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汤素兰:给孩子做梦的空间和犯错的权力

2016-07-08 汤素兰 开明视点



有这样三部电影,说的是同一个主题:孩子不满足于自己只是一个孩子,渴望长大。这三部电影分别是汤姆·汉克斯主演的《飞越未来》、美国女星珍妮弗·嘉纳主演的《女孩梦三十》和刘德华主演的《童梦奇缘》。儿童的反儿童化,是儿童的普遍梦想,没有一个孩子是不渴望长大的。永不长大的孩子彼得·潘只是童心主义作家吉姆·巴利长大成人之后对于童年的反思,那是成人心里的孩子。


这三部电影有着不一样的结局:在《飞越未来》中,汤姆·汉克斯主演的12岁的男孩因为童心未泯,设计的玩具大受欢迎,成为了一个成功的上班族,但是,他看到无忧无虑的孩子,渴望自己能重新变成孩子,于是,找到了许愿机,重新回到了童年时代。在《女孩梦三十》中,女孩珍妮羡慕《风韵》杂志上那些性感、时尚、迷人的30岁女子,从13岁一夜之间变成了30岁。当13岁的丑小鸭突然变成30岁的女白领的时候,她发现成人世界并不是她梦想的那样完美。于是,她渴望回到13岁。她的梦想实现了。


《童梦奇缘》是一部拍得相当不错的儿童电影。尤其刘德华从十几岁到八十岁的妆化得出神入化。但一个渴望长大的孩子梦想成真,长大了,飞快地老去了,再也不能回到童年。

电影的结局拍成这个样子,我以为不是偶然的,是我们对待童年的态度,我们对儿童的态度,我们文化中集体的无意识在左右。我们在不自觉中,就会拍出这样的电影,也在不由自主中,会写出这样的作品。


首先,它对于幻想是否定的。儿童是天生的梦想家。所有的梦想家都渴望梦想成真。当一个梦想成真之后,孩子发现这个梦想是荒唐的,不合理的,他为自己的梦想吃尽了苦头。他想摆脱这个梦想。《飞越未来》和《女孩梦三十》让孩子摆脱了这个可怕的梦。《童梦奇缘》却说:对不起,这是你的自己的梦想,你要对你的梦想负责。这从本质上说,是对于儿童梦想的否定。我们在许多作品中,都否定了孩子的梦想。


其次,它体现在我们的教育中。惩罚教育依然有着巨大的、潜在的、无形的力量。渗透在我们对问题的思考当中。孩子要负责任,哪怕是对自己的错误。这个结局是对孩子自己犯下的一个错误的惩罚,这个惩罚是需要以一生为代价的。


第三,它体现在我们对儿童的认识方面。我们认为孩子需要严厉教育。我小时候就听惯了父母说“不打不成人,黄荆棍子底下出好人”。我们不认为孩子可以通过自己调整自身成长起来。我们中国人虽然最爱自己的孩子,但是,这种爱不是体现在尊重他的个性,尊重他的梦想,而是体现在帮助他成为一个有用的、负责任的栋梁之材。我们期待于孩子的是未来,而忽略了孩子当下的生命体验和生命成长。我们对儿童的未来预期,依然是成人的预备。孩子依然是缩小的成人,孩子的生命体验与感受,依然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

《童梦奇缘》有一首主题曲,歌名叫《下次不敢》:“绕了一圈,又过了一环,犯错以后才后悔会不会太晚。就算认错,就算你说,下一次,我不敢,失去容易,哦,回头真难。日子再坏也必须要走完。哦,在生活中,每一个人,应该有对自己最诚实的那份勇敢。朋友啊,虽然哭泣常常让人太难堪,其实眼泪也有温暖。流过泪的你才能慢慢成长。有伤心才会懂得有心欢。哦,抓紧时间把你感情的账单,好好去认认真真一一地清还。为身边每个人,请不要再怠慢。让爱火一再点燃,从今我不想,再听你说,下一次我不敢。”

这真是一首残忍的主题曲。

人类的每一点进步,都是靠梦想来推动的,如果我们连梦想的勇气都没有,如果我们梦想过一次,而这个梦做得有点邪乎,就必然要遭到惩罚,谁还会有梦?

是梦想滋生孩子的创造力,一个充满了梦想的人,才有活力,一个充满了梦想的民族,才有希望。我们在给孩子的作品中,应该肯定梦想,给孩子做梦的空间。哪怕孩子的梦想荒诞不经,错误百出,我们也应该允许孩子有犯错的权力。我们的这种改变,要从给孩子阅读的作品中做起,从孩子们每日接触的影视动画片中做起,从成年人与孩子的亲密接触中做起。

(本文转载自汤素兰新浪微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