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多少城市修地铁?花钱多盈利难为啥还争着建!
在二战结束的几十年里,地铁迅速在世界大都市潜滋暗长。中国城市正在成为地铁建设的主力。河南郑州至2022年,将开通15条地铁线,洛阳地铁的获批,使洛阳成为中西部第二座建地铁的非省会城市。目前全国42座城市结缘地铁,原本只是一线城市的标配,正逐渐向二、三线城市蔓延
地铁之城增至42个 江苏最多
坊间有句话:十九世纪修大桥,二十世纪建高楼,二十一世纪开发地下交通资源。“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发展总体情况”显示,截至目前,全国共有42座城市地铁建设规划获批,规划总里程约8600公里。去年4月,新华社报道称,预计到2020年,符合建地铁标准的城市也将增加到50个左右。
什么样的城市适合造地铁?
目前,我国城市修地铁使用的标准仍是2003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管理的通知》,要求符合4条硬标准:城区人口300万人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0亿元以上,国内生产总值达1000亿元以上,规划线路的客流规模达单向高峰每小时3万人以上。
按目前统计,每投1亿元地铁建设资金就可拉动约2.6亿元的GDP增长。
建地铁平均每公里投7亿钱从哪来?
民间议论,建条地铁全是靠钱堆出来的。
2014年,中国内地36个城市修地铁,共投资2857亿元,日均超7.8亿元。今年9月,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赵辰昕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地铁成本平均每公里达7亿元左右,整个行业最缺的就是钱。“当前,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资金主要来源是政府财政资金和间接融资,运营主要靠财政补贴”。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胡祖才透露,“十三五”期间地铁投资将超2万亿元。搞活投融资机制,胡祖才提了4点:因地制宜选择投融资模式,树立外溢效益反哺轨道交通,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政府加强规划和政策统筹。现实是目前大部分城市制定地铁建设专项资金政策,地方政府每年集中财力拨付资金用于建地铁和还本付息;部分城市则学香港“轨道+物业”的盈利模式,通过轨道交通沿线土地与上盖物业的开发收益,来补建地铁的“窟窿”。
花钱多盈利难为啥还争着建
地铁建着吃力,运营起来也很难挣到钱。
2014年末,全国12个城市地铁的运营状况统计显示,运营线路总收支比为54%,各地地铁普遍入不敷出。那为何还有这么多城市热衷建呢?大家常见的原因分析是,城镇化建设使得城区人口暴增,加之汽车的日益普及,两者使得城市地面交通严重“超载”,没办法只得向地下寻出路。还有专家认为,在稳增长仍需投 资主打的情况下,建地铁是最贴近供给需求的领域。现实的情况是工业产能严重过剩、房地产需求不旺,只有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仍有较大的空间。有目共睹的现象是“同等级别的城市,一个城市建了地铁,另一个城市没建地铁,经济发展的增速就不一样”。这种情况下,具有全天候、运费低、节能环保、快捷安全、行车密度大、载客能力强等优势的地铁,就兴盛起来。
如何绕过“门面工程”陷阱
“非轨道,不城市;无地铁,不档次。”建地铁,都知道对城市重要,但也有声音质疑陷入某种盲目的怪圈。
《经济日报》曾发表评论称,从建设层面看,较之其他公共交通方式,地铁建设造价昂贵,前期投资巨大,难以吸引民营资本进入,对地方政府筹资能力是个考验。从运营层面看,地铁本身具有公共产品属性,在票价制定方面面临一定的价格约束,世界范围内的不少地铁都在亏损运营,需要政府财政补贴。“这就决定了地方政府在建设地铁项目时,必须考虑后续运营的问题”。
推荐阅读
关注”沈阳地铁指南“
了解建设进度
共享出行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