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德国城市学习——德国在空间发展中的挑战与对策》一书对德国在城市与空间发展中所面临的挑战和相应策略进行了总结,为中国的规划学者提供了多方面的视角和信息。在各个篇章中,作者结合不同城市与区域的具体情况进行了详尽的描述。从德国在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经验中可以发现,如果城市和空间规划希望保障并改善所有居民的生活质量,就必须在总体上把握经济、生态、社会乃至文化层面的挑战,并采取整合性的策略来引导城市和区域发展。
本书旨在揭示德国在国家、区域和地方的多元合作框架下所采取的空间规划实践,精心设计的制度和政策在空间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特别是促使大城市与中小城市实现了共同协调发展,使德国形成了平衡发展的基本空间格局。
经作者及出版社授权,本号从9月10日开始陆续推送该书的案例部分内容。
系列文章
向德国城市学习②德国中小城镇在国土开发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向德国城市学习④雷根斯堡——在世界文化遗产中进行规划与建设
第25章:康斯坦茨——通过资源友好的城市发展来实现城市性25.1 概况
康斯坦茨是一座中等规模的城市,位于德国南部与瑞士交界的位置,城市毗邻莱茵河以及德国最大的内陆湖——博登湖。城市拥有83000居民,在休闲领域具有区域和欧洲范围的跨国界影响力(图1)。康斯坦茨的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2000年前的公元1-3世纪,古罗马帝国在这个对它来说具有战略意义的位置建起了一座碉堡。在古罗马城堡的基础上,当地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早期中世纪的主教驻地,之后的几十年间当地又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人口聚集的城市,城市仍然延续了它在古罗马的名字——康斯坦提亚(Constantia)。在10—15世纪,康斯坦茨经历了一段繁荣时期,发展成为以皮毛、亚麻布和香料为主的重要贸易场所。这主要是因为它位于从德国到北意大利和法国的商路上,交通位置优越,当时城市的重要地位还可以通过以下的例子体现出来:在15世纪初,康斯坦茨曾经被作为一次宗教会议的举办地,这次会议是一次对于天主教会发展来说具有重要意义的大事件。在1414—1418年之间,来自欧洲各国的教会代表在这座城市里举行会议,并于1417年选举马丁五世成为新教皇。城市历史上经历的这次重大事件发生在宗教改革前夕,使宗教界内部的不同观点能够汇聚于一处,由此也产生了直到今天都在影响欧洲发展的历史意义。1806年,拿破仑剥夺了康斯坦茨的独立地位,将其纳入新组建的巴登公国。随着新工业的迁入、铁路的修建和汽轮交通的发展,这座城市在其后几十年里实现了经济的腾飞。在19世纪初,康斯坦茨已经转变为一个具有跨区域影响的工业与服务业区位,城市经济的基础依靠新技术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而这又导致城市在20世纪向外部进行了大面积的扩张。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工业的衰落导致了工作岗位大量减少,后来当地新建了两座大学,才使严峻的就业形势得到了缓解。今天,康斯坦茨已经成为一个充满吸引力的研发型区位,拥有大量高质量的工作岗位。康斯坦茨的历史旧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基本免于战火,因此能够容纳丰富的购物、餐饮场地和文化机构。这座城市也因此作为会议举办地和购物地点而广受欢迎。依靠毗邻博登湖的区位、自身多样的文化景观、以及近在咫尺的黑森林和阿尔卑斯山等条件,康斯坦茨获得了极高的休闲价值。在德国的三级中心地体系中,康斯坦茨作为中级中心【德国的空间秩序规划与州域规划以中心地理论为依据,全国范围内的城镇按照等级划分(上级中心、中级中心、下级中心等),不同等级的中心得以分配不同的职能及其设施,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均衡发展的空间格局】,在科学、教育、文化、经济和商贸方面承担着区域内部的重要职能。欧洲各个城市和地区正围绕所谓赢得“最优大脑”(高质量劳动力)相互竞争,纷纷争取在科研领域的投资,康斯坦茨凭借自身拥有的29所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提供了广泛的教育机会,并由此发展成为“四国交界的博登湖地区重要的国际性经济区位”(图2)。
图片来源:Stadt Konstanz, Dezernat III Planung, Technik, Umwelt, Entsorgungsbetriebe und Technische Betriebe, Bürgermeister Kurt Werner. Beiratfür Architektur und Stadtgestaltung Stadt Konstanz Werkbericht 2009–2013, December 2013
图2 康斯坦茨的历史发展过程
图片来源:Bürgermeister Kurt Werner. Gelebte Stadtentwicklung. Konstanz, die Stadt zum See. 2014.
