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闲谈古人“高考”那些事儿

2017-06-06 再生网

高考,虽然是现代才有的名词,实际在中国古代已有悠久的历史。科举制度,就是中国古代的“高考”。马上就要高考了,大家一起聊一聊古代“高考”的话题。



 “科举”即分科举人 


“科举”为分科举人(选拔人)之意,我国真正的科举制度始于隋文帝杨坚,继行于隋炀帝杨广。隋朝统一全国后,隋文帝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爱好文学,置进士科,以“试策”取士,这是后代科举考试文字的开始,又设明经科,这标志着科举制正式诞生了。


从史书上看,杨广推广科举选仕制度,并非是政治作秀,当年确实是出于选拔优秀人才的需要。到了唐代,科举场上走出了“状元”。进士第一就是状元,用今天的话来说,是考场上的冠军。这一至今仍充满魅力和活力,并为众人羡慕的名词,则是中国历史上颇有争议、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的发明和创造。此后,“状元”就成了优秀学子的代名词,状元之后二、三名分别是“榜眼”、“探花”。


 考试时间也分为三天 


前些年高考在每年七月的七、八、九三天,现在提前了一个月,天气相对适宜一些,有利于考生的临场发挥。在古代,考试时间也是十分固定的,但并不限于一次考试,有的朝代有春考、夏考之分,最后决出状元的“殿试”,一般安排在三月里的春天,即所谓“三月廷试”。


古人考试时间,一般也分为三天,但不是像如今连着考,而是中间空出两天。明、清两朝,乡试时间在阴历八月份,会试在阴历二月份,殿试在三月份。乡、会两试的时间定在当月的初九、十二、十五三天。


对于试卷的类型,各朝代是差不多的。各朝所考科目总的变化也不大,但题量很大。根据所选科目的不同,要完成相应的考卷,才有可能考取功名,表面看比现在的高考试卷简单,看似只写作文,实则更复杂,是一考定终生。


 考生寒窗苦读比现代学生苦 


学生家长和教育人士这些年一直在呼吁为学生减负。其实,这一心愿已喊了一千多年。古代的高考同样是家庭的一件大事,如现在家长陪考、送考一样,古时父母也是很尽心的,那是孩子通往仕途的唯一通道。


在古代,学生光看书光知道是不行的,得把四书五经这样的经典给背出来、熟记于心,甚至某句话在某页某行,都得一清二楚。古人高考还要毛笔字漂亮,但那是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学习多年的成绩啊,比现代的学生要痛苦多了。


 古代就有封卷制度 



现在高考规定有严格的封卷制度,每场考试一结束便弥封考卷,以防止考试阅卷出现人为弊端。实际上,这种封卷制度在古代“高考”就早已有之。


史籍记载,我国古代科举封卷制度起始于宋朝。据《宋史·选举》说,宋太宗淳化年间,为“革考官窝私之弊”,采用监丞陈靖的建议,推行“糊名考校”法,科考时在试卷上糊住考生姓名、籍贯,决定录取卷后再拆开弥封。追溯起来,宋代的“糊名考校”法显然当算是高考封卷制度的“始祖”了。


 【科考漫谈】 



■古代“高考”都怎么排名次


“高考”成绩分三等:一二三甲。一甲只取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称“三鼎甲”,都赐“进士及第”;二甲取若干名(根据官场需要),都赐“进士出身”;三甲取若干名,都赐“同进士出身”。


■古代“高考”要背多少书


据统计,书生们要背诵《论语》、《孟子》、《诗经》、《礼记》、《左传》,共40多万字,全部都要精读背熟。此外还要看相当于原文几倍数量的注释,还有其他非读不可的经典、史书、文学书籍等。



■状元原本称“状头”


在唐代,参加科举考试的士子经由各州县送到京城,在应试前需递送“投状”,类似如今考试报名时填写的资料。科举考试结束之后,成绩名列榜首者会被放在最前面,就叫作“状头”。“状头”,亦曰状元。


■1300年间700多人考中状元


中国科举考试制度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代,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正式废除,整整存在了1300年。



自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的第一位科举状元孙伏伽(山东德州人)开始,到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


甲辰科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止,历代科考的榜数为745榜,共产生了592名状元。加上其他短命政权选考的状元以及各代的武状元,中国历史上总计可考的文武状元总共为777人。图为刘春霖书法册页。


历代状元人数最多的是唐代


图为一份状元考卷


自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壬午科至唐哀帝天四年(907年)丁卯科,在285年间,科举考试几乎每年一次,约产生状元270人。


■古代“高考”需要学习的科目


主要有书、诗、论、赋一共四科,即八股文、试帖诗、经纶、律赋。八股文的题目主要摘自“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试帖诗是诗体的其中一种,考试时以古人某一诗或者成语为题,并限定某一韵脚,以歌颂朝政为内容,作出诗来。


■古代“高考”怎样防作弊


当时预防作弊,相关措施与现代一样严格。考场是封闭式的,一排排号舍把考生隔开。试卷都要糊住姓名,这叫“弥封”。方法是在试卷交上来后,先由弥封官将卷面折叠,封藏应试者的姓名,编上红号;然后由誊录人员将试卷用朱笔誊写,称为“朱卷”,将它送考官评阅。放榜的时候,按取中的“朱卷”红号调取“黑卷”拆封,最后唱名写榜。但制度再严格,舞弊丑闻仍时有发生。



■牛气十足的“落榜生”



明代画家唐伯虎是一位受到科举严重打击的落榜生。当年,他因购买考题作弊东窗事发,被永远夺去了考生资格。于是视游山玩水为人生第一乐,把红颜知己当人间最美,兴趣来时拿起画笔涂上几幅。正因为这次打击,打出了中国古代一位著名画家,他的画现在卖到了几千万元人民币一幅。图为唐寅《落花诗意图》。



李时珍十四岁就中了秀才,之后的九年中,他三次考举人都没能考上。于是下定决心立志从医,一生潜心钻研医药。他走遍大江南北,并参考了八百多种医书,历经27年的辛劳,终于写成《本草纲目》。



蒲松龄19岁时考童子试,成绩名列前茅。后来考举人、进士时却屡试不中。促使他更加苦读诗书,并将“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当成座右铭,常常深入民间采集素材,终于写出了鸿篇巨著《聊斋志异》。


图为苏洵《道中帖》


古代有名的落榜生远不止这些。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人张继、“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著名的苦吟派诗人贾岛、明代散文家归有光、《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等都是落榜生。


最后,小编希望考生放松心态,冷静思考,沉着应答。愿你们合上笔盖的刹那,有着侠客收剑入鞘的骄傲。加油!!!

往期精选

左右滑动点击图片或文字即可阅读



随喜转发,也是一种功德!


凡是关注再生网的用户,在聊天界面


 回复您想了解的生肖,如“鸡”即可查看2017年该生肖运程详解。


 回复“城市名”加“天气”,如“北京天气”即可查看每日最新天气预报情况。


 回复“攻略”或“旅游”,即可查看再生网独家旅游攻略指南。


 返回首页,点击下方自定义菜单【相关引导】【周易占卜】,即可进行占卜测试。


欢迎向再生网投稿:rebirthweb@sina.com


再·生·网 rebirthweb

感恩 | 分享 | 包容 | 自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