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承德创建文明城市新关注点:文物工作首次纳入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

中国避暑山庄外八庙保护协会:感谢您点击上方蓝字“避暑山庄Plus”进入公众号。以“文化使者·公益微友”关注、阅读、点赞、转发、收藏的微行善举,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弘扬,为扩大魅力承德海内外影响力做贡献!



中国避暑山庄

外八庙保护协会


守护文化遗产的阵地 活化遗产资源的摇篮 

承传中华文明的沃土 

德行公益情怀的家园













登记管理:国家民政部    

 业务主管:国家文物局     

属地托管:承德市文物局

避暑山庄Plus    总第51期


主题微视

《市民放歌·我爱承德我爱家》5:33


选自“行进承德·精彩记忆”首届避暑山庄主题公益春晚。承德市和声艺术团、承德市盛容府学圆梦合唱团、承德市双桥区社区志愿者演出。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g0366x1v201&width=500&height=375&auto=0

承德创建文明城市新关注点:文物工作首次纳入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


2016年3月4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在国家文物局的积极工作下,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中央文明办)首次将文物工作纳入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承德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进程中,应高度关注这一新的测评指标,从问题入手积极行动,为精神文明建设增光添彩。

按照国家文物局领导指示和中央文明办统一安排, 2016年12月,国家文物局派出郑丽娜、刘柏良、钱春峰,张磊、詹德华、邵明杰共六位同志,分赴江西、河南、湖北、湖南、海南、四川、贵州等省份,参加了全国文明城市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年度测评工作。对包括不可移动文物、博物馆在内的多项工作和相关申报材料实施考评。六位同志以过硬的政治素质、良好的业务素养、扎实的工作作风,为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发展做出了贡献;中央文明办和国家统计局致信国家文物局,对六位同志的工作表现给予肯定和感谢。  

有关负责同志指出:文物工作纳入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对地方党委政府重视和加强文物工作有重要意义。全国文明城市评选活动时间长,考核复杂,竞争激烈;各参评城市党政“一把手”高度重视,各项工作的短板或“失分点”往往决定成败。将文物工作纳入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使重大文物违法案件、文物建筑火灾事故、盗窃盗掘文物案件和不可移动文物大规模消失等情况,直接引起党政“一把手”的关注。据了解,有关省的文明办在测评涉及文物的指标时,通过省级文物行政部门进行测评,为解决当前文物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和难点,拓宽了渠道。

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体系和工作方法,在十多年的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和精准细化,很多地方值得文物部门借鉴学习。2016年国家文物局开展的长城执法专项督察行动,就充分借鉴了国务院对省级政府消防工作考核的办法,采取百分制考核手段,实施精准测评,取得了好的效果。目前,国家文物局正在既有基础上,完善细化文物工作相关考核内容和指标体系,以便更有效地实践应用于2017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工作。(自国家文物局网综合)

承德因有世界文化遗产而美丽,承德人为如此美丽而世代守望。我们要认真学习和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求,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弥足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珍爱她,呵护她,传承她,发展她,愿为她守护一辈子,奉献一万年!


关注全国两会:8位专家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出谋划策


文物是研究印证传统文化非常重要的内容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励小捷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范围是很广的,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但无疑见证着以往各时代的实物,是文物,是研究、印证传统文化的非常重要的内容。

保护好、利用好文物是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工作。在保护好的前提下利用好、发挥好文物的作用,这是文物工作者最基本的时代责任和历史担当。

发挥文物的作用,最基本的就是让我们的博物馆、遗产地以及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尽可能创造条件向公众开放。不开放就是“躲在深闺无人识”,这怎么能发挥作用呢。要让大众多接近遗产了解遗产,这个过程中本身就会受到教育、增长知识。另一方面,也要做好文物的价值挖掘。去年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做了一次网上调查,结果令人震惊。开放的文物保护单位中,有80%没有解说词。保护文物、利用文物,首先就是要明白文物的历史价值。这方面的工作基础还很薄弱,应该扎扎实实地推进。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在浙江松阳开展的全县整体推进拯救老屋行动,也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