由于城市同时毗邻博登湖和莱茵河这种特殊的区位条件,康斯坦茨在空间上被分为截然不同的两个区域。河左岸属于历史保护范围、占地50公顷的历史旧城,直接位于德国和瑞士的交界处,另外还包括一部分20世纪初期的城市扩张地区,具有典型的“繁荣时期”特征【在1871年建国后,德国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期,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河右岸的城区一直延伸到风光迷人的阿尔卑斯山麓地区。和许多欧洲城市一样,多个世纪以来康斯坦茨的建设活动都局限在城墙所包围的地区。直到今天,这种明确的内向型城市发展传统都一直影响着中世纪旧城的建筑组群。19世纪中期以前,康斯坦茨城内的建设活动完全是对现有建筑的维护、加建和粉刷,今天在进行整治的时候,发现这些建筑在风格上的多样性像画册一样清晰可见。包括古罗马、哥特、文艺复兴和19世纪等不同时期的城市部分互相交错并存。在若干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城市一直坚持按照相当节俭的方式来使用土地和建筑材料。社区政策通过坚持多层次化和差异化的处理方式,使这座城市直到今天都保持了城市设计方面的高品质。不断的建设活动,使它的都市性也得到了加强。进入21世纪,这座城市面临着一系列与规划有关的挑战。其处于边界的区位决定了城市需要进行有效的跨国界合作。考虑到大学城或者知识城市的发展定位,城市需要使当地的两所大学更好地融入到整个城市格局中来。此外面对气候转变的挑战,城市有必要坚持资源友好型的发展方式,边界地区面临日益增长的交通问题也亟待解决,另外城市更新任务有待继续推进。25.2.1 跨国界合作
博登湖周边地区属于欧洲的经济增长地带。康斯坦茨是欧共体外部边界地区的一个别具吸引力的中级中心。康斯坦茨在以前已经和相邻的瑞士城市克洛伊泽林恩(Kreuzlingen)一起进行了跨越国界的规划,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康斯坦茨和克洛伊泽林恩在环境保护、供水、污水排放和供气等方面进行合作,双方在公共客运交通和城市发展规划方面也彼此协调。虽然已经完成了不少成果斐然的合作案例,但两个城市之间长期以来还缺乏一个全面且跨专业领域的发展构想,用来综合处理边界两边包括居民区、景观与交通方案等在内的许多发展面临的问题。在克洛伊泽林恩-康斯坦茨这个集聚区内部,很多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基础设施已经接近了容量承受界限,此外博登湖周边美丽的文化景观也存在因为向外蔓延而进一步破碎化的趋势。跨过了博登湖周边区域的许多行政边界,康斯坦茨与相邻的奥地利和瑞士的州和县开展了紧密合作。康斯坦茨同时是相距仅60公里的苏黎世大都市区的联系成员。在2005年9月,康斯坦茨市政府决定参与瑞士的集聚区计划,主要是为了更有效地利用能源并实现协同效应。共同制定的未来图景指明了集聚区发展的指导方针。人们讨论了到2030年为止,集聚区在居民区、景观和交通机动性方面将如何发展,以及在内部如何协调居民区和交通发展等问题。对于未来居民区的发展来说,应该首先支持并巩固那些位于现有且已大量建设的城市空间和居民区,确保这些地区依靠公共交通工具和慢速交通工具具有可达性,此外就是挑选出来的那些重点发展地区。这些地区强调基于质量的内向型发展方式,这样可以帮助保护现有的景观和自然休闲空间、以及延伸到博登湖岸边的绿色走廊,当地的社会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也能得到巩固。为了推动内向型的发展方式,康斯坦茨和克洛伊泽林恩都搁置了外围地区的建设活动。在交通机动性方面,慢速交通和公共交通继续拥有与个人机动车交通更高的优先权。除此而外,人们计划采用多种措施来发展与城市空间更加协调的交通方式,其重点是建造一个适于日常和休闲交通活动的步行和自行车网络,并确保网络有吸引力、安全,同时其各部分能够又互相连通。通过对公共交通的质和量加以改善,能够使其对于使用者更加便利,并使行车时刻表更加稳定。在未来几年中,还将研究开发跨国界的城郊铁路集聚区的可行性。对于这个独立而且有吸引力的经济空间来说,具有前瞻性特点的跨社区发展规划是其持续发展的核心基础,该规划在2022年以前考虑向公共基础设施提供超过2亿欧元资助。除了投资扶持以外,集聚区规划努力推动人们克服并超越“头脑中的国界”,致力于帮助边境地区的所有居民提升未来的发展潜力和质量(图3)。
