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说说北京冬季那三种难认的鹨

观翔羽 2020-08-27

鹨(音同“六”)是一类中国观鸟人并不陌生的小鸟,属于雀形目(Passeriformes)鹡鸰科(Motacillidae)的鹨属(Anthus)。它们通常体型修长,有着较长的尾巴、细长的腿、尖细的嘴,常在地上行走觅食,可见于水边、农田、树林等多种生境。

那些傻傻分不清楚的鹨    关翔宇/摄

由于它们之中不少种类的长相非常相似(尤其是一些鹨的冬羽),我们在野外观察时又常受到观察角度不理想、距离较远以及植被遮挡等不利因素的制约,加之大多数鹨在大多数地区均为迁徙候鸟,留给我们长时间观察和横向比较的机会有限,因此鹨的辨识在其分布范围内(主要是欧亚和非洲大陆)往往是观鸟者的普遍“困扰”。

隆冬时节,大部分在我国境内繁殖或过境的鹨早已抵达南方的越冬地。不过,在寒冷的北京,我们却仍可见到相当数量的水鹨活跃在水边甚至冰面上。它们素雅的羽色、纤细的体型、灵动穿梭的身影以及略显单调的叫声,都是北京观鸟人在冬季所熟知的。通常情况下,它们是北京冬季“默认出现”的鹨。

水鹨    沈岩/摄

然而,凡事常有例外,就像水鹨特立独行地坚守北国一样,零星的黄腹鹨也偶见于冬天的北京。

黄腹鹨    娄方洲/摄

由于二者的冬季羽色有相似之处,而且即便同种鹨的不同个体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羽色差异,因此在野外观鸟时,如何尽可能准确地辨识这两种鹨,可能对于一些观鸟者来说仍然是个挑战。另外,近年来北京观鸟人发现,除了水鹨和黄腹鹨,还有一种名叫“草地鹨”的 “西域来客”,也间或在北京的寒风中驻足。对于草地鹨的辨识,可能东部的观鸟爱好者就更加陌生了。

草地鹨    沈岩/摄

如果我们将视野转换到全国,不难发现水鹨和黄腹鹨的主要越冬地(长江流域及以南)存在相当大的重叠;而在地图上标注的越冬区域之外,至少从北京向南一直到的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均可能有水鹨和黄腹鹨越冬。草地鹨则在新疆西部及北部有一定数量的过境和越冬个体,在内蒙古、甘肃、北京、辽宁、台湾甚至日本也有零星记录。

水鹨、黄腹鹨和草地鹨的分布示意图,小PT根据BirdLife鸟类分布数据和《中国鸟类图鉴》(赵欣如, 2018)相关内容合成

我们在本文中将主要采用对比的方式,探讨这三种鹨在冬季的野外辨识。虽然本文引用的绝大多数图片资料来自北京本地,但同样适用于西北、华北、华东、华南等地。我们希望这些探讨能够对广大读者有所帮助和启发。

如果您的时间比较紧,我们浓缩了一个快速识别表,请见下表。如果您的时间比较充足,想要充分的讨论这三种鹨的详细识别,请耐心继续看~

北京地区水鹨、黄腹鹨和草地鹨的冬季羽色特征及居留情况备忘    关翔宇/制

第一印象


在野外,哪怕有时我们只有很短暂的观察时间,这些鹨的某些特征也会给我们留下印象,而它们恰恰是帮助我们识别的依据。换言之,在北京冬季观鸟时,如果我们在水边等环境见到一只鹨,可以首先关注以下几个特征,从而确定识别的方向。

图1.水鹨(左,2018.01.14北京十渡,©牛震)、黄腹鹨(中,2018.01.23北京大石河,©肖虹)和草地鹨(右,2018.12.30北京十渡,©大河)的整体对比。图中标出了:1.上体(即鸟的“背面”)的颜色;2. 下体(即鸟的“腹面”)的颜色;3. 胸部及两胁的纹路;4. 脚(即“跗跖”)的颜色;以及面部特征,包括5. 眉纹(通常为白色);6. 眼先(或眼睛前端的眼纹);7. 眼后的纹路等。

