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汇 | 【独家】日本城市史漫谈(五)
第五篇 东京市区改造计划及其实施
自从明治维新以来,日本政府逐步进行着城市改造的工作。在东京,除了前文所说的银座炼瓦街改造、东京防火改造之外,也参照西方近代城市的布局以及日本近代化各项工作的需要,对东京进行了其他方面的改造,诸如将东京重新分区,将旧时代留下的街道木门、城门陆续拆除,又将木拱桥改为相对平坦的石桥,并新修了大量的桥梁,以利于车马的通行,同时也使东京市区成为能够昼夜通行的地方。这些措施虽然促进了东京城市建设的近代化,但是还不能算是根本性的变革。随着近代化,尤其是1880年代以后工业革命的展开以及1872年日本迁都东京,东京的人口急剧飙升。1872年东京15区人口为52万人,到1880年就增加到85万多人,1885年为99万多,1890年为120万多,1897年为140万多,到1907年则猛增到200多万人,1920年达到370多万。如此迅猛增加的人口给旧城市造成的压力可想而知,新旧矛盾更加激化。最让日本政府头疼的就是传染病的大规模流行和交通的拥挤不堪。
由于防火计划的成功实施,火灾的肆虐逐渐远去,但是另外一个问题日益凸显,那就是传染病问题。东京一直使用幕府时期的上下水设施,由于上下水道本身的不完善以及年久失修,上水道污染严重。很多地方,粪便、污水都流进了上水道,甚至能看到死猫死狗乃至人的尸体。东京人说上水道已经变成了下水道。明治维新后,随着对外开放,从国外传入的水系传染病——霍乱,在东京开始大规模地频繁爆发,再加上原有的天花、伤寒等,导致每年有大量的东京民众死于传染病。1886年以霍乱为主的传染病大爆发时,仅东京一地就死亡了一万多人,以至于东京各传染病院与隔离病院人满为患,运送患者与尸体的车辆多得堵塞了交通。东京周边各火葬场尽管昼夜开工,仍然不堪重负,来不及处理的尸棺堆积如山,其状惨不忍睹。严重的传染病使得整个日本一片恐慌,霍乱成了“亡国病”,将病菌输往千家万户的上水道与肮脏的水井变成了恐怖的焦点。当时,连军国主义头子山县有朋也主张改良上、下水道是一切急务中的急务。
此外,交通问题也变得越来越让人难以忍受。尽管明治政府也做了一些工作,但是随着人口的增加和马车、马车铁路的出现,交通拥堵与交通事故频发。1882年东京府知事芳川显正说,在幕府时代,虽然道路狭窄,但是车马稀少,尽管不太方便,还尚能维持。但是现在,由于马车、人力车、电信车、马车铁路【1853年纽约博览会期间开始使用,1887年输入东京。——编者注】(图1)的发展,道路的狭窄已经到了让人不堪忍受的地步。
图1 东京的马车铁路
所以,早在东京防火改造工程进行期间,芳川显正就向明治政府提交了东京《市区改造建议书》,主张以东京未来发展到150人口为计划对象,投入3500多万日元,从区域划分、道路、铁路、桥梁、运河、港口等方面,对东京市区进行全面改造。随后,明治政府针对该建议书,成立了东京市区改造审查会,集合各方面的专家,用了近一年的时间,以法国拿破仑三世的巴黎城市改造计划为蓝本,从更广的角度对建议书进行了全面认真的审议,补充了大量内容。
第一,将东京分为四个功能区进行规划——官省地、商用地、工业地、邸宅地。
第二,参考欧洲各国的情况,计划修建10座大公园和43座小公园(公园总数在不久后的修订版中压缩为49座),人均公园面积达到1.3坪(约4.3㎡,一坪约3.3㎡)。
第三,修建1个大型中央市场、2个蔬菜市场,1个鱼鸟兽肉市场和1个屠宰场,以替换原有的市场。
第四,修建2座大型歌剧院和2座普通剧场。此外还要修建1个商法会议所、1个股票与米谷交易所、5个火葬场和6片公墓。
第五,将东京的道路分为六个级别,一等一类道路宽15间(每间1.8m),一等二类道路宽为12间,以后为二等、三等、四等、五等,每等级依次递减2间。计划兴修一等道路10条、二等道路22条、三等道路10条,加上4、5等道路,总共300余条。一、二、三等道路上一律架设铁桥,四等以下的架设木桥。三等道路以上容许铺设马车铁路的路轨,但是只有一等道路才容许铺设轨道复线。
第六,要修建一条纵贯东京中心区的铁路,将东北部的上野火车站与南部的新桥火车站连接起来。此外,还要开挖、疏浚多条运河,并在东京实施筑港计划。
上水道计划作为单列计划,以示重视。
