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课堂上那些“看不见的东西”
课堂上除了那些“看得见的东西”,还有“看不见的东西”。看得见的是知识,是教师的授课技巧和授课时间,是学生发言的时间,但这些就是课堂的全部么?就教学而言,看得见的是上课的时间,是学习的时间,是学生的成绩,但这些就是教学的全部么?就学校教育而言,看得见的是中考高考的“产出”,是一个学校的上线率,但这就是学校教育的全部么?
遗憾的是,有人的确是这样理解课堂、教学和教育的。
美国哈佛大学的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她们在6 个年级的18个班里随机地抽取了部分学生,然后把名单提供给任课教师,并郑重地告诉他们,名单中的这些学生是学校中最有发展潜能的学生,并再三嘱咐教师在不告诉学生本人的情况下注意长期观察。8 个月后,当他们回到该小学时,惊喜地发现,名单上的学生不但在学习成绩和智力表现上均有明显进步,而且在兴趣、品行、师生关系等方面也都有了很大的变化。
这就是他们发现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原来教师正是那个痴情的“皮格马利翁”,教师还有另一个神话般的名字——“阿芙罗狄特”。所以,在课堂上,当哪个学生不小心迟到了的时候,当哪个学生不小心回答错误了的时候,当哪个学生不小心考砸了的时候,教师的一句话,就可能改变其一生。
有一次看一本畅销书,说到教师管理班级的“秘籍”,其中一条就是:教师在进班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怒目圆睁、紧闭嘴唇,环视教室里的每一个学生,试想,教师带着这种找茬儿的心态看待学生,学生又会以怎样的心态看待教师呢?有人说:教育是学生离开学校、忘却知识之后留在他心灵深处的东西。试想,很多年以后,当学生忘却了你在课堂上所教的知识,却依然记得你圆睁的怒目,他们会说些什么呢?教师对学生的期待,不就是课堂上那些“看不见的东西”吗?
一名英语培训师,在他的课堂上为学生讲述了林语堂、许渊冲、王佐良等大师翻译中外名著的传神之语,但是他的学生却质问他:“你讲这个东西有什么用啊?能提分吗?”教育必须从利益出发,教育要有产出,这个产出必须看得见。可是,当我们在教育的路上走得太远,或许我们真的应该停下脚步,看一看我们出发的起点,追问一句:教育究竟是什么?在课堂上,除了那些看得见的知识之外,还有一种“看不见”的教育,那就是让学生找到那个更好的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我们应该看见那些藏在“看得见的东西”背后的“看不见的东西”,否则,我们就很有可能承受这些“看得见的东西”所带来的恶果。正如以前我们看不见雾霾,如今雾霾真的让我们“看不见”了。
(本文原载《民主》杂志2019年1期,作者系民进广东省委会理论研究委员会委员)
推荐阅读
责任编辑:梦缘
责任校对:烟波浩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