北京及中国广大地区冬季可见的水鹨为blakstoni亚种,它们上体以淡褐色或者淡灰色为主要色调,冬季常具不明显的纵纹,下体颜色常呈白色或灰白色。胸部有时具有细而模糊的褐色纵纹,有时则几乎无纹,且纹路在两胁处明显变淡以至消失。这些特征结合在一起,常给人以“干净淡雅”的感觉。

而分布于中国的黄腹鹨japonicus亚种(也是目前已知在国内有分布的唯一亚种),上体以深灰色或橄榄褐色为主,冬季常具有模糊的斑纹,下体乳白色(常不如水鹨显得洁白),胸前具有浓重的黑色斑纹,纹路向两胁延申的过程中逐渐变得稀疏。

大多数黄腹鹨胸前的纹路极重,与浓黑的髭纹相连形成一个显著的黑色三角区域(“领口”)。与之相比,水鹨的“领口”则颜色不够黑、面积不够大。草地鹨上体颜色偏黄,不少个体明显发绿,且背部具有非常清晰的纵纹。在冬季,草地鹨下体颜色白或污白,胸部和两胁黑色斑纹明显。这些黑斑较黄腹鹨细(但同样清晰醒目),而且在两胁处分布的均匀程度和胸前类似,加之髭纹不明显,草地鹨体前的黑色纹路给人“清晰明了”的观感。

另外,水鹨的脚颜色较深,常有深褐色、深红褐色以及纯黑色等不同变化;黄腹鹨的脚颜色较浅,常呈淡褐色或肉色;草地鹨的脚颜色亦浅,常显肉色甚至粉色。不过,由于光线原因以及鹨本身常在沾有泥土的环境中行走的缘故,有时需要仔细观察才能准确判断脚的颜色。同时不可忽略的是,水鹨和黄腹鹨脚的颜色有时会比较接近,我们不宜仅凭脚的颜色就直接判定种类。尤其是在见到一些脚颜色较浅的水鹨或脚颜色较深的黄腹鹨时,更应该慎重。

此外,这三种鹨的面部特征各有不同,也会在野外观察时给我们留下较为深刻的第一印象。关于这一点,后面还会专门讨论。

三种鹨的“背面观”


在鹨类的辨识中,除了正侧面的视角,从“背面”进行观察辨认也很重要。

图2.水鹨(左,2013.12.28北京奥森,©沈岩)、黄腹鹨(中,2018.02.04江西鄱阳湖,©牛震)和草地鹨(右,2019.01.01北京十渡[同图1个体],©吕玥)的背面观。数字标注的含义见下文。

在鹨类的辨识中,除了正侧面的视角,从背部进行观察辨认也很重要。我们不妨注意以下几个部位的特征:1. 背部的颜色及纹路;2. 枕部的颜色及纹路;3. 头顶的纹路,以及4. 翅膀收拢时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可见部分的颜色。在同一只鸟身上,这些部位的某些特征会形成特定的对比关系,有助于准确辨识。

1.背部

图中的水鹨,背部呈褐色,具有不明显的黑斑,形成不规则而模糊的纹路。图中的黄腹鹨,背部呈深灰色,有着宽窄不一、深浅不同的黑色条斑,形成不清晰的斑纹。图中的草地鹨背部黑色的箭头状斑纹粗重、清晰,构成鲜明的亮暗条纹。

1-vs-2.背部-枕部对比

上图水鹨枕部不具纹路且呈浅灰色,与背部的褐色构成对比。有时候,这种色差在单张照片中易被忽略,但在野外观察时却显得非常突出,即便鸟可能在不停地走动、很多其他细节难以看清,其枕部和背部的颜色和图案对比却依然可辨。而黄腹鹨的枕部与背部的颜色几乎相同,不构成颜色对比。图中的草地鹨,背部、枕部均为黄绿色,与水鹨和黄腹鹨颜色差异很大。

