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被妖魔化的“演员寒冬论”? | 演员就业生态调查

星番编辑部 骨朵星番 2020-01-11



文 | 星番


“下降得太多了。


一位艺宣的口中,新人演员的片酬下降幅度很难“云淡风轻”地形容,她的重音押在“太”字上,拖出长长的无奈的尾音。


最近,演员片酬下行和生存状况问题被高频次提及,有人感叹“演员沦为影视行业链条底层”,用“人心惶惶”来形容社交网站上的舆论风向,不过分。


一切都有迹可循。


资本和流量竞技的时代埋下了隐患,寒冬期里的谨慎与观望又使得行业发展变缓。而调控艺人片酬是“老大难”,也是不可逆的进程。


项目少+艺人片酬整体下调,艺人和行业一起经历寒冬,无法独善其身,受到影响是必然的。但是,被波及最深、影响最大的,究竟是哪些人?


“反正不是演员。



01


政府调控、行业整、限薪令及补税政策等一系列政策推行,影视行业似乎正在走出“寒冬期”,但是在这个平稳又暗流涌动的节点上,“演员寒冬论”突然喧嚣起来。


不久前“6+3倡议”发布,提到“艺人番位排名权”“演职人员选择决定权”“随行人员规模”“反对虚荣攀比”等等具体的倡导维度,这是在“天价片酬”之后,影视圈头部资源持有者发出的一个新信号。


对于这件行业大事,不少艺人方选择对星番保持沉默。


但是舆论却无法沉默。


关于“限薪令后演员众生相”的报道不断涌现,凛冽的气息在舆论场中重新占领高位。



除了“3+6协议”,这场舆论的起源和助推力大概还包括几档演技类综艺。


带着紧迫感十足的slogan,许多熟面孔陆续出现在综艺舞台上,“宁输台后不输台前”“市场没办法定义我”“脱下标签撕层皮”……蔓延着赛事比拼的硝烟味。


被当明道抹着眼泪对镜头说“这是我今年第一场戏”,黄宥明发声称“资本选择流量却不给我们机会”,这场赛事开始变味、被放大,变成了寒冬后遗症,成了演员们的宣泄出口,并且给了大众足够的遐想空间。


不少人认为,舞台上的不少演员往年应该都在戏上,今年却大范围聚集在综艺节目里,这场横跨老中青年龄层的赛事比拼,无心插柳般地让人们捕捉到一个信息点:演员好像无戏可拍了。



事实上,星番接触到的多位制片人、选角导演、艺人方及其他行业同行,多数人都表示,今年整体难,但是“没那么冷”,甚至觉得当下的报道风向“匪夷所思”。


首先,大家的难点在于,在调控和自查的形势下,一方面要拿出高质量的作品,另一方面又要尽量压缩成本,“所以现在大家都愿意做小而美的东西。


但是大盘子该组还是要组,不过提前控制整体成本,基本是现在各个制片方的共识,并不是经费不足,而是必须这样做。


无论是项目组成还是利益分割,演员作为核心一环自然会被波及,这是在影视寒冬开始时就注定的问题。


那么,为什么“演员寒冬论”突然引发关注?



02


在探讨演员生存现状时,需要先将演员们分为两种类型,大咖和小咖。因为这两者的生存现状完全不同,对于制作方、平台方的影响更不同。


这样划分的背景是,“流量时代”没有消亡,只是流量艺人的更迭速度变快、市场对他们的要求变高。


偶像元年伴随着新流量的崛起


打个比方,如果一部剧的类型导致投入和回报比有较大风险,那么咖位艺人会被当做首选,纯新人则不太会被考虑。这也是头部艺人的竞争力没有被折损的原因,能带量,业务能力过关。而中小艺人则面临一个尴尬境遇:片酬下跌,接到的本子也不算优异,拍还是不拍?


