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全球汇 |【独家】日本城市史漫谈(二)

2016-08-24 姚传德 国际城市规划

第二篇  幕府时代的城市


在10世纪以后,日本各地出现了有独立性质的大小庄园。这些庄园为了自保,多采用层层寄进的方式,也就是小庄园主投靠势力更大的庄园主。同时各庄园开始武装家丁以及部分庄民,从而逐渐形成了武士团。倚仗自身的武力与财力,他们割据一方,互相征战,逐渐登上历史舞台。最终在1192年,关东武士团的首领源赖朝力克群雄,在关东的镰仓(神奈川县)建立了镰仓幕府。源赖朝委派自己的亲信到朝廷所辖的各国担任守护,掌管该地的军事、警察权等权力。同时向各庄园派出“地头”,负责催缴租税以及维护地方治安。这些人都是源赖朝的“御家人”,与源赖朝结成了主从关系,他们要承担定期到镰仓担任警备以及战时出征的义务。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国以及各庄园的权力逐渐向守护、地头手里转移。当时,日本出现了两个权力中心,幕府与天皇。由于幕府掌握了枪杆子,因而对于大事,由幕府说了算。


镰仓时代,由于天皇政府的权力、财力被大大削弱,失去了城市规划的能力,京都逐渐突破了原来严格的条坊制,开始沿着贺贸川自然发展。由于政府控制能力的减弱与传统贵族的贫困,原来隶属于贵族的手工业者开始自谋营生。手工业者为了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以及市场安全还组织了很多行会组织“座”。


至于幕府所在地镰仓,也没有城市规划,没有条坊制度,各类人员的居住也比较自由。主要居民是将军、御家人以及幕府的行政官员。此地也兴起了很多寺院。镰仓在最盛期达到了10万多人。但是镰仓区域狭小,地理位置较为偏僻,它几乎是完全依靠封建租税发展起来的。所以,镰仓幕府灭亡之后,很快衰落,又变成了渔村一样的地方。


镰仓幕府之后是1336年足利尊氏在京都室町建立的室町幕府。室町幕府时代,天皇统治国家的权力全部被剥夺,只是国家的精神领袖。权力全部转归幕府以及地方守护。但是室町幕府在日本的三个幕府中是最为弱势的一个,室町幕府时代一直存在地方守护大名尾大不掉【在室町幕府时代,幕府将军的力量相对较弱,而地方大名的力量很大,称为“尾大不掉”】的情况,所以,室町幕府实际上是守护大名的一个联盟。1467年,因为将军继承问题,全国的大名分成两派,以京都为主战场,相互厮杀,延续11年,大半个京都化为灰烬。此后,幕府的权威一落千丈,地方守护大名的势力开始膨胀,日本进入动荡的战国时代。


这个时候,各地方的大名为了加强自己的力量,都重视生产,开荒、兴修水利、提倡新的栽培方法、推广新的农作物等,人口增多,各地方都出现大量的定期与不定期的集市。这说明分裂割据并非总是坏事。


在城市发展方面,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城下町。所谓的城下町萌芽于镰仓时代,在室町时代蓬勃发展,到德川时代走向定格化、典型化。地方大名为了防范外敌,在其统治的核心区域,选择水源丰富、地形险要的地方修筑起防御能力很强的高大的城堡,将从属于自己的武士团集中到城堡周边居住,形成了城下町。与此同时,武士的家属、商人、工匠、部分农民也随之迁徙到城下町。这种城市以较为落后且地广人稀的关东地区与中部地区最多。在京都周围,由于勤王势力强大,难以发展出较大的大名,因而环境相对宽松,出现了很多港口城市以及寺庙前的门前町,有很强的自治特色。


