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第20周:人类与强权的斗争,就是记忆与遗忘的斗争

2017-05-22 燕云 苍烟空


第20周:人类与强权的斗争,就是记忆与遗忘的斗争


周周周记周周删,抚键四顾心茫然。

承诺了要写,对自己就是一种鞭策,能坚持多久不知道,先坚持着再说,我觉得这是一种诚恳的生活态度、



一,5.16通知

1,我的朋友锋子当天在他的微信里说:“5.16通知,现在记得的人很少了,那是文革的开始,十年浩劫的开始。现在如果有人怀念那个年代,就让他穿越过去吧,不谢。”

那么,这是个神马通知?

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了由毛泽东主持起草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简称《五一·六通知》)。它针对同年2月中共中央转发的《文化革命五人小组关于当前学术讨论的汇报提纲》(即《二月提纲》),提出了进行“文化大革命”的一整套理论、方针和政策;宣布撤销《二月提纲》和“文化革命五人小组”及其办事机构,重新设立在政治局常委领导下的中央文化革命小组(即“中央文革”)。

从那天开始,令人发指、家破人亡、全面溃烂的十年开始了。

有一个导演说,你每年发这个有意思吗?人不能向前看吗?

在一个倒退的年代,如果不是向前看,谁没事愿意拿悲惨世界警醒世人。

米兰.昆德拉说:人类与强权的斗争,就是记忆与遗忘的斗争。他借《笑忘录》中许布尔的口说:“为了消灭那些民族,人们首先夺走他们的记忆,毁灭他们的书籍,他们的文化,他们的历史。另外有人来给他们写另外的书,给他们另外的文化,为他们杜撰另外的历史。之后,这个民族就开始慢慢地忘记了他们现在是什么,过去是什么。他们周围的世界会更快地忘掉他们。”

(史上最牛的钉子户)

2,当天上午,于建嵘乘坐飞往大理的航班,我看见他晒了一张威威去机场接他的照片。紧接着,他镇守北京宋庄小堡的管家老班开始频繁转发我在《黑人于建嵘》一文中的第一段。约摸过了两天,我才猛然意识到在彩云之南游荡的于建嵘北京的家里粗大事了。我翻出了老班贴的图片,那也是一份通知,上面赫然印着5.16强拆通知字样。


个人私产得不到保护,江西的明老伯锄死了村支书,成都金牛区的唐福珍站在自家楼上自焚了,更早时候有一个史上最牛的钉子户吴苹,在重庆那座山城坚守着四周挖了十米深大坑的自家惟一的小楼,仿佛是在保卫一座孤岛,那张图片特别有冲击力。


在房地产大发展,土地越来越不够用的今天,强拆从城市扩展至乡村,挖祖坟、血拆,到处是呼号声。


于建嵘这个屁民,也不能除外。按理说,一个尊重个人权利不受侵犯的人,一个捍卫保护私有财产的人,在这件事发生时,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捍卫自己的权利。但是,因为这个人是于老师,因为他不讨人喜欢,所以,围绕于老师的各种所谓“公平探讨”剑拔弩张地开始了。于老师不是圣人,他当然可以被人质疑,甚至被人诟病、攻击,我只是很好奇,早不质疑晚不诟病,在一个人个人财产遭受公权力侵犯的时候,你们都挺配合地端着长枪大炮出来了。张耀杰说,于建嵘没有那么好,但他不是坏人。退一万步说,就算于建嵘是个十恶不赦的坏人,他的私人财产就可以被抢掠被瓜分吗?这与耄打土豪分田地岂非一脉相承。


3,1940年5月16日,一代抗日名将张自忠上将壮烈殉国,日军第39师团为其竖牌,上书“支那大将张自忠之墓”,全军行礼。 国军38师师长黄维刚亲率敢死队抢回将军遗体 ,日军停止空袭一日,避免伤到将军忠骸。



5月21日,张自忠的遗体从宜城运到宜昌,停灵东山寺,10万民众自发前来送殡。当日,日军飞机在上空盘旋吼叫,却无一人躲避,无一人逃散。入侵日机竟也一反常态,未投一弹,未开一枪。


5月28日晨,船到重庆,10万人在储奇门下设奠等候。蒋介石率冯玉祥、何应钦、孔祥熙、宋子文、孙科、于右任、张群等军政大员,臂缀黑纱,肃立迎灵,并登灵船吊祭,市民前往者更络绎不绝。蒋介石悲从中来,抚棺大恸……

但是,张将军墓地在文革中遭受毁损。



二、5.19


我已经老了,无所谓了。

以下省略......


三、5.20


大家都在炫红包,有人说钱包都空了,发了太多520出去。我该祝福他还是该同情他?


如果520必须说“我爱你”,那么8月20号是否要说“不爱你”?如此爱情太可笑。


去年五月,我发了一篇关于几部爱情电影的观后感,其中一篇是《教室别恋》。

(《教室别恋》剧照)

一个14岁的男孩和37岁的女人之间的感情。如果女教师大一岁,就是马克龙和他的妻子的配对了,但差一岁就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影片以连纳斯所著的《性讲义》一文为开场,伴随着柔美的女高音缓缓歌唱。一群少不更事的青春期少年对性充满了好奇的想象。


史迪在学校操场上遥望老师的身影,在老师家的楼下偷窥老师的身影,他甚至充满迷恋的嗅着老师坐过的椅子。


在地图室的角落里,当男孩鼓起勇气迈出第一步的时候,一切就这么自然而然的发生了。


此时,世界的上空正在进行着惨烈的二战。当所有的孩子都在追逐美军先进的战机“空中堡垒”的时候,史迪却更情愿躲在维奥娜老师的家里与她缠绵。


维奥娜的丈夫frank是无法撇开的角色。原本水火不容的两个情敌竟然在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中,在战争的动荡不安中化敌为友。Frank在史迪身上得到事业和生活双重失意的慰藉,史迪也在理解和安慰Frank的过程中慢慢长大。


成长的结果,史迪不再理会女教师的诱惑,而和暗恋自己的伊莎贝尔躲在鞍马里拥有了一次甜蜜的回忆。


成长是必然的,分手是勿庸置疑的,男孩与女人的情爱注定以扭曲和苦涩、伤害和别离告终。


这与我多年前读到纳博科夫的《洛丽塔》时感受是一样的,只不过亨伯特毁灭得更彻底。


曾经在萧瑟的深冬,误入地安门旁“百花深处”,不禁哑然失笑,继而悲从中来,“在那百花的深处,住着老情人,缝着绣花鞋······”,那狭窄而破旧的小胡同,那羸弱而佝偻的老妇人,拿什么来承载如此浪漫的爱情?

(《霍乱时期的爱情》剧照)


所以,我做了一个小结:


爱情,到最后,都是绝望和孤独,不如此,不是爱。

情人,到最后,都是悲绝和毁灭,不如此,没有情。


其实我也见过慢慢变老的爱情,它散发着苦杏仁一样的忧伤,存在于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中,嗯,小说。




iphone用户赞赏通道长按识别二维码



另注:有人说我选择性开放评论,真是不好意思。

一,选择性开放不开放都是我个人权利

二,苍老师也要工作,并不随时查看后台

三,即使我选择性开放也没有机会,因为总是猝不及防被删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