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追思、缅怀如皋教育局原局长阎廉同志

佘明富 石庄大茶坊 2024年09月01日 06:02

(上)

教育局曾经的阎廉老局长逝世,闻讯不胜悲痛。我又失去了一位可敬的长者,如皋又失去了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干部,党又失去了一位忠诚正直的好党员、好战士!

在我的心目中,阎老不苟言笑、不怒自威,但却正直无私、平易近人,是一位令人敬畏的老领导。

阎老是我的终生楷模

他一身正气 刚直不阿敢担当

当年我被教育局任命为夏堡公社中心校长。除一所公办初中外,要对全公社三所民中和十五所小学全面负责。因为该公社教育教学质量一直位居全县下游,根据多方反馈,要想改变现状,首先必须进行人事大“洗牌”。1985年暑假,我在认真调研、仔细斟酌、反复酝酿的基础上,形成人事安排方案,并报请公社党委审议认可。
不料就在准备宣布实施之前,我们教育局分管人事的Y局长给我打来电话,让我安排*****学校校长。我把具体情况作了如实汇报,直言此人不能担任领导职务,并且告知人事方案已经报请公社党委审议通过了。
“不就是一个小学校长嘛,有什么大不了?”Y局长要求我无论如何必须照办,并且强调“这是*书记(即红极一时的县委副书记,后来的市委书记)的指示”。我很为难,因为依了他,一切努力将前功尽弃,“翻身仗”必然“哑火”。
思来想去,我宁可辞掉这个中心校长,也不能为迎合领导而放弃原则,让这里的教育继续“烂”下去。第二天一早,我便怀着“挂冠”的心理准备,骑车到教育局找阎局长。
尽管当时他并不认识我,但在我“自报家门”之后,他便非常开心地给了我一番褒奖,说下面对我反映不错,公社党委也很满意。接着我如实汇报当下遇到的难题。他让我把具体情况说说。我便把自己的整体思路和对***的安排理由都和盘托出。他边听边点头,最后表示认同。这时我告诉他,这个方案公社党委也同意了,但是Y局长要求我任命*****小学校长。
“这不是胡来吗?他替你安排人事?他了解具体情况吗?既然公社党委同意了,不能听他的。”阎局长当场表态。“可是”,我接着说,“Y局长说这是某书记的指示。”“不管他,就是谢书记(当时的县委书记是谢翼飞同志)指示也不行!他可以这样安排人事,还要你这个中心校长做什么?你必须对你的工作全面负责,要负责到底!”他的话斩钉截铁,不带丝毫含糊!我得到了“尚方宝剑”,当然就无需再提“挂冠”了。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阎局长的正气与威严。值得敬重!

他事业为重 道是无情却有情

1987年暑假,阎局长找我谈话。在肯定了我履职夏堡的成绩之后,马上谈起聋哑学校的困境,希望我到聋哑学校任职,说是想先听听我的意见。既然征求意见,说明组织上已经有此意向。我表示服从组织安排。想不到夏堡乡(公社已经改乡)扣压了教育局的调令,书记乡长还专程到教育局“协商”挽留我。当然没有达成。在完成了全乡开学前所有准备工作之后,乡党委让分管教育的宣传委员与中心校几位代表,用专车把我送到了聋哑学校。

面对破败不堪的校园,我简直不敢相信这是一所局直学校!

我担任校长之后,我的前任成了专职书记。我知道,学校管理不应当指望他,必须依靠群众。于是我提出“良知、苦行”的校训,和“为国分忧、为民解愁”的办学宗旨,并且叫响“向我看齐”的口号。但是有人提醒我“悠着点”,不能“过激”。因为前任的夫人是阎局长的亲戚。管他呢,我不过是受局党组委托,来这里为一群聋哑儿童服务而已,又不是来与什么人抢饭碗的。所以我还是“大刀阔斧”。

谁料到,几个月之后,教育局突然来人,让我在教职工花名册上标明每个人的职务分工,然后拿着花名册找人谈话。后来,我带队去海门参加南通市组织的教研活动,教育局又派来了“调查组”,因为有“人民来信”说,上次调查受到我的干扰,教职工不敢说实话……再后来,教育局下达调令,将前任夫妇调离了聋哑学校。

因为聋哑学校“没有升学压力”,还“享有特教津贴”,对于某些人而言,不失为“理想的乐园”。这样一起风波足见阎局长权衡的是工作与事业,而不是私情!

