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想的项目”2020
01
收集市民的“脑洞”
从去年开始,我们发起了一项活动:为北京设想一些在现有规划条件下、市民认知中暂时还不具备完全可行性,但可以对北京的人居环境 / 城市活力 / 交通结构 / 文化内涵 / 艺术格调 / 产业能力产生巨大积极作用的项目。
两年以来,我们在“北京IF论坛”、“新北京城市论坛QQ群”等平台上收集了超过一万字的有效留言,将其整合为二十余个城市更新“项目”,并表现为图画。
02
对城市的观察与反思
在这些想象力天马行空的城市构想背后,我们发现,市民的想象与期待基本上围绕几项重要的城市短板展开。本市空间形态、功能与交通结构乃至城市面貌的若干突出问题早已在市民——城市的直接使用者——的认知中获得了充分的观察与总结。这些问题包括:
城市结构割裂
“北京是一个被围墙、栅栏和巨大马路割裂的城市。她的街道,不仅无法提供步行的乐趣,并且还会随着城市扩张让城市生活越来越不便利。”
“…中轴线的现状是,除了行车权高于步行权,中间还被各种没必要的人为阻碍物分割的惨不忍睹。比如珠市口,请问大家都是怎么过马路的呢?除了那条可恶的中间隔离的大宽马路,还又人为设计引流走人行天桥绕出很远很远。”
“快速路割裂城市的话题是老生常谈了。辅路车流必须掉头,行人要上天桥为汽车让路,地面快速路添堵的问题显而易见。”
“有一次我从南站出来想步行前往附近的居民小区,但出错了出口,结果到达地面时只有几个公交站紧邻着公路立交桥,除了搭乘公交,根本无法步行离开南站。想返回南站从另一个出口出站,又要重新排队安检,非常搓火。”
本市的空间结构割裂在市域、城区、街区三个尺度都有极为突出的体现。在市域尺度上,本市的城市结构极为特殊,老城作为战略性历史文化资源的载体处在城市几何中心,其建筑规模增量潜力最小。而首都功能拓展区环绕老城外围,开发强度与增量潜力更大。这种凹盆状格局一方面使得本市城市功能区分布零散,另一方面让城市交通不得不呈环状展开,造成对快速路网的高度依赖。随着本市中心城区人口与产业疏解以及城市框架的不断扩大,本市已经成为我国45分钟以内通勤比重最低的城市(《2020年度全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并且这一趋势仍在恶化。由于公交接驳的延伸速度跟不上城市框架的扩大,本市同时成为我国唯一一个自2014年以来公交总客运量持续下降的超大城市(《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间的关系》),与本市“公交优先”的政策意愿与预期形成严重落差。
在城区尺度上,本市的结构割裂突出体现为支路路网实施率低的问题,以及大量因为快速路网截断支路而形成的“假十字路口”。行政大院与大型封闭式社区的存在使得城市被绵延的通过性空间占据,进而造成严重的城市空间品质问题与高昂的维护成本。
在街区尺度上,几个城市级大型交通枢纽周边的空间一体化程度极低,步行通达极为不便。对商业、消费潜能的激发停留在与本市商业定位严重不符的水平。
城市更新与增量匮乏
“商业金融地块限高没问题,但容积率得高…毕竟北京应该是国内唯一一个因为产业空间不足而使得产业发展被抑制的城市。”
“最不敢想却最盼望的,就是城区的持续性大力度更新了。”
“不希望"大伦敦计划"的惨剧再次发生在北京(虽然现在已经大有这个趋势了)。”
“原来我个人只觉得北京市区的城建和世界一流乃至国内的上广深有很大差距,近一年去了几个二线强城市感觉北京城建在一些方面甚至得向人家学习。”
“我感觉现在北京的城市绿化是有些病态的,百米马路两傍还故意拉宽绿化带,还有恨不得所有违章建筑拆完都要在原地建公园绿地的作风,都不太人性化。”
当新总规要求本市首都功能核心区“四降”、中心城区动态零增之后,城市更新的难度相应上升了。近几年本市涌现出一批低效楼宇改造、腾退疏解空间利用的优秀案例,但仅仅依靠这些非增量式改造,无法对本市中心城区的产业、资源格局形成有效的整理和引导,本市中心城区的规划存量被草率疏解至城市外围,各类新增功能区仍然继续呈现平面铺张、零散分布的特点,并造成更大的交通压力。在产业、商服空间亮点方面,已经落后于全国许多兄弟城市。
