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期刊速递:《史学月刊》2017年第6期部分文章及摘要

2017-06-21 近现代史研究资讯

“革命与建设:百年中国历史进程研究”笔谈


 

【编者按】革命与建设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一个基本命题。孙中山提出了“建设告竣时,革命成功日”,毛泽东也强调“革命是为建设扫清道路”,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领导者都谈到革命与建设两者的关系。革命的发生决不是革命领导者呼风唤雨的结果,须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迫急的现实条件和复杂的国内外环境。革命本身当然不应是革命者的追求目标,革命的动机也不能从革命本身获得真正的诠释。革命虽然是战胜堕落、邪恶、压迫和侵略的迫不得已的苦难的正义武力反抗,但它并不仅仅为了这个神圣的过程——为了革命而革命,而是更为重要的历史使命——是为了开辟人类的新生活——“建设”,这正是孙中山和毛泽东所特别强调的。一个带有建设的目标的革命,其对于革命的意义而言,更具有决定性价值。但在人类的历史上,革命与建设关系的认识与实践过程是十分复杂甚至是曲折发展的,其两者的关系及经验教训颇值得加以研究、总结,以为镜鉴。为此,我们组织了本期笔谈,冀望有助于推进这一问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近代革命、改良与建设的历史逻辑

周秋光

周秋光,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湖南,长沙,410081


 

当人类率先在欧洲从农业文明跨入工业文明时,历史就注定了全新的文明样式将对古老的文明样式取而代之,并以自己开创的新路继续前行。正是在这一时期,中华文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与挑战,中华民族遭到了空前严重的生存危机。

西方工业文明国家以基督教、商品、轮船、大炮等工具不断向傲慢、封闭、落后、悠闲的中华帝国发起猛攻,这是一个新兴帝国崛起和古老帝国衰落的并发过程,这是新兴帝国的狂傲、不可一世与古老帝国的落寞、痛苦转型的鲜明对照。面对强敌入侵带来的屈辱和中西对比的巨大落差,中华民族不得不在黑暗中寻求光明,在惶恐中尝试新物,“改良”“革命”和“建设”成为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妙丹良方、恒久命题。那么,革命、改良与建设三者之间有没有内在关联和历史逻辑呢?笔者借此机会,略谈浅见。


 

从革命到建设的思想演进:孙中山的“革命破立观”刍议

董丛林

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河北,石家庄,050024


所谓孙中山的“革命破立观”,是基于他明确表述和阐释的“革命之破坏”与“革命之建设”概念,将此两者合并概括的特指性称谓。回想1999年笔者赴台湾参加首届“海峡两岸孙中山思想之研究与实践学术研讨会”,提交并发表拙文《〈建国方略〉著述时期孙中山的“革命之建设”观述论》(随后以《孙中山的“革命之建设”观》为题,辑入个人论集《晚清政事探研》,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年版),一晃十几年过去,重新检视该文,在此基础上进而作扩展性思考,综合审视其“革命破立观”,就此略陈刍荛之见,概以“四性”言之。


 

行进中的“新农村建设”思想及其时代特色

王先明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天津,300350


 

“人民正奔走呼号要求改革,而改革是一定会到来的。”20世纪之初当清末“新政”开始时,一个外国记者莫理循就真心地为之喝彩:“中国能够不激起任何骚动便废除了建立那么久的科举制度,中国就能实现无论多么激烈的变革。”(沈嘉蔚编撰,窦坤等译:《莫理循眼里的近代中国》,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93页)对于今天的世界和世人而言,那已经是很遥远的历史记忆了。


 

论近代以来社会建设的民间范式

宣朝庆

南开大学社会系教授。天津,300350


 

清末以来的历史,能让我们窥见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秘密”。那就是在国家危亡之际,民间力量的发展壮大,成为国家、社会、文化生存的重要基础。百年来,中国的革命、建设与改革都源自民间自发的探索。革命力量和政党起自民间,把一盘散沙、危机四伏的古老帝国整合为一个凝聚力强而组织良好的近代民族国家;建设力量和流派发自民间,着力改善地方社会的公共物品供给不足问题;改革力量和机会出自民间,成为国家体制改革的重要契机和样本。这种民间的影响也可以从梁启超、严复的群学思想、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共产党人的“为人民服务”“执政为民”等原则中发现。可以说,从民间发展而来的民间范式,影响到中国社会的方方方面,成为一种重要特质,值得认真探讨。本文在此仅谈社会建设的一面。


 

·专题研究·

 

 

西汉海昏侯墓出土黄金的几个问题

黄今言

江西师范大学中国经济史研究所教授。江西,南昌,330027


 