图3 城市发展的空间结构
图片来源:同图2
25.2.2 解决日益增长的交通问题
正如德国许多城市一样,康斯坦茨也面临持续增长的个人交通带来的压力。为了让内城地区免受各种就业和旅游等过境交通干扰,旧城环路以内的大量公共街道和广场大多都被改造为步行区以及交通限制区,使城中居民和游客能够获得包括闲逛、会面、购物或参与节庆等活动的体验。同时也要让行动受限的人群也能够参与城市生活,就必须确保内城街道和广场具有无障碍可通行的特点,这是公共空间满足日常需求的一条关键标准。在市民的共同参与下,康斯坦茨市政府在2012年制定了名为“机动性2020+”(Mobilität 2020+)的总体规划方案,致力于发展环境友好的交通机动性,这个整合性的工作构想把各种交通子方案整合在一起,比如调整内城的交通系统,将公交车线路网、自行车交通网、内城步道网络、机动车与自行车停车方案相互整合起来。依靠灵活的交通管理构想,“机动性2020+”成为当地制定所有交通政策的基础。该方案尤其注重联动式交通,对于年轻一代人来说,私人轿车已不是地位的象征,他们已经理所当然地采用了联动式交通这种方式。通过坚持内向型发展方式,并从环保角度强调综合运用各种交通方式(公共汽车、铁路、步行与自行车交通),目前在康斯坦茨这座“短距离的城市”,城中居民可以使用环境友好型的交通工具解决59%的出行需求。与德国其他的中等城市相比,在康斯坦茨使用环保型出行工具的人口比例要比平均水平高出不少。对于城市更新和“机动性2020+”,除了强调公共空间的无障碍通行特征之外,另一个核心的措施就是减少旧城环道上超负荷的个人机动车交通,鼓励人们综合使用各种环保型的交通方式。当地对火车站地区进行了全面整治,将火车站广场设计改造为林荫道,创造出无障碍的环境,这项工程包含了许多子项目,它们对未来导向的城市及交通发展规划来说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在2010年,利用计划兴建一个交通机动性中心的机会,当地将德国铁路公司、瑞士联邦铁路公司和城市公共汽车及轮船公司等提供交通服务的各方集合在一起,围绕旅游信息这个问题进行讨论。为了使火车站地区林荫道的公共汽车、步行和自行车这些交通方式能够比个人机动车交通更加具有竞争力,完全排除了发展过境交通的可能性(图4)。
图4 火车站广场设计改造为林荫道
图片来源:同图2
在康斯坦茨的交通发展方案中,其理念源于一份被称为《在城市交通基础设施中更注重建筑文化的汉堡倡议》(Hamburger Appell für mehr Baukultur in der städtischen Verkehrs-infrastruktur 2012)。这份倡议于2012年发布,强调减少功能分离和过分干预,尽可能多地实现功能混合并保证多功能的适应性。该倡议还强调在不同空间尺度上把交通规划与空间开发规划整合起来,同时确保相关者能够尽早地参与和共同影响工程的规划和决策过程,致力于实现对于城市及当地形成可持续的“交通机动性文化”。
25.2.3 康斯坦茨大学城的进一步发展
近年来,康斯坦茨依靠两所大学巩固了自身作为博登湖地区重要科研区位的领先地位:1906年,康斯坦茨在旧城边缘建立了一所“技术学院”。这所学校在1971年成为应用科学高等学校,在2005年学校通过了综合性大学的审核,更名为“康斯坦茨技术、经济与造型国立高等学校”(Hochschule Konstanz Technik, Wirtschaft und Gestaltung,HTWG)。在之前的1987年,博登湖艺术学院被纳入到应用科学高等学校的通信设计研究所,与建筑与造型专业整合在一起。同时学校还成立了一个“作为世界经济语言的中文专业”。和德国许多大学遇到的问题类似,随着教师与学生数量增多,大学对占地面积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而康斯坦茨的主要应对策略是采取渐进的方式,选择逐步合并现有校园周边的土地,在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以后,学校于1997年将一处屠宰场改造成了图书馆,2011年又为通信专业新建了一座大楼。为了制定中长期的校园扩张计划,联邦州、城市和高校之间采取了密切合作举办相关的设计竞赛招标,希望在这个框架下为整个高校发展出具有节地特点的用地开发构想。这份开发构想致力于实现一个新的重要的城市区位,2013年经济与健康信息技术专业大楼已经开始建设。在制定开发规划的过程中,城市行政部门与建筑、土木工程和通信设计专业之间进行了密切合作(图5)。