然而,不存私情并非无情。

我大儿子读高中正逢“自由化”大气候影响,不好好学习,甚至与一帮“哥们儿”到社会上打架斗殴。这对读初中的小儿子也不无影响。于是我向局党组提出辞职申请,希望回到中学任教,以便照管两个孩子。阎局长找我谈话,强调“稳定是压倒一切的XX”。他说聋哑学校刚刚有了生机(已经成为“南通市文明单位”),不能再受波折。当我叙说了大儿子的具体情况之后,他说**中学情况特殊(当时夏校长常年因公出国),局党组已经有了应对方案,至于我儿子,他建议换个环境,转到城南中学,再留一级补补课。见我迟疑,他问我是不是担心手续难办。我不好意思地点了点头。他马上把许有騄(当时的教育股长,后来任副局长)叫来,当面交代他找城南中学协调此事。虽然我儿子后来学无所成,但是阎局长的这种关爱、这种情怀、这种作风,是我永远的感戴与榜样。

他垂暮之年 本色不变初心在

我在夏堡工作期间,曾听同事说过有人去阎局长家送礼碰壁的趣闻。所以,尽管对阎老心存感激,崇敬有加,但我一直没有敢给他送分文礼品。我更相信古人“君子之交淡如水”是智者箴言。况且,我认为给上司送礼就是行贿,不仅有损自己的人格,更是对人家的玷污与伤害。所以,尽管我一直想探望阎老,却终难成行。直到我心目中崇拜已久、很想拜访的朱轩臣老先生突然离世,才促使我下定了探望阎老的决心。

我轻轻地敲了敲门。保姆开门了,问我找谁。我说我是来看看老领导的。看到我手里拎着东西,阎老马上制止保姆“东西不能拿进来”。见老人家对我好像没有印象了,我马上进行自我介绍。他很快便想起了往事。他让保姆为我泡了茶,开心地询问我的近况。交谈中,不难看出老人家对时事的关心,对身边的很多事都有相当的了解与清晰的研判。
尽管老人家听力不是太好,但交谈一直轻松愉悦。后来,保姆提醒我,该让老人家休息了,并且问我是不是一起吃过饭再接着聊。我觉得自己该告辞了。谁知老人家还是坚持让保姆把东西给我带走。我就跟老人家开玩笑说:“以前您老送东西给我,我就愉快享受了,今天带点东西给您怎么就不行呢……”
最后,老人家还是让保姆找到了一盒茶叶作为回馈,并再三对我的造访表示感谢,弄得我既觉尴尬又感惭愧。

我所说的老人家送东西给我,还是十多年之前的事。

那是一次安定广场偶遇。当时他尚能立马喊出我的名字。他告诉我,自己刚刚出了一本小书,问我有没有兴趣看看,如果有兴趣就跟他回家拿,我当然求之不得。于是跟着他回家,得到了一本《往事钩沉——阎廉日记选》。

书,真的“小”,大32k147页。内容是老人家从1946年投身革命(参加土改)到1990年离休期间的日记选编,共240篇。记事清楚明了,文字朴实洗练。字里行间无不折射出阎老的高风亮节:爱憎分明、嫉恶如仇、无私无畏、百折不挠、全心全意、侠肝义胆…… 难怪我一直以来总是视他为偶像与标杆,并且自觉不自觉地将相关领导与之对比。而比对之后,又无不加深我对他的崇敬与景仰!原来老人家驱邪避瘟、斗妖除魔的“金刚之身”是久炼而成的!


(下)


阎老是我读不完的书

上篇说到阎老赐书的事情。千万不要小看这本“小书”!她是一方难得的宝藏。不妨让我们透过“小书”的字里行间,感受她所蕴藏的老一辈的初心,感受老一辈在血与火中的惊世风范,从而“打理”一下我们蒙尘的灵魂。

他投身革命,铁血丹心气如虹

1947717日,是他参加了一年多的地方工作后正式入伍的日子。领导说:“……你来这里,也就是正式入伍。一定要遵守纪律,负责保密,自己做的事,对娘、老子也不能说。还有钢板、铁笔、油印机就是你的武器。人在武器在,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丢失。我一一答应,兴奋不已。”一个积极向往革命、守纪律、敢担当的热血青年形象跃然纸上。

“两个交通员都已外出,有情报急需送到泰兴古溪一个姓王的人手里。我自告奋勇地向站长保证完成任务。站长吩咐,越过封锁线时千万小心,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把情报落到敌人手里……夜11点左右,到达目的地,胜利完成任务。”这是1947920日的记载。一个十几岁的年轻人,独自走几十里夜路,还要穿越敌人的封锁线。谈何容易!然而,一个“自告奋勇”,无疑是革命主动性、积极性的体现。站长的吩咐,则是任务艰巨性的体现。他走了半夜,终于“胜利完成任务。”是他喜悦与庆幸的流露。我们能不感动与钦佩?!

