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手表厂的“百花”记忆!
沈阳市手表厂位于于洪区黄海路46号,70年代初国家兴建的12个手表之一,国有中型企业。1985年末有职工1700人,其中大专文化程度以上的工程技术人员129人,占职工总数的4.7%。固定资产原值2512万元,净值2049万元。
厂里拥有各种设备1342台,其中进口设备262台,占19.5%。关键工序的加工设备和测试仪器都是从瑞士、联邦德国、日本进口的高效、高精度设备。其中有自动车床90台、多位铣床9台、多工位钻床2台、精密滚齿机36台。厂区占地面积3.2万平方米。厂纵手装有空调设施。手表生产能力为60万只。房主楼建筑面积8100平方米,主要车间均装有空调设施,手表生产能力60万只。年产手表56万只。年产值2452万元。实视利税840万元。
沈阳市手表厂筹建于1970年末。1971年初在原辽宁省总工会疗养院旧址,即东陵区七间房正式建厂。当时仅有10951平方米的旧房、425名工人和几台简易仪表车床。
1972年9月,轻工业部组织重庆、南昌、武汉、洛阳、沈阳手表厂以及天津钟表二厂组成协作组,试生产全国统一机芯普通机械手表。市手表厂承担手表擒纵调速和其他杂件共28种零部(组)件的试制工作,当年即生产出擒纵叉、时轮、分轮、过轮及活动外桩件、快慢针等11种零件,为上述六厂协作试装普通机械手表奠定基础。轻工业部先后投资160万元,为市手表厂建成28种零部件生产线添置关键设备和检测仪器。1974年,市手表厂试制成功摆轮、跨轮压片、棘瓜拉档等17种零部件,使分担的28种零部件全部投产,年配套量提高到6万套。年内试装出17钻机械手表2013只。
也是在1974年,因原有厂房建筑设计不符合手表生产要求,部分厂房濒临倒塌经省、市批准,投资430万元在于洪区黄海路筹建新厂房,设计能力为30万只。1975年,追加投资276万元,建成8100平方米生产主楼,进口设备100台,各项配套工程也于10月竣工,工厂由东陵区迁至新厂。1977年,停产17钻机械手表,改产19钻ZSZA型统一机芯手表,产量达到359万只。为适应电子手表的开发需要,1979年,市手表厂承接6.2万只指针式电子手表的试制任务,成立电子表生产车间,并对总装车间进行技术改造。使之达到超净、衡温、防尘要求。
1980年,市手表厂各项建设建设工程基本完成,设备工装、技术文件、管理制度趋于完善,除发条、宝石、防震器需要外购外其余56种零件已经能够自制,达到鉴定投产的要求。经轻工业部委托辽宁省第一轻工业局邀请全国主要手表厂鉴定,确认沈阳市手表厂已经达到生产国家一级表的标准,正式成为国家手表定点生产厂。1981年,生产机械手表30.6万只、电子表4.4万只,已经超过30万只的设计能力。此后,工厂又投资770万元进行技术改造。新建成1007平方米理化楼,新增设备411台,其中进口94台,建成1条电子表装配线,引进1条金属编织表带生产线。到1983年,手表生产能力提高到60万只,当年生产手表45.02万只。当市手表厂大步向前发展的时候,国家从1982-1984年连续3次调低国产手表的价格,工厂于1984年将手表产量压缩到37.37万只。
1985年,采取增加品种、提高质量、降价销售、与国内名牌表厂搞经济协作等措施,手表产量又回升到56万只,创建厂以来的最高生产纪录。为迎接手表市场的激烈竞争,市手表厂于1986年从瑞士引进年产能力为100万套的石英电子表步进马达专用生产线,逐步向由子表生立过渡。
1987年下半年,市手表厂正式转产石英电子表,并参加轻工业部组织的石英表质量攻关,先后生产出19.4毫米圆型机芯和6x8椭圆型机芯两个型号电子表1991年的产量达到80.17万只。
神鹰牌指针式石英表于1992年被轻工业部列为全部质量达标产品,同年在深圳组建石英表装配线,成立合资企业吉时达钟表有限公司,80%的石英表机芯通过香港出口,远销世界各地区。1992年组装生产的宝时达牌石英电子表,走时精确,款式精美,功能较多,投放市场后较受欢迎……
后来,手表厂的逐渐在市场上消失了。大概十年前,有人在铁西沈新路附近的铁道口看到一个屋子,挂着好多牌子,沈阳手表厂的牌子也在其中,显示它那时即将破产了。后来,“百花”手表成为了许多老沈阳人的记忆!
信息来源:沈阳指南 盛京摆渡
沈阳指南热点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