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农耕社会,农耕文明的DNA,主要存在于乡村。除了建筑等实物形态的传承,礼仪、习俗、曲艺和休闲方式都是文化,特别重要的是敬祖、孝道、邻里之间和睦相处以及耕读文化精髓都在传统村落中体现。在拯救老屋行动中,也特别注重挖掘地域的特色文化。挖掘出来,经过整理再加以发扬光大。同时注重相关产业的发展比如民宿、传统特色种植业等,通过各种努力,把农村发展得更像农村,注重传统文化的继承和留存,并向城市延伸和辐射。

要将现在不少博物馆举办的青少年参与的体验式活动、考古工地的公共考古等许多创新、试验活动进行总结,进行整体规划,通过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对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利用工作加以保障。

开展儒家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程

▲全国政协委员、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

依托曲阜孔府、孔庙、孔林设立了“曲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凤凰网携手岳麓书院等举办的“全球华人国学大典”,成为国学和儒家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舞台。

我国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中,儒家文化遗产共有546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1处,它们是儒家文化产生、发展、演进的珍贵实物证据和重要价值载体,是国家文化之根、民族精神之源、地域书香之魂。越来越多的文庙、书院利用自身资源特点,设立国学课程和国学研究院,开办儒学讲座论坛,并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开展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节庆活动,深入社会发展、融入百姓生活,在涵养社会道德品质、构建社会和谐关系、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发挥出积极作用。

在“十三五”期间推动全国开展儒家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程,把能够传承、展现儒家文化历史价值的文庙、书院保护好、管理好、利用好,推动儒家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文件精神的重要举措。

为此单霁翔委员建议:

第一,加强顶层设计和规划引导,全面启动儒家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程。重点培育和扶持地方特色鲜明、社会民众基础扎实、综合效益显著的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品牌活动,将儒家文化遗产凝聚成为国家历史记忆和地方文化标识。

第二,加强部门协作和资源整合,全面推动儒家文化遗产“活起来”。将中宣部推动的公民道德建设、教育部推动的第二课堂和现场教学基地建设、国家旅游局推动的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等,与儒家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相结合,体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文化功能,积极培育和善向上、友爱诚信、谦和尚礼的儒韵民风,增强各阶层的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进一步规范祭孔礼仪,突出祭祀活动在陶冶道德情操、凝聚社会共识、提升文化影响力等方面的作用;鼓励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展示、宣传和传承活动,促进文物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相协调。

第三,依托“一路一带”建设,将儒家文化遗产建设成为对外传播和展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金色名片。加大国内文庙、书院等文物保护单位与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海外孔子学院的合作;加强与有关国家在儒家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方面的互动交流,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扩大与台湾地区文庙的交流,将孔庙、书院建设成为联系海内外华夏民族血脉文脉的精神纽带;启动孔庙(文庙)遗产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

优秀传统文化有永恒的魅力

▲全国政协委员张廷皓

故宫的大展“石渠宝笈特展”观众很多,从早排到晚,最长一天开放了20个小时,到最后一个观众离开时已经是凌晨3点多。这说明我们的文物行业给社会提供的传统文化的精品展览体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巨大的永恒的魅力。在人民群众当中,这样的传统文化的精品展览是有巨大精神需求的。供给方是我们的博物馆,需求方是广大人民群众。从观众来看,青年人很多。包括《我在故宫修文物》这个电影,观众中百分之七八十都是18到22岁的受众。特别欣慰的是年轻人通过我们文物人的努力,通过我们的介绍对中国传统文化有非常大的兴趣和需求。

作为供给侧,作为传统文化精品的接手,我们应该加强改革,提高质量,让更多的观众看到我们的传统文化精品,喜欢我们的传统文化精品,从而进一步提高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到文化自强。

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要经过科学的研究,取得全社会的共识,这是文化自信的依据。如果我们研究错了,认定上出了问题,这就会使我们失去了非常重要的历史依据。比如大运河中的工程遗存,有很多都是反映当时农耕时代中国人对于水的了解、利用的一种智慧。如果不了解这个核心价值,就会以为这些遗存只是个烂土堆子。所以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有所研究,才能成为文化自信的重要依据。 

