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毁掉一个人最好的方式,就是让他“走捷径”

点击关注→ 沈阳指南 2021-05-30


来 源:正和岛(ID:zhenghedao)


1

只要能到达,哪怕是弯路


很多人害怕走弯路,而我却觉得,弯路不可避免。


如果把“误入歧途”“违法犯罪”当成弯路,当然不能碰。但是因为害怕付出没回报,而不想走弯路,就完全没有必要。


不走弯路就像中彩票一样难。


害怕走弯路的说法,隐藏了一个假设:从现状到目标的两点之间有一条“最短路径”。从几何原理上来看,两点之间,线段最短。除此之外,其余所有的路径都更长。如果我们不走弯路,那么就只能走两点之间的线段。


但是,两点之间的道路何其多,我们走出最短路径的难度,就像中彩票一样大。生活中总会出现各种干扰,我们时不时偏离预定的方向,跌跌撞撞才走到终点,不可避免地要走弯路。


我刚刚学会骑自行车的时候,喜欢炫技,把车骑到花坛的水泥围栏上。围栏不高,也不宽, 5根手指的宽度,在上面骑车,龙头必须很稳,稍有不慎,就会摔下来。害怕走弯路,就是这种时刻担心掉下来的感觉。如果你的目标是千万不能走弯路,那注意力会全部放在对“是不是弯路”的判断上,完全顾不上前方。


在最短的道路上,只要出现偏差,就变成弯路。太过于在乎有没有走弯路,其实是吃力不讨好(见图 1–1)。生活经验告诉我们,为人处世,不能处处想着占便宜。那么在进步的道路上,怎么就想坚决不走弯路呢?路弯没有关系,并不影响你最终到达目的地。

图 1-1.方向与最短路径的关系

再退一步,假如运气爆棚,开局走出笔直的道路,一点弯路也没有,直达目标。然后呢?只要方向改变,那原来的最短的路还是会变成新的弯路。而改变必然是会发生的。我们的生活充满未知,即使现在抄了近道,未来再回头看,还是走了弯路。


干脆不要再纠结“弯路”好了。如果我们不断往前走,那么每一次尝试都是有意义的,只不过有些意义,不是当下就能意识到的


史蒂夫·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演讲时提到,自己年轻的时候学习书法,研究字体怎样设计更好看,那时并不知道学了有什么作用,但是仍然做了。10年后,乔布斯在设计第一台 Macintosh电脑 1时,把所学的技能,包括字体设计全部应用在电脑上,这是第一台使用漂亮字体的个人电脑。


乔布斯说,向前看的时候,你不可能把所有的点点滴滴连起来,但是回头看却豁然开朗


如果从不走弯路的角度来看,学一个看起来没有用的技能,不仅不务正业,而且走了弯路。但是实际上,你现在走的一条弯路,可能正好是你人生蓝图点睛之笔的一条弧线。


2

“不能走弯路”的想法才是弯路


那么,会不会存在有人帮你少走弯路的情况呢?我们学习知识、与不同的人交流,本身就是一个少走“弯路”的过程。


如果你想学飞行器设计,不需要非得自己从头开始设计一架飞机,教材可以告诉你航空发动机原理。如果想学计算机技术,你也不需要从头开始设计编码规则,教材会告诉你什么是补码,什么是反码。前人总结的经验,让我们少走了很多弯路。


但是有趣的是,面对这些知识和道理,我们往往置若罔闻,甚至故意忽略这些知识,执意寻找避开弯路的捷径。我们折腾半天,花费了时间、精力、钱财,最后才发现宝藏原来就在自己最熟悉的地方,只是以前从未曾注意过。


我不相信有谁能帮你少走弯路,如果自己不花费脑力、不思考、不亲身体会,就算有人指着捷径对你喊破嗓子,那么你也只是感觉自己知道了有捷径,在实战中仍旧手足无措。踏踏实实前行吧,哪怕遇到弯路,也不要痛苦纠结,尽情享受自己的探索过程。


总结复盘探索中的每一处细节,把每一次教训都铭记于心,凝练成自己的行动智慧,才是最有效的解决方案。我们并不知道未来会朝着什么方向发展,不要担心一时的得失,而要在意每一次做事时自己是不是都投入了脑力、尽了心力。


不想走弯路只是美好的心愿。当有人告诉你“我可以帮你少走弯路”的时候,你会特别兴奋。你也许不知道到底弯路是怎么少走的,只是一旦接收到“这不是弯路”的确定感,内心就感到宽慰。但是当你开始尝试避免走弯路的时候,已经在走弯路了。有人在你的脑海里种下了“不走弯路”的概念,于是你将信将疑,被牵着鼻子走。


我宁愿害怕走不了路,也不害怕走弯路。生活时时刻刻都在发生变化,只有在一成不变的世界里,最短路径才是有效的。在瞬息万变的时代,只有你走出来的道路,而没有所谓的弯路和直路,因为人生这条路,时而是弯路,时而是直路,但是都是我们自己的路。


做一个充满行动力、脑力爆棚的人,你就不会害怕走弯路。你如果有富余的脑力、充沛的行动力,那么就可以暴力破解所有阻挡你前行的问题。田间小道弯弯曲曲,但是如果我们开的是坦克,就可以把弯路直接碾成坦荡的大路。成长的捷径就是迎难而上,成长的弯路就是找捷径。