按计划,要修建2条环城道路、2条纵贯道路、4条起自市中心皇居前广场的放射状道路,再加上其他道路、铁路、运河,使东京变成一个完全近代的城市。
1888年8月16日,经过政府内部反复讨论之后,《东京市区改造条令》以天皇敕令的形式正式向社会公布。这是日本近代第一部城市规划。
为了保证方案的顺利实施,特设东京市区改革委员会,由政府内务大臣亲自统率监督。
改造经费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特别税,诸如地租税、营业税、杂税、房屋税、清酒税等;二是出卖官有河岸地的收入;三是发行临时公债。
作为配套法令,明治政府又颁布了《东京市区改造土地建筑物处理规则》,该法案以法国1852年的巴黎改造敕令为蓝本,结合日本国情制定,共5条,主要内容如下:(1)改造涉及的私人土地建筑物,由官民协商处理,协商不通则委托第三方评估仲裁;(2)市区改造所需要的民有土地,如果出现与建筑物连带的剩余土地,由官方一并购买;(3)市区改造中闲置不用的土地应该优先卖返原所有者,若原所有者不愿购买,则公开拍卖;(4)自公告之日起,市区改造范围内的一切房屋的兴建、扩大、改建等一律予以限制,若确有必要时,需要东京府知事的许可;(5)土地拍卖所得资金一律充作市区改造的费用等。
1889年,东京市区改造设计方面正式向社会公示并走向实施。
最后公示的改造计划同原计划相比有一定的改动,比如公园和运河的计划缩小,取消了工业区规划、东京筑港计划、商法会所、公共交易所和歌剧院计划。也有扩大的地方,比如总体改造规模以及屠宰场、火葬场等。其他基本维持原案。预算总资金为2308万日元。由于没有列入上下水道的改造费用,因而后来实际费用远远超出了这一数字,达到了5000多万日元。预计施工时间段为46~70年。
1903年后,由于日本忙于对外侵略扩张,资金紧张,市区改造费用一再压缩,改造委员会只好大幅度压缩原计划中的很多项目。道路由318条压缩为88条,尤其是5等道路严重缩水,另外很多道路的等级降低。运河由30条压缩至4条,公园由49座压缩到15座。市场、火葬场、墓地不变。铁路则有所增加,在郊外又新修了7条联络线(图2)。
图2 1903年经过压缩后的东京市区改造道路规划图
东京市区改造计划的实施时间是1889—1918年,持续了30年。
施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上水道事业期(1889—1899年)。开始时的重点是道路修建,但是在社会的压力下,上水道改造费用急剧增加。1895年后,上水道的费用占到整个改造费用的7成以上。上水道计划是以东京未来发展到150万人的规模为基础,按每人每天111余升的用水需要量进行设计的,在郊外的淀桥建设净水工厂与供水工厂,使用加压水泵,通过钢筋混凝土管道和铁管向城市供水。施工期间,在供货方面发生了一些腐败事件,导致工程费用增加,同时也拖延了工期。受此影响,道路、河川、桥梁方面的修建改造费用不得不压缩规模。第二阶段是市街道路事业期(1900—1910年),这一阶段的重点是道路改造。1902年后,东京市政当局决定将道路的建设重点转移到路面电车的发展上,增加道路建设资金,敷设29条有轨电车线路。为了解决资金缺乏的问题,市区改造委员会决定向私人电车公司征收道路使用费,以抵偿修建费用。每修通一条,便向使用该线路的电车公司征收道路使用费,此举大大缓和了资金紧张的问题。1903—1910年,征收的道路使用费达到了393.6万日元,年平均为49.2万日元。这期间特别税与出售河岸地的年收入也不过88万日元。1907年,又在英国发行公债,使该年度的道路建设费用达到了764万日元。由于资金充足,这一期的道路建设任务得以顺利完成。
这一阶段总共投入了1962万日元的资金,其中道路建设资金占79.9%。