精细发掘 缜密研究 有效保护 有力宣传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巍

文化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考古学通过发掘揭示出传统文化的真实而丰富的内容,对于文献也可以进行真伪甄别,证经补史,在历史时期可以使比较抽象的文献记载能够更加鲜活地展现在公众面前。

要传承传统文化,首先要有文化的自信。考古学的发现发掘,通过实实在在的材料向世人展现我们祖先优秀传统文化的辉煌和灿烂。还有一些是我们祖先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比如我们是最早的稻米的栽培国,我们是陶瓷的发明国,我们的丝绸,我们各种钢铁的制作技术等等,很多物质方面的发明创造,都是通过考古发现来证明的。另外,比如说我们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直面五千年文明。五千年文明到底是真实的还是虚幻的还是传说,在国内外有很多不同的意见,但是通过我们的综合研究,我们证实了中华文明早在五千年前已经开始形成初期的文明。我觉得这些都是文化自信的非常重要的一些根据。

考古学对于传统文化,首先是要把它发掘好,然后研究好,然后保护好和宣传好。通过我们精细的发掘、缜密的研究、有效的保护、有力的宣传,以这样的形式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成立了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公共考古研究中心。前者是更好地保护,后者是更好地宣传。我们积极参加考古遗址公园、大遗址保护规划的编制审定,支持一些地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

我觉得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不一定在于形式,比如不一定要求我们的小学生一定要穿汉服,关键是在精神,在魂,比如诚信,爱国,奋进,知廉耻,讲仁义等等,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这方面我觉得考古可以提供很多实实在在的证据,让人们热爱传统文化,珍惜传统文化,然后自觉地在自己的行动中保护传统文化,这就是传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没有实物证据的历史和文化是苍白无力的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袁靖

包括众多古代遗址和遗物在内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代表着我们祖国悠久历史文化的根与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考古发掘和研究是认识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是我们考古研究人员不可推卸的历史重任。经过考古研究人员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进行辛苦发掘,从史前的聚落到历代的城址、从形式迥异的居址到宫殿、宗庙及祭祀场所,从一般民众的墓地到高规格的贵族墓葬,从造型古朴的陶器到制作精美的青铜器等等,蔚为壮观。经过考古研究人员对这些上下近万年乃至更长时间、遍布祖国大地的古迹和古物的深入研究,不同时期的经济状况、逐步发展的工艺技术、不同形制的建筑风格、各个时期的社会制度等等,逐步展示在世人的面前。

通过看实物来认识、感受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和灿烂文化与通过读书或看新闻报道来认识、感受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和灿烂文化是完全不一样的。没有实物证据的历史和文化是苍白无力的,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和灿烂文化都需要古迹和古物这些实物证据的见证。我们有责任继续做好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把祖先留传给我们的古迹和古物保护好、发掘好、解读好、展示好,真正使其在文化自信中发挥作用,真正使其成为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滋养。

我所在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是应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提取和研究考古发掘出土的古迹和古物信息,科学地再现考古学文化的绝对年代;当时的自然环境状况、演变及人类与之相适应的互动关系;居住在不同地区的人群的体质特征和风俗习惯;包括动植物在内的各个时期人的食物种类,采集、狩猎、种植和家养等一系列获取食物资源方式的演变过程,当时人进行随葬和祭祀活动时使用各种动植物的种类和不同时期的特征;人类制作各种器物的方法、原料、发展过程及对社会发展进程的影响;与礼制的构建相关的内容涉及劳役、战争等方面的作用;文化与文化之间一些特殊因素的交流等等。这些都是构建、充实和丰富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内容,对于全面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们要做好探讨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过程中的相关研究,做好考古遗址出土的遗迹和遗物的分析和研究,做好科研成果的宣传和普及,参与在世界范围内讲好中国故事,为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力量。

