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玩弄人性于股掌之间,方能看清这社会里的所有上升机会。——诺贝尔奖有感。

2017-10-13 惊云 惊云小屋


很久之前,我也是一个认同规则,认同框架的人。


我觉得我只要管好我自己的思维,做好我自己能做的事,这社会上有固定的准则要去遵守,有定死的框架让你在里面学习着,生活着,工作着,最后退休享受人生。


我不知道周围的人都在想什么,我只在乎我自己想了什么。我不知道周围人的行为的原因,但我自己却也在潜移默化的作出类似的行为。


我不知道那些喜欢尝试多样化人生的人的思维,但自己后来却也慢慢成了类似的人。我不知道那些很认同一些仪式感的人的思维,但后来在人生中的某些时刻,我竟然也十分重视起仪式感。


后来,经历了很多事情,经济,政治,文化,人心,让我慢慢的发现了一点:这个世界上,六十亿人,总归有一些人性是想通的。某些人做出某些行为,是有特定原因的。


并不像我很久以前初中时候想的一样,社会有框架有规则,但每个人的行为是不同的。并不是这样。很多时候,不同行为的背后,其实是同一个心理诉求。


而只要你能抓住这些心理诉求,或者看破这些人性弱点,你就会抓住这社会里其他人看不到的上升机会。


而心理学,对人性的把控力,绝对不是像你想的毫无规律,也绝对不是简单的像我之前想象的存在于每一个不同的个体中,它确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社会规律,就和经济的等价交换、法律的要约撤回一样,能抓住这种社会规律,可以让你站在一个非常高的角度去看这个社会,看透很多杂乱事情背后的统一问题,抓住很多利用人性的机会,你和别人的差距就会越来越大,大到最后,你去利用别人的心理,别人活在你的人性纵横之中还浑然不知。


你连怎么被别人心理利用的都毫不知情,还自以为自己是一个消费者顾客上帝。当然,顾客是上帝,不然怎么让你心甘情愿的被抓住弱点呢。


所以,很多高端学校里面,高中时候,就会把心理学拿到必修课里面去学习。揣摩人性,理解人性,能让你发现这社会上很多你看不到的机会。跳出圈子,看到正确的路。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


马上就到双11了。如果让你来设计双十一这个活动,你怎么才能充分利用人性呢?


不要小瞧这种对人心理的利用。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你这次活动效果的收入,决定了老板有多看重你,也决定了你的奖金。进而决定了你能多久买房,决定了你有多少资本开始滚动资本。而这一切,都源于你对于人性的把控。


为什么人在双11愿意去购买东西?首先是仪式感。让你周围一定占比的人同时参与一个活动的时候,人会不自觉的受到心理暗示。比如你过节的时候总愿意去偶尔消费一下。因此,凭空造出一个双十一的节日,其对人“消费心理”的暗示性是非常强的。


再次,就是“交易效用”的理论。当你在购买一件东西的时候,其实是两种心理反馈在作用,一种是“获得效用”说白了就是你买个100元的洗面奶,确实对你来说是100元的需求价值,你心理上确实需要这样一个价值100元的洗面获得需求。


而另一种,就是“交易效用”他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一部分人“占便宜”的心理。即在交易中你获得的低于心理预期价位的东西。这种“类占便宜”的心态,也是你买东西时候想要获得的。


而这种“占了便宜”心态的满足,有时候往往比给你打折的幅度带给你的满足更大。说白了。一个东西便宜了10元钱卖给你,你获得的最终满足感,是远远比10元大的。


利用这一点,贯彻到你所有的日常生活中。你就会发现,很多时候,你周围很多事情,都在潜移默化的利用你的“交易效用”的心态。


比如教育的重点火箭班啊,比如什么高级雅思课啊,比如你去买五个老婆饼送你一个啊,比如你玩游戏时候的首充礼包啊?比如你在工作时候的工作分配啊,甚至比如你自己开一个店面时候的菜单设计啊等等。


听起来是不是很扯淡?


抱歉,这就是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行为经济学的重要代表人物,理查德塞勒的理论之一:交易效用理论。


当然,这只是行为经济学很小很小的一部分。但却足够渗透到你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


“为什么他工作能力就比我强?为什么同样的东西做出来,他做出的效果就是比我好?”


“不就是卖东西么?设计好打折,设计好定价,设计好活动,不就搞定了吗?哪里有这么难?”


“为什么同样的公众号,它的点击率就这么好?他的文字到底有什么魔力?”


