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汇 | 日本城市史漫谈(三)
第三篇 日本城市近代化的开端
——明治初年东京银座的改造
在古代社会,在农业时代,城市只是农村的配角。那时的生产基地和人口都集中在广大的农村。城市主要依靠贡租生存,同时起着商品集散地的作用。尽管也存在创造财富的少量手工业,但是不占主流。但到了近代,工业革命之后,工业取代农业成为财富的主要来源。与此同时,因为工业的聚合作用,城市成为生产和人口聚集的中心,而农村成了城市的配角。随着近代经济的发展,人类开始了城市化时代。在日本,城市化开始于明治维新。
大和民族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在古代,日本向中国学习,实施“大化改新”,成功地摆脱了原始社会,迈向封建时代。在近代,日本向西方学习,开展“明治维新”,在很短的时间内成功实现了向近代国家的转型,成为屈指可数的近代国家和世界强国。
明治维新是一场由贵族阶级领导的自上而下的改革。由于贵族文化的特点——理性、包容、高雅等,明治维新的各项政策较好地调和了新旧时代之间的矛盾,使日本快速而有条不紊地完成了近代化,其效率之高,令人咋舌。明治维新从1868年开始,到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颁布,日本就基本实现了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领域的近代化。
明治维新着眼将农业的、封建的、割据的国家转变为工业的、资本主义的、统一的、民主的国家。虽然主导改革的贵族阶级善于妥协、善于调和新旧矛盾,但是各项措施都制定得旗帜鲜明、卓有成效。1868年明治政权建立后,首先着手的是废除封建制度,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工作,诸如改革俸禄制度、实行征兵制、消灭武士阶级、实行士农工商四民平等、普设中小学、统一币值与度量衡、废藩置县等,到1872年就成功地建立起一个由近代化派控制的中央集权的国家。随后,明治政府的领导人又到西方进行实地考察,明确了日本近代化的目标与步骤,回国后,一方面全力以赴地推行工业化政策,一方面试行地方自治。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1881年开始了工业革命,到1890年基本实现了经济领域的转型。政治方面,1878年试行地方自治,1888年全面推行地方自治,到1889年颁布宪法,从而将日本改造成为一个君主立宪制的近代国家。
日本近代的城市化就是在这样的近代化的大背景下展开的。
近代化起源于西方,所以,在城市建设方面,西方走在世界前列。在幕府末年与明治初年,日本的政治家、学者走出国门,看到街道宽阔、市政设施健全的西方城市(以巴黎为代表)时,不免自惭形秽,从而产生全盘西化的思想。
明治初年,日本城市以东京为首存在以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频繁发生大规模火灾。幕府时代的江户在全盛时估计有130万人口。明治初年,由于幕府垮台,各藩大名、家属以及侍从纷纷回到本藩,江户的人口一落千丈。到1872年人口下降到52万人。但是随着迁都东京以及殖产兴业政策【殖产兴业是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期提出的三大政策之一。具体内容是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以各种政策为杠杆,用国库资金来加速资本原始积累过程,并且以国营军工企业为主导,按照西方的样板,大力扶植日本资本主义的成长。——编者注】的展开,1878年以后,东京的人口开始上升,到1887年达到106万人,之后一路飙升。据统计,明治中叶时期东京的人口居住密度达到537人/公顷,有些地方如日本桥地区高达2857人/公顷。在人口爆发式增长的同时,东京的居住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改进。建筑物依旧以易燃的板房为主,比重高达57%,如果加上板壁瓦顶房,其比重更高达97%。这样的建筑物极易爆发连片的火灾,一次火灾动辄烧掉上千家,甚至上万家。
(2)道路狭窄问题。前文说过,在幕府时代,为了便于防守,城下町的道路狭窄而曲折,最窄的小巷只有0.9m宽,而且道路没有铺装,凹凸不平,晴天满是灰尘,雨天满是泥泞。而且道路上还有很多木门以及防守工事,诸如壕沟、石墙、陷阱、土坝等等。这样的道路自然不利于近代城市经济的发展,也不利于人们的出行。
(3)缺乏完善的上下水设施。以东京为例,幕府虽然也在郊外的多摩川上修建了拦水坝,将河水引入江户,但是采用的大都是明沟,而且引水渠与排水道以及茅厕、污水池的隔离很差,污染严重,经常有死猫死狗的尸体,严重时里面还会出现人的尸首。东京人说这样的上水道同下水道没有什么不同。而且,即便是这种水平的供水设施也只满足了城市14%的居民需要。其他居民主要饮用河水、井水。下水道更是简陋,都是明沟排水,以至于污水横流,卫生状况极其恶劣。受污染的上水道是明治年间东京屡屡爆发大规模传染病的主要原因。
