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刊导览·读书读城 | 我在毒窝醒来——读《城中城:社会学家的街头发现》
每个繁华地区的一角必然都有一片属于贫民区的灰色地带,从拉美到北美,从欧洲到亚洲,或是城市中心衰败的高楼,或是城市边缘区成片低矮破旧的房屋,这里街道凌乱、墙壁斑驳,外在显示出与富人区的强烈反差(图1),而内在几乎都有着共同的特点:神秘且危险。
图1 美国贫民社区(左)与富人社区(右)
在我们绝大部分人眼中,栖居在这里的人们无疑是充满暴力的、易怒的、无组织的、混乱的……但是在《城中城:社会学家的街头发现》(Gang Leader for a Day: A Rogue Sociologist Takes to the Streets, Penguin Press, 2008;图2)一书中,你却会发现即使生活不能更糟糕,生活在贫民区里的毒贩、妓女、非法商贩、擅居者(squatters)等依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为了更好的生活努力着,他们互帮互助,热情好客,会对陌生人充满戒备,也会对想研究他们的学者给予充分的信任。
如果忽略题目,仅看本书的第一行文字:“清晨七点钟,我在一个毒品窝点醒来”,你可能会以为是在看一本小说,说不定脑海中还会浮现一幕幕电影场景,但其实这是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教授素德·文卡特斯(Sudhir Venkatesh,图3)“混”入芝加哥贫民窟贩毒帮派近十年的田野调查记录。
图3 本书作者素德·文卡特斯
凭着好奇心过剩与恐惧感不足,文卡斯特身体力行地在一个叫“罗伯特·泰勒之家”(Robert Taylor Homes)的芝加哥贫民社区中生活了将近十年。他以外人的视角进入,逐渐获得了“内部”的身份,从而真实地还原了贫民区居民的生活,化解了许多人对黑帮和贫民社区的误解。有太多关于贫困人口的著作倾向于把他们描述为受到隐性力量挤压的愚民,本书却恰恰相反,在文卡特斯的笔下,他们充满温情、积极向上,努力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也并非生活在无组织的松散状态下。文卡斯特在黑帮老大、毒贩、军火贩子、牧师、警察、社工……各色人等交织而成的地下社会交际网络中不断周旋,也获得了与他们情比金坚的友谊,甚至在他离开芝加哥前往纽约任教的时候,黑帮老大J. T.还用歪歪扭扭的字迹写了张小纸条,托自己在纽约的朋友好好照顾这位兄弟。
在整本书的构架上,作者从黑帮组织、社区机构、非法商贩以及社区外部的警察、房管局等权力机关等多个角度剖析了一个贫困黑人社区中的组织形式和治理逻辑,并翔实记录了多个租户和擅居者的日常生活片段。该书的第一章和第二章介绍了作者进入“黑暗之王”这个黑帮组织的来龙去脉以及“罗伯特·泰勒之家”的风貌(图4);第三章和第四章描写了黑帮老大J.T.所领导的黑帮组织的日常以及他们在社区中的作为和影响;在第五章着重描写了社区住房里的租户领袖贝利夫人的权责和管理租户的方式,并记录了地区顾问委员会(LAC: Local Advisory Council)与租户领袖们如何通过“合作”介入每个租户日常生活的过程;第六章则聚焦社区中的非法商人,展示贫困社区中的经济活动如何发生,以及如何被其他权力机关(如黑帮组织和LAC等内部势力,警察等外部权力)影响的全过程;到了第七章,作者则直接描述了警察(社区外部正规部门)滥用执法权力的过程;而在最后一章中,作者向读者讲述了联邦政府的计划给黑帮组织带去的压力,以及公租房的拆毁计划对黑帮组织和租户们的影响。
图4 “罗伯特•泰勒之家”关系网示意图
诚然,J.T.是美国复杂黑帮社会网络中的一个小小的地方领袖和一个不法之徒,但在“罗伯特·泰勒之家”,他更是一个“立法者”。他的所作所为表明,在这个警察不愿意巡逻、救护车不愿意前往的贫民窟里,他的组织才真正统治着这个街区,使其不仅有着稳定的秩序,也积极地向社会机构为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申请各种福利。而最为讽刺的是,在文卡斯特的观察中,纵使J.T.等贫民窟领袖会以提成的方式剥削租户和擅居者,但实际上,拥有真正权力的是那些警察而不是黑帮头目——他们可以选择在任何时机以任何理由通过任何方式控制这个贫民街区,而无论是突然的“造访抢劫”,还是温柔的“罚款”,只要他们愿意,就可以把任何可能是无辜的人送进监狱。
其实和很多懵懂的学生一样,作者一开始也是抱着一堆天真的想法、带着问卷来到了这个最贫困的社区之一,并试图通过“作为穷困黑人的感觉怎样?很差、有点差、不好不坏、还不错、非常好”这种问题来考察年轻人的自我理解,没想到被一群正在充满尿骚味的楼梯间里赌钱的年轻人拿着刀子围堵,用“妈的,你一定是在搞笑”来回馈作者的问题。“你不应该四处问人们这些愚蠢的问题。对于我们这种人,你应该和我们混在一起,了解我们做什么,怎么做。没人会回答你这类问题的。你应该去理解年轻人是怎么在街上讨生活的”——黑帮老大J.T.告诉了作者研究人类的更佳方法。正是这些极度戒备外来人员的“罗伯特•泰勒之家”的房客后来允许作者进入他们的公寓和生活,向他们抛出一系列问题,了解他们生活的真相,甚至享受他们为他做的佳肴,给予作者超出期待的信任,于是才有了作者最大的苦恼与自责:“如果我努力工作,真的就会像威尔逊所保证的那样,通过研究促进社会进步?然而通过如此深度的进入这些家庭生活,我又能如何改变我们关于贫困的陈腔滥调?我突然觉得,自己无法回答这些问题……我有权结束我在计划区的逗留时间,他们没有。在我完成对于贫困的研究很久之后,他们极有可能还继续过着贫困美国人的生活。”
若不是作者长达十年的跟踪调研,并不为大多数人所具有的常识性恐惧所束缚,人们也不会有机会改变对黑帮和贫民区的成见。尽管我们深知田野调查的重要性,但更多的时候,我们似乎只是愿意在身边三尺之内展开工作;更为讽刺的是,我们似乎已深陷泥潭,往往自我感觉良好地从自己的视角出发,任意揣测那些被贴上标签的群体。无论是美国的街头黑帮,还是国内的城管、摊贩、农民工、行乞者等等,我们都随意传递着成见。我想,文卡斯特已身体力行地为我们做出了极好的榜样:打破自身的狭隘,到广阔的田野中去,那里有我们不曾认识的他们和不曾发现的温情……
南京大学区域规划研究中心 杨卓 供稿
作者:杨卓,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whuyangzhuo@163.com
订阅号编辑:张祎娴
订阅号排版:赵大伟
本文为本订阅号原创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将自动受到“原创”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