搞不懂这些细微的心理利用,你永远就会被最终结果蒙蔽双眼,看不到你们之间的差距在哪里。


一个对行为经济学很烂熟于心的人,他在做产品经理和活动设计的时候,会潜移默化的,熟练的利用人心的种种惯性和弱点,进而达到最后的效果,进而达到最后自我在公司里的升职、加薪。让自己看到更大的舞台和局面,最后或是自己做,或是帮公司做,达到实现个人理想的目的。


什么叫社会上升,这才叫社会上升。普通人永远都看不到这些潜在的,心理利用,而只能默默的在这个社会里,掉入一个又一个心理区间。成为被人利用踩着爬上去的人。


为什么微信红包这几年这么红?很简单,同样的一笔钱,带给你的兴奋曲线是不同的。通过加班获得的100元,和你在手机上抢到的100元红包,对你的心理价值是远远不同的。虽然古典经济学解释中,同样的金钱代表了同样的价值,但是在行为经济学中,后者的真实价值实是超过了前者的。


所以,红包里的1元钱对你来说,价值也是远远超过你在路上捡到的1元钱,更超过了公司打到你银行卡里的1元工资。所以你想想,红包的产品经理设计的时候,有没有利用你们的心理。


这就是塞勒的另一个理论:心理账户。


每个人都在心里,为不同的事情划分了一个账户。比如你女朋友在你心中有个账户,家里有一个,游戏也有一个。


比如你在玩游戏的时候,花了500元充值结果没有抽到自己想要的。这时候让你再充500,你肯定会犹豫,甚至觉得花销太多了。


但如果同样的,你没有充值的时候,你家里人和你要了500元钱去吃饭,这时候让你再游戏里充500,你可能马上就会充值。


但实际上,你都花了1000元钱。人心就是这样,因为你对你的游戏心里账户有一个设定值,超出这个值你会觉得不开心,达不到心里满足感。


这就是心理账户的作用。无论你在哪里,你是什么样的人,在传统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你都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思考的人,那么,你就会也拥有这样的规律。在你心里,无论大小,总归是有一个一个心理账户。


所以,我们经常说的“不要把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也是风险规避,但也有对你心里的利用。那就是,一旦一个篮子的东西太多,你就会产生心理账户的爆棚,你会不舒服,不开心,然后不会把钱拿给那些人去赚更多的钱。


呵呵。


下面说一说输者和赢者效应。金融学里有一个重要概念,叫做均值回归。就是说股票价格无论高于或低于价值中枢(或均值)都会以很高的概率向价值中枢回归的趋势。

啥意思?意思就是股票不可能一直涨,也不可能一直跌,他们会一直趋向于接近一个平均值。保持一个波动的平衡。


但人心不是平衡的。人们会对涨的好的股票信心更好,会对涨的不好的股票信心更差。买涨不买跌的心态出来了。


但均值回归是一个不可能逆转的趋势,于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前期的输家会获得超额收益,而赢家则会获得负的收益。


所以塞勒提出了一个反转策略:买进过去几年的输者组合,卖出赢者组合。或者涉及到期权侧你可以看成看多或看空。这样未来几年,你就会获得超额收益。


暂且不论你通过这样的手段会不会赚到钱。我们想想你周围类似的,利用你这样心态的事情有多少:


北京的房地产,今年3月份高点卖出的话,比你现在卖出,多赚15%。


你认识的家庭背景一般但是很有思想有行动力的人,过了几年你再去和他真诚的成为朋友的概率就会大大降低。


你每次去跟随别人的脚步去买股票或者参与大众投资的时候(比如BIT),你总是赚不到你自己想赚的那一笔钱。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因为你连这种长远的心理利用能力都没有啊!

不敢做这种经过了风险评估的反转策略后,你必然只能跟随大家喝汤,甚至成为被利用心理被收割的那一部分人。


不只是股市。你的学业,你的考试,你的工作,你的晋升,你自己的事业,都逃不过这些心理陷阱。


关于禀赋效应和跨期选择等,我就不细讲了。总之,你会发现,在当代社会,好多事情,好多看似杂乱无章的举动的背后,其实都是有一定的社会规律在里面的。


看懂这些心理效应,你才能利用这些心理效应。


就像你做游戏一样,许多人沉迷的游戏机制和一些心理诱导,其实都是策划通过一系列的总结和沉淀所形成的心理利用经验。


当然没有诺贝尔奖这么高大上,但他很实用。非常简单的例子,在端游中的交易系统,以梦幻西游为主要代表,也就是微博上最近火热的“煮肘”这个人,你不可否认,他对于人性的把握,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解。而确确实实,国内好多人就是吃这一套。