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是明治政府面临的各项当务之急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1872年2月26日,东京银座地区发生了一场火灾,烧毁34个町、2926户,5万多人无家可归,损失惨重。当时主持政府工作的参议兼外务大臣大隈重信、大藏大辅井上馨以及大藏少辅涩滞荣一极力主张按照西方城市的格局对银座进行彻底的改造,并树立一个样板,便于以后向全日本推广,从而使全日本的城市西方化。
通过招标,政府决定采纳爱尔兰人沃特斯(Thmoas James Waters)的方案,3月13日,沃特斯的银座改造方案公布,应该说新兴的明治政府确实拥有极高的工作效率。
沃特斯在西方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设计师,从西方人的角度来看,他的设计相当平庸,缺乏创造性,但是,对日本而言却是一个全新的事物。而且沃特斯还精通烧制砖瓦工艺,是个多面手。
道路设计方面主要有三项措施。第一,将道路按宽窄分为三等。一等道路为主干道,宽度为10~15间(每间1.8m)。不过只有银座大道达到15间(27m),其他一等道路均为10间(18m)。二等道路宽8间(14.4m),三等道路宽3间(5.4m)。从而一改城市道路狭窄的面貌。第二,实行车道步道分离,银座大道的人行道宽为3间,左右人行道加起来为6间,中间的车道宽为8间。如此设计,增强了交通的安全性与通畅性。第三,种植行道树。在人行道与车道之间设置绿化带,种植樱花、枫树、柳树、松树等。美化了街道与市容。第四,安装路灯。在银座大道的两侧都安装了煤气灯,实现街道的亮化,此举有利于夜市的发展,也有利于治安管理。
建筑设计方面主要有五项措施。第一,所有房舍一律使用耐火的砖瓦建设。第二,街道两旁的房舍采用连屋设计,相互使用耐火砖墙隔离,这样做可以有效地利用空间,有利于商业的发展。第三,房舍的高低应街道的宽窄而变化。一等道路两旁的建筑高度为10~13m,二等道路两旁的建筑高度为6~10m,三等道路两旁的建筑高度为4~6m。至于街道后面的房舍,按照方案规定的统一标准各自独立建设。第四,设置步廊。按照规定,一等房舍的步廊可以有1.8m的宽度,其他等级房舍的步廊不得超过4.5尺(约1.3m)。第五,所有房屋均按照统一图纸建设,形制采用了18世纪诞生于英国,而后遍及各殖民地的乔治式(Georgian)建筑。
应该说该方案无论道路还是房舍的设计都是近代欧洲的样式,所以,银座改造完全是一个西化的工程。
图1 银座炼瓦街复原图(上图为总平面图,下图为全景模型)
在施工方面,涩泽荣一本想成立包括政府股份在内的股份公司“借家会社”,在房屋建成后,以15年分期付款的方式出售给民众,公司可以利用所得资金滚动发展,从而将银座模式推向全东京、全日本,但是该方案被政府否决。涩泽荣一只好成立了官办的营缮会议所,承担施工任务。大藏省成立建筑局进行直接管理。资金方面,主要利用以前幕府时代町会议所存储的防火公积金来从事建设。房舍工程分官筑与自筑两种,其中官筑分为官费官筑与自费官筑两种;自筑就是资金与建筑商均由个人解决。在建筑的形制方面,第一、第二项是强制性的,无论官筑还是自筑都必须执行。至于连屋、步廊等则是指导性的。官筑一般严格按照设计图纸进行,自筑则有些小的变化。不过,绝大部分建筑基本上都按照设计图纸进行。官筑的房舍建成后,以分期付款的形式出售给普通民众。在建筑用地问题上,道路用地由政府收购,其他用地则仍然由个人保持土地所有权,房舍购买者或者经营者都要定期向地主支付土地使用费。
为了制造符合标准的砖瓦,沃特斯在东京郊外的小菅自建了两孔西方正流行的新式霍夫曼窑。在水泥方面,建筑局在洋技师的帮助下,在东京郊外的深川地区开设了近代水泥制造厂,从而满足了银座炼瓦街施工的需要。这两个地方于是成为日本近代砖瓦与水泥工业的发祥地。
1873年银座大道建成,1877年工程结束。由于政府内部斗争导致资金不足,再加上社会各方面的歧义,只完成了原计划的三分之一,建成了2400多间房舍。总工程师沃特斯在1875年因为合同到期,在工程尚未结束之际便离开了日本。
银座炼瓦街工程结束后,对它的作用与价值,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反对者认为银座改造之后,很长时间内房屋空置,造成资源浪费。另外,改造费用也相对高昂,脱离了日本的实际经济承受能力。因此不要说在全日本,即便在东京也没有推广开来,所以该方案是失败的。肯定的一方认为银座改造开启了日本近代城市化的步伐,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具有开创性,而且从后来银座地区成为可以与日本桥媲美的繁荣商业区来看,就证明了此次改造是积极的。