3.头顶斑纹

草地鹨头顶的纵纹也非常醒目,黑色斑纹长而清晰,甚至延伸到枕部,与水鹨和黄腹鹨头顶的不显著细纹有很大区别。

4.飞羽

在角度合适的情况下,草地鹨发绿的次级飞羽和初级飞羽也非常引人注意,和水鹨(褐色)与黄腹鹨(灰色)有所区别。

需要注意的是,羽毛在从“新羽”转换为“旧羽”的过程中,纹路的深浅或有无也会有所改变。观察时要注意不能仅仅因为“纹路重”,就断定某一只鹨是草地鹨,还需要结合颜色等其他信息。另外,由于阴影和沾有泥浆的缘故,本图中黄腹鹨脚的颜色不易准确判断。 

三种鹨的头面部特征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观察角度、个体差异等因素,这三种鹨的头面部特征虽有各自的典型特点,但并不是所有细节都能在同一张照片里或者同一只鸟身上全部观察到。这里我们列举一些可供参考的辨识线索,供实际观察时综合运用。

图3.水鹨(左,2018.01.14北京十渡,©牛震)、黄腹鹨(中,2018.01.23北京大石河[同图1个体],©肖虹)和草地鹨(右,2019.01.01北京十渡[同图1个体],©吕玥)的头部细节。数字标注的含义见下文。

1.头顶的纹路

以图中的草地鹨最为明显,斑纹密布、细碎、清晰;图中的水鹨头顶也有一些黑色斑纹,但不如草地鹨的明显;图中的黄腹鹨头顶几乎无班。与背部的纹路类似,头顶的纹路也可能在一个时期内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化,同样需要综合考虑。

2.眉纹

图中水鹨的白色眉纹清晰宽阔,在眼睛前后均非常明显;图中的黄腹鹨,眉纹不完整,仅在眼后显示出边缘模糊的、较大面积的白色斑块,眼睛前部则见不到眉纹,这使其“白眼圈”的特点更为突出;图中的草地鹨,则几乎没有眉纹(除了眼后上方带一点不明显的白色)。

3.眼先及眼后

图中的水鹨,眼先和眼后都具有非常明晰的黑色眼纹,形成一道“过眼纹”,与白色的眉纹平行伸展,带给人“眉眼清秀”的感觉;图中的黄腹鹨和草地鹨,眼先颜色纯、淡,不见眼纹,眼后亦几乎看不到纹路。不过,这里所说的只是通常情况,不少个体也会出现变化。例如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眼先的眼纹不明显甚至缺失的水鹨,也偶尔会遇到眼先具有模糊短纹的黄腹鹨。另外特别需要提醒的是,眼先颜色的深浅还可能随观察角度的不同而发生改变。在野外观察时,由于鸟常处于活动状态,这种相对动态的变化可能难以觉察,但在研究不同角度拍到的照片时,这种差异常常被“固化”甚至对辨识产生干扰和误导。例如图3中最右所示的草地鹨,在这个“标准”角度观察,眼先颜色很浅;但如果观看后面图9的左图(同一只草地鹨),会发现其眼先颜色很深,这就是观察角度带来的差异。

4. 髭纹

从图3(以及图1、2)中,不难看出,黄腹鹨的黑色髭纹尤为明显,而且图中的这只黄腹鹨,髭纹几乎延伸到嘴基,“领口”的黑色三角令人瞩目。水鹨和草地鹨的髭纹,则不够明显甚至看不到。

5.颊纹

图中的水鹨,颊纹非常不明显且不够“完整”;图中黄腹鹨的颊纹在后端晕染开来,不构成清晰的纹路;图中的草地鹨,具有一条褐色的、细而弯的颊纹,仿佛勾勒出“眼袋”,描绘出一条将眼下浅色区域和浅色的下颊纹(4与5之间的部分)分割开来的清晰边界。

