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上海
2
习近平
3
新疆
4
鄂州父女瓜
5
乌鲁木齐
6
疫情
7
H工口小学生赛高
8
习明泽
9
芊川一笑图包
10
印尼排华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百度
2
今日热点
3
微信公众平台
4
贴吧
5
opgg
6
dnf私服
7
百度贴吧
8
知乎
9
dnf公益服
10
百度傻逼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薄公子低调成台湾女婿 23日已在台举办婚礼
警察殴打打人学生,舆论撕裂的背后
你手放哪呢,出生啊
薅广电羊毛!100元话费实付94.6元,还有电费96.9充100元!招团长~
警察踢打校园欺凌者:当事人不愿返校,派出所拒收锦旗
生成图片,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查看原文
其他
《北京宪章》
学无止境学霸营
2021-11-13
《北京宪章》这一宪章被公认为是指导二十一世纪建筑发展的重要纲领性文献,标志着吴良镛的广义建筑学与人居环境学说,已被全球建筑师普遍接受和推崇,从而扭转了长期以来西方建筑理论占主导地位的局面。
宪章总结了百年来建筑发展的历程,并在剖析和整合20世纪的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成就与问题以及各种新思路和新观点的基础上,展望了21世纪建筑学的前进方向。
面临新的时代,宪章提出了新的行动纲领:
变化的时代,纷繁的世界,共同的议题,协调的行动。
宪章共分4部分。
背景
1999年6月23日,国际建协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一致通过了由吴良镛教授起草的《北京宪章》。
《北京宪章》总结了百年来建筑发展的历程,并在剖析和整合20世纪的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成就与问题以及各种新思路和新观点的基础上,展望了21世纪建筑学的前进方向。
这一宪章被公认为是指导二十一世纪建筑发展的重要纲领性文献,标志着吴良镛的广义建筑学与人居环境学说,已被全球建筑师普遍接受和推崇,从而扭转了长期以来西方建筑理论占主导地位的局面。
内容介绍
北京宪章由国际建筑师协会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于1999年5月在北京通过。
宪章总结了百年来建筑发展的历程,并在剖析和整合20世纪的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成就与问题以及各种新思路和新观点的基础上,展望了21世纪建筑学的前进方向。
面临新的时代,宪章提出了新的行动纲领:
变化的时代,纷繁的世界,共同的议题,协调的行动。
宪章共分4部分。
第一部分认识时代。
宪章首先总结了20世纪的时代特征——大发展和大破坏。
宪章认为,20世纪大规模的技术和艺术革新造就了丰富的建筑设计作品,并帮助人类从世界大战的创伤中恢复过来,在建筑史上是一个伟大而进步的时代。
但是,人类对自然、文化遗产的破坏已经危及人类自身生存,“建设性”破坏屡见不鲜。
接着,宪章又展望了2l世纪的世界——大转折的世纪。
21世纪,人类将处于一个变化更为迅速的时代,全球化和多样化的矛盾将继续存在,并且更加尖锐,作为建筑师,应该自觉思考21世纪建筑学在新世纪的角色。
第二部分直面新的挑战。
宪章首先提出了建筑学面临的问题,包括大自然的报复、混乱的城市化、技术的“双刃剑”及建筑魂的失落。
接着,宪章提出了我们面临的共同选择——可持续发展。
建筑学也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生态观、经济观、科技观、社会观和文化观上重新思考建筑学。
第三部分提出了一个新的、2l世纪的建筑学体系——广义建筑学。
从地区、文化、科技、经济、艺术、政策法规、业务、教育、方法论等不同侧面思考这一问题。
宪章认为,广义建筑学是建筑学、风景园林学、城市规划学的综合,即三位一体。
广义建筑学把建筑看作一个循环体系,建筑学要着眼于人居环境的建造。
