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郝蕾,一个无需乘风破浪的“前浪”女演员

星番编辑部 骨朵星番 2020-09-21


文 | 肉松


前些日子,周冬雨凭借电影《少年的你》获封香港金像奖最佳女主角,一下来到了 90后女演员的某种“无人之境”。

 

与此同时,郝蕾说过的一句话被重新翻了出来。那会儿,她刚刚看完《七月与安生》,在微博上如此评价周冬雨:小姑娘已经完全明白表演是怎么回事了。在那之后不久,她口中的小姑娘拿下金马奖最佳女主角。最近在云路演中说起最看好的新生代演员,郝蕾的答案依然是周冬雨。



说来有趣的是,在部分观众的心里,比起沉甸甸的双料奖杯,郝蕾这三言两语的份量也别有一番意义。只因为她是郝蕾,一个将“被写进表演教科书”视为目标的“前浪”女演员,一个“人生中没有秘密”的坦诚之人


说来更有趣的是,这样被另眼相看的郝蕾,除去2010年得到过金马奖最佳女配角,并没有更多、更能匹配其演技的奖项。

 

上周日,她主演的电影《春潮》参与北影节线上展映。又错过一次在大银幕上看郝蕾演戏的机会,但观众对这位谈不上高产的实力派抱以格外宽容的态度:看到就是赚到。因为她就是那种,长久不出现会让人惦记、一旦出现便给人惊喜的演员。



但另一方面,观众也常常将她遗忘和忽略。

 

比如,当同龄或同辈的女演员逐一接触大女主戏、当姐系女星开始“乘风破浪”……她明明也在相应的坐标系里,但这种时候很少有人会问上一句:郝蕾去哪儿了?



01

文艺片“江湖”里的“前浪”


在去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和FIRST青年电影展上,《春潮》都是夺奖热门。

 

它重点探讨的母女关系以及原生家庭话题,就像“春潮”这个词所具有的蔓延感一样,正渐渐成为近两年影视剧的焦点。

 

相比制造强烈的矛盾冲突,这部电影的手法显得平静许多,克制地展示着同一个屋檐下祖孙三代的生活,表现出其无法忽视的代际隔膜。而其中的重头戏,几乎都在郝蕾和金燕玲饰演的这对母女身上。



郝蕾饰演的郭建波是一名记者,从事一份倚重表达的工作却常常一言不发。她对外界的关注点,总是落在一些有争议性的事件上:拆迁、性侵。写出来,也会被领导明确告知无法发稿。

 

回到女儿的身份,每每与无法达成一致的母亲“过招”,总选择用沉默的方式应对后者的控制欲;而对于自己的女儿,她又是一个温柔而开朗的母亲;偶尔,她也与男友相聚,一段情谊浓烈却不太见光的关系。

 

所背负和所表达的不成正比,似乎就是这个人物的特性与困境,只有最后长达10分钟的独白,成为她唯一的出口。

 

母亲躺在身后的病床上熟睡,郭建波在窗边诉说起过去种种,“交代”了母女俩的矛盾所在,一直缺席的父亲也借此出场。透明玻璃中映衬出另一个她,这段独白有了两个模糊又明确的听众。



大段大段的台词,从郝蕾的嘴巴里流淌出来,回忆、讲述、控诉、质问……平淡有力、一气呵成,独自承担起反高潮叙事中的高光一幕。

 

画面里的她依然是影迷熟悉的样子,也是影迷想念的样子。一双包裹着情绪和故事的大眼睛,一张毫无矫饰的素颜面孔,无比妥帖地戴上人物的“面具”,成为观众在生活里遇见过的某某某。


不少人觉得,似乎只有在文艺片的镜头里,才能见到这样的郝蕾。而从某种程度上说,郝蕾和文艺片的组合确实是让影迷心动的标配。但满打满算的话,她出演的文艺片并不很多,除了最近的《春潮》,就是最初的《颐和园》以及《第四张画》《浮城谜事》《黄金时代》和《亲爱的》这几部。