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显示,本市房地产开发总值低于上海2318.1亿元。这与2014年以来本市《北京新增产业禁止和限定目录》全面限制首都功能核心区以及中心城区的新增项目;以及北京近年的新出让地块逐渐集中分布于五环外、平原新城区域有直接关系(《京沪第三产业发展情况对比》)。目前的城市开发格局正在迅速消耗本市外围地区的集中建设区存量,而中心城区的增量更新则近乎停滞,在开发程度远未饱和,城市品质远未完善的情况下,过早进入“小修小补”的陷阱,无法对“加强城市更新(2015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政策导向做出积极回应,本市中心城区整体面貌趋于沉寂;同时使得本市城市建设在吸引外资、港资等优质开发主体方面相比其他一线及新一线城市体现出显著颓势;“城市衰退论”开始在部分市民中流行。
在体现城市活力的零售商业与餐饮业方面,本市有着全国第一的产业体量(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以及奢侈品消费总额,但却获得了极差的口碑,被大众舆论普遍认为是美食、娱乐与商业的荒漠,城市形象与实际产业实力极不相符,亦与“大力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存在差距。这一情况与本市城市形态所造成的商业设施分布失衡与标志性商服空间的缺失有直接关系。在2020年“十大北京最美街巷”中,除了具有特殊性的老城街巷以外,所有入选街巷均无延续商业立面,而其中至少有5条“最美街巷”两侧均为封闭式墙体与社区栅栏,商业设施在社区营造的评价标准中严重缺位。
历史文化名城复兴缺乏标志性事件
“最近听闻洛阳复建应天门,再联系到北京的现状,不禁感叹人家已经做了八成的事情我们竟然还处在愿景的阶段。北京若想复建城门根本没有什么技术上的大困难,年代近、资料多——前提是敢想的话。”
“从小就常走安定门内外大街,每次都不禁脑补城门楼立于视野正中的雄壮…”
“真心希望圆明园能在国力空前强盛的今天,部分重现万园之园的园林奇观…”
“我们会失去什么?我们会失去的只有遗憾。”
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历史进程复杂而坎坷。这导致在市民中间存在一种“反正老北京已经拆得差不多了”的错觉。这种错觉又因为90年代至本世纪初对老城的推平头式改造而得到加强。一旦城乡规划、建筑设计业内人士也被这种成见沾染,尚有半壁完整的老城、以及其成千上万仅仅因为维护不周、产权错乱、不对外开放而游离在公众认知之外的宝贵遗存、历史街区就将持续衰败下去。“十四五”期间本市一项重要任务就是首先通过各类文物遗存的修缮、再利用、腾退开放,让公众认识到“北京老城风华仍在”,老城绝不是本市的累赘,而恰恰是需要擦亮的金名片。
近年随着《北京老城保护房屋修缮技术导则》等文件进入实践阶段,以及申请式退租、共生院等老城营造的新思路得以实施,老城的若干局部正在重新恢复其历史面貌。但本市仍然缺乏一系列标志老城空间框架复兴的举措,如重要史地标志的修复。《首都功能核心区控规》中已经明确提出对四重城垣遗迹的保护。但这种保护与彰显具体如何体现,仍需要解放思想去展望。我们发现,市民对已经灭失的史地标志物有着强烈的怀恋与憧憬,从“保眼下”到“复盛景”的期待正在日渐增强。北京老城是全国保护范围最大的历史文化街区组群,而这一完整性尚未得到公众的认知,亟需通过一系列史地节点的重塑来加强。
缺失的城市形象展示
“观景台太少太少了。其实不需要太高,不需要一定是俯瞰全城,只要高过人们的日常空间体验就足以满足人类的一种内生需求了…可是我们,几乎找不到!”