1600年关原之战后,取得胜利的德川家康于1603年在江户,也就是今天的东京,建立了德川幕府。德川幕府时代,日本传统的封建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在德川时代,天皇完全沦为政治上的附庸,国家事务完全由幕府操控。将军之下为260多个大名。每个大名所在的藩都是一个半独立的国家,有自己的军队、行政与财政系统。他们同将军结成主从关系,效忠将军。封建社会最典型的特征是等级制度与农奴制度。在德川时代,幕府将全国民众分为士农工商四个等级,其中武士为四民之首,连带家属占日本人口的十分之一。而在武士内部也分为20个等级,最低一级的武士为没有主君与俸禄的浪人。武士有带刀以及对冒犯他的普通民众“格杀勿论”的权力。农民是第二等级,幕府规定了一户一作人的制度,农民原则上没有迁徙、就业等方面的自由,完全依附于土地之上。只有拥有土地的农民具有管理村政的权力。工商业者居住于城下町中,号称“町人”。只有拥有房地产的町人才有资格参与市政管理。四个等级之外,尚有一个特殊的群体——贱民,他们被称为“秽多”、“非人”。各等级在衣食住行方面各有不同,不得僭越。


德川幕府时代,城市有了很大的发展。德川幕府鉴于室町时代地方大名尾大不掉的局面,采取了多种办法以强干弱枝,削弱下属大名的力量。为了限制大名的势力,颁布了“一国一城令”,也就是说每个藩国,只容许留下一座设防的城市,其他城市的城防工事一律拆除。这样很多藩国都开始了城市的建设与搬迁工作。大名一般将驻扎地搬到交通便利、便于控制领地的位置,而不一定是地理上的中心。为此进行了大迁徙工作,武士团自然跟随大名移动。原先的町人为了谋生计也只能随之搬迁。大名为了提高新城市的人气,在初期也采取了诸多优惠措施,以吸引町人入住。这些新城一般都在内陆地区,便于防守,但是为了运输物资的便利,一般都设有一个外港。


德川时代最大的城下町,一个是江户,一个是大阪。江户由于是将军的驻地,拥有八万旗本(高级武士,有领地,一般为骑兵)以及两万御家人(只领取俸禄,多为步兵)。除此之外,又因为参觐交代制度,诸侯必须一年在江户侍奉将军,以示忠诚,一年在自己的领地处理领地事务,平时妻子儿女必须长年驻扎在江户以充当人质。这样,由于占全国一半的诸侯以及诸侯的侍卫随从、家属的存在,使江户拥有了全日本最大的消费能力。于是,大批的商人、町人为谋生计也来到江户,一时间,江户出现了畸形的发展,人口最多时超过100万,是当时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大城市。大阪在德川幕府时代也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幕府将政治中心东迁到江户后,由于当时关东地区比较落后,所需要的物资都要靠西边补给,大阪就成为大名物资的转运中心。甚至东北部地区靠日本海的大名,他们的物资也是通过日本海、对马海峡、濑户内海到大阪集中,然后再转运到江户。同时,为了筹措其他所需物资,大名还将藩国内的土特产运到大阪贩卖。很多藩国索性在大阪设立了仓储货栈,常年派人职守。因而大阪成为全日本最大的货物转运中心以及金融中心。大阪的人口也一度增加到50多万人。不过,大阪同江户不同,江户是武家占绝对优势,充满官僚气息;大阪是町人的势力强大,市民色彩浓厚。


除此之外,比较大的城下町有金泽(10万人)(今石川县首府)、名古屋(10万左右)、鹿儿岛(7万左右)、广岛(7万左右)、仙台(6万左右),其他的像德岛、福井、秋田也有4万多人。


京都不是城下町,由于是天皇驻扎地,在德川幕府时代,由于政局稳定,又恢复了繁荣,鼎盛时期人口也有40多万。但此时的京都发展纯属自然进行,没有人为规划。


德川时代最典型、最普遍的城市就是城下町了。城下町与我们中国古代的城市不同,也不同于以前日本皇权时代,没有那种包揽一切的高大城墙与城防工事,也没有明确的条坊制度。大名要建设新的城池,除了便于控制领地之外,还要求拥有水源,易守难攻,所以依山抱泉的较多。像金泽城,就在小山之上,上有一泓四季流淌的清泉(图1)。