以上的这些特征组合起来,使得三种鹨的头面部形象给人留下不同的观感。

更多对比


综上所述,我们结合整体颜色、胸前纹路、头面部特征、脚的颜色等等,不难感受到三种鹨冬季羽色的区别。

图4.水鹨(左,2017.10.30北京沙河,©牛震)、黄腹鹨(中,2018.01.23北京大石河[同图1个体],©肖虹)和草地鹨(右,2019.01.02北京十渡[同图1个体],©柴鉴云)的正面对比。

上图的这只水鹨,虽然其腹部颜色不像前面图中那样洁白,但上体的褐色、模糊的胸部斑纹、显著的白色眉纹、深棕色的脚,仍然显示出水鹨的典型特征。

下图中的三只鹨,似乎都有一定的背部纹路,但其整体颜色迥异(水鹨黄褐色、黄腹鹨灰色、草地鹨黄绿色),胸部和两胁的斑纹模式也不同(注意草地鹨的斑纹在胸前和体侧的颜色浓淡、清晰程度较为一致)。它们的头面部特征、脚的颜色,同样值得注意。

图5.水鹨(上,2018.01.14北京十渡,©牛震)、黄腹鹨(中,2018.01.23北京大石河[同图1个体],©肖虹)和草地鹨(下,2018.02.12北京大石河,©小PT)的正侧面对比。红线指向了鸟的腰和背,注意纹路分布特征。

另外,图中显示的这三种鹨,腰部均无斑纹,与背部有所不同。尤其在鉴别草地鹨时,它的斑纹仅限于背部而腰部几乎无斑纹(甚至完全没有斑纹),这是它区别于红喉鹨的关键特征!虽然北京冬季尚无红喉鹨的记录,在识别草地鹨时也应重点排除这个相似种(还包括林鹨,篇幅原因不赘述)。

图6.草地鹨(左,2019.01.05北京十渡,©牛震)、繁殖羽红喉鹨(中,2016.04.30北京沙河,©赵翔宇)和非繁殖羽红喉鹨(右大图,2009.01.01埃及苏伊士湾,Pdsoki拍摄,公共领域图片;右小图,2018.12.05广东深圳湾,©赵翔宇)的对比。

不过,在野外观察时,需要在某些角度合适的情况下,腰部的特征才能很完整地显现。草地鹨腰部纯色无纹,而红喉鹨无论繁殖羽还是非繁殖羽,腰部的黑斑都非常明显。虽然红喉鹨在整体颜色、髭纹、面部特征均与草地鹨有所差别,但在野外观察时我们需要尽可能注意所有可以观察到的特征,以获得全面、可靠的比较。此外,北京冬季还偶有零星的树鹨越冬,无论形态还是鸣声与上述三种鹨均存在较大差别,不难识别。

野外观察实例


图7.水鹨(2018.12.31北京大石河,©许天健)。虽然此鸟看似有着黑色的“领口(髭纹)”,但其上体颜色为褐色,不具纹路的枕部颜色稍浅、与背部构成对比,具有明显的白色眉纹,胸前的纹路不够粗重、颜色较浅,两胁的细纹非常淡,脚的颜色很深——这些特征都指向水鹨。

图8.黄腹鹨(2018.10.09沙河,©FBDS)。这只鸟上体灰褐色,下体呈现不够洁白的乳白色、黑纹多且较粗(对比图7),“白眼圈”明显,脚浅色。早至9月下旬,黄腹鹨即开始过境北京;晚至11月上旬,黄腹鹨过境基本结束。隆冬时节,在一些不封冻的水域附近仍可见零星的黄腹鹨活动。大约从10月的第2周开始,水鹨开始过境北京。因此,在北京,10月和11月是练习水鹨和黄腹鹨秋冬羽色野外辨识的好时间。

图9.草地鹨(左,2019.01.02北京十渡,©柴鉴云;右,2018.02.12北京大石河,©小PT)。背景所示的杂草(附近常有活水,照片中无法显示),是它们常处的生境。草地鹨胸前清晰的黑色斑纹,使得它们与冬季在北京常见的水鹨明显不同;而其背部的草绿色,则在生境背景的衬托下尤其突出。

小练习


不知以上分享,对您是否有用?以下三张图中的鹨,拍摄地均为北京,您能认出来吗?欢迎在后台回复您的答案,前三个回答全对的鸟友有小礼物相送哈~您有兴趣尝试辨识吗?