这说明国内的大部分人,其实心态都是一样的,都很容易被这套交易系统里的某些交易刺激,获利刺激,交易满足感和投机感所吸引。从而爱上这款游戏。


然后贡献出你们的金钱来。


把握纵横人性的人,最终站在了几十亿的公司顶端。而我们普罗大众,不断的活在明面上的社会里,看着别人比你更强的结果,看着一个又一个条条框框,接受着互联网塞给我们的算法计算后的信息,听着父母的一遍遍谆谆教导,学者大学里各种经典的论文又不知道怎么活学活用。最后走到社会上,看着这社会一片迷茫:


殊不知社会这张大网上,有政治,有经济,有文化,有多种多样的实业。有沟通,有人际,有思维,还有千变万化的上升机会。


然而你看不到藏在下面的这些机会。你不懂心理,你不懂社会。


总有人说,万有引力谁也改变不了,机械制造业就是如此精密。经济价值等价交换谁也无法抗拒,政治控制资本你无权参与。


没错,这些都对,但你真的不能忽视人性的力量。


毕竟,这社会,在政治和经济的连接处,可都是人。


有人,就会有心理,有心理,就会有弱点。有弱点,就会有规律,而有规律,就有人可以利用到,你没学会,你看不到,那就不要怨其他人去利用你,然后最后你看着结果,糊里糊涂迷茫不安的说:


为什么他比我强?


你说呢?


做游戏的时候,一个简单的心理诱导,就能带来当月当周的收入提升。而你对人心里的把控能力越强,你就会潜移默化的设计的越精妙,越吸引人,越提高你打开applepay支付的冲动。


做电商的时候,一个盛大的活动,就能带来当月流量的暴涨。你对人类种种经济心理了解的越多,你就会设计的潜在收入越高,最后反馈到你的奖金和你的晋升上。


当学生的时候,你了解的人性心理越强,你就会越懂得如何活学活用。枯燥的书本在你眼中,就是流动的知识,你知道怎么举一反三,怎么真正的用到社会里而不是单纯的反馈到你的成绩上。工作几年的你,还会在乎大学时候考了多少分吗?他可以帮你换到一辆车?


当员工的时候,你对社会心理了解的分支越多,你就会越了解你周围同事做某些事情时候的想法,了解他们为什么“比你强”,了解某些工作应该怎么做才能为公司利益最大化,了解哪些东西不仅仅是纸面,还有人心。


这就是我所担心的差距越来越大——越是懂得这些的家长,越会在孩子年轻时候给孩子授之以渔,告诉他们如何去学习这些,而这个社会,就像我以前说的,它是兜底用的,同样,依附于这个社会的素质教育,当然也是兜底用的,它无权,也不想让每一个人都在初中高中时候深刻的理解这些,这对整个社会体系的稳定,是无利的。


所以最后的最后,基于政治带动的经济资本,资本带动的实体产业下,所有的东西,都离不开人的心理,你理解了框架,你依然无法抓住你的行动力。


近几年,行为经济学在某些程度上得到了长足的进步,这当然源于人们对于心理的逐渐透彻,对于自我一些超出规律的行为的理解。


你足够理解你自己吗?你足够理解人们做出一些举动背后同样的动因吗?


这世界上,没有好背景,没有好家庭的人,如果再连洞察人性利用人性都做不到,那么你拿什么和人拼啊。。。


这不是生拉硬扯,这也不是胡说八道,这就真真正正的存在于当前的社会之中。


纵横万千的社会里,人性的每一面都被放大,利用,升华,改变,最终钩织出了这个社会的前进和变化。每一个个体在里面学习,成长,毕业,工作,升职,堕落,平庸,成功,退休,最后老去。


你能看到那些玩弄于股掌之间的人性吗?


或者你又心甘情愿的在别人的股掌之间妥协的度过一辈子吗?


P.S.如果你对大师的行为经济学感兴趣,推荐你他的三本简单的书《助推》、《错误的行为》、《赢者的诅咒》当然能看懂英文先看英文,看不懂再看中文版。


今天小屋后台回复“秋云”,继续告诉你一个秘密。

另外公众号后台回复5和6,是关于职业选择和工作的最终解决办法。


推荐阅读:

只有变成生产者,你才能跨越阶级,不然你的孩子只能重复你的老路。

活在地球:无论做什么,我都建议你好好了解商科。

有点商科底子,能让你这辈子活的透彻一点。


苹果IOS用户专用打赏二维码




欢迎转发本文到您的朋友圈,

你的转发就是对我最大的认可。

回复“秋云”给你一个秘密


关注我,人生的道路上,

有八万人和你一起

有小屋的陪伴,

做一个高情商,不焦虑的人

 

 

扫描二维码,关注惊云小屋

改变和成长,就这一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