【摘要】南昌海昏侯墓出土多种不同形状的黄金。其中的金饼属“上币”“行金”,是全国通行的法定货币,体现价值尺度,具有流通职能。但其与铜钱尚未形成兑换率,存在交换上的诸多不便,对它在商品流通中的地位作用不宜估计过高。马蹄金、麟趾金是皇帝为了协调“嘉祉”,班赐给诸侯王的特殊赏赐物或纪念品,是身份和荣誉的象征,发行数量有限,非民间上下通行的正式货币,与金饼有别。金板不是什么王侯册封时的“金册”,而是墓主为供宗庙祭祀及侯国消费之用的备用金。该墓出土的大量黄金,非如有人所说由“亲朋赙赠”而来,当主要是刘贺对家产的继承及其本人的赏赐所得,而库存的金板或许是其在海昏就地铸造。

【关键词】海昏侯;金饼;马蹄金;麟趾金;金板


 

汉魏之际公府掾史迁转之变化

张欣

历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辑。北京,100732


 

【摘要】汉献帝之前的两汉大部分时期,公府掾史迁转为县令等六百石职官需要经过举高第等中间环节,而东汉末三国初,则直接由公府掾史升为县令,且多有以公府掾史直接迁为郡守者。同时,郡守县令长等亦频繁迁入公府任职掾史。这种不次迁转,实质上提升了公府掾史之秩级(或品第),是曹操等权臣借助东汉末年政治动荡,剪裁汉代旧有的辟除制度而出现的新变化。这种变化当非临时之制,而是影响到政治制度层面,魏、晋、宋官品等当都承袭了此种变化,从而产生了久远的影响。

【关键词】汉魏之际;公府;掾史;不次迁转;辟除制度


 

异域看长城

——明清时期朝鲜燕行使的长城观念

赵现海

历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100732


 

【摘要】明清时期朝鲜燕行使在前往北京朝贡的途中,对所见明代辽东镇、蓟州镇长城或其历史遗存详加记述,形成域外第二大长城史料载体。燕行使从异域视野出发,对长城的称谓,与中国本土呈现出一定的不同。明清易代前后,燕行使对长城的评价,出现了从肯定到否定的转变。这源于明朝被跨越长城的北方民族政权所取代,长城军事价值遭到质疑。对于清朝,朝鲜出于“小中华”的文化定位与对明朝的感念心理,存在抵触情绪,从而将长城空间演变为抒发“华夷之辨”的文化意识、抗拒清朝的政治观念的历史场域。明清时期朝鲜半岛的“长城观念史”呈现“层累地造成”的历史脉络,折射了这一时期东亚的地缘政治、时代背景与文化内涵,是研究近世东亚历史的切入点之一。

【关键词】异域;长城;长城观念史;燕行使;贞女祠;文天祥


 

京官社交网络与盛清政治

——以乾隆初年许王猷、仲永檀系列事件为例

张一弛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北京,100872


 

【摘要】乾隆初年的许王猷、仲永檀系列事件,展现了盛清时期大大小小的京官与商人、平民等形形色色的人物,以京城为舞台,通过社交网络相联系,互相谋求经济、文化生活便利,乃至政治利益的复杂图景。政治信息的传递,是京官社交网络政治属性的基础。一些围绕朝廷重臣如鄂尔泰形成的社交圈子,具有较强的内部凝聚力,政治属性较为明显,孕育着皇帝眼中的“朋党”。仲永檀等部分科道官员试图利用朝廷权力整肃社交活动,但他们自己同样身处社交网络之中,并深受其政治属性的影响。皇帝一方面希望整顿官场风纪、肃清朋党,另一方面又要控制打击范围,维系朝廷体面,皇权对京官社交始终保持着谨慎的暧昧态度。

【关键词】许王猷;仲永檀;社交网络;京官;官僚政治;党争;道德政治


 

刘坤一与戊戌己亥政局

贾小叶

历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100006


 

【摘要】身为两江总督的刘坤一在戊戌己亥政局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戊戌政变发生后,刘坤一凭借自己在戊戌变法中的“清白”表现,对清廷的株连、复旧乃至废立,大加谏阻,对于维持政变后的朝局起到了重要作用。刘坤一也因此赢得了时人的赞誉。但他意在维持大局的直谏,并没有得到清廷的谅解,随后清廷对刘坤一用人问题的警告及派刚毅南下,都显示出了对刘的不信任。最终,刘坤一被清廷视为废立路上的绊脚石,以“虚美名目”的觐见解除其兵权。而刘坤一参与东南互保的事实,亦显示出戊戌己亥年间其对清廷的不满。东南互保中,刘坤一与李鸿章、张之洞等人的集体行动,似又折射出政变之后一意趋旧之清廷与洋务督抚间的微妙关系。