图1 很典型的城下町金泽。此城地形险要,两面临水,另外一面不远处为大海,余下一面不远处为连绵的群山。城堡位于小山之上,山顶四季流泉


在平原地区,实在没有什么好的地形,大名就对地形地貌进行改造,设置一些防守工事,使其变得坚固易守。像丰臣秀吉修筑的大阪城,挖了几道壕沟,修筑了数道防御墙。后来,德川家康调集了十几万大军硬是攻它不下,最后还是耍了些阴谋诡计,让对方自动撤防,方才艰难地拿下。



图2 大阪城的天守阁。原来的建筑物在江户时代毁于火灾,此阁为1931年关一任大阪市长时募集资金重建


城下町的核心是大名驻扎的城堡,同欧洲中世纪时代遍布于各地的城堡相似,面积较小,一般外有壕沟、内有高墙。普遍都建有高大雄伟的天守阁,墙壁一般都是白色。最中心的部位一般用于存放兵器与粮食。由内向外的第二道城郭内是大名的居住地。第三道城郭是政厅所在地。


城堡之下就是各色人物居住的町,城下町一词便是由此而来。城下町的结构显示出封建等级制的典型特征。一般分为“侍屋敷”(武士居住区)、“寺社区”以及“门前町”、“町屋”(普通商人工匠居住区)。


“侍屋敷”是武士居住区,武士一般要承担防守的重任。除了在城堡内驻扎一批武士之外,主力驻扎在城下町的最外侧,以时刻防备外敌入侵。武士团的分工很细致,有骑兵、步兵、火枪兵、弓箭兵、御膳兵等。分别驻扎在外侧的不同区域。武士的人数不多,但是居住区的面积却很大,很多地方都在三分之二以上,像江户、金泽、长冈等地。鹿儿岛达到七分之四,熊本则高达四分之三。武士居住区严禁其他町人混住。


町人区根据职业不同分出诸多区域,诸如两替町、吴服町、传马町、盐町、米町、油屋町、八百屋町、茶町、纸屋町、木材町等。散发腥味的鱼市场,一般放里面,而马市则放在大路的末端。町人区中的匠人町一般也都在小巷里面,因为他们不像商人对门面要求高。他们也分区居住,有瓦町、金屋町、磨屋町、土町、大工町、锅屋町、桶屋町等。匠人在初期与商人是分开居住的,但是后来,为了生计的便利,两者逐渐混住。每町一般90户,350人左右。


寺社区指寺庙与神社,由于此类建筑一般都很高大坚固,而且人多嘈杂,所以大多设置在城下町的外围入口处,既可以防范敌方人员混入,同时也可以作为一道屏障。


士农工商之外的贱民,一般居住在城下町的最外围。不管城下町怎么发展,他们的居住区始终在最外围。他们一般从事一些军需品的制造与耕作工作,还做监狱看守、押解、刽子手、城市清扫等工作。他们有专门的头领,江湖艺人入城卖艺时,要先给他们的头领好处费,才能够入城。他们所以一直在外围,身份低下是一方面的原因,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让他们作为第一道防线来抵挡敌人以及农民一揆(暴动)的袭击。


除了按等级划分居住区之外,在其他方面也有诸多等级规定,比如普通民众不得过所谓奢侈的生活,不得住两层以上的房子,不得骑马乘轿,不得穿着武士专有的服装,见武士经过时,必须摘下头巾避让,否则格杀勿论。另外,普通民众还不许随意迁往他处等。不过,有些规定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变化。比如普通人不得乘轿的规定,一开始就难以执行。在将军驻扎的江户,由于面积太大,因而有些老年人、孕妇、病人在实在走不动时,只能雇轿子,幕府城市管理人员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到后来,妇人、小孩子都纷纷乘轿,屡禁不止,幕府也就不再过问了。所以到幕府末期,轿子已经变成了大众交通工具。居住方面,虽然不能混住,但是随着城下町的发展,空间不足时,武士的住宅往往就修到了町人区。火灾之际,一些穷民无处可去,也会跑到宽广的武士区域搭建窝棚避难,如果管理松弛,临时居住就有可能变成长期居住。所以,这一规定后来也慢慢放松,但是大致的区别与隔离始终存在。


