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最早公交线路是哪条?
每一天,分享有料、有趣、有用的信息!
沈阳,现在有八百多万人口中,公交车线路更是无数,在原有的电车改成2字头公交车,3字头私营车改成国有公交之后,1字头公交车也大量上线。加上5字头、4字头等多种营运方式的公交车、铁西新区一号线、浑南新区一号线、预备役线等等,沈阳的公交车线路应该在百条上下。
这几年,沈阳又有了一号线、二号线两条地铁线,还有正在修建的9号线和10号线,咱沈阳的交通真的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的“范儿”了呢。
那么问题来了,沈阳第一条公交线路到底是哪一条呢?小编这里告诉你哈。
1、沈阳第一条公交线,实际上并不能称之为公交车
沈阳最早的交通工具是马车铁道(即俗称的“马拉铁”),即两到三匹马拉车在铁轨上行驶,从1908年1月开始营业,以此为沈阳市城市公共交通的起始点,距今已有104年的历史了。
沈阳第一条马车拉铁线路是从满铁奉天旧站(老道口)起经十间房至小西边门,248路公交车走的一段线路与这条原始公交线路重合。运营路线从火车站(今老道口桥南侧)至小西边门,那时拉乘客靠的是活生生的两匹壮马。
248路公共汽车的前身是沈阳站到大东门的无轨电车(1956年-1997年),再往前是沈阳站到大东边门的有轨电车。
1907年,日本在沈财团代表向奉天商务总会提出成立“中日商办马车铁道股份有限公司”,10月,成立了当时中日合办奉天省城马车铁道股份有限公司,线路从满铁奉天旧站(老道口)起经十间房至小西边门都铺上了铁轨。
1908年1月正式营业时,共有车27辆,马73匹,到站了,要赶紧给马喂草。当时整条线路六七公里,车辆速度在每小时5-10公里,只要一到“终点站”,要赶紧给马喂草,让它保持体力。马是整个运营系统的关键,拉客的马总要比一般的马伙食好。
2、“马拉铁”后来变“有轨”
车辆由两匹马牵引,车身长5.2米,宽2.2米,两轴,四轮,车身由钢架和木板组成,车底安有铁轱辘,车内两排紧贴车窗的木条椅,前后两个门,四个上车台阶,可乘20~40名乘客。马拉铁最早是在1825年在美国纽约应用的,1887年引进日本东京,1903年拆除后运到沈阳,这在当时的中国还是十足的新鲜货,有点经济基础的人才能去坐,就像现在的打车一样有点小奢侈。乘坐马车往返比步行快不了多少,普通百姓没人坐这个,以步代车。
那时报站是以吹笛子为信号:到站或离站,驾车者都吹声笛子示意,远处来不及的乘客也别往这赶了,等下一辆吧。
随车看护乘客者叫“车掌”。“掌”是掌管票的意思,而并非现在很多人误解的“长官”之意。1922年(民国十一年),奉天中日合办马车铁道公司合同期满停办,奉天省长公署决定改建有轨电车厂。
在运营的14年中,马车铁道线路延长到现在的沈阳站。在当时,它创下日客运量7000人次的记录。
3、“有轨”后来变“大辫儿”
马车铁道的票价随着币制改革多次变动,到1918年,人们已经开始根据距离等因素开始分区域定票价,票价从奉小洋三钱到奉小洋六钱(一百钱为一元)不等。
1925年,有轨电车通车前,市政公所制定“奉天市政公所电车车票票价规定”,全线路按距离分为各区,车票分特等票与普通票两种:特等票一区一角五分,普通票一区一角。
到了1951年10月,无轨电车通车,由于币制的调整,普通票票价为600元(第一套人民币,相当于后来的6分钱)。
无轨电车,就是后来沈阳人俗称的“大辫儿”,248路的前身是7路、9路有轨电车,当时两头儿的终点分别是薄板厂和小东门,小东门也就是现在的东中街、东顺城街路口。
进入新世纪,2001年左右,由于“大辫儿”经常“掉辫儿”,砸死行人的事情时有发生,于是沈阳所有有轨电车都改成了2字头的公共汽车。当时的7路、9路有轨电车,分别改为248路公交车至今。
不知道你们坐没坐过,当年的7路9路大辫车小编可是没少坐,那时候电车有时候还有点儿轻微漏电,有时候坐在那儿摸下车身会觉得麻麻的。那时候的加速也非常慢,用电嘛,没有用气儿的有劲儿。
当然,那时候有轨电车的存在,导致有些重要站点前的天空里,有轨电车的电轨像蜘蛛网一样。小编印象最深的就是小津桥、南站和马路湾这三个地方,那时候觉得大辫儿车一过,觉得天都没了似的。如果在太原街给天空拍照,基本拍不着天儿,因为马路上边全是密密麻麻的电轨,错综复杂。哪像现在这样儿啊,马路湾一站,一眼能看着沈阳站站楼子。
哎,都变了,那时候的“大辫儿”还是挺让人怀念的,那阵子有轨车中间有一个软连接的地方,把车分为前半部和后半部。那个地方有四个座儿。那个车中间软连接的地方,一般都封闭不太好,脚底下一般都会露个大窟窿。有一次小编在那儿座着睡着了,差点儿没从那儿漏下去,现在想想,只能说万幸啊。
沈阳最早的公交线路,其实就是下边这车——248路公交车,你,坐过没?
小编微信:yihucha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