广义建筑学强调技术和人文的相互结合,并根据人类社会的不同特征,注意技术多层次的运用;
注意到文化的多元性,建立全球——地区建筑学;
创造整体的环境艺术,雕塑、绘画、工艺、手工劳动重新结合为建筑不可分割的部分;
建立全方位的建筑学教育、发展全社会的建筑学。
宪章还提出了广义建筑学的方法论。
最后,宪章得出了两个基本结论,既要“在纷繁的世界中,探寻一致之点”,又要“各循不同的道路,达到共同目标”,做到“一致百虑,殊途同归”。
原文
北京宪章
(国际建筑师协会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1999年6月在北京通过)
在世纪交会、千年转折之际,我们来自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建筑师,聚首在东方的古都北京,举行国际建协成立半年世纪以来的第20次大会。
未来由现在开始缔造,现在从历史中走来,我们总结昨天的经验与教训,剖析今天的问题与机遇,以期21世纪时能够更为自觉地把我们的星球──人类的家园──营建得更加美好、宜人。
与会者认为,新世纪的特点和我们的行动纲领是:
变化的时代,纷繁的世界,共同的议题,协调的行动。
1、认识时代
1.1 20世纪:
“大发展”和“大破坏”
20世纪既是人类从未经历过的伟大而进步的时代,又是史无前例的患难与迷惘的时代。
20世纪以其独特的方式丰富了建筑史:
大规模的技术和艺术革新造就了丰富的建筑设计作品;
在两次世界大战后医治战争创伤及重建中,建筑师的卓越作用意义深远。
然而,无可否认的是,许多建筑环境难尽人意;
人类对自然、以及对文化遗产的破坏已经危及其自身的生存;
始未料及的“建设性破坏”屡见不鲜;
“许多明天的城市正由今天的贫民所建造”。
100年来,世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即建筑学和建筑职业仍处在发展的十字路口。
1.2 21世纪:
“大转折”
时光轮转,众说纷纭,但认为我们处在永恒的变化中则是共识。
令人瞩目的政治、经济、社会改革和技术发展、思想文化活跃等,都是这个时代的特征。
在下一个世纪里,变化的进程将会更快。
在新的世纪里,全球化和多样化的矛盾将继续存在,并且更加尖锐。
如今,一方面,生产、金融、技术等方面的全球化趋势日渐明显,全球意识成为发展中的一个共同取向:
另一方面,地域差异客观存在,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正在加大,地区冲突和全球经济动荡如阴云笼罩。
在这种错综复杂的、矛盾的情况下,我们不能不看到,现代交通和通讯手段致使多样的文化传统紧密相连,综合乃至整合作为新世纪的主题正在悄然兴起。
对立通常引起人们的觉醒,作为建筑师,我们无法承担那些明显处于我们职业以外的任务,但是不能置奔腾汹涌的社会、文化变化的潮流于不顾。
“每一代人都……必须从当代角度重新阐述旧的观念”。
我们需要激情、力量和勇气,直面现实,自觉思考21世纪建筑学的角色。
2 面临挑战
2.1 繁杂的问题
环境祸患
工业革命后,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取得了骄人的成就,同时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如今,生命支持资源──空气、水和土地──日益退化,环境祸患正在威胁人类。
而我们的所作所为仍然与基本的共识相悖,人类正走在与自然相抵触的道路上。
人类尚未揭开地球生态系统的谜底,生态危机却到了千钧一发的关头。
用历史的眼光看,我们并不拥有自身所居住的世界,仅仅是从子孙处借得,暂为保管罢了。
我们将把一个什么样的城市和乡村交给下一代?
在人类的生存和繁衍过程中,人居环境建设起着关键的作用,我们建筑师又如何作出自身的贡献?
混乱的城市化
人类为了生存得更加美好,聚居于城市,集中并弘扬了科学文化、生产资料和生产力。
在20世纪,大都市的光彩璀璨夺目;
在未来的世纪里,城市居民的数量将有史以来首次超过农村居民,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时代”,城市化是我们共同的趋向。
然而,城市化也带来了诸多难题和困扰。
在20世纪中叶,人口爆炸、农用土地被吞噬和退化、贫穷、交通堵塞等城市问题开始恶化。
半个世纪过去了,问题却更为严峻。
现行的城市化道路是否可行?
