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报道|14年后,藏在日记里的“汶川大地震”
汶川地震14周年祭
2008-2022
14年来,日新月异
14余载,千帆经历
那片“战场”
不能忘记
那段记忆
不敢忘记
我们怀着沉痛的心情
并以崇高的敬意
翻开14年前那一篇篇日记
纸张泛黄、字迹模糊
一幅幅感人的画面接连浮现在脑海中
冲锋 坚守 烙印 信任 决战 曙光
这是一份青年官兵最真实的“战斗”场面
这是“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时代答卷
千言万语述不尽当时的激越
回忆这场血脉与时光的交织
01
冲 锋
“江安河畔,皋月的风中带着一丝丝仲夏的回忆,在原武警成都指挥学院的忠诚广场前,4名军人排成一列,凝神注视着飘扬的国旗,从他们深邃的眼神透露出独特的坚定。”
时间定格在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
脚下的水泥路面起伏着向远处延伸,地面上的物体犹如波涛中的一叶,飘荡着、晃动着。
“按照计划、组织登车!”接到命令后的学员二队学员谭运磊精神高度紧张,与他同车的还有朝夕相处的战友张建辉、罗会红、曾秦。
那时的他们才是20刚出头的小伙子,一声令下,朝着人民群众需要的方向,疾驰而去,但年轻的他们不会想到即将奔赴的是无以名状的“灾难片场”。
进入映秀镇救援期间,突然接到“奔赴耿达、解救12名被困工程师”的命令。而在此之前已经派出两支小分队,因道路艰险,前行受阻……救援队立即建立由22人组成的救援敢死队,他们兄弟4人再次集结,直奔耿达水电站。
奔赴灾区的路上,留下了这样一份遗书:
请 战 书
我怀着为人民献身的决心加入突击队
这封请战书也是我的决心书
这是用生命写下的不悔誓言
我以对党的忠心,对部队的热血
对亲人的情感告诉所有人
此行无悔
如果我牺牲了请告诉我的父母
他们的儿子是最光荣的
下辈子我还是一个兵
请战人:谭运磊
2008年5月12日
攀山崖、穿峡谷、趟泥流、涉险滩,22名勇士随时有可能遭遇余震、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危险。
但那时的他们内心只有一个信念:“就是爬,也要爬到耿达;就是倒下,头也要朝着耿达的方向!”
可历经千难万险抵达时,水电站整体塌方,12名工程师已全部遇难,在场的所有人集体默哀、泪流满面,内心的声音更加迫切:“如果我们快点、再快点,是不是都能救回来……哪怕只有一位!”
正当队伍准备返回时,兄弟们发现隧道内还有幸存的17名当地群众,于是立即与上级取得联系,派出直升机将受困群众安全转移到都江堰救援点。
登机前,一位老大爷突然向救援人员下跪,恳求大家收下自己送来的饼干,说道:“你们在这里这么辛苦的抢险,我心里不忍,心里难过。”
此刻,新的任务再次选择了22名勇士,他们继续从死神的手里抢救出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用忠诚与责任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英雄赞歌!
14年过去了,曾经年轻稚嫩的4人,如今将刚毅与坚强刻在了脸上。从抗震救灾到基层一线,他们一直在冲锋,他们一直奋斗在警官学院这片热土上,我愿称他们为英雄,他们却对我说:“有太多的战友比我贡献大,我只是有幸与英雄一起冲锋!”