博物馆在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大有可为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

博物馆传承和发展的基础在于对文物的深入研究。文物中富含大量的信息需要我们去发掘,发掘的过程就是研究,实事求是地准确地了解文物的文化信息。博物馆的传承一方面是把文物本体保存下来,这里就有着一个复杂的保护和修复过程。其次是把文物所含的文化要素传承下来,如一件文物的制作工艺,对这类工艺的复原,是博物馆工作不可推卸的责任。传承的第三方面是传播,通过各种手段把相关知识传播给使用者、下一代,也是一种传承。发展就是利用,特别是创新。一种传统文化若无创新,很难在今天找到完全的利用,今天的文创产业就是发展。

近年来,中国丝绸博物馆大力征集文物藏品,展开对藏品和全国相关文物的整理、研究,对丝路之丝全面整理,加大分析测检力度,加强丝绸传统工艺的研究,提取整理设计元素,传承养蚕、扎染等传统工艺,开发相关文创产品,在围绕丝绸文物文化传承发展领域,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实践。

发掘内含在文物里的历史文化信息

▲全国政协委员、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余辉

传统文化的传承首先要保护,就文物而言,从物理和化学的角度进行保护,使之延年益寿,延长使用的时间。然后是客观、科学地去阐释文物的历史文化信息,尽可能去接近它的完整,这是从文史的角度的保护,杜绝任意对古代文物文化进行随意性的阐发和嘲弄。

文物是保持我们文化自信的基本载体。自信不是凭空来的,是基于我们有这么多先人遗留的历史文化遗产,这才是我们文化自信的理由。我的工作就是文物研究,就是要客观、真实、深入、细致发掘文物每一个细节里边所深藏着的历史文化的信息,尽可能完整地阐释给社会公众,让大家在欣赏文物形制美的同时,能够理解深藏在文物里的信息。这样才能从中获得教育,才能使自己的历史文化知识有所增长。

(国家文物局官网|张伟 杨逸尘 郭晓蓉 采访整理)


写好中国字 做好中国人 管好古书画

专访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书协主席苏士澍

3月4日,在全国政协小组讨论会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苏士澍发出“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的倡议。

苏士澍评价汉字是世界上唯一集形音义于一体的文字,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创造之一﹐是中华文化之根、中华文明之魂。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手机、互联网的普及,人们的学习和交流方式都发生了巨变,对汉字书写的依赖度急剧下降;再加上西方文化的影响,书法教师严重短缺等导致的汉字书写教育严重不足,不规范使用汉字、提笔忘字、错字现象开始在社会上普遍出现,越来越多的国人尤其是青少年已经写不好字,不敢写字,甚至不愿意写字。苏士澍指出,长此以往,不仅会引发部分国人对汉字乃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淡漠,勤劳勇敢、自尊自强的民族品质也会受到侵蚀,中华文化自信也将大打折扣!

苏士澍强调,学好汉字、写好汉字,已成为关系到中华文化自信、优秀文化传承、民族凝聚力提升甚至国家文化安全的大事,全体国人都应该对此高度重视。

在“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倡议书中,苏士澍呼吁:

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多用汉语,多动笔写字,在一横一竖、一撇一捺中体验汉字之美,在纸正笔正、身正心正中升华优秀品质;用优美汉字书写我们的复兴梦想,用高尚品质照亮我们的美好人生。

我们要投入更大的力量加强书法教师培养,拓展电脑、互联网等现代化教学平台,大力推进“书法进课堂”的汉字书写教育,教导孩子们会写字、规范写字。让孩子们能够在汉字之美中启蒙成长,让中华文脉在孩子们身上传承和弘扬。

我们还倡议设立“全国汉字书写日”,在全社会积极营造“写好中国字 做好中国人”的社会氛围,让有深厚文化积淀的“汉字日”为文化强国建设增添新的神采和活力。

一字一世界,一笔一精神。让我们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紧握汉字书写之笔,重兴汉字书写之风,以汉字之美、汉字之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以“写好中国字 做好中国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更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倡议》拨动了众多委员的心弦,并得到了广泛的响应。

