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娱乐时代最in的“知识分子”,有什么不一样?

星番编辑部 骨朵星番 2022-08-24



 

    文 | 打狗棍

曾经多少人眼馋“知识分子”这一title,这是个唇齿闭合间自带高级感的词,比“文青”矜贵,比“艺术家”理性,比“精英”清雅,还不受颜值约束,放在年少成名的叛逆作家身上就是相得益彰,长成矮大紧也不妨碍在电视里羽扇纶巾。但随着第一代公知挨个翻车,这个词逐渐成了个烫手山芋,举目四望,观众眼里只剩一个亦庄亦谐的李健。


今年的五四青年节,真·诺贝尔奖获得者莫言出现在B站的五四策划视频中,给全中国青年写了一封信《不被大风吹倒》。这条简洁质朴却温暖有力的视频,在莫言老师本人光环的加持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全网,轻松帮助连续两年五四翻车的B站赢得了口碑的逆转。

 

其实,早在五四之前,莫言已经是网络流量担当,不仅开通了个人微信公众号,在固定栏目【莫言和你聊聊天】充当陪聊,其抖音账号粉丝也有136万,在B站更是和睡在他上铺的兄弟、作家余华携手收割了70.5万+的点击量。而余华的二创视频点击量可以达到恐怖的527.9万,他是天才级段子手,也是开作家走红网络之风的先驱,其弃医从文的心路历程如今已成为当代年轻人的“摸鱼圣经”。

 

除了莫言与余华这两位响当当的文坛双壁,当下最红的知识分子,还属法学界的罗翔。只因为一个学生将讲课视频上传至B站,让他成为了“法外狂徒张三”和知识分子届顶流。

 

 

娱乐时代最in的“知识分子”,都有什么不一样?



01

“专业的”喜剧人


这届走红的知识分子,都是有点喜剧天赋在身上的。前网络时代,当余华的代表作《活着》随着张艺谋的同名电影荣获戛纳而蜚声国内外之时,余华本人尚隐于书后。以至于当余华出新书时,读者留言:“天哪,他还在啊!我以为他不在了。

 

余华作为“个人”的走红源于他广为流传的入行经历:年轻时在诊所做牙医的余华因为不想上班而奋力考入文化馆,第一天报道的时候故意迟到两个小时,到了单位,却发现自己是第一个来的。“当时我就知道,这个地方我来对了。”

 

余华的各种经典语录开始在网络上流传:“我奋斗的目标就是为了躺平。”“很多人夸我语言简洁,其实是因为我认识的汉字不多。”“我心里还是把我放在中国文学的前列,但别人是否承认我无所谓,反正有的人已经认为我不在了。”作品的沉重绝望与余华本人的轻松幽默形成强烈的对比。以至于网友如此评论余华的走红:人和书,各火各的。

 

 

莫言的走红有一部分是拜余华所赐,两人以及诗人西川一同出席《生死疲劳》新书发布会的视频,被网友戏称为“教科书般的社恐与社牛”。余华的妙语连珠与莫言的呆若木鸡形成极其鲜明的对比,加上口音仿佛来自“魔仙堡”的女主持,一场严肃深度的文学讨论会变成了网友的欢乐源泉。网友从莫言这位享誉全球的严肃文学作家身上看到了一种与作品无关的,憨态可掬的“萌感”。

 

而莫言另一个热门话题则是发型。据说在抖音搜索莫言,出来的第一个关键词是出海,来源于一条莫言出海时被大风吹散发型的短视频。对于自己的秃顶,莫言心态平和地在个人公众号自嘲:“我曾经在英国莎士比亚旧居前发誓要成为一个剧作家,那么,首先在头发上,在秃顶这方面向莎士比亚靠拢。”

 

 

而两年前罗翔的走红,也正是因为其用幽默生动的语言讲解刑法典中一个又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案例,并硬生生捏造出一个无恶不作的“法外狂徒张三”,以至于后者一度成为B站一大热梗。成为B站百大UP主后,罗翔意外与美食区UP主盗乐社联动,做年夜饭小炒黄牛肉。也正是在这个视频中,罗翔老师的“聪明绝顶”得以暴露,为网友制造了新的笑点。

 



02

易碎的知识分子


2022年春节,韩寒的电影《四海》上映,主演是时下正热的刘昊然,影片却落得口碑票房双输的下场。网友失望地评价道:“如今的韩寒终究是成了他最看不起的那类人。”而韩寒也成为最后一个陨落的“公知”。

 

 

