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煮火锅,专业是食材,考生来吃饭。
关于“院校专业组” 你想了解的一切都在这里了!
2017高考填志愿,最大的变化有两处,一是考后填志愿,二是“院校专业组”。
考后填志愿是填报时间的变化,这个不难理解。
但“院校专业组”似乎就没那么容易一下子搞懂了。
为什么要区分院校专业组?院校专业组录取规则是什么?院校专业组下填报策略是什么?
接下来不妨听小编讲个故事,跟大家解释下新政策。
往年,所有招生高校,聚集在一个广场上,每个高校带着一定数量各式各样的食材,比如蔬菜、肉类、海鲜等,各自煮一大锅,一锅对应一个大桌子和一定数量的座位。
✎各高校、各专业分别有相应的招生计划。
当然,各高校的厨艺不同,也各有所长。复旦荤素烧得都不错,交大荤菜煮的特别好,这两家往年的座位都是最抢手的。同济擅长煮肉,财大擅长烧豆制品……每家都有自己的特色。
✎各高校有各自的特色专业和优势学科。
广场入口处,当年的考生按照分数从高到低排队等待入场。
✎平行志愿,分数优先。
锅烧开后,考生依次进场挑选座位。第一名考生进场后,可以选择复旦桌或交大桌或任何他想坐的地方。只有等他位子坐定后,后一名考生方可入场挑选座位。
✎从高到低投档,前一名完成投档后,检索后一人志愿。
如果有一名考生,他想吃复旦的菜,但是复旦的桌旁已经坐满人了,他只能再换一个桌子。一个考生最多可以选十张桌子。
✎旧投档方式一共可填十所高校,前一志愿院校招生计划已满则试投后一志愿,直至有高校接档。
要是十次都满了,那他只能等所有人都坐好后,再看看还有哪张桌子有空位。
✎上线未被录取考生只能等待征求志愿。
大家坐好后,高校就开始给考生上菜。一个考生最多可以点六个菜,但高校最终会根据大家的点菜情况和自己带的食材数量,给你上一个菜。
✎旧投档方式,每所院校可填六个专业,但最终只能被一个专业录取。
这,就是以前的投档方式,这样一解释是不是很好懂呢?
投档到院校专业组:大锅改为九宫格火锅!
2017年,高校不再煮大锅了,而是改为煮九宫格火锅!根据食材的特点,把肉类放在一格,海鲜放在一格,蔬菜放在一格。
✎新政下,高校将自己的招生计划,根据专业特点和选科要求,拆分为若干个院校专业组。
座位也不是像以前那样是大桌了,而是改为一个个小桌,每一桌对应锅里的一格。一所高校可能有好几张桌子。
✎填志愿的单位由“院校”变成“院校专业组”,一所高校可能有若干个专业组。
有些小桌子会对用餐者提出一些要求,比如海鲜桌会要求不能过敏。不同高校、不同小桌子的要求都不一样。
✎必须对照院校专业组的科目要求填报志愿。
学生还是按分数由高到低排队,依次挑选座位,只不过是选小桌的座位,每个学生可以有24个选择。
✎每个学生共可填报24个专业组。
明白了吗?即使拆分成专业组,本质上还是平行志愿,只不过填志愿的单位有所变化,划分得更细了。
如果考生点的4个菜正巧高校都已经分完了,这时他要是愿意换一盆菜,通常就可以继续坐着。
如果他不愿意,那就只能离席。
如果他提出要求“我不吃海鲜”,这时就只能看这张桌子还剩余多少食材了,如果有其他食材那就能继续吃,如果不巧正好只剩海鲜了,那他只能站起来离开座位了。
✎如果调剂选择“全愿意”,通常上海高校承诺进档不退。如果选择部分愿意,如“除中外合作外愿意”,则有一定的退档风险。如果选择“全不愿意”,那就只能退档。
如果考生已经点好菜了,因为不愿调剂离开原有座位。这时其他桌上的人都吃的正欢,没有空位留给他。他只有等所有人都吃好后,看看还有哪张桌子没坐满,再决定要不要入座。
✎平行志愿实行一次投档,进档后续志愿自动失效。一旦被退档只能退到征求志愿。
如果考生有明确的口味偏好,比如很爱吃肉,那就选择相应高校所有煮肉的那一桌。比如先去交大1,要是满了就再去同济1,华理工1。依次类推。
如果考生不挑食,什么都吃,那就还是考虑厨艺总体水平较好的那几桌,比如可以先排复旦1,如果满座就再去复旦2或者交大2。
✎拆分院校专业组,有明确专业意向的考生可以选择相应专业组,没有明确专业意向的考生可以综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院校实力进行选择。
如果按照旧的大锅投档方式,一个喜欢吃牛肉的考生,最后有可能会被分到一盘粉丝,但他为了能留在座位上只能勉强吃这个不喜欢的菜。
“院校专业组”,是把相似特性的食材归拢在一格里煮。如果考生选择了煮肉的这一格,即使最后没有吃上牛肉,也可能分到猪肉或者鸡肉,至少也是自己能够接受的。
✎“院校专业组”强化了专业特性,同一专业组内的专业相近,考生能够大大避免原先被调剂到不喜欢专业的窘境。
现在你算是弄明白新高考投档政策了吗?
如果觉得有用,请把这篇文章分享给更多有需要的人哦~
高考志愿智能模拟填报系统——“志愿通”,内置数据按照文理融合的考生排位与院校专业组一一对应!只要499元,一键填报24个院校专业组,省心省时又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