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太监误国

石庄大茶坊 2024年12月22日 06:01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吴歌闲谈 Author 吴歌闲谈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调寄《临江仙》
《三国演义》开篇,给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找准了原因,那就是桓灵二帝禁锢善类,崇信宦官,朝廷爆发了著名的党锢之争。
公元166年是个值得被记住的年份,大一统的东汉王朝开启了自己的末世模式。宦官赵津、侯览等党羽为非作歹,官员成瑨、翟超、刘质、黄浮等不畏权贵,按律处置了这些人。
之后,汉桓帝偏信宦官的话,严惩了正直的官员,官员自然不服,发起各种申诉,皇帝不听,宦官们得了芝麻就打油,加大了打击官员们的力度。期间多次争斗,大批名士被抓。在重臣窦武等人周旋下,恰逢天下大赦,这些朝廷的骨干虽然幸免于难,却终身不得为官,史称第一次党锢之争。
灵帝时期,闹得就凶了,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跟当权的太监曹节扳手腕。结局是被反诬叛乱,前前后后,士人被杀、流放、囚禁的多达六七百人,朝廷元气大伤,史称第二次党锢之争。
两次党锢之争后,清正的官员不是被杀就是关了禁闭,得势的宦官们加大了为所欲为、盘剥百姓的力度,从而激起民变,引发了黄巾之乱。大汉王朝犹如一个常年纵欲的有钱人,终于两腿发软眼前发黑,重重摔倒在地,从此一病不起。
汉朝的皇帝从秦朝手里接过大一统国家的时候,就知道宦官不是好东西,彼时秦朝的宦官赵高勾结丞相李斯篡改诏书,逼迫公子扶苏、大将蒙括自杀。
后世有人分析,秦朝用商鞅严苛的法家创业可以,但是治理大一统的国家光是采用高压政策可不行,要从文化上,思想上,民心上入手。
如果纯粹只是朝廷的政策太严苛,为何秦始皇在位的时候,秦朝没有崩溃呢?
这跟赵高与李斯废长立幼,国家陷入宦官弄权还是有很大关系的,李斯这厮被赵高腰斩,赵高开创了宦官当宰相的历史,也进入了指鹿为马为所欲为宦官误国的时代。秦二世胡亥只干了三年,就被赵高逼的自杀,赵高将皇权玩弄于掌股,秦朝的败亡与宦官掌权有着直接的关系。
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看清楚了宦官的危害性,让读书人充当身边的中常侍,可惜,子孙不听祖训,到了汉元帝,宦官势力再起,到了东汉,皇帝身边的中常侍重新换成了阉人。
汉灵帝快不灵的时候,朝廷大权在外戚大将军何进手中。皇帝身边的红人是以宦官张让为首的十个人,合称十常侍。大将军何进虽然面上风光,却不得不被一群宦官压在头上。

何进府里,以中军校尉袁绍为首,一批有为青年组成了反宦官的联盟,比较有意思的是,宦官曹腾的孙子曹操也在其中,当时担任典军校尉。
曹腾为东汉中常侍大长秋,这个官职是服务皇后的首席官,曹操的亲爹曹嵩被家人送给曹腾当义子,原本姓夏侯的孩子改名曹嵩,原本应该叫夏侯操的孩子,成了曹操(当然,这只是按照书里写的说,事实上,曹操并不是夏侯家的孩子)。
投入宦官门下,曹家开始飞黄腾达,曹嵩最后做到了三公之一的太尉,曹操也因为优秀的门第,二十岁就出来做官。曹腾也成为曹魏五个拥有谥号的皇帝之一(魏高帝曹腾,魏太皇帝曹嵩,魏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睿)。
在中国历史上,被授予皇帝称号的太监,仅此一人。
等曹操长大成人,老宦官早已不在人世,朝政发生了许多变化,而曹操能以宦官的后人而反对当时的掌权宦官,可见其身上很早就注入了当英雄的元素。
大将军何进在与十常侍斗法的过程中尽显杀猪出身的局限性,他手下的干将袁绍说,赶紧发布诏书,请诸侯来帮助铲除十常侍,谋士陈琳看到了召集外部势力带来的危害性,何进不听,曹操也说为了杀几个宦官没必要大动干戈,何进骂曹操有私心。
曹操出门断言:“乱天下者,必进也。”后面的事,大家都知道,当何进得意洋洋的把董卓表忠心的回信拿给大臣们看时,郑泰、卢植都说董卓不是个好人,可惜生猪屠宰员何进继续不听,朝中清醒的大臣,辞官了一半。
十常侍也不傻,那边都把刀子磨得震天响了,宦官们以何进妹妹,何太后的名义骗何进进宫。即便身边有袁绍、袁术、曹操等青年俊杰,何进还是一昧托大,最终被十常侍砍死在宫内。
袁绍、曹操等人也不手软趁手杀了许多宦官。十常侍里的张让、段珪挟持汉少帝与陈留王到北邙山。迫于形势,张让跳河自杀,段珪则是被人砍死,两位少年天子则落入虎狼董卓的怀抱,东汉正式拉开败亡大幕。
唐朝人似乎没有吸取汉朝败亡的教训,宦官李辅国继赵高之后,也爬上了宰相的位置。李辅国对唐代宗说,您就在宫里吃着喝着,外面的事老奴我帮你搞定。
从这句话里能听出来,宦官李辅国是个有能力的人,同时也是个架空皇帝弄权的人,小皇帝也不傻,派杀手把老东西给干掉了,那是后话。
整个宋朝对太监控制得比较好,即便如此,宋朝还是出了一位很有名的太监,那是真正平定方腊的童贯。童贯立过很多战功,历史上的童贯与蔡京配合得很好,因此也成了历史上军权最大的太监,纵横北宋官场二十年,最后将北宋带进靖康之难的人,也是这位大太监。
明朝的朱元璋比较清醒,特意搞了一块铁牌子警示子孙,不要重用太监,可惜他的四儿子朱棣天生就是不听老子话的人。他成功篡位后,重用太监开着大船出洋寻找大明王朝的存在感,也开启了中国王朝里盛产太监的历史。在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里,太监们是朝廷权力斗争极为重要的群体,就连著名的宰相张居正,也是靠着攀上太监冯宝才坐稳了首辅的位置。
如果排一排中国十大误国宦官的话,明朝起码有王振、刘谨、魏忠贤三位能够当选。
尽管在浩瀚的宦官队伍里也出了造纸专家蔡伦,航海家兼外交家郑和,总体而言,宦官还是以误国者居多。
要是总结起原因的话,跟宦官自身的软硬条件关系很大,软条件指宦官的出身,多数是不识字的平民,这样的人因为蹭了皇帝的光,一下子掌握了能够左右朝政的权力后,执政水平完全不匹配。
好比晋朝开国皇帝司马炎选了一个智商一般的儿子当接班人,很快引发了八王之乱,直接导致了西晋灭亡。
硬条件指宦官因为要阉割,这辈子都硬不起来,成了断子绝孙的人,这样的人很容易走上变态的道路,自然容易干出断子绝孙祸国殃民的事。
那么,试问历史上的那些宦官们,他们清楚自己是坏人吗?恐怕没有一个会自认坏人,曾经有个国外的记者采访监狱的重刑犯,那些恶贯满盈的人,个个都说自己是被冤枉的。
这就是人性,有趣的人性。

相关阅读:

我认识中的《三国演义》

奔走在逃亡路上的皇帝

费力挣扎的汉献帝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石庄大茶坊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选择留言身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