1
02
坚 守
陆陆续续的勇士不断地冲锋在路上
一直有人默默地为他们遮风挡雨
2008年5月
12
星期一
“每年的5月12日,他总是要站在教学楼前向北望去,因为那是他曾经坚守的阵地。”
2008年5月12日,时任学院训练部教保处参谋的廖书跃正在担负战备值班。
14时28分,地震突然发生。
操场上,有的同事在奔跑着,也有战友站在跑道上开始议论着,很多人不约而同地拿出手机拨打电话……信息消失在山摇地动当中。
“所有机关人员按处置突发预案,做好战斗准备。”
此时的廖参谋表现出了异于常人的沉着冷静。
随着一批批冲锋的勇士乘坐大巴车奔赴震中,他深知前线更需要力量,后方也需值守,他明白大局的重要性,义不容辞坚守岗位,为前线把好后方阵地。
夜色逐渐凝重,此时已有上百名军属和几百名留守的官兵面临无家可归的境况,军属里有临产的孕妇,也有年近七旬的老人。得知情况后,他顾不上吃晚饭,立刻组织学员骨干搭建帐篷,专门将最安全的地方安排给特殊人群,同时组织医护人员专人照顾。
万事开头难,对照着说明书,大家齐心协力,第一顶帐篷终于逐步成型……接下来短短的三个小时,整整100顶帐篷毅然树立在操场上,任余震肆虐,巍然不倒。
这时,他才喝下一口水。
夜晚,寂静被雷声惊醒,凌晨,大雨倾盆,仿佛山河恸哭……
“报告廖参谋,排水道被堵,帐篷开始进水了。”
听闻后,他立即组织官兵抢修排水系统,又协调仓库仅剩的200张训练垫分发下去。
此时的他,脸庞清瘦、皮肤黝黑、声音沙哑、双眼布满血丝,明显地憔悴了许多,但他那军人特有的精神仍在。
第二天清晨,他早早开始带领人员到各营地察看情况:“同志们吃不好、睡不好就是我们的失职!”从那时起,这便成为了他的“口头禅”。
慢慢地,营区内通了电,通信开始畅通,前方冲锋的勇士不断打来电话,得知解决了后顾之忧,他们在前方十分的安心。参与救援的官兵们经常说:“还好后方有你们,我们才能踏实投入救援。”前方的胜利归功于后方的稳定和支持。
他没有高大的形象,也没有豪言壮语,只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扎扎实实地工作,用自己的行动为奋战在一线的兄弟们提供保障,让他们能全身心投入救援,为救灾工作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如今廖参谋已坚守军营20余载,5次荣立三等功,虽然工作岗位几经变迁,但他率先垂范、忘我工作、乐于奉献的精神从来没有改变。他最常说的一句话是:“只要我还坚守在我的岗位上,我就要以实际行动为党旗增辉、为军旗添彩。”
03
烙 印
(左一为蒋学锐)
我是一颗“小水滴”
我有一种精神,叫做“坚持”
这句话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里
“熄灯,就寝!”学员队发出了熄灯号。
5月的巴蜀大地,似乎有股力量,带来生机的同时也带来了记忆。夜里,蒋学锐、左家豪、郭俊岑三名学员的思绪不由自主地碰撞在了一起,脑海里一遍一遍涌现出这个季节的画面,那是属于他们的烙印。
回溯到14年前的今天,蒋学锐在汶川县草坡小学担任班长,郭俊岑就读于江油市胜利街小学,左家豪还是刚迈入九寨沟县双河镇小的新生,他们坐在各自不同的教室里,怀揣着不一样的梦想。
14时28分,刹那间的抖动让课堂戛然而止,随着挂钟的落地,时间定格住了。“摇晃、破裂、倒坍”,原本看似坚不可摧的建筑物变得如此柔弱。孩子们怔住了,不知所措,或许是大自然的力量刺激了他们对生命的渴望,伴随着呼喊声,左家豪跟着同学跌跌撞撞地往操场跑去。
“按太阳穴,1、2、3……”,霎时间,眼保健操广播声戛然而止,郭俊岑恍如梦中惊醒,睁开了双眼。在值班老师的呼喊下,他们冲出了摇摇欲坠的教学楼。撤离到空旷处后,郭俊岑亲眼目睹了4名同学被埋在了废墟之下。
而此时,处于震中心的蒋学锐开始了与死神的斗争。沙土埋住了他的身体,“扒开、出去,就算爬也要爬出去”,蒋学锐不断激励自己。这是一群孩子在和死神赛跑,他们用双手刨开了生命通道,甫一抵达空旷处教学楼随之坍塌。