练习图1  2019.01.09北京大石河(©FBDS)。说明:大图和小图中的鸟为同一只。

练习图2  2018.02.25北京大石河(©沈岩)。说明:三张照片中的鸟均为同一只。

练习图3  2018.10.25北京奥森(©到处溜达)。提示:图中两只鹨的种类相同。

声音


说完了外形的分别,我们再来聊聊三种鹨的鸣声差异。如果您不喜欢看枯燥的文字,请听:

感谢科大讯飞和百度翻译提供的语音合成应用


在野外观鸟时,注意区分不同种类鹨的鸣声(尤其是飞行中的鸣叫,简称“飞鸣”,即英文中的Flight Calls)非常重要。根据个人经验,笔者认为至少在北京地区,经过实际的野外练习,观鸟者不难区分水鹨、黄腹鹨以及在冬季与草地鹨长相近似的红喉鹨的飞鸣。然而,由于鸟种本身地域分布的原因,在野外同时对比草地鹨与水鹨、草地鹨与黄腹鹨的机会很少。因此,笔者建议,我们在进行观鸟准备时可以尽可能通过录音等资源预习、熟悉草地鹨的鸣声,并在机会合适时(如冬季去新疆同时观察草地鹨和水鹨)进行实际体验。但在草地鹨非常罕见而水鹨、黄腹鹨常见的地区,如果觉得听到了“疑似“的草地鹨鸣声,最好还是尽可能看清或拍到鸟的照片,根据羽态特征识别。当然,有条件的朋友可以录音(并结合声谱图),进行鸣声对比。

在北京地区可以听到的水鹨飞鸣,是总体音调上扬或持平的单音,常略带颤音,音色发“空“,不如黄腹鹨、草地鹨结实饱满,且音节的时长略长,给人”拖尾“的感觉(参照录音00:42~01:06,Xeno-Canto ID: 438509,在原录音基础上进行了编辑,Piotr Szczypinski录制于波兰,版权声明: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nd/4.0/。虽然该地区的水鹨为指名亚种spinoletta,但其飞鸣与中国越冬的blakistoni听起来无甚区别)。在受惊起飞、打斗驱逐时,单音节也重复出现变为双音节(参照录音01:06~01:08,Xeno-Canto ID: 435101,在原录音基础上进行了编辑,Patrick Franke录制于蒙古,版权声明: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nd/4.0/)甚至多音节(但不如草地鹨或黄腹鹨那样经常重复音节),并且音调、音色也略有所变化。

在北京地区可以听到的黄腹鹨飞鸣,是短促的“下降“音,音色比水鹨圆润。有时较为轻柔,在野外易被忽略(参照录音01:10~01:13,小PT录制于北京,公共领域;以及录音01:14~01:27,Xeno-Canto ID: 144540,在原录音基础上进行了编辑,Matt Slaymaker录制于河北,版权声明: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nd/4.0/)。相比水鹨,黄腹鹨的飞鸣中更常出现重复音节(参照录音01:28~01:34,Xeno-Canto ID: 206516,在原录音基础上进行了编辑,Anon Torimi录制于日本,版权声明:。注意其音色与以上在中国录制的黄腹鹨略有区别)。另外,黄腹鹨还常发出一种音色特殊、音调上扬的”“哨音”,多只个体一起迁飞时不难听到(参照录音01:35~01:42,Xeno-Canto ID: 206516,在原录音基础上进行了编辑,Anon Torimi录制于日本,版权声明: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nd/4.0/)。