第三阶段是下水道事业期(1911—1918年)。其实这一阶段仍然以道路改造为重心(道路建设费用占总预算的57.7%),只不过呼吁很久的下水道建设终于开始了而已。1908年下水道建设方案向社会公布。针对1900年后东京人口暴涨的情况,计划人口为300万,对雨水、污水,用简易沉淀的方式排出。预算资金为3366万日元。资金一半靠国库补助,另一半靠官有河岸地的出卖、下水税、自来水涨价费、市营粪尿处理收益费等来解决。1911年7月,下水道改造工程在浅草区以及神田、下谷的部分地区正式启动。但是工程的资金一直非常缺乏,举步维艰。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当时防治传染病的方法有了革命性的突破,疫苗接种法开始普及,再加上上水道的完成使居民使用上了洁净的自来水,因而传染病的发病率大大降低,这样,政府与社会逐渐丧失了改造下水道的紧迫感,改造委员会就将不多的资金转移到了道路的建设之上。1918年,在大部分下水道工程尚未结束的情况下,日本政府便宣布结束市区改造工程。以后的市区建设工作就在新制定的《城市规划法》的框架下进行。
延续了30年的东京市区改造计划,作为日本近代第一个城市规划,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道路方面,新修的环状道路、纵贯道路、放射状道路以及其他各等级的公路、有轨电车、铁路、运河等,形成了一个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为东京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交通基础(图3)。道路建设总共花费了2812万日元。交通建设中最引人瞩目的是有轨电车的大量兴建,轨道交通逐渐成为日本城市交通的主力,对日本的城市发展与城市环境的改善意义重大。
图3 1916年东京市内电车路线图
该计划彻底解决了上水道以及上水道的卫生问题,有效地遏制了霍乱等水系传染病的发生。公园、市场等生活设施的建设,极大方便了市民的日常生活。东京开始展现其辐射作用,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发展(图4)。而且,这次改造中出台的法律,吸收了国外的先进经验,维护了民众的利益,反映日本在市政管理方面开始逐步走向民主化。另外,该计划的实施,对于日本各地的城市建设也起到了示范作用,为《城市规划法》的制定奠定了基础。它标志着日本形成了一条自主的近代城市化道路。
图4 1910年前后的东京和川崎
当然,这一庞大的改造活动也不是没有缺点。最大的问题就是计划目标与实施结果之间存在很大差距。由于日本政府连续发动多场侵略战争,占用了大量的经费与资源,导致市区改造的费用捉襟见肘,除了下水道、道路、市场、墓地、火葬场变化较小之外,其他都大打折扣。比如公园原计划修建40多座,最后只完成了2座;下水道改造连方案的十分之一都没有完成。所以,改造后的东京仍然存在脏乱差的现象。另外,改造方案不够完善,对土地区划问题没有予以应有的重视,也没有制定建筑条例,导致其后一段时间东京出现无序发展的现象。
不过,看问题不能脱离历史背景,作为日本近代第一个城市规划,存在不足也是正常现象,它反映了日本人在近代城市化道路上的探索历程,其积极意义是主要的。
日本市区改造计划在制定之际,能够广泛吸收各方面专家学者的意见,同时在结合日本实际的基础上,充分吸收了国外城市建设的先进经验,是难能可贵的。另外,该计划的实施并不急于求成,而是延续了30年,这种讲求质量的精神与长远目光也值得现今的中国学习借鉴。
(敬请期待下一篇:日本近代城市轨道交通架构的形成)
作者:姚传德,博士,苏州大学教授,研究领域为亚洲史,主要研究方向为日本城市化、东亚现代化比较、中国近代化思潮。在国内外各种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六十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四部:《日本近代城市发展研究(1868—1930)》《东亚现代化之路(中国台湾版)》《中国近代化思潮(1840—1900)——以东亚现代化为视角》《苏省辛亥年——国运十字路口的知识分子们》。
公众号编辑:张祎娴
公众号排版:赵大伟
本文为本订阅号原创,所载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订阅号编辑部的立场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将自动受到“原创”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