“‘第五立面’做了给谁看呢?难道只是在屏幕上看吗?难道不主要应该是给在城市各个角落体验生活的人们吗?”
“比起单纯的高度,我看中的是天际线。错落有致的天际线。”
近年本市出台了若干关于城市第五立面和视廊、眺望系统的设计导则。这些文件指出了本市空间形态与形象的若干问题,并设置了详细的景观眺望系统规划。但这些导则和规划尚未完全考虑到市民作为城市的实际使用者,对于优美而协调的城市轮廓线与眺望活动的强烈情感与需求。“看城市”景观眺望系统目前仅设置有中央电视塔、奥林匹克塔与香山香炉峰三处(《北京第五立面与景观眺望系统城市设计导则》),本市高层建筑集中的东部城区竟然一处皆无,与市民在更切近、更细致的范围内眺望欣赏城市空间的需求严重脱节;同时导致对整体城市轮廓的规范与营造仅仅限于对这三处观赏点的视野考虑,与北京的城市建设现实极为不符。此外,这些导则和规划过于理想化地强调建筑高度与体量的限制,但却没有考虑到在城市潜在发展中所可能涌现出的新增高点区域所要承载的眺望功能。老城范围内的视廊保护规划则仅仅肯定了现状存在的视廊关系,而没有考虑到未来随着一些重要史地标志的重现而可能恢复的视廊。
本市目前对于100米以上超高层的建设与选址有着严格的限制,而与此同时又要求形成错落有致的天际线(《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从近年本市控规的制定与重点功能区建设项目的规划调整情况观察,本市的整体城市轮廓营造存在多抑而少扬的问题。由于城市发展趋于聚集的固有规律以及建设项目用满限高的常态,在过于理想化的中心城区控高政策之下,本市新增高层建筑的高度级差急剧缩小,大量住宅项目与商服项目的高度集中在80米与100米这两个控规层级,导致平直、屏风式的局部天际线大行其道,实际上与大疏大密、错落有致的理想城市轮廓愿景背道而驰。例如,为了保护山脊线视廊、长安街沿线视廊而设定的80米控高,反而在京西北辛安、门头沟永定镇等处造成呆板的城市天际线,严重干扰从城市望向西山的视野效果。
我们发现,协调而层次丰富的城市轮廓对市民的地理认同感与城市自豪感有着直接的影响,仅仅是“一限了之”,“一劳永逸”地设置统一上限,不仅与城市建设的实际逻辑不符,也会影响城市总体面貌的展示,伤害市民的这种情感。
03
从天马行空到真实的城市更新策略
市民对上述问题的观察直接导向了各类丰富的城市构想。我们引导这些反思尽可能地形成对北京具体城市空间的改造方案,并强调这些想象中的方案并不需要真的符合现行区域规划与控规,而是尽可能地释放出属于市民的自由梦幻。
在收集了这些“不敢想的项目”之后,我们试图将他们进一步归类、整合,并表述为对具体城市更新策略的期待。
肌理织补,连通为王
以街区间的通达为单元,重新审视本市的人行体验,将一批老大难的“城市天堑”设为本市肌理织补的改造试点,以超越常规的解决方案推动被割裂的城市空间以蓝绿网络、行人、商业为轴进行重新连接,并形成新的城市价值与体验高地。以打开院墙或架空平台、步道为模式,将原本封闭的大院、校园等连通为开放或可穿越的城市空间,将行人环境设置为最优先的通行方式,并积极探索适应城市空间的公交制式。
“国贸桥连通了车,却阻隔了行人。在现有基础上改造东三环国贸桥,变成环形多层高架桥,中庭可做多层商业如咖啡店、便利店、快餐店等,顶层为“空中花园”,可作为东三环的中心景观,空中花园由花园和广场两部分组成,花园绿植可吸收掉汽车的尾气净化空气,也为国贸多增加了一份绿色空间;广场可作为观景平台,360°俯瞰国贸CBD,让人的交通凌驾在车的交通之上。”