 

前后近20年,这么长时间下来,这一领域并不乏优秀的女演员成为相对新生的力量:谭卓、曾美慧孜、黄璐、齐溪……她们或者更加专注、坚持和高产,或者取得过更有含金量的成绩。


只是,没有一个像郝蕾这般的“轰轰烈烈”,即便不在江湖,江湖依然有她的传说。“文艺片女神”的标签宛如一颗“钉子”,牢牢地跟随着她。抛开其演技等方面的个人表现,还有很多因素的加持。



比如,当年《颐和园》的尺度先河和被禁经历;不同阶段的两度合作中,娄烨导演用镜头捕捉和发掘的特质,被观众概括为破碎的、欲望和哀伤并存的美感;走出电影的范围,她与孟京辉合作的先锋话剧《恋爱的犀牛》也是其中之一。

 

就这样,郝蕾和余虹、丁玲和明明等角色,在彼此的身上烙下了重重的印记,成就了观众的偏爱。显而易见的事实是,那个“传说”是属于她们所有人的,所有人共同成就了郝蕾的“唯一性”



02

“教科书级”的演技?被低估的戏骨?


说到底,郝蕾能够“降服”观众是因为演技。


像这次,郝蕾诠释起郭建波一如既往地发挥稳定,也依旧遵循着她所理解的表演去发挥——站在角色的立场,遵循角色的本能。

 

影片开头,她去警察局采访。作为一个沉默寡言但情绪饱满的记者,简单地宽慰了受害者家属后去审讯室旁听,愤怒和不耐在她脸上一一闪过去,直到施暴者说出“她们都是自愿的”时,停下了记笔记的动作,把手里的包甩到对方脸上,紧接着上前扇了一巴掌,再转身离开。



全程没有一句话,也没有任何过激的情感宣泄,但这一系列的动作和反应最先立住了人物。让观众比起初看到海报、剧照或简介时,都要更加理解她,而不仅仅是打个照面、认识一下。


郝蕾的表演总是给观众相同的感觉,找不出任何带有设计“破绽”的东西,但所有的处理都是准确的

 

在《春潮》之前,郝蕾就在《亲爱的》里演过母亲。现实中她也是人母,但角色经历的悲痛无法通过基础的共情加以实现。一般人,谁知道丢了孩子的母亲该是怎样的?演员就得知道,郝蕾的答案是“丢了魂儿”。所以郝蕾在戏中绝大多数的时间里,都显得有些游离。


等到孩子被找回来,原本已经变陌生的母子重新一起走在阳光下,孩子主动拉住了她的手。她的表情和身体,有了一连串想哭和想笑的冲动挤在一起时才会碰撞出的反应。那一瞬间,她的“魂儿”回来了



因为常能拿出这样惊艳的表演,郝蕾当初那一句不遮掩野心的目标,总被外界简化成形容词按回她的身上。她说,希望有一天,自己的名字可以被写进表演教科书。于是,她的演技就在赞美声中成为了“教科书级”的。

 

这让她本人好气又好笑,和编剧朋友聊天时坦率地开玩笑表示,该为这个说法去要版权费了。在她看来,这种解读的不必要在于,“大家都没有看过教科书,然后就能决定或者是称之为一种教科书式的表演,这个太不负责了”

 

换句话来说,就是并不存在所谓的“教科书”。演员能做的、该做的只有尽力尽量地呈现好的表演,是提高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引导观众对这个专业的审美。


与此同时,拥有如此演技和实力的郝蕾,会和另一个关键词扯上关系:被低估。


这个说法的产生,当然和她一向不佳的奖运有关。《浮城谜事》《黄金时代》《亲爱的》几部电影均有提名,却都颗粒无收。另一方面,也是在说一种被标签化后的局限。


最初的最初,郝蕾是个演技出挑的新人演员。校园剧《十七岁不哭》里,她是青春灵动高中学生;清宫剧《少年天子》里,上演过后来常见的宫斗戏码;到了香港班底制作的《少年黄飞鸿》,她也能呈现出一个活泼率真的十三姨。

