这个定义上的变化,会对穷人数量有什么影响?数量增加似乎是明显的答案,不是吗?


但是,除了让人忍俊不禁笑出声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根本观点:这里被度量的是财富不均——而不是贫困本身。贫困的国际定义是每天不到1.90美元(约12.6元人民币)。香港根本就找不到这样的穷人,那里没有贫困。不过在香港,某些人拥有的财富比其他人要少很多。香港比大多数发达地区更不均等,这完全属实。尽管如此,相对贫穷和贫困本身仍然不是一回事。


例如,我们被告知,香港贫困线是一个人月收入港币4,000元(大概380镑),这看起来肯定不多。然而,我们把这个收入,与全球收入做比较时,就会发现,即便考虑跨地域间物价差异,位次也已经稳稳排在全球收入前五分之一。换句话说,香港最穷的20%人口,仍然会发现自己挤身于全人类20%的最富人群中。


经济增长才是重要的


这引导我们回顾这个重要的根本点。《卫报》的故事引述了社区组织协会发言人(一个为穷人工作的非政府组织)的话。他说“经济增长无助于下层阶级分享经济成就”。可香港的事例如此生动地表明,情况正好相反才对。这个经济体对贫困线的定义,既然按全球标准都算是相当富有了,那么也必然有其可取之处。

 

根据世界银行数据,退回1960年,香港居于全球平均收入水平左右,人均GDP略高于400美元(以1960年美元平价)。今天这个数字略高于人均40,000美元左右,而全球平均水平也才勉强达到10,000美元左右。半个世纪以来攀到世界平均水平四倍的优越表现很糟吗?正如前面所看到的,这也对那些相对贫困人士的收入产生了实质性影响。


换言之,正是这种经济增长,让最贫困者也分享了经济成就。这是因为,如果我们让经济本身富裕起来的话,那么这个经济体中的每一个人,按全球标准都会变得富有。


值得指出的是,香港政府从2009年才开始发表“贫困”数据(当然要解读为财富不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英国公务员郭伯伟爵士被派去管理这个地方,他抵达时发现,这个地方没有他的干预,也照样运转得不错。所以,他长期主政生涯的剩下时间,都只花在那些政府绝对必须做的事情上,此外几乎不做多余之事。按照许多人(包括米尔顿·弗里德曼)的观点,这正是经济表现出色的基础。


郭伯伟爵士始终坚持的一件事是,最好不要收集经济数据。他甚至拒绝编纂GDP数据。他的理论是,收集这些数据,意味着一些该死的笨蛋,会试图用它们来做些什么。郭伯伟的智慧一样可以适用于贫困人口的数据。


我们如果不能照他的远见卓识行事的话,至少应当承认这些数据本身度量的是什么:财富不均而非贫困本身。




长按以下二维码,邀您一道参与学习讨论

https://fee.org/articles/there-is-no-such-thing-as-poverty-in-hong-kong/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