这是一道鸡肋却现实的选择题。


现实是,新演员们限制于他们没有拿到好剧本的机会,拿到剧本了,也可能不愿意去拍。拿不到好资源,也拿不到好薪酬。


无论大咖还是小咖,演员们选择作品的范围大概有三个:院线电影、上星剧、网剧和网大等纯网生内容。


据业内人士透露,一些小成本网剧、网大,对演员的要求没有那么严苛,正常剧作呈上来基本都能过。


而要过广电这道口,剧方承担的压力陡升,因此一些大制作的资方及剧方在演员选择方面便百倍谨慎,“剧方宁可选一些有知名度的人来扛票房和KPI,要么有演技有口碑,要么有流量。”换句话说,没有商业价值,相应的风险就会比较高。



在圈层化审美的现状下,想要出圈变得越来越难,再加上各种限制,剧方的态度只会更加谨慎。


这就导致了部分小咖级别演员全然接触不到大制作,即使被留做备选,也可能连剧本围读阶段也碰不到。


所以他们中的很多人无法进入核心圈层,投身小体量作品则意味着同类型的演员扎堆,僧多粥少的现象更加严重。部分在线上剧里有出色表现的演员,也会希望能借由在线上剧中积攒的人,向主流影视剧过渡。


但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一位业内人士透露,“一是因为现在很多演员不一定都是科班出身,很多网剧出来的演员不会有很大的转化。二是因为现在审核太严,没有多少演员愿意冒花了大量时间拍的戏,却被压很久不能播的风险。就像之前在一部大制作电影中担任女主的演员,结果下一部戏还是网剧。就是因为网剧很多时候是不走广电口的,所以才能拍啊!


不想冒风险,选择拍小体量的安全牌网剧,转而跟更庞大的同行竞争,也是小咖位演员们面临的窘境之一。



03


有剧场演员和选角导演不约而同地对星番表示,接不到的戏,很多人应该反省自己,而不是一味地甩锅给“寒冬期”。


一位剧场演员认为,“大部分人并不是‘失业’,只是有些角色不想演,或者有些价格接受不了。这个行业就是只要你去找,一定会有事儿干,只是角色大与小、给的多与少的问题。我身边有这样的,一年都没一个戏拍,我觉得给的少也先去呀,去了之后可以结交新的朋友,你确实不错的话,人家筹备下一部戏的时候会想到你的。给的少我就不干,给的多才干,谁用这样的人?


在选角导演看来,这场寒冬刷掉的,恰恰是那层浮在表面上的人,要么演技不过关,要么资质平平随时可以被替代,说残酷一点,是没有演技、也没有人脉的那批人。


另一边,不断进入演艺圈的网红则在消解着传统艺人和互联网艺人之间的边界。



在《演技派》中,压轴出场的辣目洋子,表现比在场的一些科班出身演员还要好,尽管像她这样成功走入主流演艺圈、成功转型的网红艺人还很少,但是对一些新人演员产生了切实的冲击。


就算不论演技,从性价比上看,网红也比新人演员更“好用”


一位制片人告诉星番,大项目的角色一般是定好的,而小项目灵活地多,他曾经有一阵子在抖音上疯狂地寻找网红,不分门类,好看的、特型的、搞笑的,“乱七八糟地找”,为项目的边角角色寻找合适的人选。


这些网红最终进入影视剧,“再怎么混都比普通的上班族要强”,更别说小演员。他透露,就算是广告公司找到没有表演基础的人拍摄小视频,一天也能挣个百八千的。



那么对于大咖位演员,他们的生存环境是如何呢?


“远没有那么糟。”采访中,不少业内人士直接表明。


大咖位演员即使被限薪令限了薪酬,还是有很多其他途径能把失去的部分着补回来。


“着补”有好几种方式,除了薪酬之外,还有一种是资源。一类线上资源,比如参加综艺、代言、活动等,还有一种是线下,比如为演员找到足够好的资源方、足够好的搭桥方,等等。


“对于演员来说,薪酬可以转化为各种资源。比如现在正播的一部剧里的男女主,其实受到限薪令影响挺大的,但不妨碍,因为背后的老板会从其他地方给他补回来。这也是现在行业的现状。”一位业内制作方透露。