3

茅草燃得快,硬柴烧得久 


2018年年初,我回了一趟老家,正好赶上亲戚抽水捞鱼。亲戚家里有一个大鱼塘,每到年前会把鱼捞出来卖,换点钱过年。捞鱼的第一步是抽水,水见底时,亲戚穿上防水服,下到池塘中开始作业。池底到处是淤泥,每走一步脚都陷得很深,步履维艰。


池塘见底,遍地鸭蛋重见天日。每一枚鸭蛋的背后,都有一只来不及上岸下蛋的鸭子,只能水下作业。我不禁感慨:主人真是白养了你们,不遵守生产流程,真是极大的浪费。


正值南方寒冷的冬季,草木干枯,稻田干涸,泥地里只剩下收割机碾过的痕迹。田垄上长满高高的茅草,泛黄连成片。虽然没有雨,但是与北方相比,湿冷却是入骨的。在池塘边小站一会儿,我就感到寒意阵阵袭来,如针扎一般,更不要说在池塘里作业了,想必是刺骨之寒。


岸边茅草丛生,已经枯萎干燥。亲戚在田垄上点起火,一开始我想到直接点燃田垄上的茅草取暖。但是安全意识告诉我,不能这样做。于是我薅出一些干草,堆成垛,打火机一点,瞬间热风袭来。这大概是冬日里最美好的体验,茅草好烧,一点就着。火苗跳动,茅草噼里啪啦作响,干燥的热空气驱赶了寒意,比室内烤炭火更有暖意。室内空气流通差,炭火微弱;室外空气流通好,火势旺盛。


很快问题出现,茅草燃烧速度快,只过了一会儿,火势显颓。为了不让火熄灭,就要不停地割新茅草。新茅草加入火堆,火烧得更旺,茅草反而消耗得更快。这就导致我无法安心地取暖了,因为我得不停地割茅草。


过了一会儿,割草割得累了。我想:“干脆去搞几根硬柴来烧吧,这样火烧得久一些。”池塘边有一棵枯树,树龄不大,手腕粗细。正好带了镰刀,我砍下了一些枝丫,趁着茅草烧得正旺的时候,扔进了火堆。


柴刚刚扔进去,火堆冒起青烟,树枝里残存的水分在做最后的挣扎。不一会儿,柴渐渐着起来了,火苗不算旺,却在慢慢烧着。几根柴架在一起,相互支撑,下面放一些茅草作为辅料,火势稳定了很多,热量也稳稳输出,为我省了不少割草的功夫。终于可以站着取暖,不用总是跑来跑去了。


那天下午有些微风,我站在上风向,近距离感受火堆释放的热量,不时添柴加草。亲戚在池塘里忙前忙后,不时来取暖一下。忙碌了一年,估摸着池塘的鱼,有个好收成。


虽然我小时候也玩过泥巴,但亲戚没有让我参与捞鱼,我一直在旁观看,度过了很放松的几个小时。在城市钢筋水泥森林里长期生活的人,失去与自然的直接接触,感官逐渐麻木起来。但是,不管你在多高档的写字楼里埋头工作,千里之外的土地上,总有人在劳作,有万物生长,有生命跳动。春夏秋冬,一轮又一轮,时间仿佛在重复着同样的旋律,凝结的全部是记忆。


看那火焰,多像我们渴望蒸蒸日上的事业。茅草可以引火,一点就着,释放我们内心的野性;但是茅草不经烧,很快就需要新茅草的加入才能延续火势若把基业建立在茅草上,虽然可以看到一时之势,但是非长久之计。


如果要生火取暖,那么茅草只能作为引子。点燃茅草以后,便要添硬柴。只有借着茅草的火势,才能驱干硬柴的水汽,硬柴才能慢慢烧起来。但是手握打火机的你却无法直接点燃硬柴,必须先让一批茅草燃起来,才能借茅草的火势让硬柴充分燃烧。


如果我们只依赖茅草取暖,就要一直忙于割茅草,根本无暇安心取暖。生活就是这样,有人割茅草上瘾了,忘记了自己本来要生火取暖。于是,火烧得越旺,反而越让人紧张,因为这是虚火,一旦不添新茅草,很快只剩一堆灰烬。


茅草就是即时反馈,是喷薄而出的情绪、一触即发的决心、转瞬即逝的动力,起得快,蹿得高,落得也急。硬柴是真正能支撑我们成长的硬技能、真功夫、大体系。相比于即时反馈,体系来得慢,建好以后经久耐用、持续稳定。当我们想要火快速燃烧的时候,就点茅草,但是要想火烧得久,必须得有硬柴。


生活蕴含了成长的智慧,只是我们缺少发现的眼睛。回到北京,茅草和硬柴的故事还萦绕在我脑海。


烧了一个下午的火,如果在火堆下面埋上几个红薯,那该有多好啊!


热点推荐

沈阳上空发现不明飞行物!火光一片!

“微信点赞,暴露了谁在乎你”

东北人的秘密!全被抖出来了?

咨询合作微信:123604035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