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会史故事|忆赵朴初的一份政协提案

黄成林 开明视点 2023-05-25


编者按

赵朴老曾担任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并且担任过全国政协常委和全国政协副主席。值此全国两会召开之际,记述他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的一份提案,回忆民进老一辈为民鼓与呼的风采。

1949年,赵朴初(后右二)作为宗教界代表参加第一届政协会议。

1995年3月3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开幕,以赵朴初为首的九位专家学者在此次全国政协会议上提出提案。全文如下: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全国委员会第016号提案:《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

提案人:赵朴初、冰心、曹禺、夏衍、叶至善、启功、吴冷西、陈荒煤、张志公,1995年3月

我国文化之悠久及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罕有其匹的连续性,形成一条从未枯竭、从未中断的长河,但时至今日,这条长河却在某些方面面临中断的危险,此可能中断的方面是代代累积,构成我民族文化重要内容的各类古代典籍的研究和继承。不可讳言,目前我们一代人的古典学科基础已远不如上一代人之深厚,继我们而起的青年一代则更无起码的古典基础可言,多数人甚至对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的典籍连看也看不懂了。
对这一问题,我们既应认识到:构成我们民族文化的这一方面是我们的民族智慧、民族心灵的庞大载体,是我们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也是几千年来维护我民族屡经重大灾难而始终不解体的坚强纽带;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任此文化遗产在下一代消失,我们将成为历史罪人、民族罪人。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随着人类的进化,知识结构、时代生活、社会环境、教育体系都已发生巨大变化,我们不可能像前人那样终身埋首于古代的经、史、子、集之中;对多数人而言,这一方面研究的抛弃、这一方面知识的萎缩又是不可避免的。基于上述的矛盾,我们的意见是:
(1)在现今时代,不可能改变现行学制,不应要求广大青年学子抱残守缺,只从事古籍的阅读和研究。
(2)现行学制又必须及时考虑民族文化遗产的承传问题,使其在现在和未来永远保持其团结我中华民族的凝聚力量。这一承传任务至少要有一部分人担负起来。
(3)现在我们的大学里虽然有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也有人在从事古典文学及古代历史、哲学的研究,但历代传世的文、史、哲方面的典籍浩如烟海,如果不从幼年起就进行这方面的语文训练、打下这方面的研读基础,仅进入大学后短短四年的攻读,实担负不起继承这份巨大的文化遗产的任务。
从上述意见出发,我们建议:             
(1)援音乐、戏剧、舞蹈、体育等有幼年学校或幼年班的前例,可依托两三座力量较强的师范大学的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成立幼年古典学校,也可以就在师范大学的附属小学、附属中学设立古典班,使入学学生除接受一般教育外,重点接受古典学科的基本训练,而教学工作在目前即可由三系的教师兼任。
(2)在此幼年古典学校或古典班中,适当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历代重要的文、史、哲名篇都要背诵,不必分科,因为古典学科在打基础阶段是无法分科的,例如古典文学的阅读与创作就必须有深厚的其他古典学科的基础。除背诵相当数量的历代名篇外,还要指导学生从事古文、骈文、诗、词、曲的写作实践。
(3)此幼年古典学校或幼年班可先在大城市中设立两三个,作为试点,以后也不必遍地开花,在我们这样一个古国、大国中,这方面的人才必不可少,但培养的数量也不必过多。
(4)幼年学校或幼年班的学生将来升入相当于中学的古典专科学校或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内的古典班,最后升入大学的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这批人毕业后或进入各级学校从事教育工作;或分别进入文学、历史、哲学研究所及部分大学的古籍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而有关部门则为其提供终身从事专业的必要条件和生活保障,使这只由少数人从小接受培养而形成的专业队伍不致流失。
上述建议,希望尽快组织讨论,付诸实施,我们必须正视这一问题的紧迫性,仅就师资而言,目前能担负起古典学科教学工作的人已经不多了,而且多年逾花甲、甚至更老。现在采取行动,尚可集中一部分力量勉强对付,再过十年八年,恐怕这样的古典专科学校,想办也办不起来了。

在近一个世纪的人生感悟中,赵朴初深感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育人之根,强国之本,是我们国家和民族最强大的精神力量,所以他把弘扬传统文化长系于心,并多次呼吁做好其回归、传承、弘扬工作。

1988年12月19日,赵朴初访问新加坡回国后给著名教育家、时任南京大学校长的匡亚明先生写信说:“今日我国传统文化之所以不受国民之重视,实与二三十年来轻视知识、轻视教育事业及过分强调‘厚古薄今’等‘左’的思想影响有关。”信中说:“我两月前应(新加坡)佛教界邀请前往访问,曾参观一中学,不仅重视现代化的教育,亦有包括儒教(列为必修课)在内的宗教教育。彼邦社会秩序良好,国土清净美丽,人民彬彬有礼。”信中以新加坡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致使各方面飞速发展为例,向教育专家匡亚明说明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的重要性。

1992年9月24日,赵朴初在民进中央参议委员会二届十一次常委会上讲话说:“祖国文化中,有很多好的东西要传下去,这是精神财富。毛主席说过,从孔子到孙中山,优秀的东西我们都要继承。”

