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全球汇 | 日本城市史漫谈

2016-08-08 姚传德 国际城市规划

引子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情,诸如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地理气候、独特的经济生活等。这就决定了每个国家的城市都会呈现出不同的风貌,不会整齐划一。在近代以前,由于全球各地很少来往,独立发展,这种不同表现得非常突出。进入近代社会以后,由于工业化、技术手段的进步,世界各地的联系大大加强,全球经济生活趋同,城市风貌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其中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就是强求一律。由于近代化或者说是现代化运动起源于欧洲,城市化运动也肇端于欧洲,所以,尽管世界某些地方城市的历史比欧洲更为悠久,但是近代城市的功能布局、市政设施、建筑、管理等一些基本范式都创自欧洲,这一切随着近代化运动向全球推进。这也导致了一种误会,就是将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很多后进地区对西方的东西不加鉴别地全盘照搬。有些后进国家,由于现代化受到延误,再加上相对缺乏文化教养的下层人士掌权,产生了严重的民族文化自卑主义。表现在城市建设方面,无视乃至破坏自己的城市文化的传统,名曰现代化,实为“庸俗化”,把本国的城市建成了“四不像”,给本民族、给人类文化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后人思之,追悔莫及,只能不胜唏嘘。

 

在欧美国家之外的后进地区中,日本是最先完成现代化的国家。由于明治维新是由富于文化教养的贵族领导的、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让日本的现代化、城市化有别于很多后进国家。在城市化方面,日本既吸收消化了西方的先进经验,又保留了自身的文化特色,日本从自己的国情出发,将古代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城市文化很好地荟萃于一炉,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日本城市文化,使日本的城市建设与管理走在世界前列。今天无论东方人还是西方人到日本旅游,对于日本的城市建设与管理无不交口称赞。

 

作为同属于东亚文化圈的近邻——中国,在城市建设方面,经历的道路尤其曲折,教训也尤其深刻。今天我们正面临着高速城市化,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国家,如何建设符合中国国情、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是一个牵涉到千家万户的、非常重要的课题。为了避免重蹈覆辙,我们应该学习国情相近的日本,借鉴他们在城市化过程中的经验教训,这样,中国的城市化才能少走弯路,中国文化也会得到最大限度的保存。

 

在中国,由于城市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研究开始时间较晚,,对外国城市的研究更是不足。对于日本近现代的城市化历程,以前有人从某些侧面、如城市规划的角度作过简略的介绍。但是这些介绍一来专业性较强,二来都是局限于一个部分,难以窥见日本近现代城市化过程的全貌。笔者从事日本城市研究多年,且到日本实地考察城市建设相当长的时间,在这里将从历史的角度,用通俗的笔法,尽可能全面地将日本近现代城市发展的历程揭示给大家。由于写通俗文章的经验不足,刻板、晦涩之处可能在所难免,还望读者海涵。

 

古代日本的城市

 

日本近现代的城市化是在古代日本城市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谈起近现代日本的城市发展历程,自然要介绍日本古代的城市。

 

史学界将日本古代历史分为两个阶段,从646年大化改新到1192年镰仓幕府成立,是古代天皇制时期。从镰仓幕府成立到1868年明治维新以前是幕府时期。

 

一、古代天皇制时代的日本城市

 

在古代天皇制时代,尽管地方贵族在各地都拥有很强的势力,中央集权算不上十分强大,但终究是日本唯一的权力中心,因而中央政府具有较强的财力。另外,在天皇制时代,日本以中国为榜样,所以,日本出现了规划严谨的城市。

 

日本虽然天皇出现较早,但是,在大化改新以前,日本土地公有的部落制度非常强大,天皇类似部落联盟的酋长。所以,那个时代,日本的首都经常迁徙,并不固定,一度还曾经迁徙到九州、本州西部等地,不过,大部分时期还是在奈良平原、关西平原一带移动。大化改新后,日本模仿中国的唐朝,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律令国家。天皇在其所能控制的范围内实施了班田制与租庸调制度,从而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的调集全国财力与人力的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天皇政府开始了永久都城的建设。当然永久都城的建设也有利于树立天皇的权威。

 

694年,天皇政府在今天奈良县的橿原市修筑藤原京,该城市的建设完全模仿唐朝长安的格局。但是,没过多久,到710年,鉴于橿原地区过于狭窄,天皇政府又在今天奈良县治所在地修建了规模宏大的的“平成京”。由于完全依靠行政力量建设,整个城市规划非常规整,都城的东西、南北间距各5公里,周围修建了高大的城墙。北部正中为大内宫城,一条150尺宽的朱雀大街将城市分为东西两个部分。南北分为9条,东西分为8坊,每坊16个区。贵族都按级别在城市中分配了宅基地,普通市民也分得仅可容身的宅基地。很多原有寺院也迁到了该地,还兴建了不少新的寺院。皇家寺院是新建的,就是现今仍然存在的东大寺。



奈良东大寺正殿(作者拍摄)

 

由于该城市不是自然发展起来的,所以,很多贵族虽然在城市中居住,但在初期,他们并不适应城市的生活,而且家眷们都在住在乡下,所以,当时的朝廷规定贵族们在五月和八月各有15天的假期,可以回乡下居住。另外,居住在城市里的市民也没有完全脱离农业,政府分配给他们位于城区或者郊区的田地,他们还是依靠耕作农地过活。所以,城市虽然也有市场,半个月开一次集市,但都是贵族、民众交换剩余产品的地方。这个城市主要依靠贡租维持,而不是依赖商业和手工业。据日本学者泽田吾一的研究,平城京最盛时,人口达到了20万左右。

 

地方行政单位是“国”,国的统治中心是国府,一般也采用棋盘型的设计,只是较小,多建有国衙、寺院、国学、军营,周边围绕着壕沟以及土垒。不似中国那样,大小城市都有很强的城防工事。这反映出在公元8世纪时,日本的生产力水平还非常低下。地方城市中最重要的是位于今天九州福冈县博多的太宰府,是西部重镇,是交通大陆国家的窗口。

 

天皇政府为了统治地方,也修建了从都城出发,连接四方的驿道,沿路设有大小不一的驿站。驿站由地方国司管理,驿站人员被分给了驿田以维持生计。

 

794年,天皇政府鉴于奈良周围佛教寺院的势力过于强大,又迁都到了位于今天京都盆地的平安京。该城市的规划同平城京类似,甚至连街道的命名都大多相同,只是规模稍大,都建有城墙与护城河。另外,管理方面比以前更加规范,在城市庶民之间设立了五保制度,大街雇人定期清扫。这个时期的手工业比以前发达,因而平安京市场繁荣,远超平城京。



平安京示意图

 

总体而言,日本在天皇制时代,城市数量很少,是不发达的。


(敬请期待下一篇:幕府时代的城市)

 

姚传德,博士,苏州大学教授,研究领域为亚洲史,主要研究方向为日本城市化、东亚现代化比较、中国近代化思潮。在国内外各种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六十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四部:《日本近代城市发展研究(1868—1930)》、《东亚现代化之路)(中国台湾版)、《中国近代化思潮(1840—1900)——以东亚现代化为视角》、《苏省辛亥年——国运十字路口的知识分子们》。


——to be continued——


本文为本订阅号原创,所载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订阅号编辑部的立场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将自动受到“原创”保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