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创新大赛精彩回顾 |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首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决赛圆满结束


为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以本为本、四个回归”要求,聚焦教学创新、掀起学习革命、推进智慧教育,1月9日-10日,我校首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决赛在东校区一教208举行。学校校长骆少明、副校长许玲,教务处负责人、各教学单位党政负责人、专业教师、本科生、硕士生,共计400余人参加了决赛观摩。

       


本次教学创新大赛按主讲教师专业技术职称分为正高组、副高组、中级组三个组别,包含材料评审和现场评审两个部分。材料评审主要考查参赛教师日常教学中对现代教育技术和教育方法的应用情况;现场评审中每位参赛教师(团队)结合教学大纲和教学实践,进行15分钟教学创新设计汇报,全面阐述整门课程的设计思路,突出教学改革与创新,展示相关过程性支撑资料,专家评委提问交流10分钟。课堂教学实录视频、课堂教学创新成果报告、教学创新设计现场汇报成绩分别占总评成绩的50%、15%、35%。


来自14个教学单位推选的33名教师(教学团队)共84名教师参加了校级决赛。群贤毕至,蓄势待发,决赛现场如火如荼,异彩纷呈。让我们来一睹各位参赛教师(团队)的风采吧!



外国语学院|徐玲教授团队

英语影视名著赏析


主讲教师徐玲教授以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素养为教学目标,提出在课程内容上,引入经久不衰的经典故事,培养锻炼学生思维能力,注重结合语言能力素养,融合思政元素,创新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多元评价系统与产出导向理论为指引,实施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多元评价体系,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自动化学院|祁伟教授团队

单片机系统开发与项目


主讲教师祁伟教授从中职学校专业型职业教师短缺的问题切入,汇报了实施3+2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改革的成果。提出以学生为中心制定任务方案与项目训练,启发并引导学生验证、反馈理论的正确性,构建“导学+促学+助学+督学”教学保障体系,精心开展“三突出二精心一保障”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活动,使课程学习有温度、有梦想、有情怀,使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前沿性与时代性,知识能力素养有机融合。


文学与传媒学院|陈南先教授

演讲与口才


陈南先教授以提高学生言语交际能力、培养学生重视交际和乐于交际的思想观念为教学目标,从语言的情感、观念、理解、实践、能力与技巧六个方面凝炼出教学课程的创新理念。陈教授在课堂内容中摒弃传统“老师讲得多”的教学方法,实施“讲练结合,课外延伸,通识教育”的教学方法,把课堂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社会,令课程充满挑战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计算机科学学院|刘晓勇教授团队

软件工程


主讲教师刘晓勇教授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采用案例教学,头脑风暴等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实施“知识传授、能力训练与素质培养”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四个互动”,精心设计“六个环节”教学过程,把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自我主导的学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光电工程学院熊良斌教授

大学物理


熊良斌教授以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和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物理学科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为教学目标,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教学环节,推进教学改革。在工科专业课以及课程思政建设中,他发掘学生学科的衔接点,巧妙地进行课程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线上资源提高教学效率,不断更新素材,紧跟时代步伐,将感性知识融入到理性的学习中,解决了学生知识脱节的问题,实现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的有机结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开拓创新的素质。

管理学院|吴小立教授团队

培训与人力资源


主讲教师吴小立教授以学生为中心,以“共创共赢,培训赋能,五育并举”为教学理念,分八块教学内容,采用混合式教学、翻转教学和以赛促学的教学方式,切实地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过程中主动运用新技术、新手段、新工具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推进教学改革,实现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育人育才目标。使学生在掌握过硬培训技能的同时认同培训育德、学为人师的职业操守,引导学生求实创新,不断进取。


财经学院|朱文教授团队

基础会计


朱文教授以对课堂“痛点”的分析作为切入面,提出了教学硬件设计创新、软件设计创新以及教学过程创新。在课堂内容创新上,重点讲解全教材与每章知识结构,利用数字化、同步化和中心化对课堂进行优化,达到备课效率高、课堂反馈及时、课后工作量小而精的效果,促进学生积极学习,让学生接受并运用新知识。