【关键词】刘坤一;戊戌己亥政局;刚毅南下;东南互保


 

五四前期“新青年”派现代人道主义“公同信仰”形成考论

张先飞

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河南,开封,475001


 

【摘要】现代人道主义是五四前期最重要的一种社会改造思潮,1918年年底由周作人首倡,在19196月陈独秀被捕事件后,以陈独秀、李大钊等为代表的“新青年”派思想家发生了现代人道主义的集体转向,倡导现代人道主义“真理”,为世界大同与中国改造提出系统思想方案。1919年年底以《本志宣言》发布为代表的“新青年”派群体性活动,成为其现代人道主义“公同信仰”形成的标志。“新青年”派现代人道主义“公同信仰”,作为众多社会改造活动的共同理论支撑与行动纲领,引导了五四前期中国社会改造进程和思想文化发展的主要方向。

【关键词】“新青年”派;现代人道主义;公同信仰;《本志宣言》


 

从冷清到热烈

——从华北根据地公历新年的变化看中共的社会动员

韩晓莉

历史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北京,100089


 

【摘要】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中共领导的华北各根据地政府从密切“官”民关系,开展社会动员的需要出发,加强了对公历新年活动的组织领导。通过新年团拜、军民联欢等方式,中共以公历新年为契机,展现了政府和军队的亲民形象,推动了根据地中心工作的开展。与此同时,根据地各项建设事业的深入,政府和军队的民主作风和严明纪律,也都改变着民众对“官”的传统认知,使他们对公历新年这个官方节日做出了积极回应。华北根据地公历新年从冷清到热烈的变化,体现了中共利用现代节日符号开展社会动员的努力,也反映了根据地官民之间日益亲密的互动关系的形成。

【关键词】华北根据地;公历新年;社会动员


 

殷海光思想转变的“回归”论置疑

李爱勇

历史学博士,河南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河南,开封,475001


 

【摘要】殷海光的一生经历了从坚定地坚持逻辑经验论和自由主义到转而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相关研究应该以殷海光为中心,着重从其个性、道德情感、逻辑学家身份、病中文献资料以及林毓生、陈鼓应等人物进行考察。在其思想转变的原因中,殷海光安身立命的中国传统和东方情调的赤子心灵是根本,逻辑经验论等西方文化的不尽人意既是刺激因素也是技术条件,其他人和事只是起到一定促进作用。以“回归”中国传统文化为问题讨论殷海光的思想转变,其实是沿袭“非西即中”或“中西融合”的俗套。殷海光思想的转变并不存在离开和“回归”的问题;也不能被意会为“回归”,因为它无法“回归”为价值倾向;也不能说是回归“中国传统文化”,他只是从反传统主义者转变为非传统主义者。否定“回归”的观点,可以摆脱中西文化关系的俗套,跳出线性思想的格局。

【关键词】殷海光;思想转变;回归传统;线性思想


 

NSC-1号系列文件与美国对意大利政治的强势干预

王新谦

历史学博士,河南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教授,南京大学-约翰斯·霍布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访问学者。河南,开封,475001


 

【摘要】19484月意大利大选是意大利共产党通过议会民主途径重返政府的一个重要契机。为了阻止意大利共产党再次入阁,在意大利建立并维持一个反共、亲美和所谓的民主政府,美国政府第一次动用了国家安全委员会(NSC),出台了NSC-1号系列文件,确立了美国对意大利政治干预的政策目标、指导方针和具体手段,最终在意大利建立了亲美的中右翼政权。在这次干预行动中,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扮演了独特而至关重要的角色。

【关键词】冷战;美国;NSC-1号系列文件;意大利政治


 

·疾病与医疗史·


 

知识即权力?

——英国医生的话语建构与发展趋势(1800-1948)

历史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讲师,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江苏,南京,210023


【摘要】19世纪至20世纪中期是英国医生依托专业知识构建话语权力的关键时期。临床医学的进步推动了医生话语权力的塑造。医疗空间的变化造成惠顾体系的瓦解和诊疗方式的转变,确立了医生在医患关系中的家长式权威。医学专业化造成全科与专科的分离,专科医生凭借知识与技术优势后来居上,改变了过去以全科医生为主的行业格局。两者之间在医疗观念与利益上的冲突,加重了行业内部的竞争和分歧,但也让他们认识到了分工与合作的重要性。1948年国民健康服务体系的建立,是英国工党政府通过国家干预规制医生权力,挽救了知识—权力语境下全科医生群体的日趋衰落,同时促使医生职业在资本利益与人道主义之间做出平衡。从知识—权力话语主导下的家长式权威到医学人文精神的回归,表明英国医生的职业发展呈现出以患者为中心的新趋势。

【关键词】全科医生;专科医生;医生话语;知识-权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