 

后来的后来,郝蕾也演过不少受众更广的电视剧,诠释过《情满四合院》里庸俗美艳的寡妇秦淮茹,客串过《鹤唳华亭》里忠诚而悲情的张尚服。



从事演员行业至今,她前前后后演过30多部电视剧,比演文艺片要高产得多。


这让她处在两种标准的评判之下,影迷挂在嘴边的是“时代配不上郝蕾”、“郝蕾不需要影后”。而在更大范围的观众看来,她又是被“耽误”过,且有实力的戏骨担当。但也因此,她没能走到更极致的位置。



03

郝蕾的“锋芒”和“羽毛”


电影《春潮》在上影节展映时,有影评人如此形容郭建波这个角色,“她的敏感和锋芒成为当代女性电影中最鲜活独立的存在”。把这句话的换给郝蕾本人,似乎同样适用,语境也要跟着换成当代娱乐圈。


作为其中的“异类”,郝蕾身上从来不乏吸引关注的地方,而她对这些总是无惧的。


尤其是早期。传言中被作品影响的爱情、穿插着绯闻并以悲剧告终的婚姻,都成为大众口中故事般的存在。而她公开表达的真实但不稳定情绪、毫无明星做派的言行举止,也给人造成了一种带有“神经质”的印象。


直到最近几年,相比个人如何如何,郝蕾在专业领域输出的观点更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意味。


除了拒绝“教科书级”演技的“彩虹屁”,她也不赞成用“炸裂”这样的词来对标好的表演,因为那是表演系学生大学二年级就该做到的事。



除了梅丽尔·斯特里普这种技术性为先的伟大演员,也看一看其他值得欣赏的学习对象,比如法国的伊莎贝尔·于佩尔、韩国的80后演员金敏喜。

 

郝蕾在做这样的事,不止是完成作为演员佼佼者的本分,同时也在为大家提供更多元的视角去看待和考量这个行业。


就像《小偷家族》在戛纳拿到金棕榈的时候,凯特·布兰切特还重点提及了影片结尾的哭戏并表示:以后大家要是在我的戏里看到安藤樱那种哭法,是的,我就是在模仿她。


当然,郝蕾也和很多演员一样演过烂片。说好的,好演员要爱惜羽毛呢?


对于类似的疑问,好演员张鲁一是这么说的,“偶尔也得拔两根下来烧一烧”。他讲得形象生动,但不难看出“没办法”的言下之意。而郝蕾说得更深,“在质疑某个人的选择之前,先质问这个行业”



最近,郝蕾在为《春潮》做云路演的时候表示,“有点演够了”。观众听得挺惊讶,也怕她真的不再演了。


因为在此之前,大家就注意到,2014年的《亲爱的》和《黄金时代》之后,她的作品里就不再有称得上其演技的电影。而那两部都是群戏,她能做到表现亮眼,但更能引起大众关注或更具话题度的,是颠覆形象的赵薇和出演萧红的汤唯。


依着郝蕾为人的傲气,做出更决绝的选择也不为怪。


不过她还是给观众发了一颗“定心丸”,不是要放弃表演,也无关没有好剧本和好角色,而是出于自己的意愿想尝试监制和导演的角色,手里有准备了4年的剧本。


其实关于这件事,她在2017年的采访里就提到过,成为职业导演和继续演戏并不冲突。最主要的,取决于自己的表达欲。或许可以这么理解和期待,更多身份的探索,是她对待和处理“羽毛”的另一种方式。



从很多层面来说,郝蕾都是唯一的存在,但她从来不缺少可以被比较的对象。


论共性,和周迅、汤唯都有相像之处;论年纪,也处于所谓的“中年女演员”的阶段。但大部分游戏规则放在她的面前,必要性大大衰退。


郝蕾也有作为演员的瓶颈与枷锁,但她需要去乘风破浪吗?不,因为她一直都是踏浪前行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