“我们的城市能否存在?
”城镇是由我们所构建的建筑物组成的,然而当我们试图对它们作些改变时,为何又如此无能为力?
在城市住区影响我们的同时,我们又怎样应对城市住区问题?
传统的建筑观念能否适应城市化趋势?
技术“双刃剑”
技术是一种解放的力量。
人类经数千年的积累,终于使科技在近百年来释放了空前的能量。
科教发展、新材料、新结构和新设备的应用,创造了20世纪特有的建筑形式。
如今,我们仍然处在利用技术的力量和潜能的进程中。
技术的建设力量和破坏力量在同时增加。
技术发展改变了人和自然的关系,改变了人类的生活,进而向固有的价值观念挑战。
如今技术已经把人类带到一个新的分叉点。
人类如何才能安渡这个分叉点?
怎样对待和利用技术?
建筑魂的失落
文化是历史的积淀,存留于城市和建筑中,融会在人们的生活中,对城市的建造、市民的观念和行为起着无形的影响,是城市和建筑之魂。
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全球化带来了人与传统地域空间的分离,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和特色逐渐衰微、消失;
城市和建筑物的标准化和商品化致使建筑特色逐渐隐退。
建筑文化和城市文化出现趋同现象和特色危机。
由于建筑形式的精神意义植根于文化传统,建筑师如何因应这些存在于全球和地方各层次的变化?
建筑创作受地方传统和外来文化的影响有多大?
如今,建筑学面临众多纷繁复杂的问题,它们都互相关联、互为影响、难解难分,以上仅举其要,但也不难看出,建筑学需要再思考。
2.2 共同的选择
我们所面临的多方面的挑战,实际上,是社会、政治、经济过程在地区和全球层次上交织的反映。
要解决这些复杂的问题,最重要的是必须有一个辩证的考察。
面对上述种种问题,人类逐步认识到“只有一个地球”,1989年5月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如今这一思想正逐渐成为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可持续发展含义广泛,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技术、文化、美学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建筑学的发展是综合利用多种要素以满足人类住区需要的完整现象,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以新的观念对待21世纪建筑学的发展,这将带来又一个新的建筑运动,包括建筑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艺术的创造等,更具体地说:
生态观──正视生态困境,加强生态意识;
经济观──力臻人居环境建设活动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
科技观──充分利用科学技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社会观──关怀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重视社会发展的整体利益;
文化观──积极推动建筑文化和艺术的创造、发展和繁荣。
任何事物都充满着矛盾,新世纪建筑学的发展必须根据特定的时间、地点条件,统筹兼顾,妥善处理这些诸多方面,求得暂时的统一,并不断加以调整。
为此,有必要对未来建筑学的体系加以系统的思考。
3 从传统建筑学走向广义建筑学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世界建筑师已经聚首讨论了许多话题,集中我们在20世纪里对建筑学的各种理解,可以发现,对建筑学有一个广义的、整合的定义是新世纪建筑发展的关键。
3.1 三个前提
历史上,建筑学所包括的内容、建筑业的任务以及建筑师的职责总是随时代而拓展,不断变化。
传统的建筑学已不足以解决当前的矛盾,21世纪建筑学的发展不能局限在狭小的范围内。
强调综合,并在综合的前提下予以新的创造,是建筑学的核心观念。