国贸穹窿
“地面快速路添堵的问题显而易见。这时效仿其他城市建设连续高架路是一个自然的想法。很多人会说高架下面遮天蔽日,沿路地块环境非常不好。这是一种片面的看法。北京的快速路往往有充足的红线宽度。在红线、绿线宽度足够的高速、快速路上,通过连续高架改造,辅路尽可能置于桥下,将道路占用的宽度缩窄,腾出空间用以连通支路路口、改善步行、骑行环境和建设公园绿地,将能够释放大量被道路浪费的空间。”
快速路连续高架化改造
“在难以疏解或打开大院的情况下如何既满足大院居民的生活便利性、封闭性,又能利好城市交通?我觉得完全可以从社区的空间结构上来设计,比如在重新设计整个封闭社区时,可以将整个社区进行轻微抬高,空出底层还给城市公共空间,本院居民只有上到二层才等于进入院子里。大院内的内部空间像一座悬浮岛悬在城市之上,在公共路网上方可以有空中廊桥连接。在这些悬浮岛的下方或廊桥的桥底还可以作为零售空间满足附近居民的商业需求。很多住宅小区如果仍要考虑封闭性的话也可以参考这种设计。鉴于这种社区的空间立体性,还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来营造城市景观。”
悬空大院
“现在的老城交通很不方便,尤其是胡同里,外面人进不来,里面人出不去。而地铁站往往设置在大马路或者立交桥旁边,并没有真正的深入胡同中方便人们出行。我们应该向同样路网细密、尺度狭小的日本城市学习,发展怡人的步行尺度和高密度的地铁网络,把车站设在胡同内部,这样不仅可以解决胡同出行难的问题,鼓励更多人使用公共交通放弃私家车,也可以大大的激活老城活力。
而这样做,需要加密地铁线路和车站,建设适应老城原有的胡同尺度的轨道交通制式。现有轨道交通建设往往不够重视车站周边收尾质量,对老城街巷也造成了一定的破坏,而这些都是应该避免的。希望不要出现4、5、6、8号线老城站点那种巨大的伤疤,实现“微创”建设。”
老城密网织轨
“在高校大院集中的区域建立自行车路网,跨过快速路与围墙,连接各大校园以及商业设施。如果近期无法把大学围墙拆掉,也许自行车高速是个好的方法。这些通道同时也兼具步行景观带的功能,如同升级版的天桥走廊。部分段落增加上下电梯和雨棚,提高便利性和舒适性,成为海淀区的标志性城市空间。”
学院路自行车高速路网
“北京现在城市最大的问题之一在于城市公共空间的缺乏,很多是停留在数据上的绿化率,真正属于活动空间的通达性低。巨型的集中式公园的效能其实不如条带状公园。看东北三四环,朝阳公园,奥森,宜家那一大面,其实很有机会,可以学习波士顿,用线形公园的形式,把这些大公园全部给串起来,『连接』远比想象中重要。
北中轴线延长线是虚轴,没有路,期待能做成绿色慢行实轴。北中轴延长线修建连续蜿蜒的慢行系统,徒步和非机动车道,地面搭配立体公园和休闲商务商业,吸引总部或国际组织落户沿线小镇。预留无人驾驶轨捷运系统线位、无人驾驶车行区,作为北京绿色生态宜居示范区。近期可以规划到温榆河,远期要到山脚下。”
“翡翠项链”
局部增量的“城市针灸”
