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苏辉 2018-05-25

引言


提及 Generative Models,Variational Autoencoder (VAE) 和 GAN 可以说是两座大山头。二十四期的「GAN for NLP」一文中对 GAN 在 NLP 中的进展做了详细的介绍,推荐错过的朋友不要再错过。虽然 GAN 在图像生成上效果显著(当然 VAE 也很强),但在 NLP 方面暂时还是 VAE 较为 work。今天的分享作为姊妹篇(捂脸),对 VAE 在 NLP 的应用里最具有代表性的几篇 paper 进行介绍。我会尽量梳理论文之间的联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本期涉及的论文有:


  • 《Generating Sentences From a Continuous Spaces》. ICLR 2016

  • 《Neural Variational Inference for Text Processing》. ICML 2016

  • 《Language as a Latent Variable: Discrete Generative Models for Sentence Compression》. EMNLP 2016

  • 《A Hierarchical Latent Variable Encoder-Decoder Model for Generating Dialogues》. AAAI 2017

  • 其他



在展开之前,我先带大家简单回顾一下 VAE 的核心。


1) 如上图所示,VAE 可以看做是 Standard autoencoder 的 regularized version(在 autoencoder 的架构上引入随机 latent variable)


2) VAE 从 data 学到的是在 latent space 的 region,而不是单个点。换句话说是 encode 学到了一个概率分布 q(z|x)


3) 引入 KL divergence 让后验 q(z|x)接近先验 p(z)。这里的 motivation 在于如果仅用 reconstruction loss,q(z|x)的 variances 还是会很小(又和原有的单个点差不多了)


VAE 详细推导这里就不展开,各种 tutorial 也非常多。只要掌握变分推断和理解 reparametrization trick 就基本 ok 了。


下面进入正题。


— 01 —

Generating Sentences From a Continuous Spaces

论文链接: 

这篇文章对后面很多 paper 影响很大而且我也很喜欢,所以重点介绍一下。paper 最早发表在 ICLR 2016 上,motivation 在于作者为了弥补传统的 RNNLM 结构缺少的一些 global feature(其实可以理解为想要 sentence representation)。其实抛开 generative model,之前也有一些比较成功的 non-generative 的方法,比如 sequence autoencoders[1],skip-thought[2]和 paragraph vector[3]。但随着 VAE 的加入,generative model 也开始在文本上有更多的可能性。



Loss 的组成还是和 VAE 一样。具体模型上,encoder 和 decoder 都采用单层的 LSTM,decoder 可以看做是特殊的 RNNLM,其 initial state 是这个 hidden code z(latent variable),z 采样自 Gaussian 分布 G,G 的参数由 encoder 后面加的一层 linear layer 得到。这里的 z 就是作者想要的 global latent sentence representation,被赋予了先验 diagonal Gaussians,同时 G 就是学到的后验。


模型很简单,但实际训练时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KL 会迅速降到 0,后验失效了。原因在于,由于 RNN-based 的 decoder 有着非常强的 modeling power,直接导致即使依赖很少的 history 信息也可以让 reconstruction errors 降得很低,换句话说,decoder 不依赖 encoder 提供的这个 z 了,模型等同于退化成 RNNLM(摊手)。顺便一提,本文最后有一篇 paper 也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先看这篇 paper 提出的解决方法:KL cost annealing 和 Word dropout。


1) KL cost annealing


作者引入一个权重 w 来控制这个 KL 项,并让 w 从 0 开始随着训练逐渐慢慢增大。作者的意思是一开始让模型学会 encode 更多信息到 z 里,然后随着 w 增大再 smooth encodings。其实从工程/代码的角度看,因为 KL 这项更容易降低,模型会优先去优化 KL,于是 KL 很快就降成 0。但如果我们乘以一开始很小的 w,模型就会选择忽视 KL(这项整体很小不用降低了),选择优先去降低 reconstruction errors。当 w 慢慢增大,模型也慢慢开始关注降低 KL 这项了。这个技巧在调参中其实也非常实用。


2) Word dropout



既然问题是 RNN-based 的 decoder 能力太强,那我们就来弱化它好了。具体方法是把 input 的词替换成 UNK(我可能是个假的 decoder),模型被迫只能去多多依赖z。当然保留多少 input 也需要尝试,我们把全都不保留的叫做 inputless decoder,实验表明,inputless VAE 比起 inputless RNN language model 不知道好到哪里去了。


受到 GAN 的启发,作者还提出了一个 Adversarial evaluation,用一半真一半假的数据作为样本训练出一个分类器,再对比不同模型生成的句子有多少能骗过这个分类器,这个 evaluation 被用在 Imputing missing words 这个任务上,VAE 的表现同样比 RNNLM 出色。


最后,作者展示模型的确学到了平滑的 sentence representation。选取两个 sentence 的 code z1 和 z2,z1 和 z2 可以看做向量空间的两个点,这两个点连线之间的点对应的句子也都符合语法且 high-level 的信息也保持局部一致。



— 02 —

Neural Variational Inference for Text Processing

论文链接: 


其实这篇 paper 和第一篇是一起投的 ICLR,后来转投了 ICML 2016,所以时间上其实和第一篇是一样的(两篇文章也有互相引用)。不同于第一篇,作者的出发点是构建一个 generative neural variational framework。为了证明 framework 的优越性,分别在 unsupervised 和 supervised 的任务上提出了两个模型,结果也很令人满意。