然而,20世纪建筑学技术、知识日益专业化,其将我们“共同的问题”分裂成个别单独论题的做法,使得建筑学的前景趋向狭窄和破碎。
新世纪的建筑学的发展,除了继续深入各专业的分析研究外,有必要重新认识综合的价值,将各方面的碎片整合起来,从局部走向整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的创造。
目前,一方面人们提出了“人居环境”的概念,综合考虑建设问题;
另一方面建筑师在建设中的作用却在不断被削弱。
要保持建筑学在人居环境建设中主导专业的作用,就必须面向时代和社会,加以展扩,而不能抱残守缺,株守固有专业技能。
这是建筑学的时代任务,是维系自身生存的基础。
3.2 基本理论的建构
中国先哲云“一法得道,变法万千”,这说明设计的基本哲理(“道”)是共通的,形式的变化(“法”)是无穷的。
近百年来,建筑学术上,特别是风格、流派纷呈,莫衷一是,可以说这是舍本逐末。
为今之计,宣回归基本原理,作本质上的概括,并随机应变,在新的条件下创造性地加以发展。
回归基本原理宜从关系建筑发展的若干基本问题、不同侧面,例如聚居、地区、文化、科技、经济、艺术、政策法规、业务、教育、方法论等,分别探讨;
以此为出发点,着眼于汇“时间一空间一人间”为一体,有意识地探索建筑若干方面的科学时空观:
─从“建筑天地”走向“大千世界”(建筑的人文时空观)
─“建筑是地区的建筑”(建筑的地理时空观)
─“提高系统生产力,发挥建筑在发展经济中的作用”(建筑的技术经济时空观)
─“发扬文化自尊,重视文化建设”(建筑的文化时空观)
─“创造美好宜人的生活环境”(建筑的艺术时空观)
……
广义建筑学学术建构的任务繁重而艰巨,需要全球建筑师的共同努力,共同谱写时代的新篇章。
3.3 三位一体:
走向建筑学一地景学一城市规划学的融合
建筑学与更广阔的世界的辩证关系最终集中在建筑的空间组合与形式的创造上。
“……建筑学的任务就是综合社会的、经济的、技术的因素,为人的发展创造三维形式和合适的空间。
”
广义建筑学,就其学科内涵内说,是通过城市设计的核心作用,从观念上和理论基础上把建筑学、地景学、城市规划学的要点整合为一。
在现代发展中,规模和视野日益加大,建设周期一般缩短,这为建筑师视建筑、地景和城市规划为一体提出了更切实的要求,也带来更大的机遇。
这种三位一体使设计者有可能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寻求问题的答案。
3.4 循环体系:
着眼于人居环境建造的建筑学
新陈代谢是人居环境发展的客观规律,建筑学着眼于人居环境的建设,就理所当然地把建设的物质对象看作是一个循环的体系,将建筑生命周期(life-cycle)作为设计要素之一。
建筑物的生命周期不仅结合建筑的生产与使用阶段,还要基于:
最小的耗材、少量的“灰色能源”(“grey energy”)消费和污染排放、最大限度的循环使用和随时对环境加以运营、整治。
对城镇住区来说,宜将规划建设、新建筑的设计、历史环境的保护、一般建筑的维修与改建、古旧建筑合理地重新使用(adapted reuse)、城市和地区的整治(rehabilitation)、更新(renewal)与重建(reconstruction)、以及地下空间的利用和地下基础设施的持续发展等,纳入一个动态的、生生不息的循环体系之中。
这是一个在时空因素作用下,建立对环境质量不断提高的建设体系,也是可持续发展在建筑与城市建设中的体现。
3.5 技术与人文相结合,及多层次的技术建构
当今的文化包括了科学与技术,充分发挥技术对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应有的促进作用,这将成为我们在新世界的重要使命。
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
第一,技术的发展必须考虑人的因素,正如阿尔瓦·阿尔托(Alvar Aalto)所说:
“只有把技术功能主义的内涵加以扩展,使其甚至覆盖心理领域,它才有可能是正确的。
这是实现建筑人性化的唯一途径。
第二,由于不同地区的客观建设条件千差万别,技术发展并不平衡,技术的文化背景不尽一致,21世纪将是多种技术并存的时代。
从理论上讲,重视高新技术的开拓在建筑学发展中所起的作用,积极而有选择地把国际先进技术与国家或地区的实际相结合,推动此时此地技术的进步,这是非常必要的。