利用任何可能的机会,腾挪存量,形成新的城市更新亮点。建立“整体减量,局部增量”的思维,依托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走廊,在若干局部适度放开开发强度限制,引导就业岗位聚集;积极通过容积率奖励等政策,吸引高端开发主体,营造一批在世界有知名度的综合街区。城市更新要突出“针灸”效应,在一批穴位点上集中发力,编织一张覆盖中心城区的城市客厅-功能高地网络。节点地块一地一策,不受制于静态的控规参数,不浪费宝贵的土地资源。
“以后城市节点的商业金融地块可以设定容积率底线,最少不能低于某容积率而不是现在的最高不能超过某容积率。”
“东大桥地理其实很有意思,三角形弄好绝对有纽约timesquare的感觉。但能驾驭的也只有顶级开发商。东大桥站城一体化的价值绝对在北京数一数二,如果搞得好甚至有潜力再造一个国贸。”
东大桥站城一体化
“记得原来提出过建CAZ(活力中心区),现在也没任何消息了,据我个人观察和感受,北京现在有一个潜在的CAZ,那就是以CBD为核心北至三里屯南至双井东至建国门西至大望路这片区域,现在完全可以以增加商业设施产业升级加强路网密集度等方式把这里打造成一个真正的CAZ。”
工体CAZ
“进行一系列城市结构革新的行动,诸如:改造现有路桥系统建造新的路网系统,翻新或拆迁旧楼尤其是苏联风格的住宅楼,更新城市公共设施等。我个人认为公主坟-五棵松地区和阜成门-西直门作为试点地区不错。”
“真希望北京在好的地段来一些外立面和环境都很好的住宅。北京现在的豪宅都是围墙围起来的,往往位置都不在市中心。虽然卖的贵,却不比国际上流行的豪宅理念:一层做奢侈品专卖,二三层有室内健身房和景观游泳池,另有高级餐厅与会所。顶级公寓自身的配套可以完全融入于城市的繁华中去。我是真的想购买…”
“壕的宅”
“把东二环以外通惠河南岸的铁路用地全部入地,规划亲水景观带和特色街区。目前这一片分割严重,应当通过改造将南北两侧的景观和人气更紧密地连接起来,建设商业或文化类建筑群。
通惠河南岸建步行商街最合适不过了。在河边品着牛排美酒,看看河对岸灯火璀璨的商务区,想想就觉得很美。”
“铁路加盖建商业(transfer of air right,转让上空使用权)。这样有铁路的城市空间就不会四分五裂了。”
通惠河铁路用地上盖开发
“南站孤悬于南城,它和南城根本没有对话。南站周边零商业、零功能,这样的火车站自己再先进,能独善其身吗?加强南站周边的商业和地面交通规划,以行人尺度为中心,建立站前街区和绿色走廊,让南站带动南城。”
北京南站综合平台
老城空间框架的复兴
展开一系列对老城面貌有重大提升作用的兴复。积极研究修复若干已灭失的史地标志物,如城门、部分墙垣。结合传统工艺修复与现代设计转译两种手法,再现世界级的文脉标志。必须意识到史地标志物并非古董,而是故事与空间理念的载体,不修复就意味着故事的尘封和忘却。修复这些历史遗迹绝非造“假古董”,其真正的成果将永远留给后人。而这也是真正为建国以来的文保探索负责的态度。
以地安门、东安门、内城西南角楼、景德街牌坊等一批尚有迹可循、资料清晰的史地遗存的修复为试点,逐渐推进,让老城重新变成市民们津津乐道的传奇,城市精神之所系,一处值得尊敬、值得宝贵的空间,这将对老城街巷的进一步保护形成巨大的推动力。
同时精心营造属于全年龄段体验者的老城街巷,加强它的体验性、可探索性,吸引年轻群体,利用各个时代的历史遗存,让老城成为可逛可感的全域博物馆和世界级历史街区。