千禧年代,伴随着互联网的崛起,信息渠道骤然被打开,网友正对信息与知识嗷嗷待哺,一大批具备专业背景与信息获取渠道的知识分子在网络上走红,这群人如今有一个特殊的称号:“公知”,即具备一定的专业背景、权威性,时常在公共领域进言献策发表评论的公众人物,包括柴静、郎咸平、高晓松,和韩寒。

 

此时的知识分子正是“精英阶层”的代表,他们有着普通民众无法获得的学历与阅历,或在互联网上大斥民族劣根性,或跨文史哲等各个领域大行夜航船,或如韩寒一般,以叛逆者的姿态横空出世,在微博上批判教育的种种弊端。此时走红的知识分子带有强烈的中国古代“士族”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气概,追求宏大叙事,成为早期网民拥趸的对象,并形成了一定的公众影响力。

 

随着网络文化风向的变化,叙事由宏大转向个人,文化的交流越来越频繁,网友获取信息的渠道日渐丰富,跨界公知言谈中的局限与错漏,以及其言论中挥之不去的俯视视角开始被察觉并引起不满,最后轰然倒塌。

 

 

音乐人出身的“清华才子”高晓松在《晓说》《晓松奇谈》等文化类节目中大谈历史、文化。与郭敬明一同走红的韩寒,因为郭敬明拍摄流量电影《小时代》,毫不掩饰地暴露在商业上的野心而对郭嗤之以鼻,讽刺其是个商人,而非作家。最后前者因为错漏百出的常识性历史错误与过于草率的结论遭到了明史爱好者的攻击,以至于被骂到直播中断。韩寒以作家自居,却多年不见新书产出,投拍电影,从《后会无期》到《四海》,故事质量逐渐下跌,题材日趋雷同,逃不出小镇男孩的中二梦令观众倍感失望。



03

知识分子的迭代


对比来看,近两年以余华、莫言和罗翔为代表的新型知识分子,拥有更为扎实与强大的专业背景,莫言与余华的文学作品足以写入史册,而罗翔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的职衔与专业性极强的课程,直接成为个人专业程度的背书。

 

另一方面,个人化的表达、平民视角的叙事、对公共性话题的回避也成为这届走红的知识分子的特点。莫言与余华的走红大都来自其对自我的调侃,余华的“躺平”论调因为击中了当下年轻人对竞争的厌倦而大受追捧,莫言《不被大风刮倒》也一反《后浪》中的精英主义论调,坦言“大风的确存在”,并以平等的姿态给出建议,期待年轻人“不被大风刮倒”。

 

 

而罗翔老师在走红后,更是多次公开剖析自我,在《我的青铜时代》中,他讲述自己大学时期因为担心前途而放弃帮助一位老人的秘辛,将自己走红后的迷惘、虚荣放在聚光灯下当作实验对象,希望各位观众以此为鉴。这种聚焦一个普通个体内心的勇敢与坦诚极其珍贵,也是罗翔这样的知识分子,在当今充满审视的网络环境中能够维持热度的原因。

 

余华在接受采访时,曾说过一句:“这几十年来我一直在虚构别人,如今也轮到别人来虚构我了。”尽管,当下的知识分子已经百般谨慎,但当被暴露在聚光灯下时,依旧难以避免被误读的命运。

 

2015年,北大教授孔庆东发出一条微博:“文学虚构可以改变真实记忆,甚至作家也会迷失真我。某作家常写自己小时候饥寒交迫,这是他1962年春天的照片。”并附上了莫言8岁时与姐姐的合照,合照中的莫言脸盘偏圆,身着棉衣,暗指莫言对其童年与饥饿有关的描述的失真。

 

 

2020年9月8日,罗翔发了一条微博“要珍惜德行,却不要成为荣誉的奴隶。因为前者是永恒的,后者却会很快消失。”但因为恰逢全国抗击新冠肺炎表彰大会,便被网友得出是在内涵钟南山院士授勋。最终罗翔被骂到退出微博。

 

2021年,罗翔获得B站百大UP主后,在B站发表了如下一段感言:

 

“命运之手把我托举到所不配有的高度,让人飘然,让人晕眩,最终让人诚惶诚恐。 一直以来我都觉得自己不过像一颗渺小的尘埃,风把我带向我从未向往的高处,相信有一天他也会把我轻放在神秘莫测的他处。 我们不过在借来的时间中生活,你所暂时保管的精彩并不属于你。有一天,你必须交给下一位接棒者,并希望他能做得更加精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