如果建筑师能认识到人类面临的生态挑战,创造性地运用先进的技术,满足了建筑经济、实用和美观的要求,那么,这样的建筑物将是可持续发展的。
从技术的复杂性来看,低技术(low-tech)、轻型技术(light-tech)、高技术(high-tech)各不相同,并且差别很大,因此每一个设计项目都必须选择适合的技术路线,寻求具体的整合的途径;
亦即要根据各地自身的建设条件,对多种技术加以综合利用、继承、改进和创新。
在技术应用上,结合人文的、生态的、经济的、地区的观点等,进行不同程度的革新,推动新的建筑艺术的创造。
目前不少理论与实践的创举已见端倪,可以预期,21世纪将会有更大的发展。
3.6 文化多元:
建立“全球一地区建筑学”
全球化和多元化是一体之两面,随着全球各文化──包括物质的层面与精神的层面──之间同质性的增加,对差异的坚持可能也会相对增加。
建筑学问题和发展植根于本国、本区域的土壤,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发现问题的本质,从而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以此为基础,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并加以整合,最终建立一个“和而不同”的人类社会。
建筑学是地区的产物,建筑形式的意义来源于地方文脉,并解释着地方文脉。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地区建筑学只是地区历史的产物。
恰恰相反,地区建筑学更与地区的未来相连。
我们职业的深远意义就在于运用专业知识,以创造性的设计联系历史和将来,使多种取向中并未成型的选择更接近地方社会。
“不同国度和地区之间的经验交流,不应简单地认为是一种预备的解决方法的转让,而是激发地方想象力的一种手段。
”
“现代建筑的地区化,乡土建筑的现代化,殊途同归,推动世界和地区的进步与丰富多彩。
”
3.7 整体的环境艺术
工业革命后,由于作为建设基础的城市化速度很快,城市的结构与建筑形式有了很大的变化,物质环境俨然从秩序走向混沌。
我们应当乱中求序,从混沌中追求相对的整体的协调美和“秩序的真谛”。
用传统的建筑概念或设计方式来考虑建筑群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已经不合时宜。
我们要用群体的观念、城市的观念看建筑;
从单个建筑到建筑群的规划建设,到城市与乡村规划的结合、融合,以至区域的协调发展,都应当成为建筑学考虑的基本点,在成长中随时追求建筑环境的相对整体性及其与自然的结合。
在历史上,美术、工艺与建筑是互相结合、相辅组成的,随着近代建筑的发展,国际式建筑的盛行,美术、工艺与建筑又出现分离和复活。
今天需要提倡“建筑、雕塑、绘画三位一体”,“一切造型艺术的最终目的是完整的建筑”,向着新建筑以及作为它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雕塑、绘画、工艺、手工劳动重新统一的目标而努力。
3.8 全方位的教育
未来建筑事业的开拓、创造、以及建筑学术的发展寄望于建筑教育的发展与新一代建筑师的成长。
建筑师、建筑学生首先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提高环境道德与伦理,关怀社会整体利益,探讨建设良好的“人居环境”的基本战略。
建筑教育要重视创造性地扩大的视野,建立开放的知识体系──道德教育、智能教育、通才教育、管理教育等,蔚为体系。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表达能力,与组织管理能力,随时能吸取新思想,运用新的科学成就,发展、整合专业思想,创造新事物。
建筑教育是终身的教育。
环境设计方面的教育是从学龄前教育到中小学教育,到专业教育的长期过程。
决策者的文化素质和对建筑的修养水平是设计优劣的关键因素之一,要加强全社会的建筑关注与理解。
3.9 全社会的建筑学
在许多传统社会的城乡建设中,建筑师起着不同行业总协调人的作用。
然而,如今大多数建筑师每每只着眼于建筑形式,拘泥于其狭隘的技术──美学意义,越来越脱离真正的决策,这种现象值得注意。