机电学院|徐兰英教授团队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


主讲教师徐兰英教授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学习金字塔理论,提出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教学理念。课程建设中以思政为引领,坚持金课内涵的高阶性,对接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新要求,致力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结合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教学,将专业思想渗透到课程内容中,体现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充分调动了学生兴趣,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外国语学院|陈倩副教授团队

大学英语


主讲教师陈倩副教授秉承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兼具人文情怀、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能适应多元文化的应用型人才理念,以语类教学法为导向,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运用小组互动学习、网络教学与混合学习等教学模式,开展大学通用英语和大学思政英语课程教学。团队以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多媒体网络辅助教学为教学手段,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多样化教学,为同学们提供丰富的英语教学内容,获得了同学们的好评。


法知学院|于定勇副教授团队

企业与公司法


于定勇团队以培养德法兼修的卓越法治人才为终极目标,对教学理念进行便利性、分享性、个性化、层级化创新设计。他们以先进教育技术手段为支撑进行混合式教学、以课外学习为保障进行课内课外翻转式教学、以提高应用能力为目标进行训练式教学、以构建学习社群平台进行分享式教学。这一系列的教学创新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散学生专业思维,增加学生学习深度,不仅得到了广大同学的好评,还获得不错的教研成果。


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王小莉副教授团队

汽车理论


主讲教师王小莉副教授详细地分析了专业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点对点地提出了创新的教学方案。在教学过程中秉承“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以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素养为目标,采用简单通俗的解说方式、引入人文哲学,让同学能更生动、深刻理解专业知识。按课前自学、课中导学、课后助学的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流程,使授课节奏稳定、条理清晰,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对本专业的兴趣。


工业实训中心|向英副教授团队

数字电子技术


向英团队在教学内容上引入了思政元素,为同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学强化基础,瞄准前沿,提升课程内容的高阶性;进行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他们将仿真软件引入教学,将枯燥、抽象的电路理论转为可视化的直观结果,实现所见即所得;将虚拟仪器应用于实验教学,使硬件电路和计算机紧密结合起来,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无缝衔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实验创新能力。


光电工程学院|戴军副教授团队

电子工艺实习


戴军团队注重家国情怀,科学与人文精神引导,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查阅资料、设计方案、动手实践和分析结果的能力为教学目标,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新工科+新文科”模式打造新型专业实践课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结合科技与人文艺术,利用云班课线上平台开展混合教学,利用VR技术开展课外模拟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获得学生的一致好评。


文学与传媒学院|林琳副教授

新闻写作


林琳老师以提高学生新闻写作水平,使学生了解掌握新闻采访的规律和方法为目标导向,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着重提出三大创新点:第一,以生为本,夯实基础素养;第二,充分开发课堂,开发多元模式;第三,课堂延伸,课堂内外齐配合。林老师将这三大创新点融入授课过程中,通过专业知识学习,辅以相应的实践应用,培养锻炼了学生逆向思维能力和判断社会问题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在校外观摩学习中和实践中积累经验,在经验中突破自我,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财经学院|罗映红副教授

财务管理


罗映红老师通过报告分析了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为标杆,构建了“二维三位一体”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罗映红老师在教学内容中坚持立德树人,与时俱进,内建外引丰富课程资源,融合现代信息技术,引导学生自我探索,使思政育人水到渠成,学生综合能力得以提升。


管理学院|孙敏副教授团队

 专业概论


孙敏团队以综合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胜任力和引导学生的职业胜任力为目标,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学习现状,结合《专业概论》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深入探索原因。在教学内容上,以学生为中心,以思政理念为指导,重视提升学生的专业、职业认同感与职业使命感、责任感,引入校内外多渠道建设育人导师资源,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与多角度、全过程的考评反馈,提高了学生对专业职业的认同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形成。