生活在灾难后变成了生存。创伤后的汶川满目疮痍,教学楼虽不在了,但他们搭建起足湾村小水滴帐篷小学。作为班长,蒋学锐还有项特殊任务,带领同学们寻找空投物资。直升机飞过的声音就是孩子们希望之声,每每听到,他们便漫山遍野地去搜寻包裹。随着生命通道的打通,一支支救援部队挺进灾区,“迷彩”的到来给汶川人民带来了抚慰和生机,希望降临到他们身边,也在这时候,蒋学锐第一次见识到军人的品格。
这一天,也让郭俊岑留下了永远的烙印。学校要求家长来接孩子,而他的父母都在外地上班,望着已成废墟的教学楼,心中只有恐慌和害怕。郭俊岑一直凝视着校门口,不想错过任何一位家长。在同学们一个个离开后,他和表姐成为了学校仅剩的两位学生,凝望着、凝望着……就在这时,奶奶出现了……回家的路上,余震不断,看着街道上支离破碎的老建筑和陷入瘫痪的交通,奶奶说道:“孩子啊,你们爸妈肯定赶不回来了,他们是党员啊,老百姓更需要他们……现在有奶奶在你们身边,不要怕。”回家的路途很艰难,在奶奶的陪伴和抚慰下,他却不再害怕了,看见来到家乡的军人,他想着:“爸爸妈妈是不是也在和军人一样工作……”
另一边,新生左家豪感受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当他和父亲通上电话时,已是震后第六天。父亲是隔壁镇小学校长,面对灾难,他毅然放下了小家,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坚守,组织撤离、搭建帐篷、安置家人、协调物资……父亲带领教职工配合部队各项救援工作,投入了所有的心思和精力。
2017年8月8日,九寨沟发生7.0级地震,左家豪毅然担任志愿者,仅是和父母简单道了句平安,便辗转于灾区、医院。9年前的烙印让他更加坚定地站在了战地上,配合军人一同投入到伤员转移工作上。
同年的9月,蒋学锐携笔从戎,成为了一名驻防藏区的武警战士。对于灾后少年来说,一次次摔打和磨砺阻止不了他前行的脚步,只会加深烙印。两年里,他始终牢记“小水滴”口号,不仅取得了“极限训练勇士”勋章,还如愿考入武警警官学院。
“集合,出操!”新的一天,学员队响起了出操号。在时间的洗涤下,烙印将他们拉在了一起:今天,3位青年带着同样的梦想坐在了同一个教室里,矢志不渝地奋斗在同一片“战场”上。
1
04
信 任
也历久弥新
2008年5月
14
星期三
一次从未有过的野外交接库款场面出现了。在空旷的山谷中,陈冰与农业银行北川县支行的工作人员进行了一次充满温情与感动的特殊交接仪式。此刻,有谁知道这普普通通的百万元库款中蕴含着多少坎坷与曲折……
2008年5月14日,时任学院勤务教研室教员陈冰带领3位学员在废墟里苦苦搜寻幸存者,3天2夜的抢险奔波,他们已经疲惫至极,真想好好休息一会。尽管干涩的饼干总是难以下咽,但那是他们唯一的补给。他们每一个人的每一根神经依然绷得很紧,因为他们必须在黄金72小时之内将更多的人从死神的手中夺过来。
这时,两位中年女子突然跑过来激动地说:“同志,我们最信任的人只有你们,能不能帮帮我们啊!”
原来她们是中国农业银行北川县支行的工作人员,地震后有百万元现金和一些金融凭证被掩埋在废墟当中。
她们不敢离开,也不愿离开,她们不敢寻求他人的帮助,生怕国家的财产落入“盗贼”手中。她们一直在等待橄榄绿的出现,或许,这就是每一位中国人都对人民子弟兵有一种无法说出的信任。
得到上级批准后,陈冰4人立即行动,一场特殊的库款搜寻战就此打响。
他们拼命地刨着、挖着,手上刨出了血,感觉进度慢了下来,马上又换上一拨,再刨再挖,同志们一边强忍疼痛,一边努力地与泥块抗争,疯狂的寻找着。
终于……“战斗”结束了。
面对百万元巨款,他们4人没有丝毫的动心,有的只是安心。
在交接过程中,北川县支行的同志看到他们满面尘灰、疲惫不堪的倦容和伤痕累累、无力举动的臂膀,不禁充满了震撼……
他们都被感动得潸然泪下,他们紧紧握住对方的双手不知该用什么语言、什么方式来安慰自己最信任的人,此刻任何语言都好像显得苍白乏力……
14年过去了,当年青涩的陈冰如今已变得成熟笃定。课堂上,他经常回忆起那段激情燃烧的时光,总是热泪盈眶,他仿佛回到了2008年的那个夏天,永远年轻,永远一往无前。
从他的回答中我渐渐明白了:“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你可以永远相信中国军人!”
