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8-05-24

5月15日,全国深度贫困地区激发内生动力研讨班在四川省南充市开班。全国扶贫宣传教育中心主任黄承伟,四川省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唐义,南充市委副书记、市长吴群刚出席开班式并讲话。


研讨班现场

全国扶贫宣传教育中心主任黄承伟为学员授课

山东省扶贫办副主任张瑞东发言

海南省扶贫办副巡视员王远玉发言

  研讨班将用三天时间,重点就深度贫困地区激发内生脱贫动力的思想指引、基本理论、实践挑战、对策建议、案例与启示等进行专题授课、经验交流、专家点评、分组讨论等。研讨班还设计了现场教学课程,学员将实地参观南充市产业扶贫、精神扶贫等项目。

  来自“三区三州”涉及河北、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新疆等共140余位同志参加研讨。


链接:

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南充这么干

  南充市位于秦巴山区,全市9县(市区)中,有4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3个省级贫困县,有贫困村1290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7.8万,贫困人口数量居四川省第三。

  “没有志气,没有干劲,没有门路”的根子在哪?贫困群众天生就不愿意过上有尊严的生活吗?贫困群众就不想过上好日子吗?在调研基础上,南充市坚持“干部引领带着干,群众主体自己干,风险兜底鼓励干”,有力激发了贫困群众的干劲和决心。


想干:别人能干出来,我们为啥不行?

  贫困群众长期生活在农村,信息相对闭塞,看不到差距,缺乏“动起来,干起来”的念头和信心,“有吃有穿,过一天算一天”“土地里挖不出金疙瘩,干也是穷,折腾个什么劲”的想法不在少数。

  百闻不如一见。没有动力?南充市组织贫困群众到发展得好的地方学习参观,让他们开阔眼界。没有决心?利用“农民夜校”、坝坝会等形式,把贫困群众组织起来,用身边人说身边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仪陇县马鞍镇险岩村山高坡陡,群众戏言“上坡顶鼻子、下坡触沟子(臀部)”,过去是出了名的“光棍村”,而大部分干部也认为这个“穷山沟”永远都不可能发展起来。驻村工作队进驻时,村上多是“386199”部队留守,说到产业发展,户均增收要达到5万元以上时,群众哄堂大笑,“啥子天方夜谭哟”,连乡镇干部也觉得是“痴人说梦”。

  说得好不如干得好。工作队员们没有“讲理”,包了两台大客车,将村里的男女老少拉到了南充市干得好的村去参观,让大家看别人的村子、别人的生活。“同样是农民,凭啥别人能干出来,我们就干不出来?”群众越看越觉得差距有点大,越看心里越发慌,越看心越“痒”。回到村上当天,48户贫困户一致决定响应工作队号召,发展食用菌产业。并加班加点、挑灯夜战,3个月建成了原本需要一年才能建起的园区。现在,入园的贫困户年收入少则5万,多则10万。

  带贫困群众出去转变思路,让他们“干自己想干的事”,干部“带”起来,群众“干”起来,贫困群众自主脱贫的意愿更强了,很多从好吃懒做的“后进户”变成了脱贫致富的“模范户”。险岩村贫困户张守方,3个儿子有2个有残疾,家里穷得连理发的钱都没有,但他认为“靠种点土地,反正也赚不到啥钱,还不如耍起清闲”,天天窝在麻将馆里看别人打麻将,是当地出了名的懒汉。村上建起食用菌产业园后,张守方种植了2个大棚,年收入超过10万元。再有村民逗他去麻将馆,他说:“不去,那没意思,什么才过瘾?三个通宵不睡觉,采3800斤香菇最过瘾。”


能干:踏上致富快车道

  长期和土地打交道,观念陈旧,思维局限,难以找到发展门路,是大部分贫困群众的写照。有的仅靠种点土地饱肚皮,有的只能在家附近打点散工勉强维持生计,还有的缺乏劳动能力靠政府兜底。

  “捡的娃儿用脚踢,自己的娃儿当宝贝。”要让贫困群众真正有干劲,就不能怕挫伤他们的发展意愿,该他们出的钱就要由自己出,该他们干的事就要由自己干。在实际工作中,南充市用市场经济思维建产业园区,始终按照市场规律办事,做到“四为两不为”:四为,即帮助贫困群众解放思想,根据贫困群众意愿搞好产业发展规划,当好贫困群众与龙头企业、金融单位的“红娘”,搞好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两不为,即贫困群众干什么政府绝不强迫,该贫困群众干的事政府绝不包办。

