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0个春节冷知识,你知道几个?

点击关注→ 沈阳指南 2022-04-18


历添新年岁,春满旧山河。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最喜庆的传统节日,对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意义重大。


我们每年都会过的春节,背后其实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今天晚君就给大家分享10个春节冷知识,祝大家在新年里元气满满,虎虎生威。






1


大年三十,也会在“二十九”


春节的高潮是除夕,也叫“大年三十”,或“大年三十晚”。


这一天有许多古老的民俗活动,如包饺子,吃年夜饭,烧金纸、放爆竹、守岁等。


翻过日历的朋友或许已经知道了,今年没有“大年三十”,腊月二十九就是除夕。


大年三十去哪了?


现行农历是根据地球、月亮、太阳三者运行的天文数据来安排的,每个月的初一看不到月亮任何明亮的部分,也就是“朔”。


而事实上,月亮从圆到缺的时间,平均周期是29.53天。


安排月份的天数必须是整数,这就导致了大、小月的出现,大月拥有30天,小月29天。


如果这个月刚好是腊月,那么这一年(农历)就没有大年三十了,除夕也就提前到了腊月二十九。


没有大年三十其实很常见,大约3~5年就会出现一次。


下一个没有大年三十的年份是2025年,并且2025年~2029年,连续5年没有大年三十。






2


春联,是由桃符演化而来的


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将春联贴于门上,增加辞旧迎新的节日气氛,也表达了人们避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那么贴春联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最早的春联又是怎样的呢?


根据《后汉书·礼仪志》中记载:“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


从中可以看出,古人在正月初一的时候,会制造桃符,以用来驱鬼避邪。


由桃符演化成春联,最早的记载是五代十国时期,后蜀主孟昶命学士张逊在桃木板上题词。


张逊写完之后,蜀主左看右看,感觉不对仗,便亲自提笔写下:“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据传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幅春联。


不过此时,人们还是习惯称这样对仗的题词为桃符,宋代,将桃木板更换成红纸张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了。


直到明代,桃符才正式成为“春联”。






3


最早的爆竹,竟然真的是竹子


王安石在《元日》诗中写道: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每到春节,华灯璀璨,鞭炮声此起彼伏,为沸腾的大地奏起新春之曲。


现在的爆竹,大都由硝石、红磷等化工品制作而成,点燃后爆裂,声响巨大。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最早的爆竹却是真的由竹子制成的。


爆竹起源有2000多年的历史,《神异经》上说:


“西方深山中有人焉……名曰山魈。以竹著火挂熚,而山魈惊惮。”


据说山魈最怕火光和响声,所以每到除夕,人们便用爆竹把山魈吓跑。


这样年复一年,便形成了过年放鞭炮、点红烛、敲锣打鼓欢庆新春的年俗。


南朝梁代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也说:


“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噪恶鬼。”


此时的爆竹,就是把竹子放在火里烧。


竹子内部中空,加热之后因空气膨胀而爆裂,发出“噼噼啪啪”的声响,故称之为“爆竹”


火药出现后,唐朝时人们开始将硝石、硫磺等填充在竹筒内,产生了“爆仗”。


到了宋代,中国民间开始普遍用纸筒和麻茎裹火药编成串做成“编炮”(即鞭炮)。






4


最早的压岁钱,是花不出去的


传统意义上的红包也叫压岁钱,是过农历春节时长辈给小孩儿用红纸包裹的钱。


每到春节,很多小伙伴们都会收到来自长辈的压岁钱,可以用来买自己想要的东西。


然而在古代,一开始的压岁钱却是不能使用的。


根据传说与记载压岁钱最早叫“厌胜钱”、“压胜钱”、“压祟钱”。


“压胜钱”起源于西汉,特制的压岁钱是一种仿制钱,填上面一般刻有吉祥如意、福禄寿喜等吉庆字样。


由于是仿制的,这种钱并不能用于流通,最主要的作用就是祝福。


到唐代,才开始出现用流通的钱币来做压岁钱,大多数都是用红绳串着赐给孩子。


直到民国以后,才演变为用红纸包裹。






5


“福”字倒贴,竟与朱元璋有关


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


春节贴“福”字,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


宋代文人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记载:


“岁旦在迩……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


文中的“贴春牌”,即是写在红纸上的“福”字。


很多人都知道福字倒贴,意思是“福到”,却不知道背后还有这样一则传说。


明太祖朱元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


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所有老百姓夜里都在门上贴上一个“福”字。


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把“福”字贴倒了。


次日朱元璋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


皇帝知道后大怒,立即命令将那家满门抄斩。


马皇后赶紧对朱元璋说:“那家人知道您差人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


朱元璋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


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6


历史上的春节,曾指“立春”节气


春节,即中国农历新年,俗称新春、新岁、岁旦等,口头上又称过年、过大年。


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


但纵观中国历史,以前所指的春节其实不是节日,而是特指24节气中的立春。


在《后汉书·杨震传》中就有对这一名为春节节气的详细表述:“春节未雨,百僚焦心,而缮修不止,诚致旱之征也。”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春节指的就是节气中的立春。