头部艺人的工作机会并没有减少,“盘子就那么大,大家都奔着这些人去,他们的档期还是跟以前一样,虽然戏少了,但是大家的需求还在。


昨日官宣的古装剧《青簪行》


难就难在,在整体片酬下降的过程中大家都需要有一个过程来接受,跟以前的自己作比较、平衡心态


一年多了,大家的心态基本已经平稳,也必须保持平稳。



04


演员的处境远没有那么难,并不是所有的演员都无戏可拍,也不是所有的人都没有未来。


选角方、制作方、平台方和艺人,或多或少都有受到波及,也有人被淘汰出局,但是整个行业在不断淘汰的过程中,也在缓缓恢复。


影视寒冬对行业的影响,最直观体现在开机项目明显减少,选角方和制作方都有向星番透露,去年到今年陆续有一些项目遭遇停滞,并且类型受到进一步限制,比如悬疑恐怖不能碰,红色题材相对比较容易,但一般公司没有能力操作好这个题材。


至于演员,制作方、选角方和平台方普遍持有的一个观点是,开机项目可能会少,但是其他方面没有那么寒冷,“尤其是演员这部分”。他们在选角时并未明显感受到变化,但咖位是重要衡量标准,能力也是。


这也是为什么,即便演员状况不算好,大家也不认为有“演员寒冬论”这一说。


 

但寒冬确实对演员有影响。


比如片酬实打实地在下降。在经历了税改和限价的政策后,内容方的整体预算都有调整,艺人之间的片酬差距很难再拉开档次,对艺人来说是不得不接受的现实。


由于开机项目减少,演员对角色的需求会比往常更加强烈,对于选角方来说,演员比以前更加“好聊”,有些演员看过剧本和主创团队之后,如果角色出彩,可以降低身价去拍。


抛开影视寒冬的作用,演员本身就一个需要长久历练的职业。


无论寒冬是否降临,演员这行,遇到困难、阻碍、挫折,数十年如一日的不被理解,都是常态;熬不下去了,选择曲线救国或者彻底离开,也屡见不鲜。绝大多数演员无法在短短两三年里速成,即便是很多老戏骨,都经历了数十年的摸爬滚打才终于走红,“没有一夜爆红的神话,只有在背后长久地付出,别人难以想象的程度。


一位选角工作室负责人回忆,“我们2016年合作过一个男孩,戏好,人特别谦虚,不拍戏的时候都在现场看别人表演、学习。可能在2016年、2017年他特别缺戏,经济状况也难,但是我知道的是,他一直在学习,沉淀自己,今年演了好几部国家题材的电影,包括今年最火的一部戏。这些就是他应得的。演员要红,看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可缺一,但是首先靠自己。


还有曾经在三年内见了800个剧组无果,人到中年才通过演技走红的张颂文。



但是需要正视的问题是,很多新人演员一年接不到一部戏,生存成困难,尤其是女演员在妆化方面支出高,很多人通过信用卡在生活。精神压力大、焦虑和抑郁症状高发,也是演员这一群体的集体症结。


可能寒冬期对于演员们最大的影响,是看清楚自己的定位,或者找准方向,选择下一步该往哪里走,哪怕是离开,“除非特别出众,或者资源足够好、背景足够强大,建议演员先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


影视寒冬始于去年,经过一年左右时间的发酵,这段时间里,有人进来,有人出去,投身这个行业的人并没有因为寒冬而减少,离开的人或许转幕后、转做网红、彻底退出这个行业,但也有人在调整心态应对,找方向,熬资历。


之所以会有“演员无戏可拍”的观感,还有一个原因在于,影视寒冬加速了一批从业人员的离去,演员会转幕后先维持生计,也可能彻底离开,每个故事都真实且残酷。


但是走进这座围城的人,还是要比退出要多。


“很多经纪公司培养的是00后新生代演员,很多艺人会通过练习生出道再寻找演戏的机会。而且这一行,不管是流量还是演员也好,更新换代特别快。不断有人离去,不断有人补充。


人来人往,行业仍然是热闹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