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稳定物价水平的神话

禅心云起 私产经济学与伦理学 2019-08-09

前言

☄ 如果我们不知道某物为何,我们就无法保持其稳定。以稳定未知物价水平为目标的政策,只会阻止对稀缺资源的有效利用,并导致经济贫困。


“物价稳定”被高估了

文/ 弗兰克・肖斯塔克

Frank Shostak

♕译:禅心云起


物价稳定”这个概念源于一种观点,即物价水平剧烈变化,会让人捉摸不透商品和服务相对价格的变化所传递的市场信号。


例如,由于对苹果的需求增加,苹果价格相对于土豆价格上涨。相对价格的上涨,促使企业提高苹果相对于土豆的产量。


企业能够通过观察和响应相对价格变化所传达的市场信号,从而与市场意愿保持一致,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


据说,只要以物价水平增长率测量的“通货膨胀率”是稳定和可预测的,个人就能识别相对价格的变化,从而保持资源的有效配置。


然而,当通货膨胀出乎意料时(也就是物价水平增长率呈突然性时),往往掩盖了商品和服务价格的相对变化。这进而使人们难以观察到市场信号。结果导致了资源的错误配置和实际财富的损失。


请注意,按这种思路,物价水平的变化与相对价格的变化无关。物价水平的不稳定变化,只是模糊但不影响商品和服务价格的相对变化。


因此,如果能以某种方式防止物价水平模糊市场信号,显然将为经济繁荣奠定基础。按这种思路,能够稳定物价水平的政策,也就能够让人清晰地观察到相对价格的变化。

 

物价稳定政策的根源

物价稳定政策源于货币中性论。按这种思路,货币变化只对物价水平产生影响,而对实体经济没有任何影响。

 

例如,如果一个苹果换两个土豆,那么一个苹果价格就是两个土豆,或者一个土豆的价格是半个苹果。现在,如果一个苹果换一美元,那么土豆的价格就是半美元。注意到,引入货币并没有改变土豆和苹果相对价格2比1这个事实。因此,一个苹果的卖家可以得到1美元,这将使他能够购买两个土豆。

 

在这种思维方式下,货币数量增加会导致其购买力成比例下降(物价水平上升)。而货币数量减少,则会导致货币购买力成比例上升(即物价水平下降)。然而,其他条件不变,这一切都不能改变一个苹果可以换两个土豆的事实。


让我们假设货币数量翻倍,结果货币购买力减半,或者物价水平翻倍。这意味着现在一个苹果可以换得2美元,而一个土豆可以换得1美元。尽管价格翻倍,一个苹果卖家用得到的2美元,仍然可以买到两个土豆。


在这里,我们完全区分开了商品相对价格变化(每个土豆交换多少苹果)和物价水平变化。为什么说这种思路是有问题的?

 

新货币如何进入经济体

当注入新货币时,总会有第一批新钱接受者从中受益。有了更多的钱在手,第一批接受者现在可以获得更多财货,而这些财货价格保持不变。


随着货币开始转手,其他商品价格也开始上涨。因此,较晚接收者从货币注入受益的程度较低,甚至可能发现,大部分的物价上涨幅度太大,以至于他们现在能负担得起的财货减少了。


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导致实际财富从新钱的较晚接收者或从未到收到新钱的人,重新分配给较早的接收者。显然,这种实际财富转移,改变了个人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进而改变了商品和服务的相对价格。


货币供应变化引发的动态机制,带来了财货需求的变化及相对价格的变化。因此,就商品的相对价格而言,货币供应的变化不可能是中性的。米塞斯认为,


“我要强调,在一个充满活力和变化的世界,在一个行动的世界中,没给一种中性货币留有任何余地。货币要么是非中性的,要么不存在。” (米塞斯1938年在巴黎的一次演讲)

 

物价水平无法被观察到

当1美元用来换得一块面包时,我们可以说1美元的购买力是一块面包。如果一美元用来换得两个西红柿,这也意味着1美元的购买力是两个西红柿。


然而,关于货币具体购买力的信息并没有让货币的总购买力得以确定。我们不可能确定货币的总购买力,因为我们不能把2个西红柿和1块面包加总。我们只能在给定时间和地点的交易中,确定与特定商品有关的货币购买力。


使用固定权重价格指数,似乎提供了一种绕过平均价格直接计算问题的解决方案。有人认为,通过这个指数,我们可以确定货币总购买力的变化。以下示例说明了固定权重价格指数的本质。


在第一阶段,汤姆买了100个汉堡包,每个2美元。他还买了5件衬衫,每件20美元。他在第一阶段的总花费是2*100+20*5=300美元。观察到汉堡包占总消费的67%,而衬衫占总消费的33%。


