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沈阳这13个老字号,为啥都是姓氏招牌?

点击关注→ 沈阳指南 2022-04-18

     王麻子、张小泉、王致和……中国商家善于将名字做成品牌,这样方便记忆。

        在沈阳,老字号的美味(美食)真是不老少,这其中,有的带了姓,有的带着人名,它们背后有啥故事呐?

     今天,收集吓一跳——里边许多人是退休后才创业的,像卖调料的王者兴67岁创业、卖不老林的林瑞丰66岁时发明运动糖、卖烧鸡的张久礼64岁刚开始支摊。

      又如,前些天介绍的老四季的女老板张秉荣,也是工厂退休后,才操持面馆的。为什么起“四季”这个名字,因为人以食为天,人们一年四季都要吃饭嘛!

      再比如,沈阳桃李面包创始人名叫吴志刚,60岁从教育岗位上退休后,才开始经营面包的,“桃李”两字,是有潜台词的!

     来,咱们看看, 他们都有咋来的——


1、老高太太糖葫芦

    如果说冬天在东北必须要做的一件事,那就是吃一串老高太太糖葫芦,嘎嘣脆的快感加上酸甜的口感,让嘴巴停不下来!

     "老高"是姓高的老人家?错了!咱千万别望文生义。



    沈阳市老高太太山楂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老延智解释过:老是我父亲的姓,高是我母亲的姓,之所以叫“老高太太”糖葫芦,其实是我尽孝的一种方式。


2、张久礼烧鸡

      1982,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有着闯关东背景的、已经64岁的张久礼坐不住了。天生要强的他,为了让家人日子过得更好些,就重新操起年轻时的行当---加工烧鸡。刚起步时,张久礼老人只能带着老家的几名亲属在一块废弃的空地上,搭建起三间简易房,就这样一个临时的小作坊就诞生了。

    经过一二十年的努力,凭借诚信经营,收获颇丰—— 张久礼烧鸡店于1997年12月被沈阳市人民政府授予“风味名品”称号,随后有了省级“地方风味名牌”的称号,还被评为沈阳市十大畅销品牌和著名商标称号。

      2006年9月9日,“烧鸡大王”——张久礼老人,在沈阳走完了他人生的旅程,享年88岁。
3、不老林糖

    色彩绚丽的包装,奶油和花生的融合,小时候能吃上“不老林糖”是一种值得向小伙伴炫耀的一整天的事!


     不老林糖是由"北方制糖大家"林瑞丰,在沈阳市食品科研所退休之后,不断探索钻研,在1988年推出这款糖,那一年,他66岁,正是老当益壮。他为这种糖起的那豪迈而响亮的名字,表露出一股不服老的心气儿——“不老林糖”

     作为沈阳特产,不老林糖九十年代初曾经风靡大江南北,通常都是春节的必备糖果。


4、老王头调料

    赵本山的小品里有一句台词:“吃什么?老边饺子。炒菜用什么?老王头调料!“老王头调料从此不明觉厉!


       老王头名叫王者兴,1914年生人。老人出身于中医世家,早年学艺于东北的一家大饭店----营口汇海楼。在他小的时候,爷爷、父亲在为别人治病的同时,也偶尔给一些小饭店配些小作料。
     从1981年开始,67岁的退休在家的王者兴,把中医理论应用到调料的研制中,并在沈阳北行市场摆起了作料摊。开始时只是用白纸一包一包的包好卖,后来,卖货时当场磨制,并在包调料的纸袋上印上了“老王头调料”的字样。一时间,
老王头调料”声名鹊起。


   

5、李连贵熏肉大饼

     话说大约在140多年前,河北滦县柳庄人李连贵的父亲逃荒到梨树,在吉林省梨树县小镇上开了一家经营熟下货的酒店,字号是"兴盛厚"。这个时候,品牌还没有开始形成呢。


      李连贵继承父业以后,用了一位老中医开了个药单,上边列了九味中药,煮出的肉竟然真的芳香四溢,从此远近闻名。1924年,李连贵病逝了,其养子李尧带着老汤从梨树迁入了四平,办起了四平李连贵熏肉大饼铺。

      1950年,李尧之子李春生继承祖业,背着一坛老汤,把李连贵熏肉大饼迁到沈阳了,在繁华的中街西头营业,从此蜚声海内外。


  

6、老边饺子

       “老边饺子”的创始人叫边福。他于清道光八年(公元1829年)从河北迁居来沈,刚开始时,只在小津桥附近搭了一个非常简易的俗称“马架子”的小摊床,边做边卖,店号为“边家饺子馆”。但由于店面太小,加上没有绝活,所以生意不是很好。

      到了同治七年(公元1870年)边福的儿子边得贵子承父业将“老边饺子”进行了“技术提升”,经过一翻专研,边德贵将普通的煸馅改为汤煸馅,使之松散易嚼,味道鲜美,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特有风味,从此“老边饺子”一炮打响!

