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那个“全民买秋菜”的年代,你还记得吗?
秋风又起,寒意到来。再过几天,沈阳街头就有卖白菜的货车啦!当然,现在的白菜,不像从前那样家家囤积,满足一冬天的用菜了。
在90年代以前, 在运输不方便、大棚不普及的年代,寒冷地区的人们,总要在入冬前储备粮食、囤菜,以便顺利捱过长达五个月的冬季,而卖菜和晒菜,就是北方城市的一大景观。
20世纪80年代沈阳买冬菜的场景
小朋友也来晒冬菜
亮哥的秋菜记忆
沈阳50岁以上的人,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每到秋天,都会经历两件逃脱不了的事:打煤坯、买秋白菜。今天就唠唠买秋菜的事——
每到秋天买白菜是一件大事,事关一个冬天全家的吃菜问题。那时候生活困难,整个冬天就是白菜、萝卜,如果有土豆那就上一个档次了。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只有三年下乡务农,没有遭受买秋菜的痛苦,其它年份年年为买秋菜发愁和遭罪。那个年代,秋白菜的质量还不好,大多都没有菜心,净是菜帮。为了能买到有菜心的白菜,就得起大早到合社(那时管副食商店多叫合社)排队,甚至天还没亮就在合社朝外开的一个巴掌大的小洞口前站排了,等着来了好菜能交上钱开出票买到菜。为此,冻感冒也是常有的事。
当年住在沈阳铁西区,由于多数菜的质量不好,来了一马车菜也没人买,就码成垛,合社的空地上一垛一垛的白菜和一堆堆的菜帮子。如果来了一马车好菜,只卖了两三份就没了。那时候家家人口多,加上又没有其它的菜,也没有油水,都能吃,所以一家一买就是一两千斤,甚至更多。
如果来了一马车好菜,本来站的挺好的队就乱了,争着抢着向小洞口里抻手交钱,由于人太多,常常是手被挤的通红,甚至秃噜皮了。说来也怪,那时候老天爷也跟凑热闹,买秋菜的当口赶上雨雪天是常事。有的年份,不但没买到好菜,只能是买冻菜了。
那时候秋白菜大多是二三分钱一市斤,而且小数点后保留两位,比如2分3厘5、3分1厘2。合社有便民的两轮带车子,拿户口本去借车,把买的菜运回家。
买回来的菜还要凉晒,风干水份易偖藏。赶上雨雪天就遭罪了,那么多的菜只堆在小仓房或屋里,一两天不凉晒,菜叶就黄了,掉帮子。雨落在地上,却扎在心头,那滋味就别提多难受了!掉下来的菜帮子也舍不得扔,甚至还要到合社去拣菜帮儿,散落着摊在平房的瓦上,留着喂家里养的鸡。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沈阳蔬菜的品种多了起来,肉蛋鱼凭票供应也取消了,再也不用为买秋菜而遭罪了,再也不用为储存秋菜着急上火了。
冬储大白菜堆满了街路
很多70后、80后对于冬储大白菜的记忆,是长辈推着小竹车,一车车地把几百斤白菜连同自己一起推回来。家里有闺女的,都是女婿帮着搬白菜,有儿子的,一般都是到丈母娘家去献殷勤。街坊邻居的老太太们聚在一起,每年都是一边说着“儿子都是给别人养的”,一边催着家里的儿子赶紧帮着丈母娘家买白菜。白菜买齐了,蜂窝煤是下一次女婿表现的绝佳机会。
冬储白菜并不是把白菜拉回家就完了,晒菜、码菜、倒菜,哪个环节都不能缺,样样都是“技术活儿”。晒菜讲究晚上收拢、早上摊开。等到大白菜外面的帮子晒蔫了,去掉黄叶烂叶,再用绳子捆上一道箍,使得菜帮子不易掉落。然后将菜根朝里,靠墙一棵棵码放整齐。第一层码放好了,在菜上放两根细木条,然后再码第二层、第三层,这样垒起的白菜垛就能透气。最后用旧棉被、旧毛毯把菜垛包裹严实。
此后,差不多每星期还都要将大白菜倒腾倒腾,发现有哪棵菜不好了赶紧拿出来先吃。用这样的方法储存大白菜,一般基本上能够接上来年春菜上市。
每年这个时候,整个大杂院就都变成了白菜的世界:家家户户、房前屋后、窗台地下,一排排一摞摞,整齐码放的全是白菜。为了防止温度过低冻坏,白菜还得“穿上”旧棉被、军大衣,过春节时,要是谁家的熊孩子在院里放鞭炮,准会被家长赶到院外,以免火星儿迸到邻居家的白菜垛上。
▲当年菜市场的秋菜大会战
▲当年的菜市场
除了秋天囤菜,80年代以后的露天菜市场,也是城市独特景观——
60年代,铁西区工人村流动售菜车,相当于现在的地摊儿。
原大东区蔬菜批发市场
80年代的铁西区十二路菜站
信息来源:沈阳指南 盛京摆渡
沈阳指南热点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