光电工程学院|李仪芳团队

光学系统设计软件


李仪芳团队从知识、能力,育人,素质四个方面确立教学目标,旨在让同学们熟练掌握ZEMAX软件的运用并具备设计行业科技前沿的光学系统的能力。团队基于传统实践性课程教学的存在问题和痛点进行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将理论教学与上机实践有机结合,以学生为中心实行小班教学,并采用超星学习通平台和企业微信等辅导方式,实现资源共享和课后答疑,体现了“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内容中增加科学前沿知识,渗透光学专业工程师的思想,让学生在掌握扎实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了科学素养。


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黄术

高等数学


黄术老师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奠定必要数学基础为总体目标,在课堂上融入思政元素,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辩证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充分利用线上平台的特点开展线上教学辅助,进行课后答疑,及时监督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效培养和提升学生辩证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利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以及专业技术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审视数学中的美。


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张小帆团队

工程制图及CAD


张小帆团队以项目案例为导向,秉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以学生掌握正投影法的基本理论、具备表达简单空间形状的图示能力为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枯燥,内容冗杂细琐,细节要求严格的学习难点,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形成双向反馈的教学思路,实现教学相长。在授课过程中融入思政教育,设计课前自主预习、课中翻转课堂、课后巩固提升的教学环节,使同学们学有成效,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管理学院|唐金稳

管理学


唐金稳老师以学生掌握管理的基本原理知识、具备解决一般管理问题的能力为总目标,紧扣思政教育和时代发展脉搏,运用思政、知识、技能三位一体的教学策略,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和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从教学课堂走向比赛,从教学课堂走向实践,提高了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的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的同时增强社会意识。


工业实训中心|黄涌团队

电路


黄涌团队以学生掌握电子电工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应用实例,培养学生整体思维、融会贯通、学会学习的能力为教学目标,从学生的角度分析课程,设计了知识准备、理论讲授、虚拟仿真和典型电路分析四位一体的课程内容,开展了理论讲解、应用计算、软件仿真和线上实验四位一体的教学活动。独出心裁的教学设计成功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难”的问题,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打下良好基础,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


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王竹君团队

数字艺术与平面设计


王竹君团队以培养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最大化激发学生的设计灵感为目标,结合理工科学生特性,在课程设计中分类整合关联课程内容,以项目化模式贯穿整个教学体系,有效利用多种教学平台和多样化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设计模拟项目实践与社会实践模块,将行业标准引入教学,实现社会需求与高校教育的无缝衔接。通过以赛促学,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的作品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文学与传媒学院|王一方

文学文本分析方法


王一方老师以创造学生个人审美意象为教学目标,注重理论与文本融合,提出主题式课程设计,摒弃无趣素材,将贴近学生教师原创解构、经典人物的后现代改造等新式素材引入课程学习中,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整合与线下课程互为补充的丰富资源,并通过学习通平台实现线上资源共享,让文学文本“活”起来,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观察能力,增加学生思考深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工业实训中心|刘扬开团队

工程训练-3D打印


刘扬开团队以问题作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提高学生的工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教学目标,在课程内容中融入思政元素,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情景学习与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探究知识问题,采用以创新设计作为主要的考核方式,使学生能够扎实掌握专业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爱岗敬业精神和工匠精神,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黄芳明

摄像技术


黄芳明老师针对课程“时间紧”“任务重”的难题,巧妙设计了由易至难三大训练阶段和七个训练单元的教学内容,通过聚焦典型拍摄场景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通过实训教学的组织与开展提升学生拍摄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坚持“明确标准精讲精练,重点解决核心问题”的原则,从课前准备到课后改进逐层推进,给予学生多次修改和学习的机会,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视频制作的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打下良好基础。


法学与知识产权学院|林蔚团队

专利法


林蔚团队结合科技时代背景和学校学科建设情况,以新文科建设“融合”理念为引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以申报项目和平台为抓手,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探索课程实践创新。林老师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运用实践教学、案例教学,拓展教学,课外教学的教学方法,在专业知识中融入思政元素,达到了培养独立从事知识产权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卓越知识产权法律人才的总体目标,锻炼了学生自我驱动式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成果,深受学生喜爱。