05
决 战
像磁石一样吸引着邓龙大队长
有一个地方让他久久不能忘怀
昔日美丽的旅游城市,此时已是一片混乱:绿树成荫的花台和人行道上,挤满了惊慌失措的男女老少;昔日来往有序的大马路,只有呼啸而过的救护车和部队救援的车队;昔日川西风格的民居矗立在街道两旁,现已被摇晃得东倒西歪;昔日通畅无阻的无线通信,已经没有了信号……
1
06
曙 光
雨越下越大
给寒夜带来希望的曙光
2008年5月
12
星期一
“雪儿,听得到吗?有没有受伤?现在和妈妈在一起吗?好,好,那就好,爸要去灾区执行任务了,要听妈妈话,不要乱跑。”震后的第六个小时,龚阿理雪如梦似地接通了父亲的电话。话音落下不久,雨滴也应声而来,成串的雨丝映射着光芒洒下,像是给帐篷里的她们带去了曙光。
那是很普通的一天,大家都在教室里听着老师讲课。下午,突然的颤动,孩子们都不知道这是什么,紧接着的是不断强烈的抖动,双脚仿佛扎入泥土里一样,不受自己控制,随着大地一起摇晃。
“地震,这是地震,快跑到楼下去!”刺耳的号令发出后,我们才恍然,拔出腿,奔出楼外。
余震绵延不断,我们随即转移至安全区域。始终记得有那么一群人一次又一次地奔赴于危险中。这时家属区的官兵化成一袭袭绿影,穿梭在营区,搭建帐篷、安置家属、转移物资,他们匆忙但却坚定着,因为这并不只是在和时间赛跑,更是在和生命比赛。
当所有人都走进帐篷后,家属区的官兵接力似的踏上了大卡车,我知道,“逆行者”们要前往更需要他们的地方。
他们给灾区的人民带去曙光,汗水、泪水、雨水相融成一条条抢救和承载生命的河;搬运破碎预制梁的号子声、机器的轰鸣声、官兵的呼喊声交汇成一首首悲壮的生命救援曲……
人生旅途中,的确有很多事情自己无法把握,我能够把握的唯有一条——从没有厌弃过、后悔过自己的选择。
2019年大学毕业后,我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孔雀蓝方阵”,成为了一名军校教员,始终以饱满高昂的热情对待每一堂课。因为我知道军校的三尺讲台承载着强军重任、肩负着崇高的使命,我的学生会是将来的“逆行者”。
我一直用父亲的话激励着学生们:“作为一名军人,哪里危险哪里就要有我们的身影。”我不曾一次地鼓励学生们:“到边疆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需要我们的地方去!”
一堂堂课程、一次次奔跑,让我对这一身“孔雀蓝”有了新的定义:虽然不是现役军人,但是和军人一样是部队不可或缺的一分子,是“逆行者”身边最美的同伴。
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我们是唯一一个
进灾区的路拥挤不堪
出灾区的路畅通无阻一个短时间内就集结数十万军队救援的国家一个总理2个小时就赶到灾区的国家一个因民众相争献血而造成交通堵塞的国家这样的民族,永远不会被打垮这样的人民军队,永远无法被战胜
合上日记
窗外响起了嘹亮的军歌声
这是来自青春的回音
在每一次冲锋陷阵时
每一股热血都是你们孕育的河
每一双眼睛都是你们唤醒的星
每一次往死冲锋都是对你们最美的致敬
时间长河,川流不息
愿我们的青春
因选择为祖国奋斗而无悔
因坚守为人民服务初心而激昂
因不怕牺牲奉献而不朽
END
作者:帅金雨 卢煜 代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