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day I Learned:如何凝结一片雪花?你需要——兔子毛
科学家如何在实验室里重现一朵人造雪花?这过程需要充满水蒸气的低温环境,同时又必须有合适的凝结核供雪花生长。而世界上的第一朵实验室雪花(下图左侧,右侧是一片天然雪花),它生长在一根兔子毛上。
1885年,摄影师Wilson Bentley第一次记录下了显微镜下的雪花之美,而第一朵人造雪花则是中谷宇吉郎的实验成果。1932年,中谷宇吉郎来到北海道大学后,他选择了当地丰富的雪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在这个雪国之地,他首先做的还是观察,通过3000幅显微镜照片,他将雪花分成了7大类41小类。为了研究雪花的形成,他建立了低温实验室,想要在实验室的可控环境下制造出人工雪花。
(中谷宇吉郎的雪花图鉴)
雪花和一般的冰不同,它是水蒸气不经过液态直接凝华而成的。当小冰核从高空落下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就会在小冰核上生长。由于生长方式对环境十分敏感,雪花也因此有了各种形状。在实验室里,可以将凝结核固定在充满水蒸气的低温管里,来模拟雪花的生长。中岛遇到的最困难的事是选择凝结核:很多凝结核都会直接结出大量的雪,无法获得单一的雪花。最终,他发现兔子毛可以完成制造单片雪花的任务:兔毛纤细,是很好的凝结核材料,而其中的天然油脂又可以阻止多片雪花同时凝结。
中谷最著名的研究结果是一张被称为中谷图的雪花形状图,其中阐述了不同温度和过饱和度下的雪花形状。我们通常所见到的片状分叉雪花会在0到-5度,或-10到-20度,且过饱和度比较高的情况下产生。-5到-10度之间则是会出现针状或空心柱状。过饱和度较低的情况下则是不分叉的六边形。
(不同条件下的雪花形状规律)
在那之后,科学家们对雪花的研究越来越深了。时钟转到现在,加州理工大学的教授Kenneth Libbrecht通过精细控制温度和过饱和度随时间的变化,可以制造出指定形状的雪花(这位科学家同时参与了LIGO相关的研究项目……)。当然,现在已经不用兔毛来当凝结核了,而是使用干冰加水蒸气生产出的小冰核作为凝结核——这和人工降雪使用的是类似的技术。
Libbrecht把雪花的生长分成面生长和分叉生长两种模式,前者可以让雪花长出六边形的片,后者让雪花产生分叉。事实上,天然形成的雪花里面还是不规则的居多,真正成六角对称的反而是需要特意找才能找出来的。由于落下的时候会有些融化,因此边缘也不是很尖锐。和Bentley所拍摄的天然雪花图片相比,Libbrecht所制造出的雪花就精致得多,也有更好的对称性了。
Libbrecht还曾将两个凝结核小冰晶放在相同的实验环境中,结果就得到了两片几乎一样的“双生雪花”:
此时,距离Bentley得到第一朵雪花的照片已经过去了一百三十年,而地球上的雪,已经下了45亿年。
附加小知识:
1.雪花具体是怎么分类的?
雪花的形态分类其实挺复杂的,每个研究者都有自己的一套思路,不过大形态上他们还是意见统一的。国际雪冰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Snow and Ice)的分类法将雪花分成了如下七个大类:片状、星状、柱状、针状、多枝状、轴状、不规则状(他们顺手补充了霰、冰丸和冰雹这三类,不过这三种不属于雪)。有兴趣可以在这里了解详情:http://unesdoc.unesco.org/images/0018/001864/186462e.pdf
2.别的气体能凝结成雪花吗?比如说二氧化碳
因为研究火星的关系,所以的确有人在做二氧化碳雪相关的课题。二氧化碳雪结晶是截半立方体(Cuboctahedron),大小大概只有雪花的1/100那么大,和雪花相比也没有什么片状与复杂的对称结构。主要原因是二氧化碳的键角是180度,而水的H-O键角之间大概是104.5度,因此结构上不会有以六边形为基础的状态。另外二氧化碳分子间也没有氢键约束,所以小。(简单说就是,二氧化碳雪没那么好看……)
二氧化碳雪,图很模糊不过还是能看出来明显的截半立方体的特征的:
左边那个是雪,旁边的一点点是二氧化碳雪,右边是它放大的样子:
本文转载自“TodayILearned漫画”,长按扫码关注作者↓↓↓
=========================
酷炫科学的PS:雪花确实有很多种形态,甚至还有一种12分支的雪花,它是由两个6分支雪花合体形成的,感觉非常漂亮:
然而!下面这种八角形的雪花是真的不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