“……这是站长教给我的一条经验:进驻住户后,把灶台上的大锅取出,把灶膛里边的灰刷掉,把大锅放置一旁,只把锅盖盖上,把小油灯放置灶膛中央,钢板按在灶门口的砖上,人伏在灶门口刻蜡(纸)。由于锅盖挡住了灶膛里射出来的光线,即使敌人进了屋,也不易发现。”19471119日晚10点,正准备刻印宣传材料,却突遇敌人搜查。这是躲过劫难之后的记载。凸显了斗争的残酷性与工作的艰巨性,更透射着革命战士的机智灵活与豁达乐观。避开危险不谈,单单是那种窝在灶膛口对着煤油灯刻写蜡纸的艰苦,当今坐在空调下敲着键盘的人们,能够想象、能够忍受吗?!而“穿着单布鞋在冰霜雨雪中奔跑,两只脚布满了冻疮。痒、痛、肿、有的地方破了皮……”这样的滋味儿,今天有多少人感受过?“虽如此,每天还是快乐地奔跑着。”奔跑固然是战斗的需要,可为什么“快乐”?因为他心中有理想、有目标——“消灭反动派,建立新中国。”他们的目标实现了,我们呢?又在怎样“快乐地奔跑着”?

阎老的父亲是一位光荣的革命烈士,一位为了掩护连队突围,身中十三枪而牺牲的英雄。而阎老,则是在父亲牺牲61个小时之后才出生的遗腹子。阎老的母亲,是一位23岁就守寡的坚强母亲,更是一位把自己唯一的儿子养大之后,仍然义无反顾地送上战场的伟大母亲!194841日,“……队伍到了我们家门口,我发现我家的门半掩着,门边有个人影。我立即扑向前去,果然是我的母亲依门而望。原来母亲半夜听到狗叫,估计是我方夜行军,出来瞟瞟有没有她的儿子。”“接过母亲手中的几个发酵饼,快步奔向夜行的队伍。”简短的文字,不尽的意蕴!什么叫母爱?什么是家?什么是国?又什么叫家国情怀?这里,才是权威的诠释!

“去年我曾提出过入党申请,组织上认为我未满十八周岁……我的入党宣誓仪式是昨天在西张庄土地庙里秘密举行的……誓词是……随时准备为了党的利益牺牲自己的一切,甚至生命。”这一天是1948年的97日。从此,他正式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分子,并且一直信守、履行着自己的诺言。

他当“官”掌权,继续革命不停步

新中国成立之后,阎老顺理成章成为了国家干部。但是他没有“功成名就、苦尽甘来”的想法,而是牢记毛主席“两个务必”的教诲,自觉学习,努力上进。“……绝对不能浪费时间,白天事多,可以利用午休、晚间,一般没有急办的事,可以挤出不少时间学习。精神食粮不可缺。”这是他1951年7月2日发出的心声。

阎老做过文秘工作,进过党校受训,干过纪律检查,当过报社主编,搞过水利工程,抓过农业生产,管过文化建设,最后落脚教育,为如皋教育发展,作出了14年(1976~1990)重大贡献。当然,在某些特殊时期也写过检查、遭过下放、挨过批斗……但是不管在哪里,他始终秉持本色,不忘初心,坚持实事求是,群众利益至上,满腔热忱,一身正气。这种对于“精神食粮”的重视与渴求,无疑是他辉煌人生的重要基石与成功密码。遗憾的是,“精神食粮”这样的概念,如今似乎已淹没于尘埃。这是不是所谓“精神缺钙”的原因?

不过,阎老的“精神食粮”并不止于关门学习书本知识,更有“见贤思齐”的自觉。如皋县委老领导季一先同志1951年5月调中央组织部任特派员,阎老在日记中写道:“……大家依依不舍。季一先同志是有名的‘老原则’,他不徇私情,大公无私,对同志亲,对敌人狠,处处率先垂范,事事以身作则。生活上保持勤俭朴素,艰苦奋斗,不搞任何特殊。大家都说‘季一先才是真正的布尔什维克’。”直至1983年9月25日,还因事发表感慨:“如果我们共产党员都像季一先这样严格要求自己,我们的共产党就将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足见季一先这位“真正的布尔什维克”,就是他做人的标杆、行为的榜样。所以,他也能一贯坚持原则,大公无私,特别是担任教育局长期间,能够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对全县的教育现状与资源了然于胸,面对那个特殊时期的各种困难,认真思考对策,统筹解决方案,脚踏实地,敢作敢当,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