康斯坦茨第二所高等学校始建于1966年,是效仿英美模式建立的一座具有独立校园的大学,力求成为“博登湖畔的哈佛”。学校位置远离内城,风光卓越,可以直接鸟瞰博登湖。今天它已经发展成为德国最好的大学之一。2011年,这座当时由斯图加特的国家高层建筑管理局和年轻建筑师合作兴建的建筑、连同附属的空地与自然空间一起被列入了巴登-符腾堡州的建筑与文化保护名录,保护区范围占地4.4公顷,建筑最初设计用于向3000名学生提供服务。从城市设计、建筑和功能上的设计方案来看,这一大学综合体就像是一座位于山坡上的小城市。通过使各部分的建筑体量散布在一个中央主楼四周,建筑布局强化了原有的自然地形特征。人们可以在自己的院系里享受各种逗留空间,在主楼里能够得到满足日常需要的各种物品。由于设计十分巧妙,相互连接、看似迷宫的道路系统能够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常常不期而遇。根据当时的时代要求,“改革型学校”的口号使学校实现了以下构想:“一方面必须强调综合体在空间组织和功能方式的效率问题,另一方面又必须把学生当作是学校共同体的成员,而绝不能仅仅是某个‘机构’的使用者”。康斯坦茨大学(共有12000学生)是城市中提供工作岗位最多的机构。康斯坦茨大学和市政府很早就认识到,为了彼此的成功它们必须相互扶持,需要相互协调的工作包括提供学生住宿和让学校更好地整合到区域公共交通网络等等。因此,康斯坦茨市政府已经与大学及巴登符腾堡州负责产权与建设的部门合作,考虑未来50年的发展,为大学的建设扩张做准备,这方面的工作包括在建筑空地进行加建、合并周边地块和提高建设密度等等。幸运的是,目前已经获得了大片土地,对其进行了测量并制定了土地建设的用途。在景观规划方面,首先是清点现状的动植物情况,未来规划扩张范围位于受保护区域的西侧。此外,以“机动性2020+”总体规划的相关目标为基础,人们致力于在交通出行方案中将自行车交通和公共客运交通联系起来,研究从内城直达大学所在地的城市轨道线路的内容。巴登符腾堡州、康斯坦茨市政府和大学共同发起了设计竞赛,旨在为大学未来50年的长期扩张提供建议,各种与城市设计、景观规划和交通有关的条件和目标被作为跨专业竞赛投标的基础(图6)。
图6 从学校食堂的主楼俯瞰麦瑙岛,1978年
图片来源:库尔特·维尔纳 摄
25.3 资源友好的内向型发展
虽然德国联邦政府实施了“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但每天全国仍有113公顷的用地被用于城市和交通设施建设。这距离2020年末将德国政府制定的将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每天30公顷以内的目标,还有很大的距离。这个国家最宝贵和最重要的土地资源就是那些未用于建设的开放空间。但是对于德国许多的城市和社区来说,对建设用地的需求主要还是通过征用这些“绿草地”(未建设的空地)来满足的,而这会对人口发展和生态环境产生重大的影响。即使是从经济角度来看,新开发地区在基础设施方面投入的开支往往要高于社区在土地开发所获得的收益。随着人口不断增加,而且市民又希望拥有更高标准的住房,康斯坦茨政府面对建设用地的大量需求则显得捉襟见肘。由于城市边缘地区的开发受到风景保护区、博登湖和瑞士边界的严格限制,城市因此选择了另一条发展路,有意识地将内向型发展摆在了城市政策的首位。相关的城市政策坚持“具有短距离交通的紧凑城市”理念,追求生态、社会和经济相互均衡的发展方式。通过坚持内向型的发展方式,现有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利用。紧凑而连续的城市地区同高质量的开放空间相得益彰,共同提高了城市与风景空间的质量。康斯坦茨的城市政府为此提出了“2020年城市发展规划”(STEP2020),希望以资源友好的方式来处理高价值景观地带的开发工作——此类地区面积达到了54.1平方公里,占整个城市区域面积的60%。