“参考巴黎奥赛博物馆,北京站交通枢纽功能沉入地下,主体建筑恢复1959年的外观,拆除后扩建的底商、货站、钢结构雨棚。站前广场与地铁站一体化设计下沉式绿化公园。北京站周边及站台区借鉴纽约高线公园,西边借助保留的西洋小楼,打造历史文化休闲街区。保留内城里全部铁轨、恢复59年的雨棚,与南侧的明城墙遗址公园融为一体,轨道上停满绿皮火车,作为文化中心和绿化公园配套的——机车餐厅、火车咖啡、绿皮书吧、铁轨理发……城外铁轨拆除,恢复外城城墙、泡子河、大通桥、东便门、蟠桃宫,和相关水系桥梁。打造汇集文化中心、休闲公园、文物古迹、休闲街区、商业开发为一体的多功能城市客厅。”
北京站文化高地
“修复宣南的老伤痛——儒福里(儒福里过街楼在90年代被拆毁,计划中的异地重建始终没有实现),用透明材质的框架,开放顶部露台观光,脚下有厚重的历史,可以建设玻璃连廊连接透明盒子们,形成上帝视角的立体历史文化参观游览区。结合部分公建院落,形成立体胡同景观,仿佛《邪不压正》里彭于晏走在房顶看老北京城的感觉。脚下透明连廊往下看,有正在拉人的车夫,有遛鸟儿的群众,有生意中的居民,也有络绎不绝的游客……”
儒福里重生
“空荡杂乱的地安门路口是中轴线上的一处伤疤。复建了地安门,也能带动地安门周边现在那个糟烂状态,但根本上来说,地安门是中轴线上不可或缺的节点,这是不可否认的。如果没有地安门,那么中轴线就没有完整性可言。”
中轴长卷
“以辽塔闻名的天宁寺是南城地标,也是市民活动集中的重点寺院。现在天宁寺殿堂缺乏,场地狭小。周边居民曾经集资在塔后自建大殿与僧寮,但因为没有专业人士参与,设计与结构都不符合文物保护原则,最终被拆除。但这说明群众的精神生活需求与僧众们的居止需求是真实的。
可以利用天宁寺周边环境整治的机会,在充分的研究考古基础上,恢复原位于塔北侧的辽代大殿作为全寺主殿,扩充宗教活动空间。
我国尚有大型辽代建筑遗存,辽构做法更不是无迹可循。在合理范围内想象原有规制,确保工料和设计都能不错就好。”
天宁寺辽代大殿
“一栋真实存在的历史建筑比写在地铁口上的名字更能够实在的改变一个区域,让人们慢慢产生一种心理上的归属感。我认为当务之急是率先恢复地安门、永定门箭楼及瓮城、正阳门瓮城、崇文门和宣武门。前三者都处于中轴线上,是保持中轴完整壮美的重要节点,后两者则是内城东西的定海神针,代表了北京的精神。二环路可以入地或消解,改造为功能型景观环带。展示若干原址原做法的城墙段落;其它段落可以对城墙进行原址意象化展示,如表现为轻型结构眺台。”
九门绿道
城市功能区混合度补足
北京的城市功能区有着较高的行业聚集程度,但其功能和用地功能也往往趋于单一。金融街、西二旗软件园等功能区的公共空间甚至无法满足就业人员最基本的餐饮服务需求和商务活动需求。对这些功能区的灰色空间进行改造,将更多样的商业设施安排在其中,激发其作为城市客厅的潜力。
“建议先以商务区为试点,缩窄干道,沿街布置精品商铺,可以引进24小时便利店、快时尚品牌、网红饮品小吃店等,和周边的大体量的mall差异化。这样不仅能弥补配套商业的空白,还能带动消费。”
核心区城市干道步行化重塑
“随着本市多地商业的不断发展,西单这个老商圈的商业品质和吸引力都已经不再具有优势,为了让这个定位年轻人消费的老商圈焕发新生,商圈规模可以慢慢向北推进,发展成以ACG为主(动画、漫画、游戏)的商业集中区和相关产业研发的综合片区。这个片区的空间形态要充分利用优化老城肌理,力求呈现出多元、具有自然生长感的商业街区形态。可以在多个景观节点集中铺设各种LED广告牌和动漫相关主题雕塑,加强其时尚、动感的氛围。”
西单“北扩”
