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类招生算什么,直接允许学生“量身定做”新专业好了【走进文理学院系列专题之二】

2017-06-27 一读EDU编辑部 一读EDU

2017年6月12日下午,由清华大学全球学校与学生发展评价研究中心主办的第一期学术沙龙活动在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举行,活动特别邀请美国毕洛伊特学院(Beloit College)教育与青年研究系副教授、系主任楼菁菁博士作为主讲嘉宾,做主题为“美国文理学院精英本科教育:一个个案的考察”的演讲。

 

本文由楼菁菁博士的发言整理而成。


这是一读EDU推送的第148篇文章

全文3654,预计阅读6分


题图:美国文理学院的教学(来源:美国毕洛伊特学院国际招生办官方微博)


1

美国文理学院概况


文理学院起源于欧洲,壮大于美国,目前在世界许多国家都有发展。美国文理学院一般是四年制本科院校,着重博雅教育、通识教育,少有或者没有职业教育,具体特征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 小规模,小班教学,生师比较高;   


■ 全日制住校,有丰富的校园活动,注重学生全方位发展;


一般要求学生先进行两年左右的自由探索,接受通识教育,到大三再决定自己所学的具体专业;


采用苏格拉底式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写作、数理能力等。

 

相比于研究型大学来说,文理学院拥有独特魅力


文理学院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功,即学生进入社会各行各业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


文理学院因学生规模较小,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往往比较密切,教师既可以量身定制学生所需的课程,又可为学生提供学习和生活上的帮助;


正因为文理学院学生数量少,毕业生之间易形成紧密的联系,在校生可依靠的校友力量也比较强大。


2

毕洛伊特学院简介


楼菁菁博士所在的毕洛伊特学院在2017年US News大学排名上位列全美文理学院的第11名,同时也是全美20个毕业生拿到博士学位最多的大学之一,曾被评为“10 所最富创新的学校之一”、拥有“最富自由精神的学生”等。

 

该校与中国也颇有渊源,首任校长的外孙博晨光(Lucius Chapin Porter)就出生于中国,他在毕洛伊特学院和耶鲁大学完成学业后又回到中国,担任燕京大学哲学教授,曾帮助很多中国学生留学美国,还与其伯父一起捐建了现位于北京大学的博雅塔

 

目前,毕洛伊特学院有1315名学生和110名全职教授,师生比在1:12左右,73%的班级规模小于20人,2/3的班级规模小于10人,因此,具有鲜明的小班教学特色。该校有来自4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占全校学生总数的13%。学校采用“教授治校”模式,教员多来自世界名校,且具有交叉学科背景。 


美国毕洛伊特学院校园(图片来自网络)

 

3

毕洛伊特学院教学特色


初始研讨班和初始导师


毕洛伊特学院很重视初始研讨班(First Year Initiative Seminar,简称FYI)和初始指导老师(initiatives advisor)的作用。

 

初始研讨班是大一学生在入学后第一个学期参与的一门课程,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的课程体系和相关资源,确定学习目标,规划发展路径,并组织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进行沟通与合作,促进学生之间的跨文化交流。

 

而初始导师则将伴随新生的大一、大二时光,专门辅导他们选课、选专业,与他们定期面谈,鼓励他们积极探索。

 

在大二结束后的暑假,学生还要参加一个探索项目(Venture Grant),在实践中巩固知识和技能。


不按传统“套路”分类的核心课程


毕洛伊特学院如何打造其核心课程呢?该校的核心课程就是大一、大二的通识教育课程,共分为5个领域:


美国毕洛伊特学院的核心课程分属5大领域(来源:一读EDU编辑部制作)

 

可以看出,毕洛伊特学院并未按照人们固有的学科划分概念去划分课程,而是有自己的一套想法,例如,被其他高校纳入理科的微积分,却和偏艺术、语言类的音乐原理和拉丁语在同一个课程领域中。

 

学院认为,原有基于自然科学(science)、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和人文科学(humanity)三大类的学科设置体系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复杂和多样的社会需求,学生需要学习更多跨领域的知识,同时通过不同的课程设置,掌握最核心的3种能力,即写作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和数理量化能力。

 

案例


举例而言,教师向学生讲述印第安人历史时,会先让学生参观当地博物馆对于印第安人的介绍,然后交流彼此的收获和感受。


结束讨论后,教师也并非只是给学生布置相应写作任务,而会邀请一位博物馆工作人员向学生们介绍,展品是如何收集、陈列和描述的。


接着,教师会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我们在博物馆所看到的印第安人历史是真实客观的吗?是谁在背后影响和控制这些历史的描述和呈现?


如此一来,学生便有可能打破以往的思维窠臼,改变浮于表象的认识,转而进行辩证、批判性的思考和深度挖掘。


鼓励跨学科教学


除注重创造性的教学、激发学生批判思考外,毕洛伊特学院还鼓励教师进行跨学科教学。在课程设置方面,学校赋予教师很高的灵活性。往往是几个拥有不同学科背景的老师,在经过一番认真讨论后,就共同开设了一门新课。课程本身也可能会涉及当下热门话题和行业。


案例


15位来自音乐、人类学、历史等学科的教师都对正在热映的美剧《火线》产生了浓厚兴趣,他们一起开设了一门课程——“走进《火线》:从电视剧中学知识(Untangling The Wire: The TV Serial as a Transformational Work),意在与学生共同研究和探讨这部美剧所涉及的不同领域问题和知识,如人物、服饰、剧情、语言等。


“丝绸之路上的音乐(Music on the Silk Road)、“变化中的河(River in Transition)、“《星球大战》中的哲学(Introducing Philosophy Through Star Trek)等课程,也都具有跨学科特点。