基于这种关系所发展出的高密度建成区和开发空间并存的开发模式,成为一种有效的规划工具,帮助激活内城地区储备的土地。不过根据以往的经验来看,这也会带来土地价格的上涨。在城市的内向型发展过程中,内城的闲置土地得到利用,人们采取了填补建筑空隙或者增补加建等措施。为了实施这些措施,城市规划部门预先进行了相关的潜力分析作为行动基础。基于这项分析工作,人们确定了既有的土地与建筑面积足够满足未来的居住和产业用地需要。该规划帮助康斯坦茨市在巴登符腾堡州内部举行的一项竞赛中得到了特别嘉奖。这样也就确保城市能够完成在2006年设立的目标,按照紧凑的方式,在现有建成区内部每年开发300个居住单位的目标(图7)。
图7 基于内向型发展的潜力规划
图片来源:同图2
25.4 城市设计性更新作为社区的长期任务
康斯坦茨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对内城中已有的建筑结构不断地进行更新,在过去30年中从州政府那里得到了大量财政补贴。利用这些资金,康斯坦茨实现了对三个内城街区的现代化改造。人们对近50公顷旧城中具有保留价值的房屋实施了谨慎且基于历史保护要求的更新,这部分内容对于维护城市的建筑认同、保持城市意象的完整性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尽管不断增长的旅游带来了巨大的开发压力,但是通过与负责地方文物保护的部门进行密切合作,康斯坦茨成功地维持了旧城在历史上的土地划分和功能结构,同时实现了公共空间的整治和提升。如果私人业主为了发展经济而提出改变用途的要求,建设审批的程序会要求业主在改造底层的同时,必须保证底层以上楼层保持商业、服务业和居住等使用功能。在批准建设许可和开始规划设计以前,无论是对于重要的公共建筑还是对于中世纪的日常建筑,都会要求人们提供关于文物保护和所涉及的房屋分析文件。相关策略要求人们对每个地点的建设方案集中磋商,以寻求最可行的实施方案。为此,除了要考虑私人投资者的不同立场以外,还有必要及早在社区内部开展建设咨询。对于那些重要而且面临困难的项目来说,就需要安排设计顾问进行补充性的咨询,城市政府会委托的独立、高水平跨专业专家(建筑师、景观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提供免费的建造咨询,保证大家在共同的对话中实现理想的结果(图8)。
图8 城市全景:康斯坦茨旧城的城市建筑群/“诺力平面”(Nolliplan)
图片来源:同图2
25.5 康斯坦茨:一个模范?
康斯坦茨这座位于博登湖畔的城市魅力非凡,由于与瑞士交界,同时距离苏黎世较近,而且当地可以很方便地抵达阿尔卑斯山脉中的大型冬夏休闲胜地,非常适合成为重要经济区位和居住地。康斯坦茨成功地从一座小型工业城市发展成为具有跨区域影响的大学城,优越的地理位置、温和的气候、内城地区高质量的居留条件,再加上当地的两所大学,使这座城市成为具有高品质生活质量的地方。与此同时,康斯坦茨并不怎么热衷于追求兴建那些具有奇观特征、吸引媒体的项目,相反更重视防止景观破碎化、发展强调城市品质并坚持保护自然景观的长期性城市发展规划,同时与城市议会和当地居民保持公开而充满信赖的合作。通过坚持这一态度,即使在全国范围来看,这座城市也可以认为极为成功地确保并改善了当地的生活质量,同时还促进了本地的建筑文化。此外,相关的城市规划工作同时也受益于巴登符腾堡州和城市制定的各种具有气候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政策,德国联邦政府非中心化的空间发展政策也给当地的城市规划工作提供了大力支持。来源:库尔特·维尔纳(Kurt Werner). 康斯坦茨:通过资源友好的城市发展来实现城市性[M] // 李双志, 译. 易鑫, 克劳斯·昆兹曼, 等, 著. 向德国城市学习——德国在空间发展中的挑战与对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7: 222-229.延伸阅读
德国跨地方空间秩序、城市规划及专项规划的空间要素管理与协调
德国空间规划体系战略环评的联动机制及对中国的启示
德国慕尼黑大都市区小城镇就业空间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