他事业至上,不拘一格用人才

1979年2月14日,在下乡检查工作的途中,看到一位衣衫褴褛的人正在路边捡垃圾。同行者介绍说,此人就是因莫须有的ZZ问题,被如皋师范开除的徐某某。对徐某某的业务功底,阎老早有耳闻。鉴于如皋教师紧缺的现状,阎老便主动跟徐某某沟通,把他请上了如城民中的讲台。徐某某不负厚望,教学受到学校与社会的一致好评。后来徐某某两次登门送礼致谢,均被阎老拒绝,于是致信表示,“来世将结草衔环相报”。而阎老则在10月2日“托人给徐老师捎了个口信:‘不值一提,无足挂齿’。”想想那些“不给好处不办事,有了好处乱办事”的人,与阎老相比,该是多么渺小与可怜!

他设身处地,排忧解难得人心

江安葛市有一位优秀的民办代课教师,因为见义勇为失去了右臂。伤愈回到讲台后,工作学习更加认真、更加刻苦,教学质量在全公社名列前茅,所以顺利转为民办教师。可是到了1990年“民转公”时,尽管公社一致推举,县里也一致通过,无奈到南通审批时,却因为是“残疾人”而未予通过。阎老得到消息,立马专门向南通市教育局沈局长陈述具体情况,并请示“能否按特殊情况特殊处理?”沈局长表示将“亲自过问。”非亲非故,主动关心,亲自过问!有几个“一把手”领导能够做到?

一次他从《人民日报》第七版看到“江苏如皋磨头中学一名老师暑假骑自行车出游,于浙江天目山不慎坠入山沟,被当地群众发现后,送往医院急救,幸免遇难”的消息,立即打电话给磨头中学校长,了解该教师的情况。在得知这位家住城里的谷老师因为家里住房紧,假期女儿回来无法安住的具体困难之后,便亲自找城南中学沟通协调,并于1984年8月19日,把“识大体顾大局”从未叫苦的谷老师调进城南中学,妥善解决了他的具体困难。如此主动关爱,亲历亲为,不是父母,胜似父母。谷老师更是“把组织的关怀作为不尽的动力,释放到教学工作之中”。

他襟怀坦荡,宽宏大量真君子

江防公社教师蔡某某,向阎局长提出夫妇二人进如城任教的要求。阎局长以“一是县城不缺教师,二是没有住房可以安排”予以回绝,于是受到蔡某某“打官腔,官僚,真官僚”的回怼。“怎么回事,蔡某某为何如此激动?”于是阎局长深入了解蔡某某夫妇的具体情况。他理解了人家的怨气和火气。
第二年(1982年)适逢如城四中、五中合并,阎局长亲自到基层调查摸底,与校长沟通协调,连宿舍问题都进行了落实。然后让人事股的同志具体承办,了却了蔡某某的心愿。到底是“官僚”还是人民公仆?蔡某某心里当然有数。其他人也会有目共睹。行动是最有效的广告!

阎局长不收礼是人所共知的,而且他还会把送礼的人搞得狼狈不堪、下不来台!1982年暑期,磨头中学一名天津籍张姓英语教师为自己调往上海与爱人团聚而登门拜访,鉴于当时全县英语教师奇缺,交谈之中对张老师进行了一番安慰,希望再坚持一两年,然后一定放行。张老师走后,阎局长发现在他刚才的座位旁留下了一包什么东西,便追出去叫他把东西拿走。
张老师说是“一点小意思,不成敬意”,并且加快了脚步。这时候的阎局长居然“大喝一声:‘你站住!你来送东西是什么目的?是不是想用这样的手段来腐蚀我?你是人民教师,可曾学会怎样做人?’”张老师红着脸取回了东西。回到学校大哭了一场。还边哭边说:“我干了蠢事,我这辈子完了,去不了上海事小,还要受处分呢!”
然而,第二年(1983年)得知有了英语本科毕业生,阎局长还是主动找磨头中学校长联系,并让局人事部门帮助张老师协调调动事宜。而当张老师办好调动手续,特地向阎局长表示感谢时,我们的阎局长却愧疚地对张老师说:“不要感谢了,我还要请你原谅呢,去年我的话说得太重,希望你能谅解。”这就是气量,这就是情怀,这就是风度,这就是人品!