在第二阶段,汉堡包每个要价3美元,增加了50%,而衬衫每件要价25美元,增加了25%。使用不变权重,即不变的消费模式,我们会发现汤姆的货币购买力下降了41.7%。(50%*0.67+25%*0.33 = 41.7%)


如果我们假设汤姆的消费模式代表一名“平均消费者”,那么我们可以说货币的整体购买力下降了41.7%。


政府统计人员每五年就会进行普查,以确定一个“典型”或“平均”消费者的消费模式。得到的权重进而用来确定平均价格的变化,从而确定货币购买力的变化。


然而,权重长时间保持不变的假设不适用于现实世界。这个假设意味着一个偏好僵化不变的人,也就是一个机器人。米塞斯认为,在偏好僵化不变的世界里,认为货币购买力会变化的观点是自相矛盾的。(《人的行动》)。

 

此外,罗斯巴德认为,


“只存在个人买家,各买家所购商品比例和类型各不相同。如果一个人买了一台电视,另一个人去看电影,每一项活动都是不同价值排序表的结果,对不同商品有着各异的影响。不存在一个看了部分电影及买了部分电视的‘平均人’。因此,也就不存在一个购买了某件完整财货特定比例的‘平均家庭主妇’。财货并非在总体上而是由个人在单笔交易中用货币来交换,因此不存在将它们合并归拢在一起的科学方法。”

 

认为可变权重价格指数可以带来更多现实性,并让货币购买力得以估算的观点,也是不得要领的。


,价格变化是由货币和非货币因素驱动的。但这些因素对价格的影响是相互交织、不可分割的。因此,不可能把货币购买力变化,同物价指数变化分割开来。罗斯巴德就这一点写道,


“这个论点立足于一个神话,即存在某种一般货币购买力或者某种类型的物价水平,它独立于具体交易中的具体价格。我们已经知道,这纯属谬误。‘物价水平’并不存在,而且除了在具体购买财货(即有具体价格)时以外,根本没有办法展现货币的交换价值。两个概念是无法分离的;任何一组价格,都在相同的一个时间,在一个财货与另一个财货,以及货币与财货之间,建立起了交易关系或者客观交换价值,我们是无法从数量上将这些元素分开的。

因此,货币的交换价值显然不能从数量上与财货的交换价值割裂开来。由于货币的一般交换价值(或者是货币购买力),在任何历史情况下,都不能从数量上界定和孤立出来,其变化也无法界定或测量,所以显然无法保持它的稳定。我们如果根本不知道某个东西是什么,也就不能卓有成效地采取行动,使之稳定不变。”

 

同样根据米塞斯的观点,


“在行动学和经济学的领域内,‘测量’这个概念是毫无意义的。如果假定一切情况是固定的,那就是没有任何变动需要测量。而在变化不居的现实世界中,没有固定的点、面或关系可以作为测量的标准。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政府统计人员计算的各种价格平减指数,不过是随意武断的数字罢了。


为什么稳定物价水平

的政策导致更不稳定

现在,美联储以稳定物价水平为隐含目标的货币政策,影响了货币供应增长率。由于货币供应变化非中性,这意味着央行政策相当于篡改了相对价格。


美联储对所谓“物价水平”的篡改,破坏了企业的计算能力,从而导致资源配置不当。结果是:稳定所谓“物价水平”的政策,会导致一些商品生产过剩,另一些商品生产不足。对此,约瑟夫·萨莱诺引用了米塞斯的论证说,


“经济计算所必要的条件,是一个功能不受政府胡乱破坏的货币制度。为增加政府的支付能力,或为暂时降低利率,而扩大流通中货币量的那些作为,都是瓦解货币事务而扰乱经济计算的。(…)”

 

然而,这并不是物价稳定论者告诉我们的。因为他们认为,稳定物价水平的变化的最大好处是,它让相对价格得以自由和透明地波动,从而让稀缺资源得到有效的分配。


结论

与流行观念截然相反,不存在什么像物价水平这样的东西,应该交给中央银行去稳定。从概念上讲,即使运用最复杂的数学,也无法确定物价水平。显然,如果我们不知道某物为何,我们就无法保持其稳定。以稳定未知物价水平为目标的政策,只会阻止对稀缺资源的有效利用,并导致经济贫困。

推荐


欢迎本号读者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了解详情加入经济学课程——“零基础 无数学 你也可以学好的经济学”,尤其是逻辑彻底,让人折服的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助你打通经济学思维的任督二脉,享受三观重建的快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