第一个任务是 unsupervised document modeling,模型叫 Neural Variational Document Model(NVDM)。h 和第一篇的 z 一样,在这里代表 latent document semantics,但 document 是以 bag-of-words 的形式(个人以为这里作者主要还是受到 LDA 的影响)。encoder 采用MLP,decoder 是一层 softmax。


第二个任务是 supervised answer selection,模型叫 Neural Answer Selection Model(NASM)。文本的建模方式采用 LSTM(在第二个任务用 LSTM,第一个任务用词袋,可能为了证明普适性)。h 代表 latent question semantics。如上图所示,Zq 和 Za 用来表示 question 和 answer,y 代表 answer 是不是正确答案,用 Zq 和 Za 预测 y。那么 Zq 和 Za 是怎么得到的呢?Zq 延用 LSTM 的 last state,而 Za 则较为复杂,所谓脱离问题谈答案都是耍流氓,所以对 Za 建模时要显式的放入 question 的信息。可这里该怎么表示 question 呢?如果还用 Zq,模型很容易 overfitting。这里我们的 latent h 终于可以出场了,引入 h 不仅起到了 muti-modal 的效果,还让模型更 robust,再把基于 attention 的 c(a,h)和 answer 的 LSTM last state 组合得到 Za。这种做法对我们在寻找 representation 时有很好的借鉴作用。最后通过推导 variational lower bound 确定 h 的先验是 p(h|q)(第一个任务中先验是 p(h)), 这里就不赘述了。


— 03 —

Language as a Latent Variable: Discrete Generative Models for Sentence Compression

论文链接: 


这篇 paper 发表在 EMNLP 2016,同样出自第二篇 paper 的作者。传统的 VAE 是把数据 encode 成 continuous latent variable,这篇 paper 的贡献在于提出了一个 generative model 用来学到 language 的 discrete representation—一个带有 sequential discrete latent variable 的 VAE。所谓的 discrete latent variable 就是指一个单词,加上 sequential 其实就是一个句子,由于 VAE 本身是压缩数据的,换句话说是用短一点的句子来表示原来的句子,也就是句子压缩。我觉得作者的 intuition 在于每个句子可以有多个缩写,且都可以表示原句,有一点点 distribution 的意思,所以用 latent variable 很合适。



原句和压缩句分别是 s 和 c ,模型整体是 encoder -> compressor -> decoder。我们分解开看,encoder -> compressor 采用 pointer network[4]只从 s 里选取合适的词而不是整个词典,从而大大减少了 search space。compressor -> decoder 是一个带 soft attention 的 seq2seq。这个模型的好处是不需要 label 数据,但是如果我们有足够的 label 数据(真实数据里 c 里的词可不仅仅来自 s),需要额外加个 softmax 从整个词典里选词,同时再定义一个 latent factor 判断是从 s(pointer network)还是从词典里选,更加符合任务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 Variational lower bound 里的 p(c)是 pre-train 好的 language model。因为 Language model 的一个特点是比较喜欢短句子,很适合句子压缩的场景。由于 reparameterisation trick 并不适用 discrete latent variable,作者还采用了 REINFORCE[5]的方法(凡是 discrete 的问题,GAN/VAE 都可以采用 REINFORCE)。


— 04 —

A Hierarchical Latent Variable Encoder-Decoder Model for Generating Dialogues

论文链接: 


这是第一篇把 VAE 的思想引入到 dialogue 的 paper。和普通的 VAE 区别在于 dialogue 的 reconstruction 是生成的下一句 utterance,而不是 input 自身。这篇 paper 的前身是 HRED[6],HRED 的核心思想是,把 dialogue 看做是 two-level:dialogue 是 utterance 的组合,utterance 是 words 的组合。HRED 由 3 个 RNN 组成:encode RNN 把每个 utterance 变成 real-valued 的向量 u,context RNN 把每个 turn 里的 u 作为输入变成向量 c,最后把 c 交给 deocde RNN 生成下一个 utterance。



VHRED 在 HRED 的基础上每个 turn 里引入一个 latent variable z,z 由 context RNN 的 c 生成。z 的意义比较笼统,sentiment/topic 怎么解释都行。模型的训练技巧如 KL annealing 等大量借鉴了第一篇 paper 的思想,特别要注意训练时的 z 从后验采样(保证 decode 的正确性),测试时再从先验采样( KL 已经把分布拉近)。实验表明,latent variable 有助于生成更加 diverse 的回复。


— 05 —

其他

论文链接: 


  • 第一次将 VAE 引入机器翻译:
    《Variational neural machine translation》EMNLP 2016

    论文链接: 

  • 为了改进 KL 迅速降到 0,提出 convolutional 和 recurrent 结合的 VAE:
    《A Hybrid Convolutional Variational Autoencoder for Text Generation》

    论文链接: 


参考文献


[1] Semi-supervised sequence learning
[2] Skip-thought vectors
[3] Distributed representations of sentences and documents
[4] Pointer Networks
[5] Recurrent models of visual attention
[6] Building End-To-End Dialogue Systems Using Generative Hierarchical Neural Network Models


作者

苏辉,中科院软件所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 dialogue system 和文本生成。

邮箱: suhui15@mails.ucas.ac.cn 

微信: suhui759596

Please feel free to contact me if you have similar interests.



关于PaperWeekly


PaperWeekly 是一个分享知识和交流学问的学术组织,关注的领域是 NLP 的各个方向。如果你也经常读 paper,喜欢分享知识,也喜欢和大家一起讨论和学习的话,请速速来加入我们吧。

关注微博: @PaperWeekly

   微信交流群: 后台回复“加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