外国语学院|谭雯婷团队

综合商务英语


谭雯婷团队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与综合能力为教学目标,设计"翻转+交互”式创新课堂。通过翻转传统教学的侧重点,加强教师学生间有效互动,实施“以学生为中心”和“交互”性教学的教学方式,创建突破时间空间的线上答疑平台,使学生的学习效果显著提高。在课堂内容设计上将课堂思政与课堂目标有机结合,提高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素质能力,提出实行强调过程的考核方式,让教学活动化,激发了同学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同学们的成绩。


机电学院|陈飞昕

工程力学


陈飞昕老师以学生初步掌握本专业领域的技术理论知识,初步具备专业系统集成和研发能力为教学目标,牢抓“面向职教、服务职教、引领职教、特色发展”培养符合地区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方针,针对专业知识理论理解难、公式记忆多、计算过程繁琐的问题,设计了符合新时期大学生认知规律发展的数据驱动式教学,并通过资源建设、信息技术融合、课堂组织、评价体系等丰富的教学形式,推动专业基础课程从应用型到新工科的跨越。新颖的教学设计不仅获得了同学们的好评,更是得到了在场评委的一致认可。


财经学院|李洁伦团队

成本管理会计


“让学习真实的发生”,向课本和学校之外不断延伸,是李洁伦团队设计创新教学的核心。李洁伦团队通过分析真实的人才市场需求,引导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才能力框架。在教学过程中有机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开展沉浸式学习,使学生通过真实的商业案例的学习深刻的了解所学知识。采用商业案例竞赛的新颖考核方式,在商业案例竞赛中激发学生潜力,将学生的生活和人生真正联系起来,使学生成为幸福的终身学习者。


光电工程学院|万巍

普通物理


万巍老师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采用以引导教学法为基础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将思政教育隐性融入教学,将育人理念落实到课程中。在授课过程中采用引导文工作页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有目的、针对性地循序渐进式学习,并通过案例分析方法,让抽象的知识点生动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结合线下、线上混合式教学和以学助赛、以赛促学的教学创新方法为学生创造课内课外全覆盖的学习条件,激励学生自主学习,达到了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效果。


计算机科学学院|郝刚

数据结构与算法


郝刚老师通过分析传统教学的痛点,提出基于“云课堂+OJ系统”双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秉承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的理念,采用以项目为载体、工作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法,将理论、实践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完成任务同时掌握知识与学习能力的教学改革理念。通过多元教学、多维课堂整合,培养学生算法思维,提高同学实践的综合素养,使同学们掌握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进一步工程化应用开发打造良好基础。


美术学院|张锋美团队

商业插画


张锋美团队以从说教到赋能为教学理念与目标,在教学内容上注重从知识传授到能力培养,在授课过程中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学生从配角转变到主角,在课程内容中设计课前任务、小组任务、综合任务和平时任务四大项目任务,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习参与度,启发学生拓宽学习空间维度,在课程考核过程中与学生一起制定考核标准,用合理且公平的客观衡量标准代替主观作品评价作为课程的考评与反馈,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形成独特的见解。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多维能力,为学生发展赋能的目标,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自动化学院|胡俊敏团队

电力系统工程


胡俊敏团队以立足学生需求,平衡课时限制为出发点,以行业准入门槛、执业资格和深造需求为切入点,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采用多样化考核方式,在课程思政中融入专业知识,既培养了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使学生清晰定位行业导向,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广东财经大学 张军教授


张军教授肯定本次决赛参赛老师准备充分,精神面貌充沛、教学功底扎实,展现了师范院校的教师风采。他提出两点建议:首先,要把握好一个逻辑闭环。从知识、能力、育人三个方面明确教学创新大赛的课程目标,明确教学难点和痛点,全面反映提升课程教学质量的创新思路、举措、效果及反思,说明问题解决的情况和教学效果,并分析其推广应用价值。每个环节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其次,要体现现代高等教育的新要求,融入两性一度、课程思政、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等新要素。


广东工业大学 李丽娟教授


李丽娟教授从申报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创新成果报告、课堂教学实录视频及相关材料等方面提出建议,指出教师要充分展现学情分析,授课对象等基本情况,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以及解决问题的理念和方法,注重体现“两性一度”的新要求,将现代教育技术与常规教学有机结合,使学生理解掌握知识达成教学目标。教师语言必须精炼准确,体现教师的专业性,要注意着装大方得体,充满自信。希望老师们能够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为培养有创新力的学生作出自己的贡献。