草地鹨的飞鸣,兼具水鹨和黄腹鹨的部分特点,但音质比较饱满有爆发力、且时常重复(区别于水鹨),音调多略上扬(区别于黄腹鹨)。请参照录音01:46~01:55(Xeno-Canto ID: 345752,在原录音基础上进行了编辑,Jarek Matusiak录制于波兰,版权声明: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nd/4.0/),以及录音01:56~02:01(Paul Holt录制于英国,Paul Holt保留所有权利)。

在中国东部,由于红喉鹨的普遍存在,草地鹨的辨识中又多了一个需要考虑的相似种,因此有必要了解红喉鹨的飞鸣。与以上三种鹨类飞鸣迥异,红喉鹨的鸣声尖细、拖长、降调明显,给听者带来“射箭”甚至“飞针”的联想。请参照录音02:04~02:13(Xeno-Canto ID: 65784,在原录音基础上进行了编辑,Matt Slaymaker录制于河北,版权声明: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nd/4.0/),以及录音02:14~02:19(Xeno-Canto ID: 432478,在原录音基础上进行了编辑,Lars Edenius录制于瑞典,版权声明: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nd/4.0/)。

致谢


感谢鸟友@大河在2018年的年末在十渡发现并拍摄到草地鹨,为本文的写作提供了动因。感谢Paul Holt、Terry Townshend、@splantky、@通州大好、@七星剑、@k_sakuras、侯笑如、沈岩、@旷野风、@山西平安快乐等鸟友关于2018年2月大石河草地鹨以及2018年12月十渡草地鹨辨识的非常有益的讨论;感谢鸟友Paul Holt关于水鹨、黄腹鹨和草地鹨鸣声的讨论。感谢牛震、肖虹、@大河、沈岩、吕玥、柴鉴云、赵翔宇、董毅荣和许天健、@FBDS以及@到处溜达提供的珍贵照片并允许笔者编辑使用;感谢摄影师Pdsoki提供的公共领域图片;感谢Xeno-Canto用户Piotr Szczypinski、Patrick Franke、Matt Slaymaker、Anon Torimi和Lars Edenius录制上传四种鹨类的鸣声;感谢鸟友Paul Holt提供草地鹨的鸣声并允许笔者编辑使用。没有鸟友们的野外发现、讨论指点以及无私地提供多媒体资料,本文就不可能存在。谨以此文献给这些执着、慷慨的朋友!

参考文献

Alström,P.&Mild,K.Pipits and Wagtails of Europe, Asia and NorthAmerica. (A&C Black, 2010).


Alström,P.&Mild,K.The Identification of Rock, Water and Buff-belliedPipits. Alula 2(44), 1996.

BirdLife International &NatureServe. Bird Species Distribution Maps ofthe World. (2014). 

French,P.Identification of American and Siberian Buff-bellied Pipits in theWestern Palearctic. Birding World 19(12), (2007).

Svensson,L.,Mullarney,K.,Zetterstrom,D.&Grant,P.J.Collins Bird Guide.(HarperCollins PublishersLimited, 2011).

蔡其侃. 北京鸟类志. (北京出版社, 1987).

蒲谷鶴彦 & 松田道生. 日本野鳥大鑑: 鳴き声 420. (小学館, 2001).

日本鳥学会.日本鳥類目録改訂第 7 版. (日本鳥学会, 2012).


赵欣如. 中国鸟类图鉴. (商务印书馆, 2018).


郑光美. 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第三版). (科学出版社, 2017).


本文作者:小PT 小关 编辑:张肖


本文为“观翔羽”公众号原创文章,由小PT、小关撰写。插图照片为图片作者拍摄,授权照片或为基于知识共享协议转载的图片。未经作者同意,本文文字、图片严禁擅自转载,如有发现,必将追究。


 

公众号推送观鸟攻略、游记,鸟种识别,观鸟最新动态,发布丰富精彩的观鸟活动,并不定期推荐优秀自然观察书籍、APP等。

长按二维码关注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