而到了南北朝之时,春节甚至指代的是整个春季。


此后“春节”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变化和发展。


辛亥革命以后,当时以公历1月1日为“元旦”,把农历正月初一作“春节”,视为农历年的开始。


从那时起,现代意义上的“春节”这一说法才逐渐流传开来。






7


春节,差一点就被废除了


春节是一年中国人最重视的节日,可是在历史上,春节差一点就被废除了。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倡议把公历的1月1日定为民国新年,之后政府大力推广公历新年。


当时社会急剧变更,“破旧立新”成为主流思想。


一些知识分子认为春节里一些特有的活动,像祭神、送年礼、压岁钱、燃放鞭炮等,属于糟粕,应该受到批判。


简单来说,就是以后不准人民过农历新年,统一过公历新年。


并且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方案:旧历新年不放假,或者少放假,各种春节相关的活动不允许进行,对不遵守规定的人处以罚款。


当时就有人因为在家中迎财神,不但被没收供品,还被罚款十四块钱。


可是规定再多,也拗不过老百姓过传统春节的决心。


每年春节,各地人民依然欢欢庆庆地过大年。


到了1934年,当局也只好宣布:对于旧历年关和民间习俗,不宜过于干涉。


这样,才有了我们现在这个热热闹闹的春节。






8


春节,有可能过两个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开始,到正月十九结束。


每年过一次春节似乎已经成为人们的习惯,但其实,也会有一年出现两次春节的情况。


上一次有两次春节的年份是1640年(明崇祯十三年),至今382年了。


为什么会出现两次春节呢?


其实这与农历闰月有关,公元1645年,我国开始使用历理置闰制。


按照公历计算,大月31天,小月30天,而农历大月是30天,小月只有29天。


所以农历一年会比一回归年要短10天左右,有时就会出现闰月。


农历闰月多出现在三四五六这几个月份,而出现在一月,就会出现两次春节。


历法学家推断,从现在至8000年只会出现6次闰正月。


下一个“闰正月”将出现在240年后的2262年。


万年历显示,2262年1月21日为正月初一春节,接下来的2月20日又是正月初一春节,即两个正月,两个春节。






9


最早的春节与最晚的春节


春节是按照农历来计算的,而农历是中国古人依据太阳和月亮的运行规律编制而成。


按公历计算,春节的日期通常是在1月21日到2月20日之间有规律地跳来跳去。


据统计,在我们已经度过的春节里,最早的春节是1966年1月21日,最晚的春节为1985年2月20日,相差将近一个月的时间。






10


除了中国,还有许多国家过春节


如今的春节,再也不是只有中国一个国家的节日。


它已经走进全球近200个国家,有近20个国家和地区将春节定为法定节假日。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外国是怎么过春节的吧。


1. 春节在韩国


韩国人过春节时,最重要的活动是祭祀祖先。


除夕夜,韩国人的年夜饭一般是传统饮食,吃“五谷饭”,即云豆、大豆、小豆、黑豆和大米混合做成的米饭。


初一要吃年糕汤,白色的年糕片既代表太阳,也象征着辞旧迎新。


2. 春节在马来西亚


当地华人深受闽南文化影响,过春节一定要买凤梨。


在闽南语中,凤梨发音wong lai,与“旺来”同音。


除了凤梨,人们拜年时也会带上一些橘子作为礼物,“橘”与“吉”谐音,象征大吉大利。


3. 春节在越南


越南人过春节,最具特色的民俗是吃年粽和糯米饼。


年粽的做法与中国粽子一样,不过它是方形的,取“天圆地方”之意,馅料一般是猪肉和绿豆沙,外面裹上芭蕉叶,吃起来清香可口,别具风味。


传说年粽象征大地,而猪肉与绿豆沙的馅料则寓意着飞禽走兽,草木繁盛。


4. 春节在新加坡


每逢春节,新加坡华人家家户户都会写春联、贴福字、买年货。


“春到河畔迎新年”,每年新加坡春节的重头戏,是在新加坡河两岸燃放大型烟花表演。


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中国文化的影响与日俱增,中国“春节”也越来越走向世界,被更多人所了解和认可。



春节,是上一年的结尾,也是新年的开始。


春回大地风光好,福满人间喜事多。


在这个喜庆的节日里,中华民族流传下了很多风俗习惯,犒劳一年来的付出与收获,也表达对来年的美好期许。


                                                                      

沈阳指南热点消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