笔者认为该计划确实存在不少缺陷。第一,该计划规模过大,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缺乏成熟的资金支持方案,最终难以为继,只完成了原方案的三分之一。由此可见,该方案在银座地区都没有能够得到全面实施,遑论整个东京、整个日本了。第二,此次改造并没有全部实现炼瓦造,在房舍部分中,炼瓦造只占52.2%,加上石造的也只有55%,有35%是日本原有的土藏造。在仓储建筑中,日本式的土藏造的比重高达96%。另外,尽管政府三令五申地禁止建造板房,但是在三等道路两侧以及仓储建筑中,依旧有9.6%的板房。第三,建筑格局不符合日本的气候特征。沃特斯的设计完全照搬了欧洲的建筑形制,没有考虑到日本潮湿、炎热的气候,因而房屋通风不良、潮湿、物品容易发霉等,另外,在雨天渗漏现象严重。第四,不符合日本人的审美习惯。日本是个多雨、炎热、潮湿的国家,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日本人形成了独特的建筑文化,如干栏式的高脚屋、门窗大、屋檐长、通透性好等。所以,也幸亏沃特斯的方案没有普及开来,否则,日本的建筑文化将全面丧失,那将是人类文化的一大损失。第五,工程在实施过程中,没有照顾本地商人与民众的权益。在整个工程中,基本上是政府一言堂,民众根本没有协商的余地。如此等等。
虽然银座炼瓦街工程存在上述缺陷,但其积极意义是不容否定的。
首先,它开启了日本城市道路建设的新时代。宽阔的大道使后来的新型交通工具——马车、铁路马车、路面电车、地铁都能够通过或者连通银座地区。车道步道分离除了加强了交通的通畅性与安全性之外,也促进了银座地区的商业发展。此外,路灯、行道树、平整坚实的路面等,都是日本城市发展史上的新鲜事物,直接影响了近代日本各地城市的发展。人称银座的街道是日本“近代城市街道的始祖”。
图2 改造后的银座街道
其次,实现了防火目的。虽然没有全面实现炼瓦化,但是板房在银座地区不到十分之一,而且只是零星地存在,所以,自炼瓦街工程后,银座地区再没有发生连片的火灾。
第三,设计风格也颇有值得称道的地方。诸如连屋化、建筑高度应街道的宽窄而变化、风格统一等,在日本城市发展史都是前所未有的,确实如日本著名都市计划史学者石田赖房所说的那样,银座炼瓦街工程开辟了日本近代城市发展的新纪元。
图3 表现新银座街景的绘画作品
第四,促进了银座地区的繁荣。尽管在炼瓦街工程结束后的数年,银座生意清淡,但是随着殖产兴业的展开、经济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消费习惯的改变,银座地区便利的交通条件、合乎新时代需要的店铺布局,使银座迅速成为繁荣的小商品市场,很快超过了传统商业中心——日本桥地区。银座工程结束的五年后,空置房问题全部解决,十年后,银座地区便跃升为东京地价房租最高的地区。
所以,银座改造工程作为全盘西化的方案是失败的,但是在引进近代城市建设元素方面是成功的,其积极意义是主要的,是日本近代城市转型的开端。
从银座炼瓦街工程经验与教训中,我们可以知道,后进国家的城市建设,切不可走全盘西化的道路,在引进现代城市建设要素的同时,必须要考虑到自身独特的地理、气候、文化、审美等要素,考虑到文化的传承性,才能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城市化道路。另外,在制订城市改造方案时,一定要量力而行,不可好高骛远。还要尽量维护民众的利益,听取民众的诉求。总之,后进国家只要认真吸取先进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从自己的国情出发,就一定能够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城市化道路。
(敬请期待下一篇:东京防火改造)
姚传德,博士,苏州大学教授,研究领域为亚洲史,主要研究方向为日本城市化、东亚现代化比较、中国近代化思潮。在国内外各种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六十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四部:《日本近代城市发展研究(1868—1930)》、《东亚现代化之路(中国台湾版)》、《中国近代化思潮(1840—1900)——以东亚现代化为视角》、《苏省辛亥年——国运十字路口的知识分子们》。
(公众号编辑、排版:张祎娴)
——to be continued——
本文为本订阅号原创,所载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订阅号编辑部的立场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将自动受到“原创”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