许玲副校长


许玲副校长以“别具特色”概括本次比赛的观赛感受。她指出,本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有别于以往的教师观摩赛:

一是参赛面广。历年的教师大赛是年轻老师教学竞技的舞台,而本次参赛对象覆盖正高组、副高组、中级组三个专业技术职务等级,对推动教授走进本科生课堂,全面提升学校整体的教学质量、推动教学创新、打造一流课程意义深远。

二是参赛形式创新。往年比赛采用说课和授课的形式,在有限的时间内不能完整地展示出一门课程的所有内容。而本次大赛别开生面,以教学创新设计汇报为主。参赛教师在15分钟内结合教学大纲和教学实践,全面说明整门课程的设计思路,突出教学改革与创新,展示相关过程性支撑资料,是对一门课程的全面系统的呈现。

许玲强调,教学创新要体现在教学理念创新、教学研究创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设计创新等多方面,要注重本科教学的逻辑性、启发性、学术性、前沿性,体现立德树人思想和“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注重问题导向,明确教学过程中的“痛点”问题,在专业教育中有机融入课程思政,促进学生家国情怀、科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润物无声,立德树人。



骆少明校长


骆少明校长作总结讲话,对我校举办首届教师教学创新设计大赛给予充分肯定,代表学校对各参赛团队、参赛教师在比赛中取得的优异成绩表示祝贺,对33名教师(教学团队)的积极参与、精心准备和辛勤付出,观赛师生的积极配合,评委们客观、公正的评审和辛勤劳动表示衷心感谢。


骆少明指出,举办教师教学创新设计大赛为不同职称、不同教龄的教师提供了一个共同参与、互相切磋、研究教学规律、提高授课水平的学习平台,有利于各教师互相学习,听取先进教学理念,分享成熟教学经验,推广有效教学方式,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在得法”,课堂教学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同时,应当根据师情、学情和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创设灵活、高效、深受学生喜爱的课堂。


骆少明强调,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人才培养水平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根本标准,需要进一步强化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和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从根本上提升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推动本科教育教学创新。骆少明对提高我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以下要求:

一是广大教师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以本为本、四个回归”要求,强化师德修养,提升育人意识、育人本领、育人能力,不断增强立德树人的责任感、使命感。推动教授走进本科生课堂,通过大赛引导教师热爱教学、倾心教学、研究教学,潜心教书育人,成为德高、学高、艺高的名师和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培养一批品学兼优的本科学生。二是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人才培养过程,推进课程体系改革,切实做到把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努力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培养体系。

三是各个教学单位高度重视本科教育教学,充分发挥教研室、课程组、教学团队等基层教学组织的作用,建设学习共同体,形成传帮带机制,开展教学研究与指导,推进教学改革与创新。

四是学校各部门、各单位牢固树立本科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命线的意识,形成人人重视教学、支持教学、服务教学的良好氛围,确保教学中心地位的政策执行到位、措施落实到位。


骆少明进一步表示,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我校发展史中关键的一年。回望这一年,学校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河源校区经一年建设已正式招生,全校招生首次破万,高质量教师规模快速扩大。“十四五”期间,学校将进一步将扩大招生规模,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更上新台阶。














我校首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是教学创新设计的大练兵,也是推荐广东省赛区及全国教学创新大赛参赛选手的选拔赛,我校将推荐6名优秀选手参加2月20日启动的省赛,全国赛拟于2021年5月启动,7月上旬在复旦大学举行现场比赛。




决赛策划 | 赵建云 汤婷婷 单丽娜

文案 | 赵建云 吴思琪 梁惠杭 程洵 蓝纪诺 杨琪 蔡佳琪

摄影 | 龙俊浩 陈玮锋 林书莹

排版 | 池镇海 张俊明 程洵

核稿 | 邱向宇 陈巧莹 梁惠杭 彭婷婷

编辑 | 喻太红 邱向宇

审核 | 向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