普通民众只能居住在草顶板房里面。后来由于火灾频发,死亡甚众,幕府才提倡“土藏造”的房子。这种房子是板芯墙内外都涂上泥巴的瓦顶房子,墙壁大都涂成黑色。由于具有一定的防火功能,而且比较美观,因而在江户的商业区日本桥一带流行开来。



图3 江户时代土藏造的房屋


但是绝大部分普通民众依旧居住在狭窄廉价的板房内。在平民区,专门建有面向出租户的板房——“长屋”,这是一种造价低廉的草顶板房,空间狭小,仅可容身,多家共用一个厕所、水井,卫生条件极差。


在城市管理方面,除武士有专门的组织之外,幕府在江户设置了町奉行与寺社奉行,从事町地以及寺社的管理。在町奉行以下,设置有专门的町役人组织。其首领一般由特权商人担任,且经常世袭。在商业发达的町,町役人也会在拥有房地产的町人中选举产生。町内最基层的组织是“五人组”,每组都设有组头,组头在成员有婚姻、养子、继承、遗言、废嫡等事务时都要出席,以为公证。


为了便于防守,过境道路一般不从城下町直接穿过,而是在一定距离外曲折通过。城下町内部的道路一般有意识地使其弯曲,而且设立了很多丁字路以利于防守。街道的宽度一般都在10m以下,路面都没有铺装。很多街道装有木门,晚间关闭。只有在请医生、接生婆等紧急时刻,在履行一定手续之后,才会临时开启。江户由于街道狭窄,大火频发,为了防火,幕府逐渐拓宽了街道,将日本桥达到拓宽到了18m,本町大道拓宽到了13m。不过,窄巷子依旧占大多数,最窄的小巷为1.8m。


在城市用水方面,日本是个水资源丰富的国家,所以规模不大的城下町供水一般使用溪水、河水或者井水,水质尚佳。下水一般都由明沟排往河道,由于城下町规模不大,这样做也没有酿成大的问题。但是在江户这样的大城市,供水和下水就成了问题。江户的排污也一样使用明沟,但是由于城市过大,导致污水横流,且污染了河水、井水。有鉴于此,幕府也在多摩川修建了上水工程,通过各种渠道,将水引入江户各地。但是,由于一来不够普遍,二来上水道同下水道的隔离没有做好,而且很多上水道靠近厕所,导致上水不洁,诱发传染病。一直到明治时代,因为屡次暴发大规模传染病,政府才痛下决心,拨出巨额经费修建了近代上水工程,这一问题才得到彻底解决,这是后话。



图4 幕府末期的江户城


德川幕府时代,城市发展达到了古代社会的高峰。但是到德川幕府统治的中期以后,由于统治的腐败,城市的阶级矛盾开始激化。从18世纪中期开始,江户、大阪屡屡出现抢米风潮。为了挽救危机,幕府进行了多次改革。其中一个重要措施就是疏散城市人口。所以江户人口在18世纪中期之后,就停止了增长。大阪人口在1738年达到52万人之后,由于幕府强力疏散人口,到幕府末期,只剩下30多万。在幕府中后期,除了极少数城下町,大部分城下町人口都呈下降趋势。由此也反映德川幕府的统治已经走向了末路。


一直到明治时代,日本的城市才在近代化的形势下,迎来了空前的发展,走向了城市化时代。


敬请期待下一篇:“日本城市近代化的开端”


————to be continued————


本文为本订阅号原创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将自动受到“原创”保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