他把握政策,一切只为代表党

奚老是一位抗战期间参加工作的老同志,一直从事教育工作。后来因为家庭是地主成分,所以在历次运动中被任意变更任用性质,甚至一度被“解雇”当农民。阎老在下乡检查工作的时候了解到这一情况,回到教育局,便专门查阅了奚老的人事档案,确认从抗战时期的“供给制”一路走来,奚老在工作中没有出过错,所有问题都是因为他的家庭出身。按政策完全该享受离休待遇。于是阎老便吩咐有关同志为奚老落实政策,改办离休手,续呈报上级审批。

获得“新生”的奚老,知道了阎局长是他的大恩人,便于1986年5月7日带上一壶(约四斤)香油和二十只鸡蛋登门致谢。这一次阎老“一反常态”笑纳了,并且买菜做饭热情款待。“饭后,我和奚老聊一会儿家常,把已准备好的两盒豆奶粉,两包脆饼,五元人民币作为来回路费,送奚老回家。奚老执意不肯收路费,被我说服。”这样的“礼尚往来”,也许更能体现阎老的为人处世!

“临别,我反复叮嘱奚老,回去以后要及时看病,保重身体。”尽显对老人的尊重,对下属的体恤。“岂知,奚老突然放下手中物件,扑通一声,跪在我面前。”这个一直以季一先为榜样的共产党人“震惊之余,连忙扶起奚老,说你怎么能这么做?”是啊,即便上下级,即便我帮助了你,怎么能这样呢?然而,“奚老声泪俱下,断断续续地说:‘我不是向你下跪,我这是向党下跪,我已是一把老骨头了,党还对我这样好……’说着,泪如泉涌。”看看,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他把党的温暖送到了群众的心中,于是,党的形象就深深的刻在了群众心中!

其实,党的形象,就是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形象的汇总!如果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能保持应有的形象,我们的党的形象不就完美无缺了吗?还有什么值得忧虑的呢?!

他无私无我,坚持原则无所惧

某中学副校长王老,是一名下放干部,曾经对阎老提出过行政级别久未晋升话题。1978年秋,难得一遇的晋升机会来了,宣传部领导考虑到阎老的具体情况,准备让他晋升,并且把“审批表”发到了他的手中。但是,阎老想起了王副校长,并且了解到王老“是抗战初期入党参加革命的老同志”,便主动“敬老让贤”,把晋升的机会让给王老。这种“傻子”精神是多么可贵可敬!然而,而那种坚持原则、不给领导“面子”的“傻”,其实比让利“更傻”。因为得罪了领导很可能会“穿小鞋”,甚至影响自己的“官运”。阎老,偏偏就是这样的傻子。

1981年暑期,组织部为了“充实党政机关文秘人员”,准备“从各公社中小学教师中选调”。全县教师队伍本来就严重缺编,一下子再抽出50多名骨干,如皋教育还要不要发展?于是,阎局长告诉部长,“我县教师按编制尚缺数百人,按质量、学历达标的只有二分之一多一点”,直言“希望不要再抽调教师”。然后他还搬出中组部、中宣部联合下发的关于“稳定教师队伍,禁止抽调教师他用”的文件,证明自己有据可依,惹得部长“似乎很不高兴”。

1988年4月,当分管教育的副书记、副县长找他,准备对如皋中学“领导体制”进行调整,希望把“校长负责制”改成“支部负责制”。他不但没有附和,反而直言“如中书记和校长不协调,领导应分清是非,进行教育。校长负责制是教育部已有的规定,怎么可以随便改呢?”事后又找出相关文件,“请某县长转某书记一阅。”不但不留情面地拒绝了领导,还给了一颗“软钉子”。在那些惯于对上唯唯诺诺的“聪明人”看来,这实在是傻得不可思议,傻得无可救药!然而,当年的阎局长就是这么傻。因为无私,所以无畏!

1988年10月,县委书记出面为一名教师的非正常调动打招呼,第一次很客气地请阎局长“考虑一下”。可是几天没有得到“已按您的吩咐办结”的回复,第二次,便直接问“你考虑了没有?”在得到阎老“这个时候没有办法”的答复之后,回了一句“调一个教师就这么难?!”书记大人怎么知道,在我们的阎局长面前,办任何事情,要想越过“原则”的坎儿,实在没门儿!

我常想,如果我们的阎局长一直干到现在,我们如皋教育的名声也许没有今天响亮,但是,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见得会少,尤其是不会有那么多被查处的教育干部。起码不会!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石庄大茶坊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选择留言身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