  仪陇县新政镇安溪潮村引进龙头企业建设脱贫奔小康蛋鸡产业园,44户贫困户参与组建合作社,每户贷款5万元,共出资220万元入股产业园,龙头企业和村集体入股280万元,再以合作社名义贷款1200万元。2017年,产业园在蛋鸡行业首次引入“保险+期货”,在鸡蛋行情低迷的情况下,不但没亏损,还盈利200余万元,今年已锁定利润300万元,确保了贫困户收益。现在,44户贫困户每年可保底分红1.5万元,而且股权还在不断增值。

  通过发展产业,贫困群众的眼界宽了,思维活了,不仅找到了一条门路,而且学会了一门技术;不仅甩掉了穷帽子,而且踏上了致富的快车道,稳定增收的能力更强了。对南部县八尔湖镇纯阳山村贫困户姚素琼来说,这几年的生活像梦一样,前几年在最绝望的底端挣扎,而现在大概是天堂的模样,一路高歌只奔幸福而去。2015年,身患食道癌的她和因脑溢血常年住院的老伴,原本打算等两个女儿出嫁后,就“手拉手吃点安眠药瞌睡过去”的,当帮扶干部走访到家时,连杯水也没给倒。

  记不清帮扶干部多少次到来,情况慢慢变了。2016年,纯阳山村引进龙头企业建起脱贫奔小康食用菌产业园,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姚素琼贷款5万元,承包了一个菇棚种植双孢菇,每年可净挣10万元,成了全市闻名的“脱贫模范户”。今年,村里发展乡村旅游,她又在景区租了一套房子,主动办起了农家乐,3个月就挣了2万元,“还好我们没有犯傻嘛,手里现在有钱了,生活也有希望了。”


敢干:腰板越挺越直

  贫困群众本就贫穷,只能吃“补药”,不能吃“泻药”。不少群众发展产业的愿望强烈,但由于没有技术和市场,一旦出现种养殖死亡、价格波动等情况,不仅竹篮打水一场空,本就贫困的家庭还会雪上加霜,因此不敢放手放胆去发展。

  为充分释放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南充市探索建立了“扶贫保险+风险基金”的防控机制,在全市200个贫困村开展试点,每个村设立10-30万元产业发展风险基金,引入保险机构对贫困户发展的到户特色产业承保。一旦发生种养风险、市场风险,按照“补足成本、不补利润”的原则,先由保险公司理赔,再由风险基金按一定比例补助,确保贫困群众发展产业“不折本、少亏钱、零风险”,最大限度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南部县楠木镇驷马村群众有养猪的传统,随着近两年生猪价格波动,很多贫困群众想养不敢养。为了鼓励群众大胆养殖,村里设立30万元生猪养殖风险基金,并引入人保财险投保。如果生猪价格低于14元/公斤,由保险公司按市场差价补足,最高可补1500元;如果生猪意外死亡,保险公司按700元/头赔付后,风险基金再赔付350元,基本补足贫困群众的养殖成本。这样一来,没有胆量养的开始放心养殖,已经养了的开始大胆扩大规模。目前,驷马村31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共存栏生猪400余头,最多的一户养了16头,户均增收4000元以上。

  有了增收门路,贫困群众的腰包越来越鼓,腰板越挺越直,干劲越来越足。阆中市宝台乡夹渠沟村贫困户任春梅,父亲高位截瘫生活无法自理,奶奶年老多病需要照料,一家人的日子“苦得像黄连”。在干部的支持鼓励下,她学会了养鱼技术,大胆承包了6亩鱼塘养鱼,年收入超过10万元。2016年脱贫后,她又养起了400只鸭子,还帮其他两户贫困户搞起了水产养殖,成了村上的致富带头人,获得2017年四川省“脱贫攻坚奋进奖”。

  对于解决好贫困群众“想干,能干,敢干”的问题,激发出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南充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市扶贫移民局局长向贵瑜有话说:“这需要干部换位思考、将心比心,这需要干部尊重群众、相信群众,这更需要干部磨砺本领、增长才干。”



广东省扶贫举报监督热线:12317



4月热文推荐

1. 国家出手!低保清查,究竟什么人在和贫困人口抢低保

2.李希:推动广东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3.关于印发《关于做好新时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资产收益扶贫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4.胡春华: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 全面做好新时代农业农村工作

5.胡春华出席脱贫攻坚工作专题会议

来源:中国扶贫

主办单位:广东省扶贫办

承办单位: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网

投稿邮箱:gdfpxw@163.com

编辑:聂婉湘

审校:付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