“我希望能够在北京中心城区建立一系列都市农场,在各区互联成网,丰富北京本地菜篮子,倡导消费本地本土当季蔬果。都市农场不仅限于种菜,还兼顾其他功能,包括农业、商业、科普、休闲、娱乐、环保。
建筑体地上部分两层、地下部分一层。
一层是铺开的商业群:书店、餐厅、菜市场、展览活动厅。
二层即楼顶,是露天农场本身,种植的有机蔬果供给楼下的餐厅和菜市场。
地下一层主要用来储存发酵北京城区市民产生的厨余肥料,熟成后直接用于露天农场作为有机肥。地下也可作一部分停车场。”
社区生态站网络
城市眺望网络
完善现有的城市眺望系统与第五立面设计导则。在现状三个全域级“看城市”视点之外,根据城市景观格局与实际建筑高度格局,设立“看街区”级别的城市眺望平台系统,满足市民眺望城市各个部分的需求。合理调整城市控高格局,在城市本底高度之上,适当形成若干具有街区统领地位的相对高点建筑(100-150米节点),丰富城市轮廓的层次感。
“在通州城市绿心里弄个摩天轮,叫通天轮。俯瞰绿心,远眺副中心枢纽和运河景观。”
“通天轮”
“朝阳公园看CBD景观无敌 。什么时候朝阳公园可以有一个观景平台?
我觉得朝阳公园是北京的“中央公园”。最好可以建一座步道及自行车道把三里屯的人流吸引到朝阳公园。”
朝阳公园观景塔
04
结语
向往一座从里到外与真实实力相符的城市
这是我们在收集市民们的“脑洞”时所真切感受到的一种渴求。无论具体的关注点在何处,所提出的构想涉及哪个领域的城市营造,每个敢于突破“不敢想”的提议者都向我们展现了这种极为热切的需求。这是北京市民,尤其是年轻的市民群体萌发中的城市主体意识,是一种对这座承载“四个中心”定位,正在迈向全球中心城市愿景的城市的真实期待。
“虽然北京在核心产业、高端产业领域领先全国,但北京能实际展现出来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城市实力有多少呢?北京市民能享受到的有多少呢?外地游客能感受到的又有多少呢?这是北京不得不反思、也是现阶段最大的问题。
脚踏实地,以纽约伦敦等全球中心城市为目标,一步一个脚印,补足自身短板与缺陷,展现自身城市魅力,让更多北京市民可以真切感受到、享受到生活在北京这座国家中心城市的幸福与便利。”
有人说,爱一座城市,就是觉得她怎么都好。
可城市还有另一种爱法,那就是永远对她充满期待。一座好城市不会只满足人们的衣食住行,还会让人们满心遐想。
北京不缺少热爱她的人,也不缺少来自民间的智慧。塑造城市绝不仅是规划者和管理者的任务,每个北京人每时每刻都在用自己的想象去塑造城市。
而正是这些初看起来不着边际的稚拙想象,在未来或许会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城市传奇。
您的心中,是否也深藏着几个“不敢想的项目”呢?
制作:Pandaの梦 光天殿匠人
主要参与者:逍遥京东 深海之蜃楼 不羁的狗 1111112. ibanking 珞inBJ go2bt 孔0011 tudouban 老鹿角 JesusChrist second4480 dfb1940 hat600 ikiekuys meililieren yoshiki1987 zzttgarfield 丨小青年丨 上尉诗人 质子之质 中轴线 /ka自由自在altairx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