   


7、张麻花

         大舞台麻花,原称“张麻花”,它是张兴德于1926年在台安县黄沙坨子村创始的。1941年张兴德带领全家,来到辽宁沈阳,在小东门里开了个麻花作坊。


     不久其子张含余主持营业,1948年迁到大舞台剧场附近,因其麻花别有风味,久而久之大家就称其为“大舞台麻花”了。

   


8、马家烧麦

     

    马家烧麦,是沈阳地区特殊风味的回民小吃。早在清嘉庆元年(1796年),由马春开创至今,已有221年的历史。


     当时没有门市,只是以手推独轮车来往于热闹街市,边做边卖,清道光八年(1828年),由马春之子马广元在小西门拦马墙外开设了两间简陋的门市,立号马家烧麦馆,此后营业繁忙,远近闻名。


     后几经变迁,1961年才最后坐落在小北门里,即现马家烧麦馆,由马氏后裔第五代的马继廷担任技术指导。   

   


9、宋家馄饨

     宋家馄饨馆,是宋声明先生一手创立的,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风靡沈阳,是地地道道的沈阳特色小吃餐馆。当年,馄饨馆在八一公园南门曾经极其红火,可谓门庭若市,据说,好的时候每天的客流量可达万人以上。

      宋声明,原籍上海崇明岛,宋家馄饨肯定有上海馄饨的元素,但宋声明缺了上海人的品牌意识,因未及时注册,商标落他人之手,最后宋先生只能注册成“宋声明宋家馄饨”。   



10、杨家吊炉饼

     1913年由河北人杨玉田到吉林洮南创制,当时立号为杨饼。由于杨家大饼店生意兴隆,经营不断扩大,于解放后的1950年来沈。



     为了改进单一的经营品种又增添了带鸡丝花帽的鸡蛋糕。从此杨家吊炉饼、鸡蛋糕扬名于东北各地。




11老山记海城馅饼

    老山记海城馅饼是沈阳市传统风味小吃,由毛青山于1920年创始于辽宁海城县城火神庙街。毛氏名山,取其山字,立号老山记馅饼店,于1939年迁到沈阳。

   海城馅饼,温水和面,选猪、牛肉为鸳鸯馅。取香料十余种煮制,取汁喟馅培其味。



12、那家馆

     

   坐落在沈阳故宫西侧的那家馆,以经营满族菜肴白肉血肠闻名于白山黑水广大地区。它的前身是原小河沿魁星楼附近的吉兴饭店,主要经营东北地方菜肴,后来由于增添了白肉血肠,使这家饭店名声大振。

    1872年,该店满族厨师那吉有在大东门里开设了一家专门经营白肉血肠的餐馆,立号那家馆。由于他选料精,制作细,一丝不苟,声誉越来越高。


     1914年,那氏后裔继祖业,将那宛馆门庭重新修整,成为当时奉天风靡一时的著名餐馆,达官显宦经常出入。1931年日寇侵占沈阳,那家馆营业日渐萧条,趋于倒闭。那氏兄弟为保持祖业,将那家馆迁到北京,解放后,政府为恢复东北这一独特风味,于1957年又将年迈的那文贵邀回沈阳,使那家馆重新开张。


    抛开以上这些吃食,咱再聊一家笔庄——



13胡魁章笔庄

    清道光三年(1823年),浙江人胡魁章在家乡湖州开设了一家笔庄,命名为“胡魁章笔庄”。道光末年,奉天行宫的皇陵总管福康阿,慕名从胡魁章笔庄订购一批毛笔送入宫中,深得皇亲国戚和军机大臣的赞赏,胡魁章毛笔从此成为朝廷贡品。


咸丰四年(1854年),胡魁章在四平街(今中街)悦来栈胡同开办一处分号,胡魁章正式落户盛京城。 到1956年,公私合营,胡魁章笔庄与李湛章笔庄合并,同时吸收多家文具店,成立新的胡魁章笔庄。

2007年,沈阳胡魁章制笔工艺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3年,被评为首批“老百姓最喜欢的沈阳旅游名品”。

信息来源:沈阳指南   盛京摆渡

沈阳热点消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