作为当代著名书法家和书画研究鉴定大家,苏士澍深知汉字书写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大事,也深深忧虑现代人“提笔忘字”的现实,更为汉字书写教育尤其是书法进课堂不遗余力奔走。

早在多年前,苏士澍就多次在政协提案中建议教育部门将书法教育列入中小学教学课程标准,把小学三、四、五年级作为书法教育重要阶段。在苏士澍和其他政协委员们的努力下,2011年8月,教育部出台《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2013年2月,教育部印发《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规定从2013春季学期开始,将书法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

2016年,苏士澍联合其他全国政协委员先后到福建、广东、海南、四川、上海等20个省的60多个地、市、县近100所中小学就汉字书写教育——“书法进课堂”实施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发现,中小学汉字书写教育历经多年发展后,在不断加强和初见成效的同时,依然存在书法教育资源分布严重不均衡,书法教师严重短缺,开课率严重不足等教学瓶颈和困难……

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从国家战略高度强调要“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明确提出要“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苏士澍说,书法教育的现实,离《意见》的精神和要求还相距甚远,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任重而道远。

3月7日,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举行记者会,本报记者就中国古代书画的保存修复和监管等问题向苏士澍提问,并在会后对其进行了专访。

苏士澍说,中国书画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瑰宝。它是中国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具有东方民族的鲜明艺术特点;体现了创作者对艺术的理解和表现能力,给后代人带来非凡的艺术享受;作为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书画艺术对周边国家、地区艺术的产生与发展起了重要的影响。

王朝更迭,沧海桑田,天灾人祸,外来侵掠,古代书画历经磨难,大量损毁流失,保存至今的已十分稀少。苏士澍指出,书画作品很“娇嫩”。书画本身都是纸、绢、绫等材质,这类有机质多都强度不高,加上中国传统装裱工艺中加入浆糊、动物胶等酸性材料,带来纸张酸化、变脆等问题,容易发生意外撕扯、开裂、折损等状况。还有大量的书画保存、展览条件也不尽人意。古代书画类文物腐蚀损失严重,亟须保护修复的不在少数。但受经费、人员、技术等条件制约,保存现状、保护修复情况都不容乐观。如何科学妥善的保护这些古代书画作品,是一个重要而又艰巨的课题,也是文物保护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为此苏士澍建议:

加大经费支持力度,设立中国古代书画保护专项资金。针对濒危书画开展抢救性保护修复;建立书画等有机质文物专门库房,通过预防性保护措施,营造适宜有机质文物保存的环境,减缓书画类文物的腐蚀速率。

建立严格的书画管理制度,避免因人为原因造成文物受损。严格展出、提看管理,在书画修复达到展出安全要求前,不得展出、提看。

建立书画类文物展览休眠制度,每次展出时间不宜过长,展出后应至少“休息”三年。

加强文物修复资质管理,尤其是珍贵的书画,一定要由有资质的高水平的修复单位承担。

加强书画保护修复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依托高水平书画修复机构,建设古代书画保护修复中心,配置科学的分析检测和修复设备,集中力量开展书画保护;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结合书画保护修复,以实践带动人才培养,打造一支兼具书画传统修复和现代科学技术、具备科学理论基础和动手实践能力的人才队伍。

苏士澍希望不管是揭裱人才,还是临摹人才,都要加强力量培训,要让古书画传统修复技法延续下来;加上现在的扫描、大数据等高科技手段,让古代书画更好传承。

苏士澍强烈呼吁有关部门,给从事文物工作的机构单位和人员队伍增加编制,希望国家在文物修复、文物保护和文物管理上加大力度。

(国家文物局官网|张  伟  徐秀丽)



中国避暑山庄

外八庙保护协会


守护文化遗产的阵地 活化遗产资源的摇篮 

承传中华文明的沃土 

德行公益情怀的家园













登记管理:国家民政部    

 业务主管:国家文物局     

属地托管:承德市文物局


点击扫描上方二维码轻松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