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皋古建考(一)|南乡第一明构——范湖洲水竹庵
编者按:我们有幸认识了几位热衷于地方文史的朋友,他们有的有着广博的文史知识,有的眼界开阔见识过很多的文物古建,有的对乡土文化有着满腔的热情熟悉地方典故和古迹。各路英雄豪杰汇聚到一起,总归要做出一点事情来,所以我们推出了《如皋古建考》这个系列,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如皋境内的一些古建筑,尝试把这些古建筑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价值展现在大家面前。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让大家认识到这些古建筑,欣赏到这些古建筑,也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让这些古建筑得到重视和保护,还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为如皋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略尽绵薄之力。今天我们推出这个系列的第一篇文章,通过对梁架结构的考证,来论证范湖洲水竹庵的年代范围。本文作者在文章配图上标明了该建筑梁架结构中符合明代建筑特征的相应细节,非常直观,一目了然,有助于大家认识和了解这个时期如皋地区古建筑的特点。
如皋地区现存的明代建筑大都在城区和白蒲镇,石庄镇或有,但未见研究。在如皋的南乡范湖洲有一座水竹庵,水竹庵一组建筑有三座建筑物,最西边的是二层小楼金刚殿,中间是玉皇殿,东边为附属用房,其中玉皇殿为古建。虽然有专家指出其有明代建筑的特征,比如木礩础,但官方的如皋第四批历史建筑名单中定为清中期。
判定建筑的年代,最理想的状况是建筑本身有明确纪年,但这种情况可与而不可求,其次是借助文献如县志、家谱中的记载,而当建筑本身没有纪年、文献失载,我们可以通过其本身的构造来判断其年代,建筑有其时代的特征。水竹庵县志多有记载,嘉庆版《如皋县志》记载玉皇殿“在范湖洲庄后朱氏子弟读书处,孝子龙云晚年习卧其中”,民国版《如皋县志》云:“水竹庵古庙 清光绪三十三年改为范湖洲学堂”,可惜并无其建筑年代的记录。玉皇殿用材阔绰粗大,江淮地区明构的特点十分明显,笔者更倾向于其为明构。整体结构为明间四柱,山面六柱,但西山墙六柱现不存,仅有砖砌山墙。坐北朝南,硬山顶,面开三间,进深七檩,圆作直梁,边贴为三架梁前后单步梁,正立面通檐檐廊为木檐。
因为是圆作直梁,梁端需要减薄与柱头连接,专业名词叫剥腮,玉皇殿的剥腮与苏北其他明构的处理类似。
前廊圆作单步梁,梁头刻线处的处理非常优美,采用苏中地区常见的类似象鼻处理,梁头底部似圭头叠加纹样,很是讲究。
屋面先铺望砖,再用小青瓦,滴水纹饰,瓦当是如皋地区常见的猫脸瓦当,喜字纹和福字纹滴水,墙外立面墀头处,万字荷花纹饰,古拙精美。
仔细观察,童柱上有卯口,说明原先是有顺脊串,如皋当地俗称“子梁”或者“扣马梁”,这些都是明代建筑的典型特征,梁头处直接插入金童柱,不用单斗。
虽然没有山雾云、抱梁云雕刻,檩机的雕刻也十分精美,丁字栱上亦有线条雕刻。
一般房屋有厅堂之分,厅为招待宾客之处,较为通透,堂则为起居之所,有隔板,且前厅后堂。金刚殿正贴梁下有卯口,说明原先有隔板,虽然历经修缮,但后檐上保有门窝,而且后檐较前檐低,或可以证明其原先为堂屋。且屋后为河,如果是厅,那么堂就没有地方可以建造。
水竹庵这组建筑其实可研究的更多,东边的附房虽然是后来所建,但有两种梁架结构,西边山墙为穿斗式梁架,东边为六七十年代流行的人字梁,能够在一座建筑上看到不同时期的梁架结构,也是十分难得。
乡间的这些古建筑,如果不注意保护,很可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被更新换代掉,如皋南乡能保有如此精美的明代建筑,实有赖于当地村民和村干部的用心保护,在古建稀少的如皋南乡,从保存程度、木材体量来说,实可称为“如皋南乡第一明构”。
附注:笔者非古建筑学专业人员,其中对古建筑各部件的名称标注以及断代或有讹误,敬请海涵,并欢迎指正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