建筑学的发展要考虑到全面的社会─政治背景,只有这样,建筑师才能“作为专业人员参与所有层次的决策”。
建筑师作为社会工作者,要扩大职业责任的视野:
理解社会,忠实于人民;
广泛地参与社会活动;
积极参与社会变革,努力使“住者有其屋”,包括向如贫穷者、无家可归者提供住房。
职业的自由并不能降低建筑师的社会责任感。
建筑学是为人民服务的科学,要提高社会对建筑的共识和参与,共同保护与创造美好的生活与工作环境。
其中包括使用者参与,也包括决策者参与,这主要集中体现在政府行为对建筑事业发展的支持与引导上。
3.10 广义建筑学的方法论
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重申格罗比乌斯(W.Gropius)的下列观念是必要的:
“建筑师作为一个协调者,其工作是统一各种与建筑物相关的形式、技术、社会和经济问题,这个观点不可避免地对建筑功能的研究一步一步地从房屋引向街道,从街道到城镇,最后到更广阔的区域规划。
我相信,新的建筑学将驾驭一个比如今单体建筑物更加综合的范围;
我们将逐步地把个别的技术进步结合到一个更为宽广、更为深远的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设计概念中去。
”
建筑学的发展必须分析与综合兼顾,但当前宜重在“整合”。
提倡广义建筑学,并非要建筑师成为万事俱通的专家(这永远是不可能的),而是要求建筑师加强业务修养,具备广义的、综合的观念,从事哲学思维,针对现实存在的问题,能随时扩充知识,与有关专业合作,寻找新的结合点,解决问题,发展理论。
世界充满矛盾,例如全球化与地区化、国际和国家、普遍性与特殊性、灵活性与稳定性……未来建筑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有赖于我们善于分析、处理好这些矛盾;
一些具体的建筑设计也无不是多种矛盾的交叉,例如规律与自由、艺术与科学、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技术与场所、以及趋同与多样……广义建筑学就是在承认这些矛盾的前提下,努力辩证地对其加以处理的尝试。
4.基本结论:一致百虑 殊途同归
客观世界千头万绪,千变万化,我们无须也不可能求得某个一致的、技术性的结论。
但是,如果我们能审时度势,冷静思考,则不难得出下列基本结论:
第一,在纷繁的世界中,探寻一致之点。
中国成语:
“高屋建瓴”“兼容并包”“和则生物”以及中国山水画论“以大观小”等等,这些话内涵不尽一致,但其总的精神都是强调在观察和处理事物要整体思维,综合集成。
20世纪建筑学的成就史无前例,但是历史地看,只不过是长河之细流。
要让新世纪建筑学百川归海,就必须把现有的成就整合起来,回归基本的理论,并以此为出发点,从时代的高度,发展基本理论,从事更伟大的创造。
这是21世纪建筑学发展的共同追求。
第二,各循不同的道路,达到共同目标。
区域差异客观存在,对于不同的地区和国家,建筑学的发展必须探求适合自身条件的蹊径,即所谓的“殊途”。
只有这样,人类才能真正地共生、可持续发展……
西谚云“条条大路通罗马”,没有同样的道路,但是可以走向共同的未来,即全人类安居乐业,享有良好的生活环境。
为此,建筑师要追求“人本”、“质量”、“能力”和“创造”......在有限的地球资源条件下,将广义的建筑学视野、整合的建筑学内容、融贯多学科的方法,作为综合创造的新的起点,建立一个更加美好、更加公平的人居环境。
时值世纪之交,我们认识到时代主旋律,捕捉到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努力在共同的议题中谋求共识,并在协调的实践中随时加以发展。
应当看到,进入下一个世纪只是连续的社会、政治进程中的短暂的一刻。
今天我们的探索可能还只是一个开始,一个寄期望于人类在总目标上协调行动的开始,一个在某些方面改弦易辙的伟大的开始。
21世纪人居环境建设任务庄严而沉重,但我们并不望而却步。
无论面临着多少疑虑和困难,我们都将信心百倍,不失胆识而又十分审慎地迎接未来,创造未来!
: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title}}}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