提倡跨校交流学习,学生可以自主设计专业


毕洛伊特学院支持学生在大二暑假之后攻读双学位、三学位,而由于学校规模较小,开设课程有限,固然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校方甚至允许学生亲自设计专业作为自己的主修专业


不过,学生须事先对设立新专业或新交叉学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和总结,由此形成的报告要交由学校组织的评估委员会进行审定。事实证明,一些学生的专业设计确实打动和启发了本校教师,最终,经委员会审定通过。

 

至于学生到哪个地方深入专业学习,学校并不会卡死,反而鼓励学生在大三到外交流学习。如果学生觉得有必要去临近高校、州外高校,甚至是外国高校上课,经学校审核通过后,就可成行。


数据显示,进入大三后,有60-70%的毕洛伊特学院学生会去国外留学,或去校外学习一学期到一年。


令人意外的是,他们选择的目的地国家并非只有欧洲发达国家,还包括非洲,在中国的目的地也不仅有上海等发达城市,还有河南开封这样的内陆三线城市。


学校对教师、学生的评价手段


一般而言,评价大学教师需要参照其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表现,但近年来,关于教学与科研孰轻孰重的讨论不绝于耳,毕洛伊特学院的对应策略是量化和兼听则明。

 

01

科研上,学校根据量化指标、结合外校同行的意见来评价本校教师的表现,而且鼓励师生合作发表论文。


02

教学上,学校注重主体参与的评价,每学期都会让学生评估课程,并长期关注教师的成长过程,每两年进行一次评审。但学生的评价意见并不是唯一的评判标准,教师也有进行解释的权利,这样就给师生双方提供了一个化解误会、互相理解、共促教学的机会。


除了课程评估和教师评审,学生在入学后前两年的每个学期,都要接受一次问卷调查,方便学校和教师跟踪了解教学成果,并为院校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美国毕洛伊特学院的学生(来源:美国毕洛伊特学院国际招生办官方微博)  


4

如何正确学习文理学院经验?


近年来,国内高校在借鉴、学习美国等先进国家经验的过程中并不十分顺利,细究起来,经验、教训不少,其中有一条,我们有时只是模仿了“皮毛”,而忽略了制度精髓和关键的配套措施,陷入“形似而神不似”的怪圈

 

在教学方面,我们不妨探究下,毕洛伊特学院这类典型美国文理学院的真正“绝活”。

 

怎样将通识教育落到实处?


通识教育和博雅教育常被诟病为“空中楼阁”,与职业教育、专才教育相比,缺乏实践基础,因此经常遭致学生、家长和社会的质疑,被认为不适于学生自身发展和未来就业。

 

在毕洛伊特学院修读人类学的学生也会抱怨自己毕业之后难找工作,因为雇主觉得他们只是学了一些“花拳绣腿”,派不上用场。

 

对此,重视通识教育的毕洛伊特学院不得不做出改变,尝试为学生建立个人电子记录档案(Portfolio),将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和参与的所有课程、项目及其他成果都记录下来,给学生的未来雇主或升学学校提供相应证明。

 

此外,学校每学期会组织一次指导实践日(Advising Practicum),届时,各系都会举办不同形式的工作坊,向学生介绍学习方式、身份认同、就业、研究生等方面信息,方便他们及时了解有价值的实践信息,同时,还会通过邀请校友返校,为学生与校友取得联系进而在实习、求职过程中占得先机提供便利条件。

 

送学生交流学习 须有配套措施


与毕洛伊特学院为学生提供的大三校外教育模式类似,不少内地高校也向学生提供赴国外高校交换学习的研学项目。

 

但不同的是,毕洛伊特学院把学生送出国后,还会定期追踪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成果,有时,还会派本校教师亲自去目的地检验、打分和评价

 

学生返校后,还需要提交留学反思报告,便于学校分析利弊和做出判断。


教师培训是通识教育成功的保障?


通识教育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之一在于教师,如果教师本人对通识教育的理解就不深,也很难通过课程将通识教育的理念和精髓传授给学生,因此,教师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

 

毕洛伊特学院每年都会开展长达半年的教师培训,要求每个系要至少派1名教师参加,而大多数教师每3-4年就会参与一次这样的系统培训。


在培训中,教师们不仅学习和交流通识教育的理念和实践,探索高等教育的最新发展,也会关注彼此日常会遇到的师生问题。许多教师都在培训的交流中获得了开课灵感,他们超越学科界限,与其他学科的教师合作设计课程,形成了良好的学用闭环,贯彻了博雅教育的理念。

 

5

文理学院面临的挑战


文理学院的教育模式并非完美,经过市场经济和新自由主义的冲击,文理学院也面临一系列困境,例如:


越来越多的学生产生“消费者心态”,质疑文理学院的高昂学费是否物有所值;


不少文理学院因无法募集足够的社会捐赠来维持学校运营,而逐渐转变为职业教育学校,或走向衰落;


文理学院之间的财政差距越来越大。


不过,这些问题也激发文理学院去思考和变革,从而打造出顺应时代发展的21世纪博雅教育。

 


Reference:


  • 楼菁菁博士“美国文理学院的教育学:个人体验与观察”汇报PPT

  • FYI: The First-year InitiativeSeminar, Beloit College, URL: https://www.beloit.edu/initiativesprogram/courses/fyi/.

  • Transformational Works,Beloit College, URL: https://www.beloit.edu/initiativesprogram/courses/transformationalworks/

 

本期作者

北京研究分站 刁若尘

一读EDU编辑部



点击文末左下角,阅读原文,了解近期有哪些高教会议可以关注。


扫描文末二维码,关注一读EDU公众号,第一时间接收最新专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