随着年龄越来越大和对世界各国情况了解得越来越多,赵朴初越加感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1998年1月5日,他拿起笔给时任主管教育的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同志写信说:“我已是年过九旬的老人,惟有一事长系于心,即近年来深感我国五千年来代代积累、代代传承的文化遗产是民族智慧、民族心灵的庞大载体,是我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也是维护我民族始终不解体的纽带。而如何使这笔文化遗产不致中断、消失是关系到我民族兴衰的大事。如果我们这一代人不及时采取措施,任其在下一代逐渐消失,我们将成为历史罪人、民族罪人。为此,我与冰心、夏衍、曹禺、吴冷西、陈荒煤、启功、叶至善、张志公诸同志在全国政协八届三次会议上提出了一份题为‘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的提案。此事曾为海内外媒体广泛报道,得到海内外众多人士的赞同。”“这是一项不能再事拖延的工作。我们寄厚望于国家教委能及时订出实施方案,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以使我民族的固有文化真能永不衰替、永不消失。”信中还说,为此事“我于1996年4月25日及9月12日两次致函教委,陈述我的心愿和意见”

一位被其称为忘年交的新华社年轻记者刘雅鸣在一篇文章中说:“他(赵朴初)曾很忧虑地给我谈到了国人中的道德滑坡问题,‘道德滑坡’这个词(这个提法似乎更合适),我最早还是从朴老那里听到的。他认为应该恢复对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学习,他还提出要编一套这样的书籍,让年轻人都来学习。”

1998年7月23日,赵朴初在中国佛学院九四级学僧毕业典礼上的讲话中又说:我们要“重视中国文化,包括语言文字,我想我们祖国的文字非常好,是世界上非常优美的文字,作为中国人应当为我们的文字而自豪,因为我们中国文字一字一音一义,世界上没有这样好的文字”“在联合国每个国家都有档案,中文档案最薄、最少。因为中文非常简单。中国人应该热爱自己的文字。”还讲:“古文非常好,怎么保留它呢?”“这个保留古文的任务是不是由中国佛教界的佛教徒把它担当起来”“把我们古代传统文化继承下来”“要把古文捡起来”“这也是保存国粹”。

赵朴初这样反复讲述并呼吁传承民族文化这一“国粹”,而且一直“长系于心”,是因其深深感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是维护民族团结的纽带,深深感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中。赵朴初的嘉言懿行为国人树立了传统道德的榜样。他热情祈盼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一代接一代地传下去,让我们的人民在丰富的文化滋养中,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树立文化自信,民族自信,让祖国繁荣富强,让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永远充满希望。

赵朴初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甘愿做人梯和铺路石子。

陈毅之子陈昊苏同志便说,赵朴老是他走上诗歌创作道路的引路人。“文化大革命”时,家中的青年常客后来聚齐来看望他,而这些人中有的已成领导干部,他便以孙子兵法上的话“进不求名,退不避罪,惟民是保”进行教育。对亲属他更是以传统文化进行教育为己任。从他给外甥周以丰(其大姐赵鸣初之子)的信,可见谆谆教诲、不厌其烦。全信如下:


以丰:

前函计已收到,我想起你问的《千字文》上四句话的意思,我只答复了两句。还有“笃初诚美,慎终宜令”两句,现在简单解释如下:办一件事,应当自始至终,认真做好,不少人办事能善始而不能善终,开头很认真,因而获得成就,后来不认真了,因而遭到失败。这便是“笃初”而不慎终。这两句译成白话便是“开头(初)认真(笃)固然(诚)很好(美),末尾“终”还应当“宜”认真“慎”做好“令”。你以为怎样?其实这两句话不仅是对事,也是对人来说的。孔子曾称赞一个名叫晏平仲的人,他说:“善与人交,久而敬之。”“久而敬”不就是慎终吗?
我最近翻阅《书谱》这本书,有几句话很好:“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这是评论王羲之书法的,但和“客止若思”的意思不是也相通吗?
我抄录的古人嘉言,都能引起以芬和你的共鸣,抄给谦谦看,却无反应,可叹。
我就写这些,问你母亲好。
一九八八年一月十一日                         

通过这份提案和给不同人的几封信以及他在不同场合的多次讲话,我们不难看出,为传承中华文化,赵朴老思虑之深远、用心之良苦。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始终从中华民族最深沉精神追求的深度看待优秀传统文化,从国家战略资源的高度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从推动中华民族现代化进程的角度创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使之成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性力量。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传承和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引了方向。

赵朴初先生若地下有知的话,一定倍感欣慰。

推荐阅读
赵朴初先生的大气与小气
季羡林笔下的赵朴初
赵朴初谱写《金缕曲》敬献人民教师
人生佛教 佛教人生——纪念赵朴老诞辰110周年
赵朴老留下的这个宝贝,对人生启发太大了
赵朴初诞辰110周年&启功诞辰105周年——追忆两位大师之间的友谊
赵朴初写诗驳王安石
会史故事| 雷洁琼与赵朴初:高情厚谊六十年

策划:闻涓

责任编辑:闻涓

责任校对:闻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